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骄傲,那么孤独》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布尔戈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一):有多骄傲,就有多孤单
有一天,和一个朋友走在路上谈论校花外貌时,她说:“我才美,我最美。”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反应是:“你真自恋。”对,就是说她自恋。自恋这个标签,在生活中被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但是当一个标签用在那么多人身上的时候,它的意义就会变得模糊而笼统。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恋呢?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约瑟夫·布尔戈《那么骄傲,那么孤独》带你寻求答案。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二):我们内心的骄傲与孤独
近几年心理学读本很是畅销,这也说明人们对心理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然而这本书并不是畅销大潮下人云亦云的产物,作者是外国人,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多年,相较于只读了几本心理学书籍就觉得三观都被颠覆的我们来说,自然要更加权威与专业。 同其他心理学著作一样,这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心理学案例,但其他心理学书籍大多引用普通参与心理咨询人士的故事,且大多使用化名,而这本书引用的却是很多名人的故事,让我们在荧屏上看到他们华丽光鲜一面之后,也了解到他们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同时能够反观自己。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三):原来我们都是自恋者啊 。。。
自恋的核心是羞耻感。胜利者和失败者思维。 一类 通过羞耻感转移到别人身上 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对策 离开 给他们面子 关爱与指导(难) 另一类 让你的自尊心膨胀 让你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也要你把他们当做胜利者 但他的兴趣和爱慕是伪装的 而你是真心实意的 当你意识到太晚 对策 保持谦虚 不要沉迷 ps 1我们一生中总是或多或少要受伤 然后用余生来解决它或把它化为其他东西 2他们引诱任何人 给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 他们努力让别人依赖他们,自己却不产生依赖需求 以此摆脱令人无法承受的 渴望并操纵别人 3 理想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你是完美的马上就变成一无是处的。 4一个人的羞耻感越深 在羞耻感要出现的时候他就越容易被攻击 在心理层面防御越强 反击就越冷酷
5 如果对方说我恨你,你要回答不应对自恋者就是用关爱和指导来养育藏在里面的那个孤独和为受到爱的孩子。
6不要妄想自己能够在恋爱中改变自恋者或者期望他为你改变,虽然恋爱中人们可以改变自己,但是自恋者不具备改变的条件,那就是回应他人的同情
7应对自恋者意味着和你最熟悉但了解最少的人也就是自己相处。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四):当我们孤独时,我们在骄傲什么――评《那么骄傲,那么孤独》
一个人想要活得骄傲似乎是不容易的,但想要变得孤独并不是很难,如果二者兼得,就会衍生出另外一个词汇,那就是自恋。很多时候自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个贬义词,自恋就意味着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地高人一等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格格不入。本书以名人为例,向我们揭示了自恋者的真实写照,有痛苦,有自我陶醉,还有脆弱的自尊。 这本书几乎每个章节的题目都带着引号,因为它出自某个人之口。首先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想想此乃真理。在家人面前可以轻松自在,舒服窝在沙发上不必在意姿势雅观与否;在客户面前就要正襟危坐,始终面带笑容,时刻准备着给人递烟蓄水;也许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才能摘下面具,做回最真的人,白日里所受的委屈,那些不为人知的隐忍,那些咽进肚子里的话,此刻终于可以通通放下,或是化作泪水倾泻而出,或是化作好故事就着酒喝下。而第二天还要像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五):我们需要自省:缘何骄傲?缘何孤独?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面对朋友的倾诉,我们表面在认真聆听,其实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漫游。有时候,我们有时候听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总是想尽办法说服将其归入自己这一队,因为自己是对的,此外都是错的。我们害怕别人失望、蔑视的眼光,努力树立一个成功者的形象,享受所有人的欣赏。我们喜欢被仰望,被崇拜,被追溯……我们渴望自己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这已经超出我们的能力,但我们还是做出这样的梦。
我们承认人性里有阴暗的东西存在,多数时候,我们能轻而易举地从别人身上发现阴暗心理,却粉饰自己身上的不光彩。聚光灯照得到的地方,光鲜华丽,从容自信,与人为善,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呢?
人人都是多面体,我们眼里的“他们”也是我们。我们在审视他们阴暗面的同时,也需要自省,而我们似乎最不擅长的,就是自省。因此,我们需要心理学,需要心里指导,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那么骄傲,那么孤独》就是这样一本心理指南,指导读者发现自己内心的隐秘心理,它是一本自省书。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的自恋心理及其带来的影响。书中列举了很多国际知名人物的案例,读起来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很亲切。走进那些偶像明星的内心的光明与阴暗,感受他们台上的骄傲和台下的孤独,作者更是自我剖析,直接锁定自己内心的阴暗角落:有时候,我们都是自恋者。走出他们的故事,自然而然地,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究那个隐秘的自己。不突兀,却有点疼痛,但也更清醒。
东野圭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而是人心。而《那么骄傲,那么孤独》直至我们内心的隐秘世界,引导我们扪心自问: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的魔鬼?你的内心是否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读这本书需要胆量,看透他人,看清自己。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六):一部美国巨婴心理学:我们的巨婴心理
我们每天能看到多少张面孔?有多少张面孔我们想看第二次、第三次……?那些在我们眼里充满魅力的人,那些举止怪异的人,那些成功者,那些失败者,那些一举成名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伟大的人,那些平凡的人……那些面孔之下,究竟有着一颗怎样的心?是天才般的骄傲?还是魔鬼般的疯狂?
人人都是多面体,而我们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那些走在云端的人,麦当娜、乔布斯、杰克逊、阿姆斯特朗……他们的头上带着光环,象征着权利、名誉、地位,代表着他们对社会的价值。他们无疑是成功者,是受人膜拜的榜样,我们站在低处远远的仰望着他们,无限崇拜溢于言表。然后,另一些人站出来说,这些令人着迷的成功者其实是一个魔鬼般的存在。通过这些名人故事,你会看到,有时候,天才和魔鬼其实是同一种存在。所处的立场角度不同,得出的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些走在地面的人,同样有着骄傲与疯狂。与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灯之下的名人相比,普通人的内心常常被忽略。作者分析了各类人的隐秘的内心世界,有云端之上的人,也有地面之上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骄傲并孤独的活着。作者敏锐而温和地指出我们内心的阴暗角落,一个我们从不触碰甚至从不过问的“陋巷”。
作者论述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思维缜密,行文流畅,通过对自恋的深入分析,带领读者触摸自己的深层心理: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骄傲的、孤独的孩子,这个孩子是骄傲天才,同时也是疯狂的魔鬼。这个孩子可以创造价值,造福社会,也可以打击报复,贻害社会。而我们中大多数,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骄傲地、孤独的活着。我们有向“善”的阳光一面,同时,我们也有趋“恶”的阴暗一面,对于我们来说,骄傲是动力,孤独是标识。我们不能没有动力,同样,我们也需要标识。
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张张陌生又熟悉的面孔,那些面孔之下,究竟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隔绝一切浮华喧嚣,择一处安静之地,读读这本书,看看那个躲在角落里的、骄傲的、孤独的孩子。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七):别让孩子的童年阴云密布
口头禅从一定程度反映一个人的想法、观念。父母的口头禅,也侧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观念。我见过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是“别人家孩子”型,无论是和人话家常,还是自家人闲聊,一说到孩子,总是“×××家的那孩子学习好还懂事……”一句话只要有着前半句,都不用户说后半句,足以让孩子郁闷一整天。一种是“自家孩子”型。这类父母逢人便夸自家孩子如何优秀、如何孝顺、如何成功,诸如此类,滔滔不绝,绘声绘色。
无论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自家孩子”,都有一定问题。
在《那么骄傲,那么孤独》一书中,作者用了一章重点分析“自家孩子”型父母。这类父母在人前夸耀自己的孩子优秀、懂事、成功,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所感觉的那种“为子女骄傲”自豪,而更多的是通过孩子的自我满足感。他们将孩子理想化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完美形象,为此,他们允许孩子的一切接近这个“完美形象”的言行举止,哪怕是错误的,他们也往往不会“纠偏”,任其发展。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局限和感情,找不到真实的自我,只是不断地“为胜利而战”。
作者深入分析了自恋父母的行为心理,列举出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严重影响。这些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不是个案,也许就曾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正在发生身边人的身上。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心理。而我们很少理性地认识自恋,更不会将溺爱与自恋联系到一起。作者的分析无疑为父母敲响了警钟。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希望,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孩子终究要有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孩子没有办法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童年,而童年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麦当娜、乔布斯、杰克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不幸的童年。
我们都要经历“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我们在体会为人父为人母之不易的同时,更要反思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蒙上抹不去的阴影,给他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八):自恋型人格说明书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交谈时对别人的事漠不关心,和自己相关的话题却聊起来滔滔不绝;事事凸显自己的优越感,缺乏同理心又拒绝承认;为了虚荣和面子撒谎、歪曲事实……这样骄傲而难以融入群体的人,被称为自恋型人格。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董事布尔戈写的《那么骄傲,那么孤独》正是一本分析自恋型人格的教科书式的心理学书籍。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所有经历而没有释放发泄出来伤痛,都加诸在我们的内在小孩身上。自恋型人格的人,藏在心中的内在小孩无比孤独,却又异常骄傲。自恋者的性格自然和原生家庭脱不了干系,但即便是非常健全的客观的普世意义上的“好性情”,也和家庭氛围,父母的素养分不开。
童年阴影简直像是万灵丹一样的甩锅神器,可以令糟糕的性情得到充分的存在理由。尤其是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细数“不称职”的父母给自己造成的种种不快,能找到自己每一份精神顽疾的成因。可人若把责任都归咎于他人,带着受害者的帽子生活未免太过无趣了。简里里的督导曾对她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拥有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成长的能力。人如果连这些都抛弃了,同桌子椅子这些等着别人来挪动的死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对照书中对自恋者的总结,不免会觉得周围人包括自己,多多少少都有点自恋倾向。当我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态度或处事风格令他人反感或事倍功半时,可能我们真的有些许的自负,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而自恋患者,最缺乏的就是共情能力。
同理心的缺乏会令人冷漠,渐渐孤立无援。而自恋又会令人傲娇起来,将孤独的原因归结于他人而不反省自身。世界那么大,自恋者却只看得到自己。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抒发自己的感受,渐渐的就失去了与世界的联结和羁绊。
综上,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自恋的苗头或倾向时可多看下这本书找到症状和成因警醒自己。如中毒太深,还是找专业的医师接受治疗为好。毕竟,这个孤独骄傲的内在小孩一点也不酷,还是放他离开为妙。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九):自恋也是一种病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自恋这个词语有着误解,将其作为普通的形容词来使用,而约瑟夫告诉我们,自恋,也可以是一种病症。
这种病症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甚至是你我身上。究其来源,是家庭和父母的影响,而遭受这种病症影响最大的地方,也是家庭中。子女在父母的错误对待下患上相应的自恋病症,他们又对社会和家人施以不好的影响,恶性循环,似乎永无止境一般。
而几乎每一章中,你都能看到他举出的有关父母的例子,他们是如何通过细微的举动影响了自己孩子的一生。甚至有一种自恋型人格的名字就叫做父母型自恋,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父母亲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在国内,这样的情况可能更加普遍。送孩子去奥数班、舞蹈班、学各种各样特长,美名其曰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实质上,却是在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陈孝正,就一直被母亲捆绑着,他所过的,并非自己的人生,还要同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可怕的是,这份期望是不能被丢掉的。
偶尔,你可能会在约瑟夫所举的例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绝不要对号入座,正如约瑟夫所说,他的本意并非提供一本诊断手册,心理疾病的状况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由专业的人士来判断。的确,我们每个人因为遭受过各种各样创伤的缘故,身心多少会有一些问题,但有问题,并不等同于生病。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当是欺凌性自恋者,他们的影响范围更加广阔,也更加可怕,不论是在学校中,亦或是工作环境中,这种人都是非常常见的,甚至于家庭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他们拉帮结派,发号施令,无法容忍对方比自己优秀,千方百计折磨被欺凌者,直到他对自己的威胁不再——这也意味着被欺凌者要么被迫离开,要么就是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已经无法再站起来。
而面对这样的欺凌,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逃开。
最可怕的是如果在家庭中遭受了这样的欺凌,连逃开也是有困难的。
幸而面对自恋型人格,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约瑟夫就在书中举出了几个较有针对性的,例如——划清界限、克制冲动。
愿有所得。
《那么骄傲,那么孤独》读后感(十):《撕开你内心的隐秘世界》
看人容易,看自己难。评论其他人的时候我们仿佛能看到别人隐藏在内心深处最龌蹉的想法,并不惜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别人,说一个人内心肮脏都快要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了,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甚至很危险。其实我们是应该静下来仔细的想想,万千人中大部分都可以说是正常人,并没有那么多天才,大部分都跟你我他差不多,都很寻常。
但寻常不是平庸,我们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并不能一眼看穿,真正懂自己的也并不是自己,甚至可以说在自己眼中,我是完美的,我是世界之王,骄傲如风中一匹狼。
本书从自恋入手,一一列举了很多名人的故事,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有着在普通人眼中很高的成就,包括麦当娜、拳王泰森、阿姆斯特朗,这些已经记载在史册上的人固然有着他们自己的骄傲,但其实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是孤独的?作者从这些人的小时候开始分析,然后是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全方面的撕开他们的明星光环,一起研究内心的隐秘世界。语言简单朴实,没有华丽不切实际的专业术语,用聊天式的字句清晰明了的表达出了观点,让然看完会跟着剖析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也存在这些缺点。
并且我们也要知道一点,所谓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疾病,其实跟流行感冒一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我国一说起谁谁有心理疾病,大家恨不得躲八百米开外,一句话都不敢跟对方说,而当自己有这种精神上疾病的时候,更是讳莫如深,深怕别人知道。这完全没有必要,在国外心里医生早就很平常,现在社会压力如此之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疾病,去看医生,跟去医院一样,并不可耻。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好人坏人自恋谦虚,都不是固定的。作者这本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内心深处的多个位面,并引导我们感受骄傲背后的疼痛和创伤,不仅提供出了一种让寻常人认识自我的方法,也对那些纠结矛盾骄傲的孤独者给予同情,算是一本完美的心理学指南。
本书还会给你一些平时难以关注的点,在我们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内心深处的孤独已经很少人去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正相反,你的心决定了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第一时间了解自己,也就更能第一时间的来改变自己,想知道你究竟是骄傲的天才,还是狂妄的魔鬼,来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