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幸会!苏东坡》是一本由罗威尔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一):本书主要是在蹭苏先生流量吧?!
放到现在来看,苏轼先生本人就是一个自带超级流量的大IP:多才多艺、会吃会玩,无论官场得意还是被迫流放,每个阶段都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喜欢他的人真是数不胜数。琴棋书画样样手到擒来,对于美食更是颇有心得,自创的东坡肉烤生蚝令人心驰神往。本书内容不如封面设计有创意,罗列堆砌的内容超多,整体来看阅读意义不大。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
对于东坡居士的最初印象是初一课本上的一篇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班主任把整首词介绍完后,对作者苏轼进行了简短介绍,无非是大词人、大诗人等赞美。当时虽只是模模糊糊对苏轼有个大文豪的概念,不过他的那首水调歌头却记得真真切切。诗格调高雅、格局宏大,但却用通俗易懂的词、朗朗上口的韵格将作者的真性情表现出来。十二三岁的孩子记忆起来毫无负担。初中课本学习了那么多古诗词,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慢慢淡忘,但是这篇却难能忘怀。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三):对这个有趣的、伟大的灵魂,多些理解和了解
1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他是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他是酿酒的实验者,他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是谁?猜到了吗?
以上这段话语出林语堂。
在中国,只要读过几天书,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东坡呀!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四):谢谢苏东坡,让我有所感悟。
刚看完这本书,看后很舒服,书中从各个角度介绍了苏轼这个大才子,他19岁考中进士,进京做官,又因新旧党争,被下方为地方官,最远被调到海南地区,一生几上几下,颠沛流离。在他适宜的时候,就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发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
苏轼这人牛就就在他一个人就活成了一个队伍,在他涉猎的领域,无不精通。他的好友评他实五百年才出的奇才,后来才发现实一千年也只有他一人。真乃是人中龙凤,文青只楷模,感觉诗词歌赋就是他普通的说话,随便写写字还就成了宋代4大书法家,画画也很有造诣,还是个生活的有心人,没事研究酿酒做菜,东坡肉我想没有华人不知道的。
通过苏东坡的介绍,本书也介绍了他生活的北宋的大背景环境,不光是中国古代发展的巅峰,宋太祖赵匡胤还制定了不杀文人的政策,这个大环境所孕育出了一大批牛逼人,真是个文艺青年向往的朝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在他失势的时候经常喝酒作诗解愁。多牛的人一生中都不会是平坦的,起起伏伏才是人生常态,这么一想,我就平衡多了,一个终点的结束,蓄势待发,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谢谢苏东坡,让我有所感悟。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五):幸会
文:薇薇爱阅读
提到苏东坡,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还是赤壁怀古里面的词句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又或者首先想到东坡肉? 光是看看菜的图片,都觉得精致。
又或者在你的家乡有苏东坡的足迹,有关于苏东坡的建筑。
这本《知中. 幸会!苏东坡》带着你全面多方位的了解了苏东坡的生平。 苏东坡的家庭,他的文采和他的仕途的整个过程。
书的开头以时间轴的形式给人们展现了关于苏东坡的人生的一个历程。还有家庭关系图,苏东坡纪念地等等。 关于宋朝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宋八大家,里面宋朝的几位特别著名的人物, 这本书中也讲述了苏东坡与这几位大家之间的历史故事。
《知中》很全面的让人们了解了苏东坡的生平。
开头这些你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的, 在这本书中你都能找到。 人们所不了解的豪放派词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个仕途坎坷的官员, 一个眷顾妻子的丈夫。多方面多角度的呈现。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二)
高中的语文老师,似乎的确比初中的老师要多一些文学底蕴。还记得老师说苏轼的轼是车前的杆,需要登高远望。这似乎也能看出来苏洵对他的个人希望,采得功名,拔得头筹。他的弟弟,则寄有不同的期望。苏辄指的是运行的轨迹。似乎只要稳重按照已有的路行驶则是最好的生命期望。苏轼似乎从名字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高中学习苏轼的诗文很少,赤壁赋还有一些词。所以我对他的概念还是大文豪的虚无的名词中。大学毕业后,我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惜后来半途而费,从进京赶考后就没有读完了。那个时候的读书,浮的很。没有从中细细体会写的人想表达的意思。作者心中的山河,我想我当时眼睛是没有看到的。
上研究生后,和几个小盆友举办了读书会,其中有个书友的儿子酷爱苏东坡。小家伙上小学的样子,当时暗暗惊奇,这么小的人也能读懂嘛?这次正好《知中》出了「幸会 苏东坡」特辑。读了,才发现,苏东坡的人生起伏,诗中的境意,所触发的是我无限感动和崇拜。他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我眼中如展开的一卷旷世图轴。我也发现大部分的书,只要你愿意读,愿意了解,你会发现是能读懂的。因为人的感情似乎是相通的。无论是100年前的丰子恺还是1000年起的苏轼。
这本书整体很好,除了对于苏轼的评论有些过于夸张。排版细致,从时代背景,到个人经历、感情经历、个人兴趣都进行了一一解读。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七):多角度解析苏东坡
中信出版的《知中》系列不仅宣扬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也让普通大众接触到了这些经典的历史。这几本已经出版了的特辑影响都很不错,我看了一下其中的科普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书的排版也别有用心。这本《幸会!苏东坡》的主角是苏东坡,各式各样的人的眼中的苏东坡在书中用文字完美体现,很多图表制作得有趣又直观。了解一个人物或事件,单凭一人之词是很难得到客观的评价的,所以这种由多人完成的作品是很客观的。
之前了解这些诗人可能都很片面,有的人只知道他的诗,有的人知道一些他的历史,但是他身边的那些事还有与他相关的那些人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包括很多历史名人在内,那么多人都敬佩苏东坡是有迹可循的,看完本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他被无数人尊重。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说明他头脑中真的有思想,这种思想是有能力影响他人的。
苏东坡的另一个名字叫苏轼,相信这个名字更加贴近如今的年轻人。他不同于其他大部分诗人,因为他是极少数的被称为艺术家的诗人。什么诗、词、书、画、散文等等只要是和文学挨边的,他几乎都会。看到祝勇对于苏东坡的评价,是我十分认同的,他描述苏东坡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对于他生平的那些历史事件举例,祝勇都运用了十分具体的文字来描述,在了解他这个人的同时,对于他的作品又是另一种感悟。
书中还有专门描写苏东坡少年时代的文章,包括他的学业与爱情等等,十分有趣。每篇文章中都有图片,这些图片都是真实的文物拍摄而来。有的人看到了苏东坡风光的一面,有的人则看到了他悲惨的一面,这样一综合才构成了这个有血有肉的角色。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如果不是真的有历史证据,可能也没人会相信的。
别看这本书都是描写苏东坡的,这些文章本身写的也不错,他们都做到了把历史写得有趣。但是看一个人的传记是很难看得下去的,因为大都显得官方枯燥,而这样的书文笔轻松,有着官方的说法也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是看了书中的一篇文章,我还不知道苏轼对历史还有研究,他评史从先秦到唐代,实力堪比司马光。对于周易他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真的是越看越涨知识。这本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趣、直观、广泛的艺术人生。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八):误读的苏轼和正解的知中
最初知道的是知日系列的书,当然刚开始以为是“智”,后来才发现我的误读也是别有用意的,兵书上不是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中 苏东坡》图文并茂,并不拘泥于他的政治理想,也不回避他的“小资”情调,而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与快感。
苏东坡的文字透着豁达与清醒,正如其曾在《泛颖》中诗云:“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到官一归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人的兴趣所在即反应人的性情,苏轼喜水,而他本人也是如水那般富有智慧。一个令人叹服的水样苏子。
苏东坡所赋予“水”的性格与品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富有极强生命力与智慧的。无论是儒家的“智者乐水”还是道家的“上善若水”,都是对水之道的赞叹与推崇。而苏轼兼修儒道两家文化,是“外儒内道”的复杂混合体。其在出仕从政时,主要信奉和推崇儒家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老思想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在“有为”与“无为”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下,苏子如水般散发着哲学智慧。
正所谓“君子如水,随物赋形”。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水可以因外界而改变自己——流,形,声,色。但是外在改变内在仍是坚定,依然静水流深,有所持定。这便是水的随物赋形,而苏子便是很好的实践者,也是我最喜欢苏东坡的地方。
依然记得在《定风波》中,苏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描写。面对风雨,面对困境,苏东坡如此豁达。他从不是等待风雨的过去,而是在风雨中舞蹈!窘境逼身,仍留空闲馀裕给心灵。这也就毋怪他能在晚年从南岛渡海归来后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因为“兹游奇绝冠平生”。这边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态,能在苦难中留有馀裕之心,这得需平时下得功夫。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九):幸会,心怀大宇宙的苏东坡
这本书先由北宋大历史说起,北宋重文轻武但又被外敌威胁,由此不得不维持大量军队开支,进而导致冗官、兵弱、国贫。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开始推行变法,希望可以借此改变国家的命运。苏东坡一生的起起落落就与变法这一大背景息息相关。 我想苏东坡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旷达。他因乌台诗案(嫉恨他的人说他写的诗讽刺新法)被投入大狱,命悬一线,关押130多天后被贬黄州,有的人经历一次这样的事也许就一蹶不振了,但苏东坡却在这之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定风波》和《寒食帖》。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天性乐观善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爱好广泛,爱读书,酿酒,游山玩水,结交朋友,还爱寻摸方法做好吃的。 他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读过的史书,历史上发生过那么多的转折颠沛,自己的经历就变渺小了,他学习了佛家道家的理论,将儒释道三者融合,从而有了更广阔的宇宙观,他珍惜眼前的小确幸,虽是被贬,却还“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政敌看不惯他在岭南过得自在,又把他贬到海南,他就在当地传播文化,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我们常说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要学着从正面去看待问题,在苏东坡眼里,似乎正反皆有其可取之处,他有超乎常人的对美的感知力。熙宁六年他游西湖,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一起饮酒的友人都认为扫了兴致,他却觉得无论是晴是雨都别有风味,写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元丰五年,他在被贬居的黄州与众人同游,遇大雨,同行都觉狼狈,他却独独不觉,写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内心有个大宇宙,接纳着变幻无常的世事,饶有兴致地品味着不同形式的美。 除了按照时间轴来介绍东坡生平,这本书还介绍了他的词、书法、绘画和他对历史、周易、儒学、佛教的看法,以及他的家人、知己和弟子、还有他的酿酒经历和对美食的热爱。一个月出一本书的《知中》,难免出现了些错别字,不过整体可以打四星。它不仅让我看到了苏东坡在不同方面的成就,也对北宋有了更多了解。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生机勃勃、乐观旷达。 最后分享一下书里特别喜欢的两段话: 狄更斯在写《双城记》时,开篇两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关键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时代,去对待自己。我们好像比较习惯于怨天尤人,比如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很多便利,但是我们同时也有很多不满,比如社会腐败、很多职业没有道德底线、雾霾、空气污染、房价贵、生存艰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施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经常抱怨,这是一个不好的时代,我们生不逢时。但是放在宋代,如果让苏东坡来回答,他也可以说他生活在一个不好的时代,比如军事羸弱、屡受打击、国家财政不振、官场党政剧烈、文人没有出头之日、为官的职业风险很大……他甚至因为一首诗进了监狱,差点送了命,他也可以说他的时代是一个不好的时代。但是在他的时代里,在他被限定的时空当中,他还是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成就。所以苏东坡不是向外求的人,他是向内求的人,他不是求世界,而是求自己。就是说每个人在这样一个非常有限的历史时空中,你能做什么。 苏东坡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一样,已经被四处围困,快被步步逼死了,但他还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在这样一个格局之内,创造更大的艺术空间,他总是能找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甚至于超越那个时代的一个突破口,所以我觉得苏东坡给那个时代留下的东西,比那个时代要多得多,我觉得这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对我们现实人生最有启迪的地方。
《知中·幸会!苏东坡》读后感(十):幸会,心怀大宇宙的苏东坡
这本书先由北宋大历史说起,北宋重文轻武但又被外敌威胁,由此不得不维持大量军队开支,进而导致冗官、兵弱、国贫。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开始推行变法,希望可以借此改变国家的命运。苏东坡一生的起起落落就与变法这一大背景息息相关。 我想苏东坡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旷达。他因乌台诗案(嫉恨他的人说他写的诗讽刺新法)被投入大狱,命悬一线,关押130多天后被贬黄州,有的人经历一次这样的事也许就一蹶不振了,但苏东坡却在这之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定风波》和《寒食帖》。 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天性乐观善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爱好广泛,爱读书,酿酒,游山玩水,结交朋友,还爱寻摸方法做好吃的。 他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读过的史书,历史上发生过那么多的转折颠沛,自己的经历就变渺小了,他学习了佛家道家的理论,将儒释道三者融合,从而有了更广阔的宇宙观,他珍惜眼前的小确幸,虽是被贬,却还“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政敌看不惯他在岭南过得自在,又把他贬到海南,他就在当地传播文化,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我们常说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要学着从正面去看待问题,在苏东坡眼里,似乎正反皆有其可取之处,他有超乎常人的对美的感知力。熙宁六年他游西湖,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一起饮酒的友人都认为扫了兴致,他却觉得无论是晴是雨都别有风味,写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元丰五年,他在被贬居的黄州与众人同游,遇大雨,同行都觉狼狈,他却独独不觉,写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内心有个大宇宙,接纳着变幻无常的世事,饶有兴致地品味着不同形式的美。 除了按照时间轴来介绍东坡生平,这本书还介绍了他的词、书法、绘画和他对历史、周易、儒学、佛教的看法,以及他的家人、知己和弟子、还有他的酿酒经历和对美食的热爱。一个月出一本书的《知中》,难免出现了些错别字,不过整体可以打四星。它不仅让我看到了苏东坡在不同方面的成就,也对北宋有了更多了解。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样,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生机勃勃、乐观旷达。 最后分享一下书里特别喜欢的两段话: 狄更斯在写《双城记》时,开篇两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关键我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个时代,去对待自己。我们好像比较习惯于怨天尤人,比如我们享受着这个时代带来的很多便利,但是我们同时也有很多不满,比如社会腐败、很多职业没有道德底线、雾霾、空气污染、房价贵、生存艰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施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经常抱怨,这是一个不好的时代,我们生不逢时。但是放在宋代,如果让苏东坡来回答,他也可以说他生活在一个不好的时代,比如军事羸弱、屡受打击、国家财政不振、官场党政剧烈、文人没有出头之日、为官的职业风险很大……他甚至因为一首诗进了监狱,差点送了命,他也可以说他的时代是一个不好的时代。但是在他的时代里,在他被限定的时空当中,他还是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成就。所以苏东坡不是向外求的人,他是向内求的人,他不是求世界,而是求自己。就是说每个人在这样一个非常有限的历史时空中,你能做什么。 苏东坡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一样,已经被四处围困,快被步步逼死了,但他还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在这样一个格局之内,创造更大的艺术空间,他总是能找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甚至于超越那个时代的一个突破口,所以我觉得苏东坡给那个时代留下的东西,比那个时代要多得多,我觉得这是苏东坡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对我们现实人生最有启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