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究竟可不可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可以的
日期:2021-03-30 21:15:13 作者:乌实 来源:心探索 阅读:

你究竟可不可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可以的

  推开世界的旋转门 第一季

  让世界为你而来

  每日能量调频练习

  2021.3.30

  星期二

  Photo by乌实

  院子里,花开了不少,吸引了一些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偶尔也会有几只误打误撞飞进房间里。它们发现情况不对,着急飞出去,于是扑到透明的玻璃窗上,嗡嗡的扑腾着。

  面前明明什么都没有,怎么飞不出去呢?于是,小蜜蜂更加努力震动着翅膀,发出急促的嗡嗡声。

  我把窗户打开了一些,试图引导它们从窗户缝隙中飞出去。但小蜜蜂意识到了我的存在,觉得可能是个威胁,它们反而更加紧张和慌乱,更加用力地想从眼前看似一片透明的玻璃窗中逃出去。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你也会为它们着急,因为你看到,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自由就在转身之后,然而它们却看不到,而且它们也不相信你。

  我想好多朋友一定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扑在玻璃窗上的也许不是蜜蜂,是别的昆虫,也许不是别的昆虫,而是我们自己。

  对于玻璃窗上想要逃生的蜜蜂来说,我们如更高维度的“先知”一般,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它此刻的遭遇。

  我们看到,这只小蜜蜂执着于旧的经验而无法处理新的问题,而恐惧却使它更加慌不择路,焦急使它只看到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陷入对“问题”的执着,就无法跳出问题看问题;如果不相信自己所懂得的之外还有天高水阔,就会受困于经验的牢笼;如果不能觉察到内在局限,生活就像困在玻璃洞穴里打转,外面看似风光无限,脚下却是举步维艰。

  当我们看着这只玻璃窗上的小蜜蜂,我们也可以想像,如果有一个更高的视角看着忙忙碌碌、撞来撞去的我们,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觉呢?

  Photo by 张笛

  

  透明的玻璃,就像我们内心中自己看不见的限制性信念,这些限制性信念,组成了我们的应对模式,我们日复一日把生命的能量消耗在限制性信念上而不自知。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小蜜蜂,看不见障碍的地方是可以飞过去的,而这一次没飞过去,一定是我们没有更用力、更努力。我们用以往的信念局限了此刻的想法和行动。

  当我们执着于对问题的对抗和纠缠,我们就处于和问题相同的层面,我们也变成了“问题”本身。

  如果有人,在我们身后打开一扇门,告诉我们:你不用受限制于过去的经验,有一些更好的路让你获得自由,就像穿过宇宙虫洞而不受限于时间的束缚一样,但是走这条路,你必须放下你的经验。

  那么,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感到害怕,彷徨于怀疑,恐惧于未知。

  生活在过去的经验里,会让我们感到安全,即使过去的经验是一种束缚,那也是一种“安全”的束缚。

  放下束缚,就离开了习惯的“舒适”,让我们觉得不安全,让我们感到恐惧。这很正常。

  Photo by Alexander Kr on Unsplash

  我们头脑的认知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上,我们的学习能力基于头脑理解的羊肠小道,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我们很难输入可以颠覆过去认知的新东西。

  这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防御系统。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些如同翻转命运一般的改变,往往是从过往输入方式、过往的经验被打破开始的。

  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高墙之内——或者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井底、一个洞穴,那么我们就得到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我们认为“天空”就只是井口一样大而已,我们觉得外面的世界难以理解,无法解释,那里太可怕了。

  可能年轻时,我们痛恨过那些高墙,希望破墙而出,找到自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外在的墙,变成我们心中的墙。我们不知不觉的,也活成了墙上的一块砖。

  我们成为自己的墙,也通过控制,成为他人的墙,成为伴侣、孩子、团队的墙。

  Photo by Casey Robertson on Unsplash

  控制曾经对我们有效,在无奈之中我们习惯了被控制,在“习惯”之中我们找到了“舒适”和“安全感”。

  逐渐,我们从反抗控制,到变得对控制认同、对控制着迷。我们各种各样的主动学习,大多都是为了可以进行更好的控制。即使有些人学习“放下”,但目的却不是真放下,而是为了真控制。

  我们为什么喜欢控制?因为我们恐惧呀。

  “恐惧”并不是一个错误,也不是一个贬义词,恐惧只是一个需要我们看到和接受的内在状态。

  恐惧是一种紧缩的能量,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

  当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我们往往会忽视我们还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广阔的可能性,以及超出经验之外的支持和爱。

  想一想,在你感到不舒服的生活和工作里,你会不会倾向于把什么都看作是问题呢?在你成长过程中,你的一言一行会不会总是被某个你亲近的人挑出问题?你又会不会总是焦虑于你的孩子、伴侣会有什么问题?

  生活不是一系列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奇迹。当我们不再一心扑在经验的玻璃上、扑在问题的玻璃上,才有可能看到奇迹的示现。

  Photo by Seth Doyle on Unsplash

  会有奇迹吗?

  我们往往也相信有奇迹,但奇迹就如玻璃窗外明媚的春天,虽然在那里,可我们却怎么也飞不出去。我们一生都活在一个玻璃洞穴里,我们在里面,奇迹在外面。

  就像那首老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

  外面不单有奇迹,还有梦想和向往,还有未来和爱,但这些却遥远如幻想。你也曾奋力飞翔,想做你所爱,想实现你的梦,但却一次次磨灭在玻璃墙的限制上。

  于是“外面”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即使谈论起梦想也像在讲一个与自己无关的笑话。有时候你通过电影、想象或别人的故事,幻想你到达那个遥不可及的“外面”,但你已不再认为你自己是可以的。

  你究竟可不可以?

  Photo by Marc 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实际上,你究竟可不可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视自己“是”那个可以的。

  你视自己为玻璃窗上振翅的小小蜜蜂,你就只能在无形的限制中挣扎,看不到更多的可能,而你视自己“是”那个更大的无限可能,你就会注意到窗户早已打开一条缝。

  从小到大,经由感受、评判、观点和经验,我们构建了无数的内在限制,让我们生活在情绪干扰、限制性信念和习惯性的束缚之中,并且从没有觉察。

  我们奋力想通向无限、拥抱自由,但所有的努力只是把蜗居的玻璃洞穴扩大了一点点而已。我们视自己“是”我们的身体、情绪、身份和经验,视自己“是”所有的束缚和限制,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有稍微扩大一点点边界,离真正的自由还远着呢。

  如果只是基于我们经验的认知,我们能做到的就只有这些了。

  但是,当我们觉察到,这个玻璃洞穴和牢笼就是我们自己所建造,那么我们就站在了更高一些的层级上,我们认为自己所“是”的,已与曾经认为的,有所不同。

  ‍

  Photo by Deva Unsplash

  如果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听我的,我带你走一条你经验之外的路”,你自然会警惕和怀疑,你会觉得他是个骗子——当然他有可能真是个骗子。当这个声音传来时,如果你把你的力量交给他,你可能会陷入盲从和外求,而失去了自己的中心。

  但你要往前走,就要尝试超出经验的可能性,你也不能失去自己的中心,把力量和价值依附于任何他人和权威,你只有向内,从你的内心中寻找答案。那个真正的声音,是来自你内心的声音,来自那个更大的“你自己”。

  重要的不是别人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体验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完全个人化的体验。

  当我们不对自己的体验有所限制,不把体验的过程限定于自己的期待,不定义和评价好坏对错,我们就会以体验来扩展自己的认知,并帮助自己以一种全新的独立思考的方式,形成新的“我是谁”的经验。

  情感的限制,事业的限制,生活的限制,我们树立起这些限制,只是为了我们以超越这些限制的方式,体验我们是那个更大的无限的存在。

  我们先是觉察不到面前的玻璃墙,被困于命运的模式,然后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在的限制,开始寻找出路,此时我们与“问题”处于同一层级。

  最终我们站在更高处,转念之间,放下执着,我们眼前并没有什么玻璃墙,也没有什么“问题”,那只是小我构建的幻相而已。

  这条路看似遥远难及,却也瞬间可达。

  不用等到明天,等到你有了什么条件才开始,就从此刻,清空思绪,低眉垂肩,放松下来。张开攥紧的手,深深的呼吸,让内心的微笑浮现,那些晶莹剔透的答案会从心中的空白处,缓缓升起。

  Photo by Tata Sakharova on Unsplash

  

  舒服的平躺。

  如果你确实处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可以找一个草地或沙滩做这个练习。

  想象自己如同躺在一片阳光明媚的草地上。

  太阳明亮,直射在你的身上,你感到全身温暖,沐浴在阳光的照耀下。

  想象太阳射下三条明亮的金色光线,分别在你的眉心轮、心轮和太阳神经丛脉轮。这三个脉轮在光线的连接中,和太阳的能量紧密的连接,和太阳交互着能量。这三个脉轮也开始温暖和发光。

  你的身体和意志、心灵和爱、灵性和觉知,都充满了太阳的能量。

  你感到你似乎沿着这些光线,慢慢的向上,慢慢的向上。

  你和太阳融为一体,你就是太阳,太阳就是你。

  你俯视地球,地球在你的光的照耀下旋转运行着。

  你意识到你可以自由的上升,自由的下降。

  在这个感受下,做三个深呼吸。

  然后慢慢的下降,回到大地。

  慢慢的把注意力回到呼吸。

  当你觉得可以了时候,可以结束这个练习。

  进阶练习

  引导式冥想:《告别恐惧

  

  「往期回顾」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究竟可不可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