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诺夫皇朝》是一本由[英]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68.00,页数:1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一):《罗曼诺夫皇朝》
冲着陆大鹏老师的翻译去的,感觉无论什么事,有这样的翻译撑腰是不会有错的。上班不看下来,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对俄国历史欠了解所致,为何我觉得内容闲散琐碎呐?不过我挺喜欢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那两章。下半部没看,因为我老公觉得这本书不利于胎教,就成了我们家的禁书了,等卸货了之后再继续吧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二):有没有人跟我一样看不下去了?
上册快看不下去了,极其无聊而又漫长的宫廷肥皂剧,大倒胃口,对甲骨文严重失望的书,没有之一。刷成这样的高分都没人管吗?陆译者说的关于people的书,这怎么可以睁眼说瞎话呢?明明全是统治者的八卦新闻。阅读时间宝贵,这样的书籍应该呆在书架上布满灰尘的角落,但最好连买都不要买,省点钱吧。。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三):一部悲剧的历史
罗曼诺夫皇朝统治俄罗斯300余年,将俄罗斯从蛮荒之国变为欧洲王者,又衰落成为贫穷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欧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孕育了十月革命。整部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罗曼诺夫皇朝几位杰出的沙皇,从米哈伊尔到彼得大帝,从叶卡捷琳娜二世到亚历山大一世,从尼古拉一世到尼古拉二世,选取了罗曼诺夫王朝最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刻画了不同沙皇的不同性格,阴谋、战争、爱情,在这部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四):我没坚持到下册就扔了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也不给拆封,介绍写的十分厉害,本想借这本书好好了解一番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结果就是一部充斥大量宫廷秘闻、情人恩爱、私生子、恩恩怨怨的书。关键是还很假正经,每次说完这个沙皇的秘史之后,突然又结合一下政治军事的大事件,哎一会正史一会野史,一会正经一会不正经,正经的部分还很少,我真的哭了,这是我买书生涯里最后悔的一本书。它就靠扯淡的推荐和好看的封面来吸引人,我都搞不懂甲骨文的责任编辑是怎么想的,这种事居然也在这种严肃历史书当中出版!!!!!!!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五):越读越失望
看起来不算太费力。通俗读物,大量皇家八卦。就是人名太难记,时常要翻看人物名册。 在皇位继承上,俄国人思路跟我们真不一样:儿子女儿都可以,甚至老婆也可以,但私生子不可以,老婆给戴绿帽子生的却可以…只要名义上是沙皇的就可以了。俄国一夫一妻制,可各自找情妇情夫,皇后生的都算外沙皇头上,所以口歪眼斜的伊凡五世都有两个当上沙皇的后代了。在极其看重血统的中国封建王朝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皇帝皇后也是一夫一妻吧,但是皇帝可以有一堆的小妾。然并卵,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古今中外到了王朝末年,选定接班人都成了问题。伪德米特里和陈胜吴广打着公子扶苏的名义起义的行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越读越不喜欢,充满了宫廷秘闻和八卦。内容水平和网上的段子水平差不多。失望…果然遇到扉页或书封上充满吹捧的“推荐”“书评”“获誉”还是要警惕的。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俄罗斯大帝国,罗曼诺夫皇朝300多年兴衰,看了这么大部头的一本书,又特意去看了俄剧叶卡捷琳娜大帝,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俄罗斯历史上君主独裁由来已久,农奴人口占到总人口的93%,所有的权力和财富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秘密警察机关更是几乎每朝沙皇都有,独裁的君主制就是这么碰运气的事,有些人适合做君主成为明君,而有些人就是昏庸甚至是疯子,他们出现的规律则完全是随机,但战斗民族统一的特色就是残暴。人治带来的极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包括当今我们依然无法通过法律和制度完全摆脱人性的因素,人依然在现代政治中发挥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只能部分被约束。
战斗民族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极端,动不动就革命、推翻一切,好像从来不会心平气和的说话,从十月革命推翻尼古拉二世,到后来的列宁、斯大林,甚至现在的普京强权政治,历史在不断的重演;尽管有过一时的辉煌,打败拿破仑,攻占巴黎,差一点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是终究比不上工业革命的英国和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甚至被崛起的日本打败。末代的尼古拉二世甚至比之大清更加固执、守旧、冥顽不灵。整个皇朝在鼎盛时期才得到欧洲一点接纳,末期更是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愚蠢的相信所谓的圣人,欧洲对于其野蛮的看法看来也不完全都是偏见。在这样一个帝国中,底层人民往往承受了极大的苦难,长期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因此俄罗斯民族又给人一种悲悯之感,从其文学、绘画、艺术等方面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在今天看来重塑辉煌的希望很渺茫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独特的人文历史仍然很有异域风情。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七):俄国最成功的皇朝
俄罗斯的罗曼诺夫皇朝是近代最成功的皇朝,统治了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一个家族如何将一个惨遭战火蹂躏的公国变成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他们又如何丧失了这个帝国?
本书讲述的就是罗曼诺夫皇朝在1613-1918这300多年间的历史。罗曼诺夫家族统治俄国期间,一共有二十位沙皇与女皇,其中有的是天才,有的是疯子,但他们全都受到神圣独裁统治和帝国野心的激励。蒙蒂菲奥里这部扣人心弦的编年史揭示了他们无限的权力与无情的帝国建设的隐秘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宫廷阴谋、家族竞争、荒淫无道和疯狂的穷奢极欲;人物则包括冒险家、交际花、革命者和诗人,如伊凡雷帝、托尔斯泰、维多利亚女王等。
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统治俄国,既是沙皇的神圣使命,也是一杯毒酒。共六位沙皇惨遭谋杀。彼得大帝用酷刑将自己的儿子折磨至死,但同时把俄国发展成一个帝国。他的宫廷被一个宴饮俱乐部主宰,俱乐部成员在沙皇强迫之下纵酒狂欢,身着奇装异服,观赏裸体侏儒。叶卡捷琳娜大帝推翻了自己的丈夫(他不久之后就被谋杀),宠溺她那些少年面首,征服了乌克兰,令欧洲为之着迷。保罗一世被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一世支持的廷臣扼杀,而亚历山大一世直面拿破仑入侵和莫斯科大火,后来率军占领了巴黎。亚历山大二世解放了农奴,躲过五次暗杀,写下了或许是史上由君主写下的最色情露骨的情书。《罗曼诺夫皇朝》的高潮是对尼古拉二世与亚历山德拉、拉斯普京崛起与遇害、战争与革命,以及沙皇一家惨遭屠杀的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却的描摹。本书文采斐然,援引一批新的档案研究,既是一部关于胜利与悲剧、爱情与死亡的引人入胜之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对权力的研究,也是对那个至今仍然影响俄罗斯的帝国的深层次介绍。
uad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八):罗曼诺夫皇朝与大清的比较
这个皇朝(1613-1918)倒是正好与清朝(1616—1912)的时间轴一致,而这两位大帝正好与康熙和乾隆的时间基本重合,颇为巧合。
罗曼诺夫皇朝开启时,正好是国内政局纷乱一片,王冠被抢来抢去,最后被特意扔给了一个软弱无力的孩童,他哭着喊着不愿意接受,但还是被迫登基了,成为罗曼诺夫第一代沙皇,而摄政王另有其人。
第四任沙皇是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他和康熙的经历挺像,都是年幼时继承皇位,大权旁落;少年时与权臣/摄政激烈搏斗,成功上位;壮年时引领战争,战功赫赫,所向披靡;老年时遭遇继承人问题,太子被处死/圈禁。两位帝王还发生过小小的碰撞,雅克萨之战规模不大,康熙在战斗上没吃亏,条约上吃亏了。
不过,这两位帝王也成为了两国命运的分水岭。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手上从一个蛮荒之国跃居成为列强,大清帝国则是逐渐走向衰败,被列强们欺负的不要不要的。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在竞争中落后有着长期而复杂的综合因素,不过,这锅还得他背,谁让他是皇帝呢。固然,康熙囿于出身,不可能具有全球视野,但是想想彼得大帝微服私访是去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科学,还乐意当个工人亲手造船,康熙微服私访似乎是在忙着泡妞,就觉得这锅他必须一背到底。
有趣的是,清朝帝王虽然治国水平不一,但是在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下,自身品行和学识都还是不错的。而罗曼诺夫皇朝的各位帝王,虽然治国水平大都在平均线以上,但是基本上个个堪称荒淫无道,私生活混乱不堪,对民众残暴不仁。而其中少见的道德君子,尼古拉二世,爱国爱家,专一深情,也还算宽厚,反而亡国了,全家被苏维埃处死。
在两个帝国的最后阶段,都紧抱权力不放手,拒绝了改良派的立宪,不约而同的放弃了最后一丝抢救的希望,结果被改革派彻底打趴下了。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九):罗曼诺夫皇朝世系
1 米哈伊尔(1613-1645)【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费多尔·尼基季奇之子,伊凡四世第一任皇后阿娜斯塔西亚·罗曼诺芙娜的侄孙,缙绅会议选举登基,实际由父母菲拉列特大牧首和玛尔法修女掌权,1596-1645,皇后玛丽亚·多尔戈鲁卡娅、叶夫多基娅·斯特列什涅娃】
2 阿列克谢(1645-1676)【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米哈伊尔与叶夫多基娅长子,1529-1676,皇后玛丽亚·伊利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娅、纳塔丽娅·基里洛夫娜·纳雷什金娜】
3 费奥多尔三世(1676-1682)【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与玛丽亚三子,1561-1682,皇后阿加菲亚·格鲁舍兹卡娅、玛尔法·阿普拉克辛娜,无子】
4 伊凡五世(1682-1696)【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与玛丽亚五子,与彼得一世共治,实际由姐姐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掌权,1666-1696,皇后普拉斯科维娅·萨尔特科娃】
5 彼得一世(1682-1725)【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与纳塔丽娅之子,1672-1725,皇后叶芙多基娅·费奥多罗夫芙娜·洛普京娜、叶卡捷琳娜一世】
6 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1727)【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玛尔塔·海伦娜·斯科夫隆斯卡娅),出身立陶宛农家,近卫军支持登基,1684-1727,彼得一世遗孀,寡居】
7 彼得二世(1727-1730)【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一世长子阿列克谢·彼得洛维奇长子,由最高枢密院摄政,1715-1730,未婚无子】
8 安娜(1730-1740)【安娜·伊凡诺芙娜,彼得一世侄女、伊凡五世与普拉斯科维娅四女,最高枢密院阴谋拥立,1693-1740,继位前嫁库尔兰公爵弗里德里希·威廉,寡居无子】
9 伊凡六世(1740-1741)【伊凡·安东诺维奇,伊凡五世外孙女安娜·利奥波多芙娜·卡罗夫娜(梅克伦堡的伊丽莎白,其母为安娜女皇的姐姐叶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之子,父系为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里希,安娜女皇指定继位,由母亲安娜摄政,被伊丽莎白政变废黜囚禁,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政变未遂遇害,1740-1764,未婚无子】
10 伊丽莎白(1741-1762)【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三女,政变登基,1709-1762,未婚无子】
11 彼得三世(1762)【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长女安娜·彼得罗芙娜之子,父系为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卡尔·弗里德里希,伊丽莎白指定继位,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变废黜遇害,1728-1762,皇后叶卡捷琳娜二世】
12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索菲亚),政变登基,1729-1796,彼得三世皇后,寡居】
13 保罗(1796-1801)【保罗·彼得罗维奇,彼得三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独子,被亚历山大一世政变废黜遇害,1754-1801,皇后娜塔莉亚·阿列克谢耶夫娜(黑森-达姆施塔特的威廉明娜)、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符腾堡的索菲·多萝西娅)】
14 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政变登基,保罗一世与玛丽亚长子,1777-1825,皇后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芙娜(巴登的路易丝),无子】
15 尼古拉一世(1825-1855)【尼古拉·帕夫洛维奇,保罗一世与玛丽亚三子,1777-1825,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普鲁士的夏洛特)】
16 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尼古拉一世与亚历山德拉长子,遇刺身亡,1818-1881,皇后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黑森-莱茵的玛丽),黑森-达姆施塔特的威廉明娜侄孙女(黑森-达姆施塔特升为大公国,并得到部分莱茵河畔领地,更名黑森-莱茵),巴登的路易丝外甥女】
17 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大二世与玛丽亚次子,1845-1894,皇后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丹麦的达格玛)】
18 尼古拉二世(1894-1918)【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大三世与玛丽亚长子,革命退位被害,1868-1918,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黑森-莱茵的阿历克丝),黑森-莱茵的玛丽侄孙女】
《罗曼诺夫皇朝》读后感(十):沙皇简总——白话篇
对我而言这是一套不算有趣的大部头,如果少了里面的八卦部分,这本书可以薄一倍了吧。、
米哈伊尔一世。 在乱世中被推为皇帝。
阿列克谢 和尼康花式干仗,宗教改革,进一步集权,南征北战
(都不是主角,都不是主角)orz
彼得一世 好几百页的男主角,沉迷于军事和造船事业后期为俄国开疆拓土打下了一片江山,他同时十分喜欢喝酒,对待叛徒的酷刑方式, 不如也。另一方面又很喜欢出国深造学习,对自己当船工的样子喜爱有加,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给我大俄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这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最后从沙皇升级为皇帝又被人称作彼得大帝
叶卡捷琳娜一世 彼得大帝的妻子,出生十分贫寒是一个依靠美丽你逆袭的故事。女沙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男宠极多。缅时科夫就是其中之一,此人野心勃勃,但才华横溢,靠着女王和自身特殊的地位,一度富可敌国成为俄国实际的统治者,最终难免垮台。
彼得并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也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他的儿子并不招他的父亲喜欢还企图造反,最终被父亲抓回圣彼得堡。
彼得二世 在母亲死后继位,奇怪地喜欢上了自己的姑姑,好在比较短命
安娜一世 安娜和自己的闺蜜和另一位男性情人过着迷幻的三人生活,不知道俄国人眼中的爱情是什么,他们懂阴谋,熟悉酷刑,对乱伦视为常物,好像生活在不需要被谴责的野蛮情欲中。来往书信里还体现着每个人都拥着这满分的撩妹/汉技能。
伊凡六世 又名永远的囚徒(总有一些皇帝,从小就做了人偶皇帝,小人偶没长大就被炖汤喝)
伊丽莎白一世 彼得大帝的女儿,生性放荡不羁,用自己的时尚品味加入到宫廷当中,同时也拥有情夫,当政的样子比较像彼得大帝
彼得三世 在位期间结束了七年战争,宣告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教徒的迫害,没收修道院领地又强迫了军队普鲁士化,得罪了一堆人,伊丽莎白和叶卡捷琳娜同时讨厌彼得三世最终叶卡捷琳娜某杀掉了自己的丈夫自己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叶卡捷琳娜二世 能称得上是大帝也是在俄国史上做出很多贡献的人了,不过倒没有多少贡献是她自己完成的,多亏了她的两位情夫,格里戈里和波将金,叶卡捷琳娜在位时间非常长,她依靠这两个人稳定局内,外政乌克兰,克里米亚,波兰,又将俄国版图扩大一圈,还有新建立了几座城市和海军港人到晚年又喜欢上了祖博夫
保罗一世 叶卡捷琳娜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儿子。生前并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的想法,然而在祖博夫的无措之下,保罗很快的采取行动,登基上位。保罗十分独断专权,他的政令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法律严苛的吓人,一心想搞军国主义,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搞死。
亚历山大一世,也因为参与了对自己父亲的谋杀而良心备受折磨。同时期欧洲出现了因为改变世界的人物就是拿破仑亚历山大,对于拿破仑既爱又恨一边,想与拿破仑瓜分,欧洲有微控拿破仑做大,拿破仑的铁蹄一次次赢得了胜利,一场大火,甚至席卷到了莫斯科。好在当时的老将库图佐夫以极大的代价阻止了拿破仑
亚历山大这个人聊妹的技能比打仗的技能要强很多俄国的烂情故事,我已经看腻了。
尼古拉一世 亚历山大的弟弟,本来顺势即位的是亚历山大的二弟君士坦丁,也许是君士坦丁看多了政权间的你死我活,怎么都不愿意继承皇位,最后弟弟尼古拉得到了继承权。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国的动荡阵势逐渐显露,外面的世界在天翻地覆的改变着,有一点大清朝的意思,皇帝的自私,官吏的迂腐,民众的意识突然受到了外界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开始爆发。
同时,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后,在经济与军事上都有了突飞猛进,对于俄国,世界都不一样了。尼古拉一世整天于事无补的补着窟窿,唯一难得的一点是这位皇帝对自己的皇后十分专情。
亚历山大二世 与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齐名。亚历山大有点意识,一个在专制泥土中长出来的解放者。他废除农奴制,做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还制定了把君主专制改造为君主立宪制的计划,同时吃掉了清朝150万公里的土地。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他的反对派越来越多,最终葬身于他人生中的第六次刺杀。继往开来,后无来者。
亚历山大三世 子承父业,却没有继承父亲的治国方向,全盘推翻,这一波儿倒档开的又急又虚,一切表面上看起来欣欣向荣,而实际上工业没有突破,农业发展缓慢,老百姓食不果腹,上层糜烂不堪。全世界都在努力改变的时候,上帝真的会惩罚偷懒的人,我们也没有做错什么,我们为什么输了?
尼古拉二世 本书讲尼古拉二世这篇作者写得十分细腻。尼古拉二世的故事,有很大的历史承载因素,也同样突出了一个俄国人面临危机时刻的样子,愤怒,反抗,最终无力,遭遇枪决。
如果说罗曼诺夫皇朝死于二战,也是所有弱点在二战中百花齐放,物资匮乏,协同不顺,指挥混乱,武器装备极差,没有人考虑生命,不少人死于战争,少数人又大发国难财。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这一面,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一面,比如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列宁的传承者斯大林,更像是传承了沙皇旧制,普京又像是另一版的重现了。
2p爆雷的时候火了一句话;当浪潮退去,你最终会见到那些没有穿底裤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