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30 01:19: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有感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一):以文会哲,以哲融生

  如果说东野圭吾是个高产作家,那么周国平是个热销作家,为何要将两个领域两个地域的不同作家拿出来对比,无外乎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特质——高产、热销、长期。两者一个在日本一个在中国,一个在1985年出版第一本书一个在1986年出版第一本书,两人书籍的出版及再版都接近一百大关。区别在于:东野圭吾出版了将近百本作品,周国平再版了将近百版作品,由此可见,高、热、长可谓是他们俩作为作家最明显的标志与成就,而《守望的距离》的再版又在这百版的势头上添了一把火。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二):守望幸福快乐

  收到这本《周国平散文集》,我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读周国平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这本书非常厚重,其实也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会觉得心情平静。他的文章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和心灵的启迪。

  周国平的散文,使人有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感。他的文章虽然思想深邃、内容艰深,但语言简洁、风格清新。纵观周国平的每一篇文章,篇篇都是有感而发的,字里行间绝少华丽的辞藻,文字质朴、语法自然,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读之如沐春风,如临清流。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三):守护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场周国平先生的演讲,在演讲中,周国平就“如何衡量幸福”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分析。他认为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从他的《人与永恒》、《周国平文集》、《守望的距离》等一系列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探知他至少是一个懂得幸福的人。因为他的散文,几乎都是围绕“幸福”这个命题而展开的思辨。

  他思辨幸福、研究幸福,并将思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诉诸笔端,与读者分享。他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简而言之,便是“照看好命,安顿好心”的八字箴言。周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用简简单单的“八字箴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获取幸福的方法。

  《守望的距离》是周国平散文集,几乎汇集了他1983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里面分12辑,近百篇文章,每一篇散文都让人觉得扣人心弦,诸如《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诗人的执著和超脱》《论怕老婆》等。每一篇散文都是他的沉思,从中可以看出,周国平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热爱,对人生充满睿智与希望。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四):读周国平,读哲学

  对周国平的印象始终是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之前读愿生命从容对他的很多鸡汤格言不是很认同,这本更像一本哲学入门书吧,适合在很安静的午后阅读。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中我很喜欢的一位,因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感兴趣,所以大学时常跑图书馆看尼采柏拉图黑格尔,但无奈太枯燥读不透,思想也并未得以多少升华,而周老师的文相对通俗易懂,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在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中,他探讨了关于人生、亲情、爱情这些人生话题。这本书是周国平因生活变故而引发的深刻思考,对每个热爱生活而遭遇挫折的人,都具有指导人生的实用价值。

  在本书写作期间,作者周国平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 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短小的篇幅里充斥了大量的精美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用词华丽,使用大量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空洞地堆砌辞藻,能说明大道理。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是写摘抄作业的利器,我个人也将周国平的书奉为神作,供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我不敢说我读懂了他的文字:尽管读的云里雾里,我还是感叹于周能随手就写下富含深刻哲理的句子,并似懂非懂的把这些哲理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准则。

  先生的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我们正确的三观,带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美丑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像你不能嘲笑幼儿园教给你的汉语拼音太基础,算术题太简单。现在觉得空泛,是因为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发现周先生华丽的辞藻是对文章内容过于浅显的掩饰。周先生的书更像是每个人成长路上的启蒙读物,并且具有很大的价值。

  现在枯燥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日渐干涸,在我们苦恼于不知目的的时候,不妨看看哲学,不妨看看周国平的这本《守望的距离》。哲学不来就不乏对死亡的探索,但绝非是唯一的课题。哲学同样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智慧地面对人生。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五):《生命本来就没有名字》

  如果你只看现在的流行小说或者一些网上作品,那么你永远都无法理解有一种文笔叫大师之作,看几页就如三伏天饮山泉,你很难不被那看似简单却找不到漏洞的语言折服,你也很难不看着看着便成为了大师的粉丝。

  看周国平大师的书你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是体会不到那种超拔凌云的思维深度,令你整个身心都战战兢兢,仿佛一个不注意便乘风归去,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在探讨哲学意义上关于死亡的各种观点,对于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及尼采黑格尔等人深入浅出的剖析,很多深奥晦涩难懂的理论在大师的笔下脉络竟是如此的清晰,你甚至不需要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只要跟着大师的思路去走,不知不觉间你会发现我突然懂了这么多,并且都深深的印在脑海,不可思议。

  他的散文里没有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的东西,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做作,写得亲切自然随和无比,遣词用句朴实无华,可谓大拙若巧。文笔更是清新隽永如临山川,生死这么沉重以及复杂难言的人间大事,在大师笔下也如门前小溪,寥寥数笔便清澈见底,有几尾游鱼都一眼望穿。

  看这本书我用了很久,每一页基本都有令我惊奇的地方,而对大师的知识储备更是佩服不已,前面已经觉得这是最高山,谁知下一页便又见喜马拉雅,这种感觉贯穿阅读的全过程,一次一次的带给我全新的高度及深度,然后恨相识大师太晚。

  书的中间写的更接地气一些,毕竟生死的问题怎么说都太大了些,但是依然没有离开哲学,即使其中一篇在写苏东坡的诗词,但是写到最后还是落到了对于诗与哲学的观点上,那就是“哲学是诗的守护神”,很有启发性的思考,文章能下酒在我从前看来不过是夸大的修饰词,但是现在知道我错了,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是就想喝二两,种种观点都深入我心,并且没有一点点的说教,春雨润无声。

  后面则更是天马行空,男人、女人、爱情、游记、格言、寓言故事,内容很杂,但也都没有脱离哲学,阅读起来只觉得舒服和痛快,没有一丝一毫的不畅。什么叫好的文学作品?这就是,文学性、思想性及艺术性高度统一,散文大师的诗性真情更是在文中随处可见,讲真,看过大师的散文,我这篇文写的都有点忐忑,委实差距太大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那种窘迫确实体验了一回,然后方知自身文学素养缺失的不是一星半点。

  本书也可以作为哲学入门,对于哲学的理解大师自有其体系,在深入浅出的文字后面理解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对于初学者再合适不过,很适合放在床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上一两篇对于人生的思考,找到心灵深处的平静。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六):幸福的距离——评《守望的距离》

  《守望的距离》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的散文集。书中阐述的是周国平先生对于生活中小而可见的事情所思考的自己的看法: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对于人生价值、悲观与乐观的生活态度、淡泊名利等等哲学问题都深入浅出的做了诠释,既能让我们明白内涵,又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深入研究。本书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能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都希望寻求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经得起时间的书才能称之为经典,进而成为世人膜拜的真理。

  “生与死”、“ 爱与孤独”、“ 执著与超脱”、“ 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当我们面临这些问题时又难免迷茫、困惑与无助,这本书就如同一位智者,我们指引方向,指明道路。

  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有人认为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其实不然,幸福不只是物质上满足,更是精神上的美好。幸福是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苦难,是指痛苦和灾难。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只有正确的对待,才能克服苦难,找到幸福所在。只有苦难这一对立面存在,当幸福来时,你才会倍加珍惜。

  幸福与苦难看似是相反的意思,其实彼此相辅相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是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一个成功的人士,必定在其成长的时候经历过多次的苦难。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苦难,不仅为你的成功积累经验,而且还是生命中永远的美丽。经历了苦难,幸福就会接踵而至。

  几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称作“幸福”。我觉得这一定义着实到位。不必羡慕他人的幸福,当人们苦苦追寻幸福时,殊不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幸福是平凡的,需要我们带着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去生活,这样幸福就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幸福是种感觉,真正的幸福与金钱无关,与住别墅开名车穿裘皮无关,与高官厚禄无关,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安恬,精神的充实,和谐的情感,平静的生活。

  人生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你对生活的态度,只要不受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生活处处春暖花开。只要不把心思总放在名利上,就会对苦难视而不见,生活就会充满乐趣。按着自己的步调,适时低调,勇于抓住自己的机会,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七):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书中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我理解的守望,是守候和期望。生活总有不容易,人生总会有荆棘,但我相信我们都拥有一颗强大的心,不管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雨,我们都能想尽办法安然度过,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宇宙。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慢慢成就更完美的我们。

  《守望的距离》这是迄今为止周国平最完整的一个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4年以来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本书写作期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守望的距离》共有十三辑,每一辑都有属于它的主题。周国平说:我身上必定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消化。世人何不是如此,对待一个难以决策的事情,心里总是在纠结,就像两个小人在打架,做着争斗。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把你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经历一段难忘的历程,有的人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就是给自己时不时地戴上面具,生活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他在书中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随波逐流。人应该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谈生活,再绚烂的生活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最后你会发现平平淡淡是最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而我们现在的好多人定义的幸福是白富美,高富帅,最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皇帝班的做姿,纵然这些他都拥有了,他就幸福了吗?不一定,就像萨特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却在垂暮之年吐露了他的心声:“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没多大意思。”凡事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人不可过于执着,有时在转角真的以遇到你想不到的风景。

  周国平喜欢对死亡进行探讨,死亡与人生意义在某种方面紧密相连。人固有一死,因此在对待名利方面,他进行了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如果把生与死的问题都看得如此透彻,那他绝对是把人生勘察了一遍,他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所以才会拥有豁达的胸怀。为什么好多人都忌讳,反感,甚至不愿触及这个话题,只能说我们还是经历的太少,见识得太少,思考得太少,没有他那种豁达的境界吧!

  他在探索人生之谜,寻求人生真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让我们重新找到自我,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只要你是个爱生活的人,我想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心灵得到慰藉。我们守候着,我们期望着……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八):那些来自生活的永恒哲学

  散文,作为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自唐宋出现以来,倍受读者的喜爱。著名的学者、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先生说:“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者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这个味,就不配叫散文。”我觉得这话十分中听,且这点在他的著作――《守望的距离》中有了完美的诠释。

  这是一本比较完整的散文集,汇集了作者从1984年以来或有感而发,或应约而做的一些个人感悟,信息量庞大,涉及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诸多问题。看如今的文学创作市场,虽说坚持写作的不少,写小说,写散文,写穿越,写励志故事……但是如作者这般笔耕不辍,长久坚持下来的人却不是很多,且内容优质,尤其是在感悟人生和进行哲学思考方面,令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安静下来。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困顿不安,会迷茫不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挫,周国平也不例外。不过也真是由于这些特别的时期,才使得他变成更好的自己。记得在书中曾提到一代伟人爱默生提倡的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我想阅读的最终意义就在此了,这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幸福,是一个特别的词汇,多少人为他痴狂,一直被人执着的追求着。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幸福其实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虽然大多数人把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实现了,还会有新的愿望出现,而人类就一直在不断追寻幸福的路上。如此看来,幸福是个悖论,人们似乎永远得不到幸福,不过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又暗含着让人充满动力的希望。多么矛盾的结合体,让人无奈,也让人欣喜!

  生与死,同样是让人无奈的事情,因为谁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死亡。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短暂的,只有那么几十年。前半生大多无忧无虑,后半生则磨难重重,甚至当我们还没准备好面对死亡时,它就那么来了,那时就会发现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这时,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假设,假如人都是可以永恒不死,那么谁又会珍惜这属于自己的大好时光呢,只怕每天都会浑浑噩噩的度过。而在知道生命有限以后,就会自觉地去珍惜,因为人们都想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价值,不白来世上一遭。

  人生的幸福、平淡的生活、男人和女人、读书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智慧的哲学、永远的未完成、天才的命运、淡泊的心、守望的距离、生与死、爱与婚姻、简单与复杂、对话与独白……这些每一个都让人备感沉重而又内涵的话题,其内容阅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忍不住地去思考。

  通过一点一点地阅读此书,我发现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是所有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去思考的东西,所以《守望的距离》才会这么地深入到读者的心中。而作者正是利用自己最喜欢的哲学思考着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永恒的价值,如同一个智者,静静地从世俗中超脱出来,守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就算染上世俗,依然初心不改!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九):关于生死的小思考

  像很多人一样,早早的听说了周国平,但从来没有去看过他的作品,之前唯一看过的,应该算是半本《妞妞》,在新华书店里,站着看了一点,知道了结局,也没有兴趣去买一本回家了,直到有一天,无知的老公买回来了一本《妞妞》,还被我说了一顿,不是说这书不好看,而是因为有了孩子的人,这种书还是不能看的,随便几句话,眼泪都会哗哗的,所以,可以说,这本书之前,我就看过三分之一本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是他早年的散文作品集,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还是很有感触的,感觉尤其是他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陪爸爸住院,他做了个小手术,在医生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手术,一天十几例,我也努力让自己不要乱想,保持个平静乐观的态度,但是我自己知道,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还是有点不安的,对于亲人的离开,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也许这是永远也无法做好准备的事情。当然对于自己的死,更是一点都不敢去想的问题。周国平说过,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是的,我想这是一定的,所以人们才会创造出神话,创造出天堂、神仙、轮回,我想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想起了我的女儿,她今年5岁,从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人死后会怎么样子,有一段时间,这简直就是她每晚睡前必问的一个问题,从一开始人为什么都会死,到后来人怎么才能不死,到后来死后去了哪里?直到现在知道了自我安慰,偶尔会说想找到长生不老药,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我们大家都吃了,然后大家永远生活在一起,每当她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忍不住伤心的哭起来,简直是要让我无语问苍天啊,而她所追寻的答案,也许已经被无数的人所追寻过,没有任何的答案,我给她的回答,也只能是从天堂说起了。。。。现在想想,也许我也在回避这些问题,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我知道人总要走到那个地步,而且不知道早晚,仔细想想,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也怪不得女儿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哭了,我也是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的。很多的绘本也会讲到生与死的问题,最精彩的算是《一片叶子落下来》。当我讲给孩子听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也会被感动到,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也许只是为了经历春天,经历夏天,经历秋天,经历冬天,既然你不害怕春天的生长,夏天的热烈,秋天的绚烂,为什么要害怕冬天的消逝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消逝,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热泪盈眶,老公看到这段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写下了个书评,记下了自己的感慨,孩子看到这段的时候,拒绝再看这一本书,汗。。。。也许,再过去许多年,当她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想了。

  从《守望的距离》想到了生死,这个沉重又复杂的话题,其实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所探索,没有答案,或者说没有真正自己内心的答案,到现在来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自从有了孩子,自从孩子问我这些问题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我想,我将会一直思考下去,谨以此文记录了一下我们关于生死的讨论,对于此书,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能引发人们无限思考的书,也就发挥了他的价值。。。。。。。。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十):思辨的乐趣

  《守望的距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再次集结发行,主要汇集了周国平先生1991-1998年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集大成、较为完整的散文集,一书在手,就能看到大部分周国平先生带有哲学思考的散文,非常值得收藏在家中书架上用于反复阅读。尽管文章不是近期的,但却依然能够不断再版,因为对于我们读者而言,作品的魅力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反而愈久弥坚,无论是优美精炼的语言用词,还是引发深省的思考及哲学理念,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依然如同灯塔,散发着指引我们的光芒。

  再回头讲讲我与周先生作品的缘分,刚开始知道他,并非因为哲学,而是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的小女儿不幸患病,经历过病魔的折磨后离世,这期间的心路历程被写成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读到这本书时我还是个高中生,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死亡,但这本包含深情的作品,让我第一次认识到生命的沉重。他不再是冷静理智的哲学家,只是一个无能为力的父亲,爱孩子胜过哲学。有人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经历过思想上痛苦的挣扎、体会过人生磨难的哲学家,大约也不会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虽然他并不想经历苦难得到思想的蜕变,但命运无常,因此我们得以看到了他经历过时间洗炼,较为成熟而完善的哲学理念。

  他对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哲学家观点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行文中旁征博引,为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打开了一扇了解哲学基础的大门,又有力地佐证了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简洁而逻辑性强。全书分为十四辑,开篇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我是谁,为何存在?还通过引用不同的哲学观点,探讨了生死这样宏大的命题,因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立足于人生层面的作家有更耐久的写作生命。”所以迄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发表的作品依然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可以说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关于人生的思考永无止境。更可贵的是,他的思考不局限在大的命题上,也有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命题,用哲学的态度或思考方式对待,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实用效益。例如关于婚姻的描述:“好的婚姻应当使爱情始终保持未完成的态势。也就是说,相爱双方之间始终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和张力,各方都把对方看作独立的个人,因而是一个永远需要重新追求的对象,绝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加以占有。在此态势中,彼此才能不断重新发现和欣赏,而非互相束缚和厌倦,爱情才能获得继续生长的空间。”作为婚姻围城中的人士,以个人经验来看,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中肯而有用,所以用哲学不仅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指导生活,也算是思辨的乐趣之二吧。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第十辑的寓言小故事和第十三辑的格言的本色,简短而有哲思,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最后第十四辑的读元曲随想,带领读者欣赏元曲的魅力。我自己在学习时倾向于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极少,看了他的随想,觉得自己还应再扩大读书的范围才好。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物理学的尽头是美学,美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自然难以企及那样的思维高度,但通过阅读《守望的距离》,我所想到的,一是学无止境,各处皆学问。二是思考很有趣,即使作为普通人,思辨的乐趣也不容错过。正如孔子也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守望的距离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