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曼诺夫后裔》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9-11-19 23: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曼诺夫后裔》经典影评集

  《罗曼诺夫后裔》是一部由马修·韦纳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艾伦·艾克哈特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一):第五集三观超正。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第五集看出了眼泪。不做乌合之众,不人云亦云,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思考,要相信自己判断,任何一句流言都有可能伤害别人,爸爸的三观实在太正。人言可畏,嘴巴时候是最伤人的利器,我也要这么教育我的孩子们,每一个人都有公平待遇,无论他喜欢什么样的人,只要三观正,都应该得到尊重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二):孤寂的后裔,你们好

  好棒,起立,鼓掌。第一集里的后裔是有着种族偏见的法国老太,住在豪华公寓里,穿着香奈儿套装戴着长串的同品牌项链,有时候是RV的鞋有时候是香奈儿的鞋,不得不说是非常法国典型,每天对女佣进行高人一等精神藐视,却意外地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第二集的后裔是秃顶的美国中年男子婚姻如同死水,第一次的婚外情令他走火入魔,不惜一切想杀掉深爱着他的妻子。这哪里是后裔的生活呢,不管怎样的血统哦,都难免在孤寂中煎熬着。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三):记录用-----每集之间的小联系

  01度假归来的情侣在08集火车站那里出现

  02集游轮上出现了04集作家的一个活动

  03集女主看的剧本上的编剧名字是08集的jack,在于阿姨片场jack也出现过

  04集女主有一个电话是打给的05集女主,女主孩子玩的手机游戏和02集男主玩的游戏一样

  05集小朋友得的病和阿列克谢小王子一样,03集剧集里女主角色的孩子

  06集女主和07集女主是亲戚关系

  08集火车上二人聊关于剧集时提到的塞缪尔是03集剧集里演拉斯普京的演员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四):本去看法结果美剧

  恩,最开始以为是法国剧,因为有于阿姨且第一集在法国。 第一集,剧情有点狗血。 第二集,出轨男杀妻未遂,最熟悉陌生人,与你共枕的人要你死,这可比你的仇人要你死更吓人。看完这集,刚巧看到一新闻,爱尔兰一出轨男,为了同情人(不知情)在一起,杀妻还杀了俩孩子。看,现实戏剧!!! 第三集是最吓人的,人心真是可怕! 第四集,女主倒底爱谁呢?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五集,也许某人的一个小举动,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努力。 第六集,想要表达什么? 第七集,复杂多变的人性。 第八集,永远不要把一个人逼到尽,你以软弱无能对方,可能会给你致命一击。 每一集都吸引你看下去,不可预料结局,但转折又不会太生硬(除了第一集)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五):字数过多短评

  第一集觉得,一点小缺陷。。应该表现得Greg坚决拜拜女票然后思念Hajar才对,不然会搞得他一心为了房子姑妈好,然后最后怀孕的Hajar和她妈以及他前女友一起对质的时候,那简直就是说我们只是打炮我不爱你你也不爱我,然后女方说她喜欢他的时候,那一脸懵逼无辜表情说我不知道喜欢我,然后老太欢欢喜喜让出了房子,感觉Hajar的形象顿时就傻很多。 第二集很棒,男女出轨的区别,Michael 沉迷于短暂的出轨不能自拔为此可以抛弃一切,甚至还想杀妻,Shelly其实还是努力修复他们的关系,甚至没有很出格的表现,出轨对象也是享受这么短暂的自由知足了,就回到婚姻里。 第三集emm没看懂,灵异嘛? 第五集一般,好人不会因为随便的指控就毁了别人的生活。“有些人很不同但是那不关你的事”老爸太酷了。 第八集复仇故事超棒!

  其他几集无感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六):关于罗曼诺夫后裔的浪漫想象

  因为最近在看《罗曼诺夫后裔》所以顺便翻找了纪录片沙皇的末代公主》来看,想不到这个悲剧皇室的故事令人着迷。

  大概聊一下罗曼诺夫皇朝的那些事吧,末代沙皇有四个美丽女儿,他们一家爆发革命后被列宁下令秘密杀害,枪杀后尸体被丢进森林矿井里浇上硫酸埋葬。最大的欧嘉公主只有22岁,传说小公主的尸体最终未寻到,因此末代公主的生死成了世纪谜题和各种传说的灵感。因为四位公主死时都是纯净无暇的处子,所以俄罗斯人民对此难以接受,宁可相信小公主还活着。

  有趣的事《美国恐怖故事》最新一季启示录里,新的至尊女巫测试自己的逆转时空能力,穿越到末代沙皇被杀之前的1分钟,在这个剧情里,小公主其实是一个女巫,所以她可以帮她逃离这个悲剧。但事实上至尊女巫也失败了。

  沙皇在俄罗斯旧世代里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的宗教也是信奉神秘主义的东正教,所以皇室离人民很远,后来发生社会矛盾,尼古拉斯也是不闻不问,激怒了人民。

  末代皇后是英女皇维多利亚的孙女,德国公主,因为与奢华浮夸的俄罗斯皇室格格不入,一直被边缘化,很多人都说这是她出轨妖僧拉斯普京的原因

  很宿命安排是,沙皇一家本有机会逃离,但因为两个孩子生病,错过了英国皇室的庇佑一家人剩下的日子里,在窗户都没有的空房间度过了悲惨岁月,然后在地下室合影时被杀害。

  关乎小女儿有没有逃走,当然是没有,遗骨已经被找到了。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七):《罗曼诺夫后裔》观剧小结

  难得追完一整部剧,所以想把一些有意思的点记录下来,mark一下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美剧。这部剧共八集,整体不值得五星,但是一些单集还是非常精彩的。

  1:后裔“争房记”。前女友很火辣,看得我目不转睛;女主有自己独特气质智慧坚定善解人意,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男主了。且男主和ex有在第八集出现啦,很惊喜

  2:婚外情。男人啊…无话可说。心不在你身上,真是做再多也没用,女主心死的那一刻很美丽。

  3:演员与演戏。看完久久不能回神,心惊肉跳。另于佩尔气质很独特,想到她在《八美图》里演的姐姐气场强大、极具个性

  4:一个准外婆的一天。观后感:做自己的事,别多管闲事

  5:一个被调查的男同钢琴老师。挺有感触,勿根据流言或揣测否定一个人,使我不禁反省自己,但说实话对自己孩子再小心也不为过。第一次看到有抠图的痕迹了哟(女主患结石时的那个主治医师

  6:墨西哥!风光大片!种草了!去!

  7:收养那些事。印象深刻!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生活的艰难,世间哪得双全法,苦,太苦了。剧里的海参冰天雪地展现了美国人眼里的俄罗斯,与美国社会大相径庭文化引人注目咖啡围巾巧克力印象深刻~

  8:继子复仇记。一个男孩失去母亲,失去父亲,失去家庭,失去恋人,他在成长过程遭遇了无数痛苦同时又面临着性别认知和看待自我的问题,但他最后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敢于表达,用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报了仇,最后那个男声“hello,my little brother”真的吓死人了好伐。罗曼诺夫皇室传下来的耳环贯穿全集经过多人之手,它闪耀着光泽,雍容又美丽,并不是只有女人才能戴,是谁的终将归谁。另小男孩通过母亲遗物思念妈妈让我想到《吐司》里的男主,失去母亲又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孩子真是太可怜了,他们坎坷一生从不健全幸福的家庭开始,亲爸变“后爸”,没有最渣只有更渣。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我最爱1、6、7、8,如果出第二季我还会追的,快出第二季吧!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八):请直接跳过第一集

  本文已发表于《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

  由《广告狂人》的主创马修·韦纳自编自导的八集迷你剧《罗曼诺夫后裔》是2018年秋季档很受关注的剧集。不止因为马修·韦纳作为金牌编剧和制作人,曾一度拿奖拿到手软,更是由于该剧大咖云集,就冲女神于佩尔都被请来在第三集中演了个女配,这剧也值得一看。

  坦白说,当年《广告狂人》蝉联多年金球奖、艾美奖最佳剧集的时候,我也不曾转粉。马修·韦纳的叙事风格细节、轻节奏,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次能将《罗曼诺夫后裔》追完也是实属侥幸,刚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几乎已经决定要弃剧了。后来想着毕竟是金牌编剧出品,还是坚持一下。事实证明,挺过了第一集的狗血,《罗曼诺夫后裔》才渐入佳境

  不过,该吐的槽还是得吐。

  罗曼诺夫王朝是近代俄国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王朝统治期间,俄罗斯作为世界强国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因国内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彻底改天换地。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遭遇,因其神秘且戏剧化的收场,在各类影视剧中频频出场,连带着“二月革命”这等有着“主义之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改变世界格局里程碑事件。“二月革命”后,沙皇一家被软禁继而枪决,俄国全境的贵族或被杀、被囚禁,或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国外逃亡生涯所谓“罗曼诺夫的后裔”,指的就是因“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俄国贵族的后代们。

  虽然打着“罗曼诺夫后裔”的旗号,也把片头做成了末代沙皇一家的血腥遭遇,但本剧与历史事件其实并无多大关系。八集篇幅,讲了八个独立的故事,除了第三集和罗曼诺夫王朝的覆灭有些许联系之外,其他的故事也就顶多出现了一些相互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又自称是“罗曼诺夫后裔”的人物而已。

  作为观众,追剧之初的一个合理预期是这些有着相互联系的人物,最终会通过某种方式汇聚在一起,将每一集的小故事串成一个大故事或者至少推起一波全员参与高潮。但这个预期并没有实现,八集播完,不免哑然, 马修·韦纳还真的就只是讲了八个独立的故事,且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变迁时代背景、相关人物关系甚微。

  如果能原谅这一波非常标题党的操作,《罗曼诺夫后裔》中,除了狗血到家的第一集之外,另外七个故事倒还有些看头。马修·韦纳表达的着力点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婚姻中的背叛欺骗亲情冷漠疏离社区中的谣言猜忌等等。这些人情冷暖中的共性,并非只存在于罗曼诺夫家族,从这一点上看,马修·韦纳或许只是用“罗曼诺夫”当个噱头而已。

  然而,纵观全剧,若只用“噱头”来定义该剧对罗曼诺夫家族的编排又好像有失偏颇关键点在于“后裔”——历史上的罗曼诺夫王朝,除了多舛的命运,最大的不幸在于王朝虽然延续了一百多年,但人丁一直单薄,多次出现嫡系绝嗣的情况,以至于不得不从旁支、或带有其他血统的后代中寻找继承人。就拿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来说,虽然皇后亚历山德拉为他生育了五名子女,但王位继承者、唯一的儿子阿里克谢却患有因欧洲王室多年近亲结婚导致的血友病。沙皇夫妇为了治疗儿子的血友病做了许多荒唐事,包括宠信名噪一时的俄国妖僧“拉斯普廷”,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罗曼诺夫后裔》继续了罗曼诺夫家族人丁单薄的命运和对拥有后裔的渴望,八个故事中有五个都与延续后代直接相关。从私生子、血友病,到领养和绝嗣,剧情中或真或假的罗曼诺夫后裔们,仍在重演家族的命运。

  在讨论后嗣的故事里,第七集最为精彩。两个美国夫妇远赴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清朝时为中国领土,1860年割让给俄国)领养女儿,因为妻子有俄国血统,希望领养的后代能有同样的基因。结婚多年的夫妻二人在抵达俄国的几天内,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冲突。在表达方式上,主创用冰冷到极致天气经济萧条带来的整个社会从上至下的阴郁、常年在西方宣传中被妖魔化的专制政体,来讲这个剧中唯一发生在俄国——罗曼诺夫家族故土的故事。结局并非出人意料但同样出色,夫妇二人虽然达成了俄国之行的目的,但当事人之间的彼此认识信赖,应该永远留在了萧瑟晦暗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迷你剧真正的高潮被安排在有于佩尔出现的第三集,这也是唯一一集能和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扯上实质性联系的。于佩尔扮演的女导演要拍一个关于先人——末代沙皇一家的故事,但片场却上演了颇为恐怖的各种事件。女主角是《广告狂人》中Joan Holloway的扮演者Christina Hendricks,镜头跟随这个替代自杀未遂的前任女主来到片场的女演员的视角,在接二连三的诡异事件中,祭出了自己扮演的最好角色——末代沙皇的妻子亚历山德拉皇后。

  总之,这部八集的迷你剧更像是八个不同的小电影,风格多变。或悬疑、或浪漫、或现实主义、或黑色幽默。能一次贡献这么多种风格,至少说明金牌编剧的诚意和能力都在线。如果有兴趣一看,我的建议是直接跳过狗血的第一集。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九):剧集好不好看,全看你心情

  冲着封面的于阿姨点开看的。第一集是一口气看下去的。第二集分了好几次看才看完。第三集没看完就不想看了。

  第一集因为夹杂法语,让我错以为是法剧,就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了,而且觉得剧情很有趣。看完对下面的剧集很期待。不过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第二第三集,都索然无味。感觉剧情都特别老套,这些元素二十年前的美剧做的都比现在好。现在能创新的剧实在太少了。当然,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会比较新鲜。我十几年前刚开始看美剧的时候也是觉得什么都好看。现在的美剧应该多借鉴借鉴英剧和欧洲大陆某些剧,多创新剧情。即便第三集终于等到了于阿姨,也没有让我继续看下去,因为她不说法语。

  我觉得第一集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在热情地学习法语,特别是对口语的研究和学习,让我对剧集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能说日常生活中的法语,我基本都能看下去。因为法剧的脑洞异于常人,有时候很难理解,更不要说练口语了。所以碰到比较家常正常的剧,就饥不择食了。利益才是第一生产力,不是么。

  但是看完第二天,再回味第一集,突然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呢。法国人是不会拍出这种这么政治正确的剧的。一查导演,果然不是法国人,且导演以前拍的类型也恰好是我不喜欢的类型,所以对他没有任何研究。有哪些点暴露了导演编剧制片的国籍了呢?

  第一,人物形象类型固化。法国老头老女人,都是高傲目中无人的,特别racist,特别讨厌阿拉伯人。阿拉伯人都是善良的,他们不是坏人,都是别人的偏见。法国本土人都是不好好工作的,看看那些白人保姆,还有侄子女朋友,都是不好好干活,整天想着偷懒度假的主,也不好好伺候老人。美国人就是天真善良的。这剧如果给法国人拍,肯定不会这么固化,不会按照江湖上传说的 clichés概念去拍。一看到这些固化的形象,就知道肯定不是法国人拍的了,法国人才不屑于走寻常路呢,定是剑走偏锋,独辟蹊径,让你看不懂。

  第二,这剧拍得过于政治正确。法国骄傲的老女人最终被真诚善良的阿拉伯姑娘感动了,化解了偏见。把房子都留给她了,赶走了不孝顺的白人女人,连大侄子都被阿拉伯姑娘感化了,最后跟了阿拉伯姑娘。突出了vivre-ensemble概念,特别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真是典型的美国式。当我看完再回想的时候,就觉得这点特别可笑。这个视角,我觉得法国人自己是不太会强调的。我的法语老师曾经和我们说,以前在法国是没有什么美国那种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的概念,因为外族并没有特别多。所以不管什么肤色的人,都会说我是法国人,很少有其他概念。但是近些年,随着移民的增多,很多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了,但总体上,在法国,这种种族概念都是被淡化的,不会被刻意提出。所以,目前看的很多法语电视剧电影,很少有看这种题材。这些年这种题材一定有,但是也不会拍成这样,一看就是以外人的角度来看。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法国豆瓣Allociné法国人的评论,虽然只有两条,但是也和我的想法差不多。

  第三,一些细节的处理,也暴露了美国属性。比如,阿拉伯女孩和美国男人吃饭,说自己特别喜欢护士这个职业那一段。感觉是典型的美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我好像很少在法剧里面看到这种激情。法剧应该都是抱怨,哈哈哈,我好像也陷入固化了呢。还有就是继承了房子以后,女孩爸爸义正言辞地和美国男人说,怕你们坏我女儿什么的,就是一种美剧老父亲带入感。总之就是,看得时候很乐呵,看完再一想,就是说着法语的普通美剧。穿着狼皮的小羊,哈哈哈,努力的朝狼靠拢,但是还欠点火候。

  下面再说说看剧后对自己的分析。我看完这剧,除了回味下剧情,我还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十几年前,我对美剧那么着迷,没日没夜地看,还觉得每一部都好看,而且都能看进去。而不是像现在,看几眼就觉得不好看,很难看下去。就如最近觉得能看进去的《贴身保镖》、《This is us》,也都不能让我觉得满意。《贴身保镖》看下去是因为男主好看,剧情并不是十分好,bug也不少,如果换成中国人演,即便演技很好,我想肯定有一大堆人挑出比现在多的毛病,甚至可能引发群嘲。《This is us》后面没有继续看,也是觉得剧情有点老套,剧情元素都似曾相识,无法吸引我。为啥《The Romanoffs》第一集我看下去了呢?既然剧情啥的也算一般。我想可能和我现在在学法语有关系。当年疯狂看美剧的那十年,是我特别希望提高英语口语的阶段,所以对英语片就来者不拒,为了学习语言,也不怕枯燥,更何况,那个年代,刚刚时兴看美剧,资源也不多,所以很新鲜,也很珍贵。现在不需要学习英语口语了,对剧集要求就高了,剧情演技不好的,就没有必要看下去了,逐渐回归理性看剧了,也不带神圣光环了。国产剧拍得好的,也能看进去了,比如《风筝》、《情满四合院》这类的。这些国产剧以前我是从来不看的,因为不能提高英语水平,哈哈哈。现在看看,觉得也不比美剧差呢,只是其他烂剧太多,而且大家都是远香近臭,对自己国家的片要求都比较高而已。这部《The Romanoffs》第一集看进去了也是同样道理,因为我在疯狂地学习法语,这部片子满足了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带着光环看的,就特别觉得比另外两集好。也许以后我开始学意大利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集也不好看了,谁说得准呢!

  《罗曼诺夫后裔》影评(十):香火

  去年底刚一听说马修·韦纳(Matthew Weiner)在筹拍《罗曼洛夫后裔》(The Romanoffs),我就开始期待。这完全是《广告狂人》给我的信心,马修·韦纳怎么会让人失望呢?

  看完第一季全部八集,尽管零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小火花,例如第三集里于佩尔的疯狂表演,酒后忽然俄魂附体,大段大段地飚俄语,演技酣畅淋漓,让人直呼过瘾。除此之外,整体上看,只有第七集《断了香火》(“End of the Line”)算得上佳作。

  一对美国夫妻,安卡和乔·盖纳尔,经过多年的努力而未能成功怀上自己的孩子之后,飞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国人叫的海参崴)去领养一个婴儿。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美国观众看了,可能会觉得阴冷,异国的难以捉摸,加上一些戏剧性的滑稽,就像段子里的故事都成了眼前现实的这种荒诞。而我,随时感受到的,是熟悉的不寒而栗,以及明知道背后有猫腻以及什么猫腻,却说不出口而只能任人宰割的愤怒。这样的熟悉,是一种在俄国、祖国以及旅游时去过的捷克之外,我没有在任何别处体会过的气氛,然而一踏上这三个地方,它就扑面而来。

  乍一看,你会误以为这又是一部调侃不同风俗礼仪,加上美剧里常见的对共产主义的讥讽,与盖纳尔夫妇想要组建一个完整家庭的渴望相对比的老调重弹:一路过关斩将交买路钱一样地塞现金(你都不知道塞给了谁),美国买的婴儿连体服被交代千万不能剪去商标和价签,安卡和他们在当地的联系人艾琳娜两人不断地提醒乔,不要乱对人笑,因为这儿的人,尤其是那些带枪的,会以为你有病。

  一连串插科打诨式的搞笑之后,盖纳尔夫妇在第一次见到他们准备领养的女儿时,猛的一下,被突如其来的现实狠蛰一口。 网络视频里那个活泼的婴儿不见了,眼前的孩子无精打采,不哭不闹,不动不笑,解开衣服,浑身覆盖着可怕的红疹。这时一连串特写镜头带着我们,从婴儿身上缓缓地移动到盖纳尔夫妇的脸上,他们的快乐和期冀一点一点让位给恐怖,我们跟着他俩一起,一边怀疑一边害怕一边肯定地意识到,哪里出了岔子,一个可怕的岔子!镜头缓慢得像凝固了一样,要把这个痛给每个人在心里给扎结实了。

  这时,这一集,甚至整个这一季的最精彩之处来了,盖纳尔二人当天回到酒店的那场撕破一切面具的争吵,成为此剧中唯一一场达到了马修·韦纳的《广告狂人》水平的戏:那亲密关系之间,以亲密关系为武器的一触即发的战争。

  分歧很简单,但恰恰越简单,好像理解对方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安卡觉得她被耍了被戏弄了,她的希望破灭了,她不想把这个一动也不会动的婴儿领回美国;乔,充满了同情和责任感,他回想起童年的经历,被抛弃的记忆,他感受到上帝的温暖和力量,他无论如何也要领养这个孩子。

  先是围绕着这个孩子本身,她的名字和女性人称代词一瞬间从安卡的谈话中彻底消失。那婴儿不再是“奥柯桑娜”,或者“她”,变成了“那个婴儿”,甚至“它”。紧接着,夫妻俩进一步敞开了地撕。安卡指责乔,“烈士综合症”泛滥,只知道为自己的崇高而感动,根本不懂得妻子日复一日在不孕门诊所经历的小白鼠一般的遭遇后的感受。两人怒火越烧越旺,乔开始揭妻子的短,他指责安卡要来俄罗斯领养,一半是她的种族主义本性,不想在美国领个黑宝宝,另一半则是因为她想续上那一缕莫名其妙自欺欺人的罗曼诺夫血缘香火,说到这里尚觉得不过瘾,赶紧补一刀,“其实罗曼诺夫根本就是德国人”。她针锋相对,说他来俄罗斯,其实怕的是以后孩子的亲身父母现身。

  但在这一切之上,悬挂在观众和盖纳尔夫妇心里的,是这个婴儿的命运。她很可能会在孤儿院里度过短暂、痛苦、被彻底忽视的一生,因为我们看到那里的管理人员和保育员们受贿、做黑市买卖(前面不让剪商标的美国婴儿服装的伏笔在此揭开),以及另一个领养母亲在孩子身上发现的,遍布大腿的烟头烫过的疤痕。

  至此,我们几乎就要站在乔这一边,他要不计精神代价地照顾这个孩子,做父母不正应该是这样吗?但真要如此,他就得强迫妻子接受他的思想,把经历、时间、银行账户一遍又一遍地掏空。安卡当然能意识到自己某种程度上的自私,但是支撑她一路走过受孕、怀孕、领养这个艰辛旅途的,不就是一个机会,能够让她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吗?这是安卡自己在头脑中,与正常的、没有经历过此等挣扎的父母之间所设定的一个公平。

  这一夜,他们险些分道扬镳。乔信步出门,冰天雪地里遇到一只流浪狗,安卡在酒店的吧台边遇到一位应召女。这两桩看似摆拍的际遇,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让他们唏嘘没人关心的生活和没有选择的人生。

  终于,乔妥协了他的价值观,在最后关头,当艾琳娜和孤儿院女领导摆出臭脸要开始斗争时,他站出来替妻子出头,准备好跟她一起逃离海参崴,逃离孤儿院门口雪堆上的死狗,孤儿院里平白无故空出的椅子这些意象带来的恐惧和悲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眼见滞销品推销失败,艾琳娜和园长变戏法般地抛弃了几日来的长篇大话,给了他们一个健康的宝宝。

  结尾呼应了开头对共产主义文化的调侃姿态,乔和安卡在领养听证法官面前宣誓,慷慨陈词,一通壮丽感人的胡说八道之后,带着小的坐上了回美国的飞机。

  最后一个镜头,乔从安卡和女儿身上移开视线,望着舷窗,收起笑容,今后的路还长,对前一个婴儿一辈子的内疚,激愤之下对妻子说过的足以毁掉婚姻的狠话,一切一切,都会在以后漫长人生的每一步像鬼魂一样浮出来,让你不得安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曼诺夫后裔》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