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54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一):响度想读解决
@朝阳 财务自由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安全感和人的自由。或者说,这才是财务自由的目的。当一个人真的拥有了安全感和人的自由,钱多钱少对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大部分人觉得有了钱就有安全感,或者有了钱才有安全感,这是对安全感的误解。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违法经营,最后反而失去了安全感。目前,大家获得安全感不光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靠社会,善用社会的力量。
随着中国社会总体财富的积累,社会福利增加,养老等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人们在这方面的安全感就得到了提升。当我们和老板或上司产生矛盾时,如果能够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不会缺乏安全感了。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工作中的安全感。
如果安全感不再是问题,那么财务自由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个人的自由。而获得个人自由,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自身的条件,一个是社会的条件。
如果真的把财务自由当成自己的目标,其实,我们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钱。
一个好的社会,需要给大家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通过税收调节,或者说二次分配,将一部分人的财富变相分给那些迫切需要的人。在社会中的人就普遍地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自由。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工作的时间会逐渐减少,从而获得在工作和时间上的自由。这样的环境需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同来营造。
与其指望自己通过挣更多的钱来获得自由,不如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同打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约束下自己的物质欲望,少一些攀比。
我们拥有再多的钱都觉得不够花,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成本,只有欲望没有成本。
财务自由是通向自由这个目的的手段,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个人的自由。如果有其他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只想着挣钱,甚至因为挣钱而失去了自由。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钱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有钱不一定就活得自由和幸福。所谓的财务自由就是,时间自由,精神自由,身体自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价值的事情。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二):【转】陈茂华:“真”与“诗”的统一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政治文化史写作
本文探讨理查德 ·霍夫施塔特 (Richard Hofstadter,1916—1970年) (以下简称霍氏)的美国政治文化史文本。 霍氏是美国二战后最为出色的历史学家之一.主要致力于美国政治文化史研究。他本人也以政治文化史家自居。拒绝政党史或政治史家之称号。的确,霍氏在其短暂的学术生涯中.着力写作一系列 “见解独一无二”美国政治文化史著作 。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三):神书
但还想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循环往复往复而已
麦肯锡对应...?~
天才确实成群地来成群地走
不管任何地方TOP都存在,不被时间地域限制,还会指出当时当地存在的问题,且这些问题总会被证明为是人类共有(只是发生时间程度表现差异)。
—
好了正文开始: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1916年8月6日-1970年10月24日),1950年代的美国公共知识分子、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美国历史的迪维·克林顿教授(DeWitt Clinton Professor)。
“曾经,由于不需要知识分子,故而他受到了温和的嘲讽;但现在,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到激烈的怨恨,反倒是因为太需要他了。他太实践,太有效了。他之所以成为怨恨的对象,正是因为他的命运提升了,而不是衰落了。让他凸显出来、激起恶毒攻击的并不是他的抽象、无用或无能,而是社会对他的技能的依赖,是他的成就、影响,是他现实中的舒适待遇和幻想中的奢侈。智识遭人怨恨,因为它是一种权力或特权。”
“智识之所以遭到怨恨,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优点,它自认出类拔萃,它挑战平等主义,它是一种几乎肯定让男人或女人不再平易近人的素质。”
—
“智识具有了全新而愈加积极的意义,知识分子们渐渐享受到了更大的认可,而且还以某种方式,享有了更令其满意的地位。这种新的认可,生硬地落在他们的肩上。许多知识分子习惯于被抛弃......他们渐渐觉得,疏离是他们唯一可以采取的、合适而又高贵的立场。他们越来越忧惧的,不是受到抛弃,也不是公然的敌意.... 而是疏离的丧失。心烦于这样的担忧:随着他们不断被承认、被吸收、被利用,他们会开始一味顺从,会不再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和真正的用途。”
「除非个人退出成群的大众,否则世界不会得到拯救。」
“梭罗与爱默生、霍桑与其邻居都切断了关系,布朗森·奥尔科特(Bronson Alcott),跟几乎任何人都缺乏组织关联。”
“欧文·豪教授在将康科德的波希米亚圈描绘为安宁时,又急于表明这里的波希米亚式的狂欢,但此处,这一情况并不存在,不仅如此,这里几乎不存在什么团体。梭罗在他的日记里记录说,当他跟爱默生「交谈,试图交谈」时,由于混乱、无意义的分歧,他「浪费了我的时间——不,几乎浪费了我的个性」;而爱默生则抱怨说,梭罗「的自我感觉,就是一味唱反调」..... 通常与创造性活动相关联的,并不是波希米亚风的消遣涣散,而是某种严苛和坚决的孤立。
但是,知识分子的团结——尤其当他们处于外部压力之下——或彼此的赏识和鼓励,也不应该轻视;不过,这样的团结也不应该混同于愉快的面对面的社交...真正的创造性心灵,只要试图善于交际,那它就绝不会孤独。”
—
“批评权力的人企图通过作用民意来影响世界;而权力的联系者则试图直接让权力的运用顺从于知识界的思想。”
“以反思性心灵著称的人,仅仅因为他们成了印度或南斯拉夫大使,或总统班底的成员,就不再是知识分子了吗?.... 他们的某些回答不可能像知识分子一样。但是,在我看来,这似乎是个人的选择,不能将它硬塞进被迫的疏离道德观的条条框框中:无论一个人是不是要牺牲一部分他的批评自由度,而寄希望于,权力可以更服从智识的建议;还是说,由于浮士德式的冲动,他甚至要去认识这个不可能通过学院视角来轻易了解的世界。”
“每一种都包含了某些个人的和道德的风险;当一个人甘冒风险时,不可能让这种个人的选择变成普遍的律令。权力的批评者有一个特别的思想缺陷,他们没有理解权力的运作所依照的限度。而他们特殊的道德缺陷在于,过分关注自己的纯洁性;但是,这样的纯洁在不用负责的地方就可以轻易获得。”............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读后感(四):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我们时代的反智主义
(一)
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反智最盛,要忠诚不要智性。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森当权时,加上商业的加持,反智最盛。到苏联发射卫星,美国才开始反省。到肯尼迪当权时,局面稍好。(机械般的微格教学之诞生也是受到了卫星的刺激,太功利)
(二)
1.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有周期性波动。
2.知识分子遭受的怨恨反映了他们与日俱增的重要性。
3.模糊便于作为形容语用在争论中。
4.知识分子的事务就是追求多元和意见相左。
5.区别于反理性。(余英时讲反智传统不区别反理性)
(三)
例A:蛋头。(知识分子污名化)
例B:官方鄙视。
例C:反对专家、拥护外行。(陈永贵、特朗普,中国还有农民皇帝的传统)
例D:不支持纯研究。(欧洲社会学近于哲学,美国社会学全是统计报告)
例E:知识分子遭到商人和极右的怀疑,因为知识分子尚不受商人掌控。“这帮出生时嘴里含着银勾的青年才俊从来都是最下作的家伙。”(去年开学初与某人辩论,一句“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令我诧异不已。)
例F:对大学的怀疑。理由同上。
例G:“但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必定也是经济学家,既然我们全都在谋生——这不就是经济学涉及的全部内容吗?”(辉格说经济学往往反常识,郑也夫说社会学家须知道面对的是博奕的时代,一语中的。我讲问题至今未剔去故作高深,问别人对此事怎么看,别人依常识作答,我立刻反驳。某些人竟用常识解答复杂,开口便大错而不自知。)
例H:“种种什么什么的艺术都是苏联革命的武器。”(又中一条,某人也明言对外国的书就这态度)
例I:福音派反智。知识分子用各种学说代替《圣经》,传播道德的相对性。“受过半吊子的教育,却比没有受过教育还要危险。”
例J:苏联卫星发射后,美国人们对教育感到愤怒,督促学校回到严格的标准。
例K:家长对学校老师的刻板印象,严厉、不再活泼。
例L:“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并非通向幸福和成功的道路。”(韩寒的“穿棉袄洗澡”,但当时似乎并没有人说韩寒不是,反而为现代教育而自卑。在古典时代,教育只有美、智性、优雅,是一种高雅的生活追求,而非一种急于变现的能力。时代虽有变化,但任何时代都是前者成就文明。)
(四)
1.他们心中充满矛盾的看待智识和知识分子。
2.可以证实,那种更温和、更善意的反智主义才是最为广泛的。
3.对智识及其功能的尊重是任何社会的文化与健康的关键。
4.正如受过充分教育者的最有力的敌人都是受教育不足之徒,故而主要的反智主义者通常也都深入地从事思想,只不过沉迷于这种或那种陈腐或废弃的思想中。
5.事实上,反智主义通常都是某些其他意图——往往是某些正当的意图——衍生出的偶然结果。
6.我们务必要尽可能地从这些善意的冲动中将我们的反智主义切除下来,尽管后者依靠前者为生;我们的手段就是可以免除这些冲动的、连续又精细的思想手术。
论智识的不受欢迎
(一)
“智力发挥作用的框架具备有限但又明确提出的目标。它也许会很快地从思想中排除那些看起来对实现目标没有帮助的问题。……与之相反,智识是心灵之中批评性、创造性和沉思性的那一面。”
“智为试图去掌握、控制、重组、调整;而智识则是检查、斟酌、好奇、究理、批评和想象。”(美国人尊重智力而怀疑智识,这点太重要了,而别的书、论文、期刊竟然没有。尼科尔斯复杂知识的描述与之相似而未讲到此处,也可能是前人讲过了,后人就不讲了。像背单词可以立即去做,而写文章则难以迅速,因为复杂程度相差太大,除非特别不在乎质量。)
“尽管其技能娴熟高超,但只要他的工作中缺少了某些素质——比如,无功利的智力、概括能力、自由思辨、新颖的观察、创新性、激进的批判等——我们就不会把他们当作知识分子。”(为观念而生和为观念而活、脑力技工和知识分子、游戏和虔敬、道与术,殊途同归。这也是郑也夫在《知识分子研究》里纠结于大学生和高中以上教师算不算知识分子,他知道严格来说不是,但他还是为了可操作性把他们算进去了)
(二)
“当一个人关心各种观念,无论他多么投入和真诚,这种关心如果仅仅服务于某个狭隘的偏见并以之为中心,或者为了完全外在的目的服务,那么智识终会被狂信吞噬。不能独立地投身于观念,这对心灵生活是危险的,如果还有比这更危险的,那么便是过分地投身于某个特殊和偏狭的观念。”(此处不甚明白,估计前句是说极左、知识分子的鸦片。后句尤其不明白。)
“那么,虔敬需要使之均衡的东西,它让虔敬不会以死板的方式发挥作用;在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气质中,这个东西就存在于我所谓的游戏性这一素质里。……理智活动中的纯粹愉悦。”
“他的理智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拥有真理,而是在于寻找新的不确定性。”
“游戏和严肃之间并无矛盾。……游戏性并不意味着缺乏实践性。但是原则上,……它(智识)是超越实践的。……知识分子首先并不关心这样的目的(理智过程之外的某个目的)。许多实践问题都在本质上与理智有关,所以也完全吸引了知识分子的注意。”
虔敬性和游戏性之间有张力,但不致命。正是人的性格中具有某一种张力,激发了创造性的反应。(理解和表达不同乃至相反观点的能力,通过想象来认同相反的感受和思想)游戏性的过度会使理智空耗在技巧上,虔敬性的过度会导致死板,引发狂信,产生空想。
(三)
“在最初的美国平民梦中,普通人是全能的,这一点是根本因素,而且不可或缺。”
人们在政治上处于被动,从罗斯福以来人们不得不面对受过良好教育、更为老练的专家,故而有一种挫败感。“他们对权力的内部世界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对权力的使用产生一致而且流行的怀疑。”“专家实施的政策有着不计其数的失败和失效……,在他们看来,这不仅仅是人为出错所致,也是冷酷自私的操纵、阴谋,甚至叛国造成的后果。”(齐美尔说生活在小镇上的人关心邻居家的举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却喜欢关心国家或国际新闻。但是调查邻居的事跟调查一个重要新闻的始末难度显然不同,他们有什么资格评论呢?和过去敬重的人坐在一桌,他们对新闻了如指掌,却对历史的方法、准确的证据一无所知。只是城市需要人们关心同一件事把同一社区里的人联系起来,新闻、地图正是让美洲的殖民官联系被殖民者反对母国的理由,但并不意味他们具备评论的能力。)
(四)
“知识分子作为专家时,即使让人恐慌,但仍然被人接受,与之相比,身为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却受到了人们无条件的怀疑、怨恨和不信任。”
“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就等同于政治抗议和道德抗议的意思。”
“按照这个词的最宽泛的含义来讲,知识分子总是存在,但是,在工业社会以及某种观念市场出现之前,人们还感觉不到独立作为一项事业的理智生活。”
“曾经的轻信带来的羞耻感、以往介入政治造成的负罪感让许多知识分子陷入了瘫痪,这使待他们面对20世纪50年代的大审查时无依无靠,甚至有时还陷入了激烈的相互指责中。”
“在这个奇特又危险、看似毫无必要的、意识形态的世界中,美国人如此坐立不安,故而就会怀疑知识分子,因为后者在其中倒是安逸自在。”
(五)
“一旦我们开始思考,那么谁也保证不了结果是什么,除非种种目标、目的和制度确实已然注定。”
“智识又总在与什么东西针锋相对:某种压迫、欺骗、幻象、教条或兴趣不断地受到知识阶层的审视,它们成为后者揭露、愤慨或嘲讽的对象。”
“反对智识的理由立足于一系列虚构和完全抽象的对立:首先,智识对立于情感,根据就是,智识与温情有些矛盾。智识也与品格对立,”
“智识又与实践性对立,既然理论被认为与实践相反,而‘纯粹’的理论精神是深受鄙视的。”
“智识还跟民主对立,因为智识被视作一种藐视平等精神的特性。”
“反对智识的理由立足于一系列虚构和完全抽象的对立。”
“这些虚构的对立,其根本谬误当然在于:它们的立足点并不是尽力寻找智识在人类生活中的真实的限度,而是过分简单地将智识与人类其他所有素质分割开来。”
福音派精神
(一)
“心智和内心之间、情感和智识之间存在的某种张力在所有地方都是基督教经验的稳固特征……。”“有产阶层通常很喜欢理性化的宗教……。被剥夺权利的阶层,特别是处于文盲状态时,则更容易受煽情式宗教的驱动……。”(果然,东海西海,心理理同。佛教在印度时,主要受众为商人,原始佛教非常重视知识,见于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东汉时传入中国,主要受众为士大夫阶层,只有竺道生两人简约。至唐朝,虽有简约本《金刚狮子吼》,但此典故正好反映佛学典籍繁琐艰深。至慧能南方传教,受众为愚夫凡妇,至为简约。道教东汉时至简约,而唐朝后开始结交士大夫、王公贵族,文辞华丽而少谈符箓。一正一反,皆与起点相反,可见受众对讲者影响之大。不过佛教分为许多宗派,宗派不同,知识程度也不同。有见识者当知我所说多有谬误,但想必大体当是正确,不必苛求。)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