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雅
责编|五花鹿
"
我们对待恐惧的态度,其实源自于我们对待「生死」的态度。
"
前几天,朋友分享了她最近租房的一段经历:
她在网上看中了一个房源,通过微信联系,感觉房东是一个蛮靠谱的人。
不仅给了她 10 天的免租期,同时还在她入住之前,重新更换了门锁,对有噪音的洗衣机也专门做了修理。
于是朋友在免租期内,就搬了进去。
但到了正式签合同那天,当她一个人在家里等待房东的时候,她突然感到一阵不由自主的恐惧。
腿脚忍不住发抖,整个人变得坐立不安起来。
她突然害怕:如果房东是个坏人,自己逃不掉怎么办。
这种恐慌,想必许多女性朋友并不陌生。
当独自面对陌生的人事物的时候,尽管并不一定存在实质性的危险,但我们还是会很容易感到紧张与恐惧。
尤其是近年来的新闻中,女性一次次成了被害者,让人更加容易恐慌。
在此,我想借这个事件进一步去探讨:
这份恐惧,来自哪里?
以及在恐惧面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候。
它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来自于 外界信息。
这样的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郑州空姐深夜打滴滴顺风车遇害,背部挨十多刀,刀刀致命;
杭州 XXX 在家中趁妻子熟睡之际,将其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
长沙 23 岁女子使用货拉拉搬家,中途跳车身亡。
……
听闻这样的恶性社会事件以后,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 “ 顺风车 ”、“ 陌生男性 ” 等相关元素产生本能的恐惧,不敢靠近。
另一方面,恐惧也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真实经历。
当我们在生活中受到某种伤害时,我们也很容易会对相关事物或场景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
比如:
一个小时候被狗咬过的孩子,他可能会在很长时间都惧怕狗;
一个在感情中受过伤的女性,她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展开新的恋情;
一个在生活中受过欺骗的人,TA可能会从此不敢轻易相信他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恐惧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
在一定范围内,它可以对我们自身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比如当听闻一些社会恶性事件,或自身不幸受到某种伤害以后。
在恐惧的驱使下,我们会不自觉地提高对生活的警惕与防范,加强自我保护。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应对恐惧,反而被它所操控,就很容易会出现问题。
这个时候,TA 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大环境中的危险,从而让自己陷入虚弱、无力的境地。
我的朋友小 A,便是如此。
自从在新闻里看到了一些后厨卫生不过关的画面,她马上很紧张。
之后每次去餐馆吃饭,都会反复询问和检验对方的食材和调料,不放过一丝纰漏。
而在看了女大学生被男友 PUA 致死的新闻之后。
她每次与男生交往,都会动用各种渠道把对方的 “ 底细 ” 翻出来审核一遍,确保安全。
她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很怕被伤害。
甚至有时候会丧失理性看待事物的能力,无法对事实真相做出理性的判断。
上一份工作刚入职的时候,她偶然听到同事评价上司是个 “ 苛刻的人 ”,便开始产生莫名其妙的紧张。
以致于之后每次向上司汇报工作,她都感到很恐惧,总觉得上司会找各种理由为难她。
后来上司觉察到她的不安,在微信上找她单独聊聊,说是想澄清误会。
但小 A 根本不愿意与上司直接对话,立马就向公司提离职了。
要知道,因为类似的原因,她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了,而且每份工作中,她都会遇到一个不友好的 “ 坏上司 ”。
她被非理性的恐惧包围着,对生活充满了防备,不敢也不愿意去触碰事实真相。
当她离生活真相越来越远的时候,她的恐惧就变得越来越大,而她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无力。
当然,小 A 恐惧的背后,肯定还存在着一些过往经历的影响,这个方面我们先不做展开。
在这里,我主要想探讨的是:
当我们的生活被恐惧包围,该怎么办?
首先,想要从恐惧中走出,需要:
与真实的世界去碰撞,理性地觉察生活真相。
多年前我去非洲摩洛哥旅行。
没出发之前,当地房东一再发信息叮嘱我:
“ 千万要警惕这里的男性,他们经常想要占你便宜。”
于是,我的脑海里开始萌生一个印象:
摩洛哥的男性都是坏人,非常危险。
所以一开始,我诚惶诚恐,不敢与当地男性有任何接触。
比如在飞机上,我左边坐了一名男性,我立马缩在座位的右边,不敢安心休息,怕他随时对我动手动脚。
偶尔路上迎面而来一位男性,只要距离一进,我就禁不住感到紧张与害怕。
这种过度警觉的姿态,使得我负荷重重,根本无法享受旅途的风景。
直到后来有一次,我坐车忘记带钱包,无法付车费。
车上的司机大爷听不懂英语,我请求后座的一个小伙子帮我翻译。
没想到对方二话不说就帮我把钱付了。
下车的时候,他说了一句 “ 欢迎来到摩洛哥 ”,我们就握手告别了。
当我体验到 “ 并不是所有的当地男性都是坏人 ” 这个真相的时候,我的恐惧也逐渐减轻了。
面对当地男性,我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既保持一定的警惕,同时也赋予一定的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别人传达给你的,往往只是一部分真相,而不是真相的全部。
当我们对着这一部分真相做各种猜忌时,往往容易因为不可控而产生恐惧。
只有通过与现实碰撞,我们才能理性地辨别真相的全貌,从而获得对生活的基本掌控,减少对未知的恐惧。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与现实碰撞,都能遇到善良的好人。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有可能会遇到危险的人或事物。
这时怎么办呢:
保持「理性的空间」,冷静下来审时度势。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恐惧而走向失控。
曾经,我也有过与货拉拉受害者类似的遭遇。
我在地铁口呼叫了一辆网约车,当时手机信号并不好,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车。
没想到,一上车,司机就开始凶我,责备我耽误他的时间。我们因此发生了争执。
他情绪变得越来越激动,把车开得歪歪扭扭。
我当下有点害怕,理性告诉我现在不能吵架,于是我冷静下来,要求他尽快把我送到目的地。
但开到半路的时候,他突然把车开进路边的小道。
我马上警觉地说:“ 不是这条路,走错了!”
但他显然还带着怒气,非常粗暴地冲我吼了一句:“ 闭嘴!”
那一刻,我的内心更慌了。
我意识到自己遇到一个暴躁无礼的司机,也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会遭遇危险。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如果我继续跟他争执,非但保障不了我的安全,反而会让危险来得更快一些。
于是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着手思考该怎么办。
沉默了半晌,司机才向我坦诚他要去接其他乘客。
原来在我们激烈争吵的时候,平台接入了一个拼车单。
下车以后,我依旧对这个事情心有余悸,并联系网约车客服,对司机的服务态度进行了投诉。
但同时我也很庆幸:
及时的冷静,让我重新掌控了事件的主动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恐惧。
因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控的意外。
它何时会发生?
它会发生在何地?
它会发生在谁身上?
……
我们无法掌控关于它的一系列未知因素。
是在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前,我们甚至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这足以让我们的生活存在着恐惧感。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对待恐惧的态度,其实源自于我们对待「生死」的态度。
曾经参加过一个讲座,讨论的是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徒手攀岩》里的主角 Alex 的故事。
他是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徒手攀上酋长岩的人,堪称 “ 攀岩界的登月之举 ”。
徒手攀岩,意味着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也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攀爬上光滑陡峭的岩壁。
一旦失误,付出的就是整个生命的代价。
也因此,这项运动被评为十大危险运动之首,死亡率超过 50 % 。
当时,我们光是看他攀岩的视频,都紧张得浑身发抖。
当然,我并不鼓吹大家去做高风险的运动,但我很赞同 Alex 对待「恐惧」与「生死」态度。
他说:
“ 徒手攀登酋长岩对于别人来说是天方夜谭,对我来说也一样,包括因此带来的恐惧感。
我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带绳索试攀爬、记录和熟悉每一个岩点,以及无数次失败基础上的。
在这次挑战之前,我几乎做到了我所有能想到的准备和训练,我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我们每个人,亦应如此。
尽最大努力做好可控的防范工作,但也试着去接受生命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可控的意外。
尽最大努力去保障自己的生存,但也试着去接受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突如其来的死亡。
允许恐惧的存在,但不要被它所支配。
这是我能想到坦然面对生活最好的姿态。
作者:天雅,一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爱好者。责编:五花鹿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 ♥ ♥
「硬核」一词,
被用来形容一个人 “彪悍”“有实力” 等。
硬核指数越高,活得越舒服自在。
你的心理够不够硬核?
如何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武志红】
回复「独立」
来免费测试一下你的硬核指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