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太空全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31 03:4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太空全书读后感100字

  《太空全书》是一本由詹姆斯·特赖菲尔 (James Trefil)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9.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空全书》精选点评:

  ●专业而翔实,有趣又有用,外星生命这一章科学家们的观点非常非常开脑洞。

  ●好看,知识量恰到好处

  ●比较全面的科普书,把行星、恒星、星系、宇宙全都包括进去了,专业知识比较浅,可以配合第一推动系列的物理类书目阅读更佳。

  ●这个买来送小外甥可以。

  ●学了好多知识,被扫了天文学的盲

  ●内容四星 价格扣一星

  ●看过的体积最大的mobi书

  ●有趣,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更多宇宙之谜被解开

  ●很好的科普读物,新近对宇宙的研究成果和认知。

  ●宇宙中最主要的成分其实是我们所不理解的“暗能量” 月球没有大气,凝固的世界中没有地质活动,环形山一旦形成便永远存在/我们认为地球上的深海热泉口会有生命存在:大概木卫二也会有类似的热泉口,这意味着微生物生命可能也会在那里繁衍生息/土卫六略大于水星,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明显大气层的卫星,也可能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我们可以窥见与数十亿年前地球上生命诞生相关的化学物质的地方/土星如此之大的环系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最流行的理论是这些微粒是一颗古老的卫星遗留下的碎屑/初始质量超过太阳质量的30倍的恒星,在经历过超新星爆发之后,将会以黑洞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太空全书》读后感(一):评《太空全书》

  弦论是一直没法理解。

  这本书让我补习了下初中科学,也学了些科普知识,更是勾起我的反思。 本人的宇宙观有受相对论影响。 我觉得人类作为受到自然规律支配的产物,或许只能够发掘规律,用自己理解的公式和原型去不断逼近。 我更倾向把宇宙看作一个莫比乌斯带,宇宙是无限的,时间只是一个维度,它走到头又回到了起点。或者像一个至少四维盒子,里面的低维物体逃不出去,就如一个监狱。除了微观粒子,是测不准的,概率行为,不受时空影响。相对不同观测者,光速恒定为c,表明微观就是我行我素。它们或许是造物主搭建一切的材料? 暗物质是啥? 为什么力有四种?宏观和微观规律为何不同?宇宙的规律法则是谁写的呢? 生命就一定要类地行星吗,一定要碳基吗?元素这么多,物质那么丰富,就不能存在一种区别于普物质,生物的自动演化存在机制吗? 假设有高等智慧生命或另一种存在为何不联系我们?

  最后想用设计的角度讲讲。上帝设计了宇宙和人类等这些产品,就像人类设计了实验空间和机器人。 人类想理解这个宇宙,用了各种原型,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那么和上帝这个大设计师的实际原型总会有偏差,但人类在努力。但问题是:我们,是用户吗?

  《太空全书》读后感(二):太空全书笔记

  太阳系部分

  介绍了太阳系的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类地行星比较靠近太阳,所以都是岩质行星,因为太阳挥发性物质逸散,高熔点物质更靠近太阳

  远距离的都是类木行星,气体巨行星

  太阳系的边境是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

  宇宙部分

  详细介绍了恒星的诞生和死亡

  未解之谜部分好像字都会,连起来就有点难懂,玄学一般宇宙部分介绍

  《太空全书》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应该仰望星空。

  作者简介 :

  詹姆斯·特赖菲尔,物理学者,科普作家,乔治梅森大学物理学专业教授,已出版近50本科普书籍。

  内容简介 :

  从我们居住的地球、太阳系开始探索,一直到银河系、再到整个宇宙;从暗物质到黑洞,再到宇宙的诞生与灭亡。涌入我头脑的名词:多重宇宙、平行宇宙...... 给我打开一个全新世界。

  我看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是,我们宇宙真美,那些图片带给我的是一次次震撼,感觉自己乃至人类十分渺小。

  

  名词解释:

  事件视界:霍金的《时间简史》也讲过关于黑洞的事件视界这个问题,但是,我没有整的太明白。这本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很好例子,很简单的说明这个理论。詹姆斯·特赖菲尔真是一个科普作家。哪怕我看完这一本书,就了解这么一个知识点,也是一种收获。举例如下: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分别乘坐一艘独木舟,然后一起在河里漂流。你通过喊叫定期的与起点处的人交流(比如看着闹钟,每分钟叫一次),这样他们始终可以知道你在哪儿了。假设远处有一道瀑布,那么随着你不断接近,水流的速度将会提高。最终,假设水流的速度与声音的速度一样快,这就成了一种事件视界。那么对于你自己和起点处的朋友而言,你的漂流之旅会是什么样呢? 对于岸上的朋友来说,随着你的加速,你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远。从技术上来说,他们会看到你的钟表(通过声音的抵达来度量)会走得越来越慢,而当你穿过事件视界之后,喊叫声(就是你的钟表)也就停止了。但是你和你旁边独木舟上的朋友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而且还能够正常交流。在你看来,穿过事件视界时并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同样地,在很远处观察掉进黑洞的物体,就会发现这个物体上的时间减慢,并且在视界上停止。但是,这个物体上的观察者并不会发现她的钟表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事件视界的特性。

  宇宙的总物质量: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种抵抗向内引力的力量。跟引力总是把物体聚集到一起相反,这种新的力量一定是把它们拉开的,于是芝加哥大学的宇宙学家米迦勒·特纳将其命名为“暗能量,不过别把它与暗物质混淆。然而,鉴于能量和质量是等价的(因E=mc2),暗能量也可看作是对宇宙质量所做的贡献。 那么,关于宇宙质量的最终结论如下:普通物质约5%,暗物质约23% ,暗能量约73% 这些质量加起来足够使宇宙闭合。

  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清醒的认识:组成我们的物质,过去一直认为的物质宇宙的基本结构,实际上只是宇宙总物质量其中的一小部分。

  想法:我们观察不到暗物质,是否我们局限于四维空间的问题,也许从高维就可以观察到,纯属臆想.

  看完这本书,准备再把霍金的三部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再看一遍。然后再看一遍大刘的《三体》。《三体》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

  《太空全书》读后感(四):《太空全书》:图解浩渺的太空与人类的渺小

  自古以来,广袤的星空一直对人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早在公元前,人们就开始观测星空。

  1973年11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图了一份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的帛书,人们称其为《天文气象杂占》。这份距今2000多年的帛书中,记录了古人绘制的20多种形态各异的彗星。

《天文气象杂占》绘制的彗星研究者整理的《天文气象杂占》中出现的29中彗星

  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于太空的好奇心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而减少。科学家们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观测、研究着同一片星空。太空好像一座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升级改造”的迷宫,总能为人类提供新的未解之谜,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持续探索。

黑洞内部是什么样的? 组成宇宙的暗物质是什么?暗能量又是什么? “太空”中只有一个宇宙吗?

  这些新时代的天文谜题不仅是科学家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还是众多科幻电影和小说的题材,也让我们普通人好奇不已。不过科幻电影和小说并没有解答我们的全部疑问,我们还想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

  美国物理学教授詹姆斯·特赖菲尔所写的《太空全书:苍穹之上丈量宇宙》,就能解答我们关于太空的多种疑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空全书》的作者——詹姆斯·特赖菲尔。

  詹姆斯·特赖菲尔出生于193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粒子物理学、流体力学、医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 。

詹姆斯·特赖菲尔

  詹姆斯不仅从事理论研究,也致力于科普写作。他出版了20多本书和多篇文章,并广受好评。

2000年,美国物理学会授予詹姆斯获得了安德鲁·杰曼特奖,奖励他把物理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2007年,该学会又将科学写作奖颁发给詹姆斯,奖励他在《天文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宇宙的前进方向在哪里”。

  下图是詹姆斯出版的部分著作的英文封面,你找到《太空全书》在哪儿了吗?

  《太空全书》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2019年,《太空全书》重新修订整理,出版了第二版。

《太空全书(第二版)》分为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和天文学理论四部分,汇集了关于太空的多种内容,包括: 星系与星体的诞生现状、组成;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法;最新的理论预测等。

  不过,与其说《太空全书》是一本天文学科普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天文学“图册”。

  其实,《太空全书》的英文版书名直译成中文就是“太空图集”。因为这本书使用了用大量彩图为读者展现了众多星体的真实面貌、星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天文理论图解等信息。

  《太空全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书中的图片。这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高清彩图,更有大量图片采用了对页印刷形式。这本书的印刷和装订工艺,更让这些图片震撼人心。

高级哑粉纸四色印刷还原了星体的闪耀光芒; 锁线胶钉的装订工艺,能让我们把书180度平摊欣赏对页全景大图。哈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照片。拍摄的是麒麟座V838突然膨胀,加热并且照亮了周围尘埃云的壳层

  因此,每当我翻看这些大幅对页彩图时,常常感觉我不是在翻看一本书,而是翻阅整个宇宙。

旅行者2号拍摄的天王星全球拼接图;蓝绿色是因为天王星大气中的甲烷

  《太空全书》都有哪些图片呢?

  这些图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4类:

  第一类:实拍图

  实拍图由多种专业望远镜和太空探测仪所拍,展现了星体的真实面貌。

  这些“天文之眼”不仅能去到更深远的太空,还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现象。下图是欧洲航天局罗塞塔号探测器拍摄的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特写。拍摄时,探测器距离彗星表面只有85千米,差不多只有两个全程马拉松的距离。(全程马拉松为42.195千米)

  为什么专业的设备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现象呢?我们只能用肉眼看见可见光。但光除了可见光外,还有其他光线。比如:红外线、紫外线等。我们平时用肉眼看到星星,是因为这些星星发出或者反射了可见光。但如果这些星星发出或者反射的光是不可见光,我们就无法用肉眼看到。而专业的望远镜可以搜集这些光线,帮我们“看到”这些星体。这些专业望远镜有:

X射线望远镜:使用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电磁波。 紫外线望远镜:使用于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电磁波。 红外线望远镜:使用在比可见光长的电磁波。 次毫米波望远镜:使用在比红外线更长的电磁波。

  《太空全书》中的一些照片就是专业望远镜的实拍图。

  下图是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拍摄的螺旋星云的红外图片。

  下图是发出红外线的星云RCW120。

  不过,有些《太空全书》中的实拍图片是“美容”之后的结果。

比如:水星全球拼接图。

  虽然这幅图并不是原始的实拍照片,但这幅修饰后的图片却可能更接近水星的真实状态。因为这是科学家处理了大量观测数据,整合了22000张图片之后的结果。

  这些海量数据让这幅图片的细节更接近真实,相比单张实拍图片合成图片的细节也更为丰富。(见下图)

  第二类:全景图

  《太空全书》使用了大量的全页、全景彩图展现星体细节和星系结构。

  这些图包括:

北半球和南半球星空图不同季节的星空图; 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全景图,以及所有行星附属卫星的全景图; 太阳系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全景图; 星系的音叉分类图等。

  文章空间有限,我选取书中部分图片拍摄如下:

  北半球夏秋季节星空图;

  土星全景图和土星的卫星图;

  冥王星实拍全景图;

  太阳系的全景图;

  太阳系和外行星系统的全景图。

  全景图除了能让我们全方位地看到星体细节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你发现没有?上面的最后两张图片,也就是太阳系全景图和太阳系外的全景图,如果是人为拍摄的,那么这个人拍摄时,一定不在地球。这种“非地球视角”就是这些图片的作用。

  这些由专业航空设备在地球之外拍摄的图片,能让我们跳出习以为常的、以地球为中心的观星视角,从太空的角度俯视星体和星系,为我们认识太空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此外,全景图不仅能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观察太空,还能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太空。

比如:能让我们一次性看到银河系附近的75个星系的哈勃星系分类。

  什么是哈勃星系分类?

  太空中有多种星系,天文学家根据视觉上的星系外观将星系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星系分类的方法有好几种,最著名是由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1926年提出的哈勃序列分类法。(你想的没错,哈勃天文望远镜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爱德温·哈勃

  这种分类法无论在专业的天文研究领域还是业余天文学的观测中,都是最常用的星系分类法。由于这种分类法中星系的图形表示法很像音叉的形状,所以也称为哈勃音叉分类法。

  后来,其他科学家又对这种分类法进行了扩充。哈勃星系分类法把大部分的星系分为三类:椭圆星系、透镜星系和螺旋星系,第四类则是看起来形状不规则的不规则星系。

  《太空全书》中的图片展现了银河系附近,75个星系的哈勃星系分类图。我们在这一张图中,就能看到银河系附近“千姿百态”的星体外型。可谓,“一图打尽银河系内外星系”。

  第三类:示意图

  科普书的最大作用是通俗易懂地解释科学。所以,衡量科普读物优劣的方式之一是,作者能否把抽象的科学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解给读者。好的科普书,可以让没有专业基础的读者轻松看懂。

  为此,科普书作者不仅要把高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话”,有时还需要给这些“大白话”配上解说图,便于读者理解。《太空全书》就是如此。

  《太空全书》没有把解释科学理论的任务都推给文字,也让图片承担了一部分理论解释工作。

比如,解释广义相对论的中心原则之一:质量的存在会使时空扭曲。

  詹姆斯为了让读者看到广义相对论的这两个原则,不仅用文字形象地把时空比喻成抻开的、打上了标准长方形网格的橡胶薄片,还在书中配了一张大图。

  从这张配图,我们能看到:

一个大的黄色球压在橡胶薄片上,而薄片上在大球附近的格子,不再方方正正,而变成了菱形。而小的红色球周围的格子,变形不太明显。 由于球有重量(准确说是质量),所以球压在橡胶薄片上之后,薄片上的格子从长方形变成菱形。 詹姆斯用球压薄片,说明时空(橡胶薄片)是如何被质量(球)扭曲了的(长方形变成菱形)。

  不过,《太空全书》里最让我觉得惊奇的,却是两张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饼状图。

  这两张饼状图展示了构成宇宙的物质组成。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是暗能量组成了目前的大部分宇宙。而我们对暗能量却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能通过各种仪器感知到的宇宙,只占不到5%。换句话说,我们所了解的宇宙,可能都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冰山上的几片雪花。

  4.想象图

  可能你会问,为什么科普书里会有想象图?想象图不是真实的,有什么好看呢?

  首先,想象图不代表完全虚构。有些想象图依据的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而是科学理论。

比如:我们无法从银河系外部俯视银河系,只能看到银河系这个巨大漩涡星系的一侧。但我们通过测量和对其他天体的观测,推断出了整个银河系的确切样子。

  艺术家们据此绘制出了从银河系外部“看到”的银河系全貌。这幅图是银河系现状的真实再现,显示出了银河系拥挤的中心(中心有着致密的星系核)和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你能看到下图中的太阳系吗?

  其次,虽然有些想象图的内容源于想象,但理念却是真实的。

  这些想象图虽然不一定是真实场景的呈现,但却能把抽象的科学论述转变成直观的视觉图片。通过图片,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科学理论。

比如:有些科学家认为,宇宙不止一个,而且不同宇宙中物理规律不同。

  这些宇宙是什么样的呢?艺术家们创作出了有着不同物理规律的多重宇宙同时诞生的过程。(见下图)

  不过,《太空全书》用丰富的照片讲解太空并不只是为了向读者科普太空知识。

  詹姆斯还希望读者能够:

看到太阳系之外,更为广袤的宇宙; 了解到即使是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很小的、非中心位置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星系; 认识到就连我们所处的宇宙都可能是众多宇宙中的其中一个; 最终发现人类在有些诞生了一百多亿年的星体中,万分渺小。

  你能在下图中找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吗?

  ,小葵书屋也是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太空全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