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秘诀》是一本由[法] 乔治·佩雷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薪秘诀》精选点评:
●加薪秘诀滚滚而来的逻辑太逗了,巴氏口袋则是一群人在某地点的集体失神
●好有意思哦
●企图、重复、不停歇、回到企图……玩得既嗨又妙。“并不是为了简便,但不简的一定是不便的”。
●这是个戏剧,一个事情大概重复了几十遍
●未得其妙。长篇无标点,似故弄玄虚,有人情绪所在,或意识思绪,如水激流,不容有断,所以自然无标点,但这里似无必要,即便要从形式上扣主题,也是反复回旋结构为佳。后面的剧本想写一种困境,得了荒诞,但并没有无望的氛围,比之于等待戈多,差的略远了。
●虽非创见,却是绝好的范例。
●【藏书阁打卡】第一篇无分行,从一个极小的点出发,靠一种思维的逻辑推动。重复的句子,不断在假设,像石头一样滚动,造成一种不断缠绕荒诞的印象。有些句子蛮好笑,作者写的畅快,像在发泄。第二个剧本是第一篇的改写,较有意思的是演员不是通常的角色而是被设定为各个语态。第三篇很奇特,把剧场和现实之间的场域打破,发生了莫名其妙的思考。土豆的片段像是玩笑,出现文学的戏仿,对剧场本身的戏谑,困境,角色的转换,人生的荒谬。这本已经可以看到佩雷克多方面形式表达的能力。
●《加薪秘诀》《加薪》:千回百转,愁肠百结,然后加不了薪。 《巴氏口袋》:献给土豆的情书。 哈哈哈哈哈哈哈
●狗啊,真的狗hhhhh
●机械化的疯狂 主要症候为强迫性重复
《加薪秘诀》读后感(一):加薪是不可能加薪的,不如辞职
我把《加薪秘诀》在办公室放了几天,偶尔有同事看到,我都调侃这是“镇座之宝”。当然,佩雷克这个名字就足以保证,所谓的“秘诀”绝对没有实际作用。
买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虽然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是到真正翻开看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加薪秘诀》全文没有标点符号,后面又有改编的剧本,两者相结合,倒是可以起名《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情节非常简单,甚至有点无聊:
故事的主人公鼓足勇气去找上司要求加薪,却一直被种种困难延宕:上司不在、上司食物中毒、上司得了麻疹……于是主人公花了大量时间和同事闲谈,在公司各处转悠,一次又一次求见,一次又一次被打回原地。最后终于见到上司并谈起加薪的事,得到的结果却是——等。是的,上司完全支持主人公的加薪请求,但事关重大,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层层审批。于是,主人公只能打道回府,择日再来。在这样的无限循环中,退休悄然来临,加薪也就化为泡影。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对企业的描述,一开始只是普通的“这家雇佣您的机构”,然后是“这家使唤您的机构”、“这家压榨您的机构”,继而是“这家您并非旗下精英的机构”、“这家给您开出微不足道的工资让您辜负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集团”、“这家让您浪费了自己最明净时光的庞大机构”,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我们最具国家意义的工业部门中最关键产业之一里最庞大企业之一”和“全法最强企业之一”。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说到底,公司的盈利就是靠压榨底层劳动者获得的,哪有你加薪的余地?
所以,在看完《加薪秘诀》后,我提出了辞职。
《加薪秘诀》读后感(二):从剧本《加薪》到小说《加薪秘诀》
更好玩的不是不加任何标点的《加薪秘诀》,毕竟早有人玩过了(乔伊斯和贝克特);而是同名剧本《加薪》。这个剧本没有角色,只有一些逻辑学术语用来标号。比如1代表“建议”,2代表“非此即彼”,3代表“肯定假设”,4代表“否定假设”,5代表”选择“,6代表“结论”。这些“数字”代表演员,轮番登场,念诵自己的台词,这些台词实际就是整篇文章中代表某个逻辑成分的句子。
一般来说,一个剧本是无法直接转换为散文的。剧本的语言用直接引语表达(对话),转换为散文势必要用间接引语转述出来(叙述)。简单地将文本并置同时取消标点,是断乎得不到一篇可供阅读的完整散文。佩雷克的《加薪》之所以能顺利转换为散文,不费去吹灰之力,原因正在于整个剧本不是按传统套路写成(人物+对话),人物被逻辑术语替代,句子取代了对话。
《加薪》是用论证形式写成的剧本,就像斯宾诺莎独辟蹊径地用几何学形式论证《伦理学》。因而它没有操控人物的剧作家,没有放置人物活动的舞台,而是类似于小说中的叙述流不断生成。表现在舞台上,“扮演”这六个数字的演员不需要任何表演天赋,只要他们能够流利地发出声音。只要他们能够记住在何时自己所代表的逻辑术语对应着哪些话,整个“表演”就能完成。《加薪》是听的,不是看的,难怪最先其实是一出广播剧。
想象一下佩雷克的创作过程,也是蛮有意思的。他肯定是先有关于“请求加薪”的构思,这是不必说的;然后想到用逻辑论证的形式、并通过反复的假设与结论来完成;再之后才想到这也许可以用戏剧形式表达出来,既然逻辑成分就像戏剧演员是反复出现的;最后不加标点将全文发表出来也就是情理之中了,但这一笔最不具有创造性。剧本《加薪》到小说《加薪秘诀》就是这么来的,名字改得也恰当。
《加薪秘诀》读后感(三):尚未经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近期对于股市和基金的热情达到了一个空前高涨的程度,如同很多理财小白一样,在金钱的漩涡面前左右徘徊,会忍不住探头观望,也会被吓得迅速逃离,更多的时候还会在无数家企业,各类型的产业,数不清的新股和绩优股之间犹豫,时不时就会想象自己在某个节点进入了股市,又在某个节点顺利斩仓,得到满意的收益率,这中间可能会经历很多的曲折和起伏,是一种一个人内心底里的最私密的事情,没有办法和别人分享,不管是有所获益还是被狠狠碾压,这一切不过是自己和自己打的一个赌,给自己设的一个局,如何不被自己设的局迷失自己,不会让这其中的空想来影响自身的现实生活,诗人丁尼生有言,尚未经历过的世界在门外闪光,而随着我一步一步地前进,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踏出这样一步的是作者乔治•佩雷克笔下一名渴望加薪并开始付出行动的主人翁,“经过深思熟虑鼓足满腔勇气您决定去见您的上司请求加薪”,没错当翻开书页看到的第一行字就是这样的简单直白,故事的开端没有任何的铺陈,一如我们开始假设去购买一支心仪已久的股票,我要去做了,就是这样一往无前。故事的开始没有任何停顿,书页上满满的只有文字,不添加任何的标点符号来辅助读者对主人翁的情绪加以过多的揣测,如同一处黑白默剧,当色彩和声音都被除去了之后,人的观感只有倾注于整场唯一的焦点之中,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也紧紧围绕主人翁的活动和心理变化展开,一点一点随着乔治·佩雷克引人发笑的叙事和势不可挡的逻辑,好像事情陷入了恐怖的墨菲定律,不是主人翁见不得别人好,他只是习惯性得将事情考虑得更为全面,最后选择了一个不利于加薪的事情来推动同样急切等待结果的读者的心。
有时候不如就果断直接一点,干脆来个了断,可是又怕事情的另一位当事人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冲动就失去了所有的退路和重来的机会,看的人在读者的故事里找到了平时处事为人的自己,更是对主人翁的成功和渴望多了一份期待和祈祷,期待他的心愿得以实现,祈祷自己的下一次尝试能够成功,起初跟着作者起起伏伏好像是带球直接杀入对方球门的英勇前锋,面对众人的阻截也依靠精湛的过人技术巧妙闪躲过,可是在一次次对会面的忐忑预想,一次次失约后的腾挪跳跃,焦虑持续加剧而希望越来越渺茫的时候,不经意就会由他人推及自身,也许不仅仅是在面对股市时会有些撤退和热血的时候,就连有时面对家人时也会带上很多的个人猜测,人的心真的是我们所没法控制的世界,却又会忍不住猜测,就是那样的闪着光又藏着毒,包裹着甜。
《加薪秘诀》读后感(四):认识别人与找到自己
认识别人与找到自己——读《加薪秘诀》
文/凡悦颜
《加薪秘诀》一书包含同名的《加薪秘诀》和《巴氏口袋》两篇,是法国先锋小说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阅读他的作品,让我想到蔡康永曾评价艺术家草间弥生—— “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在这面墙上,在两个世间来回顾盼”。
同为“先锋”,佩雷克与草间弥生仅相差几岁,虽然国家不同,但他们都自诩为天生的“作家”和“艺术家”,因此面临的挑战是类似的。佩雷克最初写《佣兵队长》时耗费了很多心力,想以此的发表获得社会的认可,但他失败了。当时的审读者们虽认为主题有趣,但仍有太多不周和冗长的描述。所以直到《物》的出版,中间的几年,对于佩雷克来说是很艰难的。
而今再读佩雷克的作品,仍然是不过时的。试想,一个人拼命想要求加薪,多次找领导而不得见,或是被婉拒,配合未加任何标点的剧本,能让读者跟随情节体验心情的跌宕起伏。后来剧本被马塞尔·居维里埃搬上舞台,人物被“建议”、“非此即彼”、“肯定假设”、“否定假设”外加“选择”和“结论”代替,条理清晰的同时,更加凸显了其中的矛盾。
情节在循环往复中缓慢前行,作者利用复调手法引起读者注意,加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当初《佣兵队长》的失败,让佩雷克懂得了反思,他试着根据自身的精神分析经验写作文章,并尝试自我认识,加薪秘诀中人物或许也有他自己的影子,那种无限次升腾起的希望,与一次次求而不得形成鲜明的对比,自身的思想、行动与外界不可控的因素反复交织,内心的纠结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现实中是最常见的称呼,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切换视角,做到知己知彼。作者频繁利用假设,增加了人物的焦虑感,再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推动情节,“第一次不可能轻易说服”,请求加薪者有心理准备,而后衡量自身对于公司的价值来肯定自身行动的合理性。每个人处的位置不同,想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求加薪者工作近四十年,考虑自身付出,想为退休后的生活增加一点保障,他眼里是“给点微薄薪水都斤斤计较”、“仅用一点儿可怜的薪水就让您奉献出生命中最美好年华”的大型机构;而领导眼里“您不过是一枚不起眼的小零件”,如果谁要求加薪都同意,机构的前途就令人担忧。所以领导会选择心理安抚,让被领导者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哪怕授予劳动奖章,还要让其知道机构目前所处的困境,给其以希望(待机构好转了,加薪有望)。
换位思考,能更清楚地观察全局。虽然书中有涉及“如何撇开卫生心理气候经济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营造最佳机会要求上司调薪”,但这件事本身就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控 因素太多,所以读者与其幻想看完就能加薪,不如看作者是怎样撩拨神经,去静心享受阅读中的乐趣更为现实。
《巴氏口袋》也是如此。读者好像在读侦探小说,逐一去发现线索,慢慢将碎片拼接。“随着时间的流逝,连到底是怎么来的都记不起了”,作者巧妙布局,让读者分不清什么是记忆,什么是想象。但就在这仿似呓语的戏中戏中,我们寻找自己,也开始认识他人。
《加薪秘诀》读后感(五):关于佩雷克“加薪赋格”和“万岁土豆颂”的一些闲话
广播剧这个东西,我一个浙江85后生人,记忆中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只有初中暑假午睡时候,在农村老家广播里听过“茅盾文学奖小说”(阿来的《尘埃落定》之类)节目,那个应该也只是照书念,读得生动点,大概不算广播剧吧。现在一些电台节目做广播剧,我也懒得去听是怎么回事。但对于佩雷克那一代法国人来说,广播剧、电台秀之类的,似乎是一个挺大众的消遣,在他记录时代集体记忆的文本《我记得》里,写了好几条有关广播剧的内容。连开场音乐、广告词之类的都还记得,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的动画op和ed,那些旋律和歌词还能哼得出来。
比如第21条(摘自英译本《I remember》):
I remember:
Grégoire and Amédée
resent
Grégoire and Amédée
In
Grégoire and Amédée
(and Furax too, of course).
据注释说,这是来自于一档每日5分钟广播剧节目的开场播报词。这个胡说八道的节目运营于1956年至1960年。“阿梅代”(Amédée)是故事作者菲利普·谢里塞(Philippe de Chérisey)的别名,他后来参与了一个关于伪造中世纪羊皮纸文件(郇山隐修会)的恶作剧(伪造的文本经过剽窃和翻译,还为丹布朗写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提供了主要素材)。“西涅•弗拉克斯”( Furax)是同时期一个类似的搞笑广播剧系列。
粗粗一查才知道,佩雷克后来也自己动手写广播剧,还跟他的德文译者(Eugen Helmlé)等人合作了不止一部播出。这部《加薪秘诀》(L'Augmentation)就是期间产物。而后被他自己改写成无标点文本的《加薪》,精分得更华丽更丰富了,好像一场四面八方都来人不断加入的集体跳绳,有一种赋格曲的魔性逻辑。顺便一提,佩雷克写这个本子的1967年,也是他加入“乌力波”的那一年。
模模糊糊看不懂的《加薪》支线图
本书附上的另外一个戏剧剧本《巴氏口袋》(La Poche Parmentier),作于1971年。一个貌似带厨房的极简家屋空间,五个貌似是家庭成员的不同年龄男女和一个不说话的男佣被困在这里,反复削土豆、吃土豆、谈土豆,反复静默,进入不同的角色扮演(经历大战的士兵、恋旧的老房客、互相猜疑的被软禁者、苔丝式的乡村少女、相亲相爱的样板家庭、土豆大革命的拥护者、《哈姆雷特》的复刻演员……),探问他们在此的缘由、意义和各自的身份,结果还是不明不白,只有土豆的光荣和胜利。
书名中的Parmentier(加土豆泥做的菜;法语土豆pomme de terre),源于18世纪法国药剂师安托万·奥古斯丁·帕蒙蒂耶(Antoine-Agustin Parmentier),也就是“巴氏”(本书译作“巴尔芒捷儿”),是土豆走向世界的主要推手,剧本里借人物之口详述了他和土豆的传奇故事。
推广土豆的人类救星Parmentier
熟悉佩雷克的不难发现,剧本文本贯彻着他对日常生活中“次普通”事物(统计数据、广告词、尤其是食谱),百科全书元素(植物学、“无用的”历史考据等)的关注和兴趣。经过“次普通”审视之后的土豆(化身为土豆百科),是人类活动的真实物证,也可以释放出梦幻的部分。土豆作为实实在在可全方位膜拜的主角,投入到经历和意义都飘忽不定的人的生存状态中,显得特别光芒万丈呢。只有土豆是可靠的,土豆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