《母亲》是一部由罗德里戈·索罗戈延执导,玛尔塔·涅托 / 安妮·康斯金尼 / 亚历克斯·布伦德缪尔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影评(一):真想跟这位「追平对手」的「疯子」喝一杯!
如果河濑直美以《晨曦将至》里的「历史折光」重新发现和定义了「母亲」的身份,那么索罗戈延的《母亲》也是。
无论是情感上还是视觉上,开篇的「灾难」既给这位《母亲》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同样也给观众,以及不在场的「父亲」带来了极为糟糕的观影体验。我猜想,作者想要用扭曲而变形的广角镜、流动的摄影机和「一镜到底」的影像告诉我们,尽管《母亲》与孩子失去了连接,但孩子却在母亲的体内长存和一起成长。这部以母与子的共生关系来探讨「女性困境」的作品较比呈现男性困境的《秋田》勇敢,又比单纯探讨丧子之痛的《哈纳莱伊湾》复杂。
本片不是想要追问「母爱」抑或「痛苦」的期限,因为答案永恒而坚定。本片想要证明,一位《母亲》抑或一个妻子可以借助「母爱」抑或「痛苦」恢复到一个健康而独立状态的「女性」角色。显然,这是一个深受《斯德哥尔摩》困扰的女人,她用了十年才跟她心里的那个「小孩」偶遇,并尝试用额外的两个小时将这个令她感到恐惧抑或令她感到安全的历史幽灵「吞进肚中」彻底消化。
我们都知道,这段「忘年恋」不过是女主抑或少年的一厢情愿罢了。本质上,女主并不想再次成为这位少年的母亲,而少年也不想这位「女性」再次成为自己的母亲——她们都是「灵气」的痴迷者,都想借助对方身上的「灵气」摆脱「母亲」抑或「孩子」这一束缚自己的传统而单一的身份。
临近结尾时,前夫向女主宣布他提前获得了父权的资格,对于试图逃离父权困境的女主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她难以接受,甚至歇斯底里的坏消息。而结尾处的那通「报喜」电话也与《酒精计划》里的「忘忧」短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就在那一刻,真想跟这位「追平对手」的「疯子」喝一杯呀,祝贺她没有被注定的败局击倒,最终以返璞归真的方式战胜了自我。
《母亲》影评(二):母亲与自我
她本来一直以母亲的身份出现,哪怕她的儿子在九年前就已经不见了。而外人对她的评价也是,那个丢了孩子的疯子。
她最开始去跟踪让也是出于母性,他像她丢失的儿子长大的样子。
可让从来没有把她当做母亲,他把她当成女人。跟让的相处却唤醒了部分她已经抛弃了很久的自我,我们只在影片前三分钟看过的她儿子还没有消失时的自我。这种自我在她跟她现在的男朋友相处时也没有展露过,她本来已经忘记了那个自我了。
所以和让相处的时候,她有时以母亲的身份出现,有时以女人的身份出现,她不受控制地割裂了自己。
去看让的足球赛是以作为母亲的那个自己,赛后让给她递手机号纸条的时候她唤醒了作为女人的她。给让做意大利面的时候是作为母亲的她,而在看电影睡着后凝视让的脸的是作为女人的她。在狂欢的夜晚去找让跟他对视的时候是作为女人的她,而在让消失在水里时开始陷入九年前的绝望恐慌的她是作为母亲的她。担心让而不管不顾跑进他家只说我确认他平安就好是作为母亲的她,而最后在车里和让亲吻的是作为女人的她。
其实女人的状态和母亲的状态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所以每一刻她都陷在两种都是错误的情感的交织之中。
她有去确认过,这个久违的作为女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她是不是年轻人的荷尔蒙带给她的。所以在和让度过一个欢乐的狂欢节夜晚后她去了酒吧跳舞,也决定跟着酒吧遇见的三个年轻小伙出去游玩。可当她中途喊停的时候,是意识到这种自我的复苏和年轻人无关,只跟让有关。
我觉得她之所以中间会去见弄丢她孩子的前夫,和跟让告别之后在影片结尾拨通了前夫的电话,或许也是让像他前夫年轻时候样子的关系。她现在39岁,她的孩子在9年前6岁,她生孩子的时候也不过二十三、二十四岁。她为什么会觉得让像自己的孩子会长成的样子,哪怕她并未见过长大了的她的儿子,恐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让长得像她年轻时候的前夫吧。在他们还相爱的时候,他或许是长那样的。是在一切没有破碎得使人难以承受前,他们两个人的样子。
让身上有她过去曾经有过的爱意,也有她曾经对未来有过的期盼,也有她现在此时此刻唤醒了的自我。
她在他身上同时感受到母性与自我,是一种经历过重创的人病态的情感,是很复杂曲折难以言喻的人性,表演得很好。
《母亲》影评(三):导演用富有生命力的影像观察一种极度微妙的情感关系!
这部作品就如同这位杰出的女演员,它们几乎在电影和表演平行维度均衡的存在瑕疵,但这些瑕疵在它的微妙和真实性,甚至在它的独特性覆盖之下又如此无关紧要。电影的视角非常新鲜,我觉得像是给电影做了减龄化处理,但整部作品都在一种非常微妙的情感氛围,它非常美妙的触及到我内心情感的软肋,没有任何煽动性或者强烈的冲击性表达,整个剧本单独去看我其实不认为非常出色,但当它经过导演和女演员的表达方式,立竿见影的拉高了剧本本身的高度,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最大限度去运用和契合并创造它让电影散发的魅力,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世纪的电影我觉得少有再这么微妙的表达,其实这是稀缺的,这个时代缺少这种更成熟立意更高的表达,它不被故事牵着走,而是在表达的此时此刻,用最好的方式去呈现当下发生的一切,从思路上我觉得也是例如王家卫这类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比较讲求的一种理念。因此,它的确用它出色的情感层面的表达,掩盖了电影太多的不足,而当我们去看这样的导演艺术(集中影像技术去呈现人物情感的微妙性),我觉得实属难得,希望这个导演不要去对主流电影的剧本逻辑妥协,坚持他的长处而不力求完美,并保持与传统剧本结构的距离,相信他如果在影像的艺术整体层面还能有更深入和风格化的探索,未来会很了不得,他具备当代欠缺的一种新鲜视角和方式去成熟表达情感的不同元素。而女演员的表演也非常杰出,她用一种我当下希望看到的——新鲜的、成熟的、顺畅的、微妙的表演说服了我,而且也填充了电影人物关系和情感之间的逻辑空隙,她理解角色的方式,我认为站在了一个更真实也更高的视角,所以才如此动人。 从内容层面,我觉得一如红心女王、头痛欲裂这一类电影,它在沿着人的情感边界去探索更复杂关系存在的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它无关乎道德,它只表达一种可能,也就如这部作品里,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小心翼翼的维系着她与寄托她对孩子情感替代品让之间美好又微妙的情感关系,甚至最终化为爱情,电影的结尾又给予了这份爱情一个理性的处理方式,却也正是因为这段关系,才真正意义上治愈了这位母亲。 我喜欢它把一个很悲伤很痛苦的故事拍成了一个很幸福很治愈的情感故事!导演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的艺术视角都令我着迷,它简单、微妙、带有瑕疵、却真实并令我信服。 影像75分 女主角和小孩之间每个近距离瞬间,那种富有生命力的影像,都是对他们之间情感关系的点睛之笔 剧本70分 剧本并不出色,但我觉得它的剧本思路真的很有创造性 表演80分 看的过程中,我其实对导演和女演员都充满好奇,好奇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处理?都是一些很细节层面的东西,但我觉得导演和演员之间的默契和表达共识的形成提高了作品本身那些微妙的情感魅力。 而以我当下对于表演的标准而言,我还是每年都能从欧洲女演员里头看到极少能够真正令我惊讶的表演,我觉得已经非常不容易。成熟的表演,它不是为了完整性和逻辑性而表演,它一定首先基于理解并创造角色的独特性和表达过程中演员最真实的沉浸感,这个表演值一个影后,综合来看比今年奥系我看过的女演员们的表演都更加出色。 导演75分 创新80分 作品分76分 内容系数0.75 影史分57分 确实还是有一些不足,但是综合长短板,我还是在五项分给出了比较高的一个均衡结果,我觉得最大的提高空间还是在于影像的整体性,我觉得好的部分太好,不足的部分就是表达还需要打磨,例如结尾部分,这位母亲和小孩之间转化到一种爱情关系,我觉得还有必要更精细的打磨怎么让它更圆融,包括二者各自的理性回归各自生活,它的这种转变是跳跃性的,尽管可以这样跳跃,但我认为并不足够顺畅,可能我觉得还可以把立意再进一步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