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经济学3》是一本由【英】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卧底经济学3》精选点评:
●这个系列的确有趣
●第三册最有意思
●理性在经济学中发挥的作用。
●中信总部书店蹭读第一本。谈得散漫,有闪光点(经济学研究者的入门读物以及启发性读物),但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会显得枯燥。
●这部的几个主题比上一部系统些
●还行,始终觉得差点意思~
● “幸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主观幸福感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主观总体感受,也就是说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持续的情绪流,比如疲惫、欢笑、压力、快乐和激动等等,这些情绪累积起来,得到的就是我们说的生活快乐或者不快乐。
●想看英文版的。搭便车问题真的很concern我哈哈哈哈哈哈
●话题涉猎很广 围绕经济学基本原理 讲了不少反直觉的事实
●听
《卧底经济学3》读后感(一):不理性表象下的理性选择
对卧底经济学的续集评分明显高于魔鬼经济学,心里略有些愧疚,但是,并不是因为习惯了这种笔触,而是,魔鬼经济学的主笔并不是经济学家列维特,而是记者都伯纳,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点的不同,毕竟哈福德是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自己想说的事,稍微作为医科生,确实有时看的云里雾里。
无论是在第一章纠结高薪职业的必要性,以及第二章研究社区的安全性,第三章大城市的热门,第四章博弈论的胜利,还是第五章男女婚配的选择,第六章的犯罪理性选择,第七章的偏见歧视和统计歧视,最后两章的理性的胜利,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生活中的不理性行为多数还是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意识驱使下。
书中尤其提到上瘾现象,基本所有人都认为是冲动使然。其实,任何上瘾者基本都在脑海中权衡利弊,然后选择走下去,因为他知道没享受过的痛苦或戒断的痛苦更大。这样看来,确实也是理性的。
《卧底经济学3》读后感(二):一些现象的解释
这一册解释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其实还是理性的行为。
翻译过来的意思,某些现象是有道理的。对一些现象的解释,我很佩服,之前从未如此深入的思考过,一些以前就知道了(如城市的待嫁的姑娘多)。
1。城市生活成本这么高,房价这么高,人还越来越多?因此,城市提供了思维的碰撞。就是创新的机会、点子以及和你一样有高水平的人才。
2。城市的行业要多样化。集中某一行业的发展,使这个城市容易陷于衰落。
3。炸鸡一定要学会咋呼,不然很容易让对手摸清你想法。
4。男人靠才华靠才能赚得工作,那些水平一般的男人会离开大城市。
女人靠容貌靠气质,赚多少钱,男人不在乎。
这样,城市越富裕,这个城市的女人就越多。
5。避孕套的发明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女人不用把时间耗在生育和养育孩子上面。
女人越投入教育和事业,收入越高,生活也舒适。
结论:当一个女人,拼命工作的时候,也就是离离婚不远了。(干嘛困于婚姻?婚姻又不是唯一的道路)
6。紫色工人说,因为你不肯聘用我们,所以我们才不投资教育。
雇主说,因为你不曾投资教育,所以我才不聘用你们。
对一个人群,或者一类人有标签的人歧视,会造成这群人再努力都没有用,不如不去努力吧。结果这群人教育越来越低,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穷。种族歧视,是没有。但想想少数民主,你若是雇主,你会聘用一个少数民族的人吗?
7。投入与产出不对比,以及坐享其成的理念,往往造成多数人一盘散沙,少数人控制多数人,所以政治制度能够长久不变。
8。1798年马尔萨斯错误的人口论,让1981年的某国照搬全收。(人口增长超过技术增长的速度)而实际情况是:人口增长越快,技术水平也增长越快!天知道,一个人口学家坐在家里的推论,害了我们几代人!
《卧底经济学3》读后感(三):老板的收人越是高得离谱,员工受到的激励就越大:3星|《卧底经济学3》
作者用经济学视角看世界,尝试解答一些有趣的问题,有些解答还挺有意思。比如说老板收入比员工高出很多倍,这可以激励员工去努力啊。
至少有一半内容是跟博弈论相关的。
至少有一半的解答是作者的推理分析。少数的解答引用了实验数据或其他人的论文。
内容还算有趣,不过书还是稍旧了,英文版是2009年出版的。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安利特公司的情况属于个别现象:通常,30种行当中只有一种能使用计件工资制。我们为什么不在所有行业中都直接采用业绩薪酬合同呢?并非由于安利特的工人超乎寻常的理性,而是由于他们的业绩超乎寻常地易于衡量。P9
2:锦标赛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后来的许多实例研究都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该理论还包含了这样一层可恶的意思:老板的收人越是高得离谱,他为赚这笔钱付出的辛苦越少,员工受到的激励就越大。员工的目标就是坐到老板的位子上,因为只有这时,员工才能拥有老板所拥有的东西。P21
3:总而言之,因为CEO有能力应付高风险,因为微小的刺激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左右CEO的行为,还因为除了钱,其他刺激对CEO基本都不管用,所以,令CEO的薪金紧盯股票价格是非常有道理的。而这种做法,换句话说,就是令CEO拥有大量期权。P29
4:"向希望移居计划"实验传达的信息其实是这样的:生活中,居住环境差并不是唯一能够阻碍人们前进的因素。P72
5:城市劳动者的工资能够以比别处更快的速度增长。P89
6: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城市经济学家对新奥尔良的灾难看似不够热心。他们认为,衰落的城市是一个陷阱:找不到工作机会的穷人受到便宜住房的吸引,搬了进来,结果却发现,自己周围全是穷人,全找不到工作。P109
7:冯·诺依曼在《博弈论》中写道:“诈唬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在弱势的情况下表现出很强势的样子;其二,是在强势的情况下希望别人感觉你很弱势。” P125
8:这个问题在扑克赌局上尤为明显。完美的博弈论扑克策略在面对会犯错的对手时(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错过许多好机会。P127
9:经济学家们的又一发现是:尼古丁贴片广告与口香糖广告似乎鼓励着本不吸烟的青少年开始吸烟。如果青少年是理性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了:这些广告告诉他们,现在有许多新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戒烟,因而理性地看,吸烟的风险降低了。P152
10:他们发现:男性若在网络约会广告中称自己收入高,则能吸引来许多回复。对于女性,整个情形则倒过来了:女性如果在网络约会广告中称自己收人高,还不如称自己收人一般,反而能收到较多的回复。这是官方统计:有钱的男人能刺激性欲,有钱的女人削弱性欲。P182
11:男人工资高的地方,就是有很多女人居住的地方。大量的女人,有意无意地,似乎都决定,她们宁肯为了稀少富有的男性互相竞争,也不愿搬去男人都穷但数量大的地方住。曼哈顿的女人们可能不停地抱怨纽约市里缺少适于结婚的男人,但她们也理性地选择不迁居去阿拉斯加。P184
12:列维特发现,在成人法庭明显比少年法庭严厉得多的州,这种行为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孩子们一旦到了刑事责任年龄,犯罪率就会急剧下降。而在少年法庭惩罚措施也相对严厉的州,因为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以身试法的恐怖,则没有引起这种犯罪率上的变化。P234
13:他们还发现,贫民窟创造失败者,也打造大赢家。有一种人,他们在隔离的环境下反而能取得成功。这些人住在贫民窟附近,而不是贫民窟之中。他们是连接贫民窟与外部世界的人,就像建造桥梁的人。他们仍然是少数民族中的成员。P277
14:16世纪17世纪由于信风而先于其他岛屿被水手们发现的各岛屿现在普遍更富裕些。在这些小岛上,受到殖民统治的历史每增加100年,人均收入便提高40%, 婴儿死亡率下降2.6%. P334
15:可怜的马尔萨斯。人类历史中几乎有100万年都验证了他的理论,然而,刚好就在他提笔写论文的时候, 他的错误便一点一点地清楚彻底地被证明与揭示了出来。 P343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卧底经济学3》读后感(四):这本书讲的就是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设,叫做“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就是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当做某件事的成本增加时,人们就会少做这件事;要是做某件事的
作者蒂姆·哈福德,著名卧底经济学家,曾著有《卧底经济学》一书,广受中国读者欢迎。《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的专栏作家。在这个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理论,为好奇心十足的读者提供轻松诙谐、深入浅出的答案。他同时还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笔。之前,哈福德不但做过《金融时报》的经济学社评作家,还曾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本书讲的就是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假设,叫做“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就是理性的人对激励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当做某件事的成本增加时,人们就会少做这件事;要是做某件事的难度降低,花费减少,或者利益增加时,人们就会多做。人们在权衡利弊时,头脑里会有一个整体的盘算,衡量一下成本和收益的情况。同时呢,人们还会考虑现在所做的选择对将来的影响。我们来具体说说。
01城市经济学
现在大城市高房价是一个普遍现象,在美国,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更是这样。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宁愿选择大城市,而不愿意去房价更低的小城市呢?中国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比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等。可是,在美国,年轻人也是一样,还是愿意待在纽约忍受高物价、高房价。一般人可能以为,大城市房价高、物价高,可工资也高。
本书的作者以纽约为例,纠正了大家的这个观点。纽约的1美元,相当于其他城市的61.2美分。纽约什么东西都卖得比小城市贵,钱会更加不值钱。纽约的平均工资只比其他城市高15%。这说明纽约人们的真实购买力仅是其他地方的四分之三多一点。那么大家不舍得离开大城市,究竟是为了什么?
作者认为,大城市充满更多机会,你可以遇到更多聪明的人。从这些聪明人身上,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城市居民通过相互学习,能够变得更加聪明,并且可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这种情况有个专属名词叫“人力资源外溢”。人力资源外溢则是国家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忍受着房价物价交通环境种种痛苦,也要赖在大城市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比如,办公室的生活为何如此令人沮丧?你的同事在你背后捅刀子;你的老板是个白痴,他懒洋洋地待在红木办公桌后面就能拿高薪;你才华横溢,却无人垂青,这都是为什么?当下,人们对办公室的讽刺比比皆是,似乎那是世界上最没逻辑的地方。对于所有这一切,是否可能存在一个理性的解释?如果有,那么这个理性的解释是否会让你感到好受些?迈克尔·艾斯纳在迪士尼干了13年的 CEO,赚走了4亿英镑的薪水。迈克尔·艾斯纳的工作值不值这些钱,要看谁来买单。说到底,他赚的这4亿英镑,其实是股东的钱。只要股东不被彻底激怒,他就可以心安理得拿这笔钱。13年4亿,听起来不少,但是迪士尼是上市公司,股东那么多人,分摊到每人每年,这个数字就微不足道了,所以 CEO 的行为只要不太过分,很难让绝大多数股东都感到不满。
另外,迈克尔·艾斯纳的高薪,也是对他下属的激励。艾斯纳有好几个接班人,他的高收入也是接班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你想想,要是艾斯纳的高薪对整个公司都形成了激励,让所有员工都拼命干活。那么,对于老板和管理层来说,怎么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进行管理呢?
在这作者提出了一个“锦标赛理论”,就是说制订奖励机制的时候,不要单纯看可量化的标准,因为那样会导致员工只追求数量,牺牲质量。锦标赛理论,是指大家做同样的事,做得最好的有奖,而什么是最好呢?这个认定标准掌握在管理者或者老板手里,这样,既能起到激励作用,又能给双方都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作者反复强调,他从未说过理性就意味着绝妙,相反,现实当中很让人讨厌、甚至很残酷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是理性选择理论的逻辑。
02种族歧视
作者举了一个科学的例子,证明这种歧视不仅存在,而且是理性选择的结果。经济学家伯特兰与穆莱纳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网上搜集来5000份简历,进行了二度处理,然后胡乱派发名字。有些简历用了黑人专属名字,比如蒂龙·琼斯、拉托亚·华盛顿,其他简历则用了纯种白人才用的名字。结果呢?黑人简历的质量高低对他们的求职没有任何影响。
经济学家将种族歧视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顽固种族歧视,另一种就是统计歧视。上面这个实验的结果就是统计歧视,本书作者将统计歧视称之为理性种族主义。这种歧视的一大根源,就是老板们能够从中获利。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多考虑白人总是没错,既可以节约时间,未来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种族歧视的问题,能不能通过设计一个完美方案来解决,让黑人和白人和谐相处呢?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构建过一个黑人与白人相互融合的模型。他这个模型啊,有点像乌托邦,黑人和白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旦有人搬家,乌托邦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怎么回事呢?有人搬走了,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他们要是发现周围的邻居三分之二是属于另一个肤色的,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没错,他也会搬家,选择与更多同一肤色的人做邻居。在谢林的模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黑人与黑人住在一起,白人与白人住在一起,泾渭分明。
这就是完美方案到了现实中就走样的典型案例,我们仔细想想,在美国是不是存在类似的情况呢,分成白人聚居区和黑人聚居区?我们抵制种族歧视,美国人对这个更是讳莫如深,可现实情况就是这么残酷。是不是一点都不美好?可这仍然就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当然,不得不说,这个结果令人失望透顶。
再比如,墨西哥红灯区子,在墨西哥一座叫莫雷利亚的城市,据统计,有1/6的性工作者有艾滋病,她们是怎么染上的呢?是因为无知,或者没有安全措施吗? 作者说在这个城市安全套简直是随手可得,而且卫生组织对艾滋病风险的宣传力度也很足,但就是这种宣传让大家都知道了风险,所以性工作者有机会以“安全”为理由,朝那些不想使用安全套的客人多收25%的费用。 所以说,不使用安全套导致艾滋病泛滥,这背后就是这么一种逻辑,很残酷,但对当事人来说,这是理性的选择,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据统计,美国巴尔的摩的青少年性行为,从1994年到2004年,人数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感染艾滋病和意外怀孕的数字并没有相应增加,这就是因为他们注意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寻找新的替代方式。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在一次节目里先把这个现象调侃了一通,然后指出,这不是青年人堕落了,而是他们通过染病风险低的性行为方式来解决生理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人的思维有前瞻性,这能够让我们权衡成本与收益,预测各种局面,并为此做出相应的措施,来实现最大化原则,这就是所谓理性选择。作者强调的是理性选择理论适应于方方面面,不仅涉及都市生活、政治生活,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史。
03婚姻
经济学家们,经常会将约会与婚姻发生的地方称之为“婚姻市场”。这当然不是说,在这个市场上妻子和丈夫是可以买卖的,而是说,其实在恋爱或者婚姻生活中,也存在着供给和需求。有需求就有竞争,里面也涉及很多理性选择。离婚也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离婚变得越来越普遍。可是如果存在着一个最佳离婚率的话,这个数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数值一定不是零。
基本上每对夫妻都经历过恋爱时海誓山盟“永远在一起”的阶段,所以觉得离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但是从理性的角度说,离婚也是有好处的。随着离婚的可能性上升,女性的权利也扩大了,地位提高了。女人有了选择退出的权利,男人们需要在家里好好表现了。根据专家的数据统计,在美国某些州,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减少了三分之一,妇女被丈夫谋杀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十,女性自杀率也下降了。除了婚恋这类的“小事”,作者还认为,历史上一些决定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生死存亡的大事当中,也是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的祖先灭绝尼安德特人的例子。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超过了20万年,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头脑聪明。而当4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来到欧洲后,几千年之后尼安德特人就消失了。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当时为资源展开过争夺战。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够战胜尼安德特人呢? 作者根据理性历史观,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他认为尼安德特人缺乏一种重要的经济制度,那就是分工。分工会带来交换,交换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品质。考古资料显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尼安德特人进行过交换。而交换这种行为,只有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类,才能做出来。在这作者说,“你见过两只狗交换骨头吗?”作者对于人类的未来还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他认为,在人类的历史上,个体的理性行为虽然带来了很多与整体意愿相反的结果,比如种族主义、环境问题等,但理性行为也能够创造奇迹。全世界人口数量越多,人们生活的逻辑性越强,人类就越有希望再创造百万年的辉煌。
最后的话:
世界是个不公平的地方吗?世界是个不讲道理的地方吗?老板收入高得那么离谱,他付出的辛苦那么少,而你辛勤地工作却只得一点点的报酬,这有道理可讲吗?为什么你的爱情那么不圆满,打牌老输钱?为什么你只能望着房价飚升叹为观止?这个世界,30秒的广告播了25秒还不知道卖的是什么、大城市的女人嫁出去越来越难、雇主招聘总戴有色眼镜、离婚还存在最佳比率等等。一切看起来太混乱!
而本书告诉你:所有现象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如果你愤怒,那就让怒火燃烧吧,哈福德热爱这愤怒。他从未说过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仅仅是符合逻辑的。或许在卧底经济学家哈福德的眼中,世界才是讲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