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19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10篇

  《知中·以侠之名》是一本由罗威尔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一):驾驭不了,就不要瞎写

  开篇第一篇文章讲述了美国牛仔精神,提到了Jackson Turner的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一文。文章作者显然对美国历史时代背景了解很少,看到了一篇文章就随便引用上去,可惜水平很低。

  在1893年,美国的西部早已经开发差不多了,Turner写下此文不是表达the sky is the limit, the world is my oyster,而是西部已经开发完了,都说美国是上帝的宠儿,那美国的未来在哪儿?1898年 American spanish war, 随后美国侵略菲律宾,菲律宾正式成为美国殖民地。美国人建了集中营和军事基地,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生物试验”。说了这么多,“开拓”的精神是不是没有想象得这么美好呢?

  我觉得编辑的水平如果有限,写东西还是要严谨一些。Turner的这篇文章是公认的美国转向帝国主义标志之一,写得这么傻白甜,我也是醉了。

  另外,关于装束复原那篇文章,可以拿照片对比一下北朝壁画里的武士,文章里面的那些是宦官和太监好么? 敢问你们奶油小生的样子举得动剑么?还敢写 real warrior, 恬不知耻。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二):以侠之名,何以为侠?

  [img=1:C]新书到了,抓紧时间拆开了包装

  自己还是很喜欢开快递的,喜[/img]

  全书读完后,我看着窗外发呆。我想我应该写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篇书评。

  小时候的我认为,侠客是“十步一杀人,千里不就行”。

  那时的我懵懵懂懂,感觉侠客都是武功很高的人,只要武功高就可以是侠客。自己也傻乎乎的跟着电视剧里面的“招式”修炼。企图自己的武功能突飞猛进

  等大了一些的我,开始上了初中接触了武侠小说发现侠的世界不仅只有盖世武功,竟还有儿女情长

  这时的我认为,侠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是的自己也许是情窦初开,感觉一个大侠不过武功多高,都要保护自己爱的人。一个大侠的标配不再仅仅是盖世武功,汗血良驹。还需要配一个红颜知己,两人携手共闯天涯

  等上高中后的我,再回头读我看过的武侠小说。我对侠又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侠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时自己看出,每一位侠客与反派的最大区别在于,大侠都是为国为民,而反派则是期望一统天下。这时我认为,侠要经得起考验,要有担当。作为侠客,你的命不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下人的。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民族兴旺匹夫有责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侠是“抉择”。

  记得在一本书度过这么一段话:

  侠就是夹,左边是仁,右边是义,头顶灰天,脚踩泥地。只因存爱,所以存恨,只因心慈,所以心悲,只因成王败寇,所以济弱扶倾,只因天下无道,所以以武犯禁。

  有了武功,你就有了责任;有了责任,你就要做出抉择。这种抉择,才能看出你到底是不是一个侠。

  想到这里,我笑着合上了这本新书。端起了桌上的茶。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三):在2017年,我们为什么要谈论“侠”?

  没想到在《禅的入门》之后知中做了这样一个主题。侠在中国文化不可或缺部分,历史上有很多侠客,在当时的时代不被人理解,不被人尊重,但千年之后,成为了后人读到的传奇。侠在《以侠之名》这本书的slogan被提到是“义与勇的践行者”,他是孤立于体制外的,用于挑战权威的,不惜以牺牲来换取名义。回到当今这个消费社会,侠的形象存在于虚构作品当中,化身国民理想人格,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行为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侠的精神其实一直在延续。铸剑师有他的侠客梦,他揣着这个梦想铸成了一把把当世宝剑;武侠导演有他的侠客梦,他努力通过电影建造一个我们向往的世界。侠的精神,不畏失败,不沉浸在成功中,永不止步的在路上,在现在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四):看似极易情绪化的话题也可以颇具理性思考的冷感

  最近的各种社会事件也时常让人联想到快意恩仇侠肝义胆的江湖世界,但当然现世是更复杂的,人性复杂,对错复杂,因果也复杂。司法裁决与道德审判谁有权利判决一个人的对错,程序正义结果正义哪一个是真正的正义,最近碰巧也在思考这些,所以可以说我是带着这样一种微妙心情来读侠的。

  如书封所说,侠本身象征公正,是义与勇的践行者,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人渴望公理而日趋完美的一个化身,在解读一个这样的文化的同时,应该如何避免夹带个人情绪(我本身其实也非常喜欢崇拜侠的,可见侠文化某个程度上也算是国人的一种集体意识)而显得有失偏颇呢?读后发现发现这样一个很能引起情绪的话题也能做得颇具理性思考的冷感,让人有思考的余地,现代法治文明社会里,无论是否能够做到,始终还是需要试图去保持理性。在这个层面上,这本书确实现了这样的“现代感”。

  最前面有一个“言论”部分,对每一个受访人都问了有关“现代的侠”这样一个问题,侠作为一种精神,其存在形态也可以非常多样,并不需要舞刀弄剑刀光血影才能“行侠仗义”。当然,书中还有立足于传统,去解读侠本身的历史发展的内容收获很大。侠在历史夹层中的真实面貌有许多我过去不知道的细节,可见后世虚构创作给了现代人许多关于侠的固化的印象,但同时,这些虚构的想象,也是侠精神不可撕裂的一部分。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五):侠义,成人社会里的童话

  翻开这一期的《知中•以侠之名》,一提到“侠”这个字,我们这一代人的仰慕之情自然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而想说的话就好像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是因为我们成长年代里有金庸先生众多作品,护佑着我们保有一刻正义的心和向往公平公正和追求仁义的使命感。而众多生动形象的侠义形象,自然活在我们心中,但是,同样的,我们对于侠这个概念认识也仅只是停留于金庸老先生的武侠作品当中,于是,很高兴知中杂志出了这一期《以侠之名》的特集,来有机会把侠这件事情清楚

  翻开本书,知中首先将中国历代坚持侠义精神的英雄们按照时间罗列简介一番,然后很自然的按照杂志套路采访若干大咖谈一谈各自心目中对于“侠”的感受,大家对于“侠”的印象也大多停留在自己脑海中的那个小说人物当中。接下来通过历史上的名人各自发表对于侠这件事情的看法观点,这样来切入整体

  长久以来,“侠”在我们脑海中并不陌生,有从古时候的侠客们,到现在的钢铁侠,闪电侠和绿灯侠等,这个侠字在艺术中是一个特别具象化的东西而特别常见,但我们一直维持着管中窥豹的感觉。知中杂志接下来拿中国的侠,同日本的武士,美国的牛仔还有欧洲的骑士,放在一起分别论述,相互比较,将侠的定义更加形象化。

  通过和不同文化间的类似群体的比较,除了同样都是尚武的群体之外,我还真发现出我们的侠真的是一个相当不同的概念。不同于武士和牛仔或者骑士这些具象化的职业,中国的侠更像是一种潜藏在内心的一种对于天下道义的追求。我们都了解,中国是传承了两千年的儒家社会,儒生们都怀着一颗兼济天下的仁心,但有意思的是,同样“侠”也存在于这些文弱书生的心中,可能手无缚鸡之力,但胸中自由豪情万丈,在中国的历史中,多的是儒生仗义故事

  《知中•以侠之名》更是记载了一些女侠的故事,武功高不高强暂且不论,只为我们中华儿女胸中有这样的热血,我们的侠义便长存于山河之间。

  翻过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侠的形象,走过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有意思的是知中也同样罗列出了时下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二次元的武侠英雄,可以说我们知中对于介绍侠的时间轴也是做到了兼容并包忠实还原了。

  “侠”作为存在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个崇高位置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正在远去,但一定会长存心间,感谢《知中•以侠之名》的特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知中·以侠之名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