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9 03:3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100字

  《罗曼诺夫王朝》是一部由Maksim Bespalyy执导,Ilya Sherbinin主演的一部俄罗斯 Russia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曼诺夫王朝》精选点评:

  ●战斗民族的精致纪录片!试听特效取景都很赞,以及每个演员都跟油画/照片里的一毛一样!意识形态上我笑了,洗白能洗白的每位沙皇,有几集可以当爱情片看(不过罗曼诺夫的整体颜值蛮高)黑苏黑出翔...整部纪录片结局是尼古拉二世的一句”仇恨不能战胜仇恨,只有爱可以”excuse me?

  ●和老婆孩子玩雪的米哈伊尔,拿拐杖挠地的费奥多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木头书签,人群里挥手的神秘老头……电影规格的情景再现各种神来之笔,我看过的演得最好的情景再现。|前两集看完感觉特效用得太多,搞得像高档ppt。仔细一看虽然热闹但其实拍得挺没水平:思路和迷妹似的。缺乏大局观,带入沙皇视角以至于过于主观,“我太努力了叉会儿腰”“总有刁民想害朕”既视感。|从彼得大帝这集开始,没那么八卦了,正经起来之后还挺好看,但简单粗暴把十二月党人定义为阴谋家太过分了。

  ●居然讲了沙皇们的很多生活细节。以及彼得大帝的确不大符合物理规律2333

  ●制作精美、服饰场景华丽,但是历史观保守倒退。否定主导文明西化的彼得和自由改革的亚历山大二世,对保守人士比如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过多赞美(贴金)。这是俄罗斯官方电视台出品,反映了当时俄国的保守意识形态正在死灰复燃。时间是2013年,2014年发生了什么就不用说了…………

  ●有相当明显的槽点:1. 过于美化历代统治者,2. 蜜汁关注点,多次讲述神秘预言,对瓜分波兰、民粹派与革命党人、拉斯普京等人物或事件却是一笔带过。然而即使有许多私货,这仍然是一部制作极其、极其精良的纪录片,像是观看一部大片,并且制片方非常了解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相当出色地把控了叙事的节奏。如果我是一个俄罗斯人,听到ED时或许会不自觉地热泪盈眶吧。

  ●全片是以皇室的角度讲述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突出俄罗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因此对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社会底层的情况做了淡化处理。虽然有文过饰非之嫌,但是在听惯了“人民史观”的陈词滥调之后,能以正面的态度回顾以往的历史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平心而论制作水平还行,但新沙皇治下的官方史观散发的恶臭淹没了一切。star media制作的涉及近代帝俄史的片子都有这个问题。

  ●非常棒!专注讲沙皇,对罗曼诺夫家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片子毕竟只有八集,出发点还是比较专注或者说片面的,主要从每一个沙皇的性格政治功绩家庭生平主要事迹这些方面着手,没有体现人民层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皇家史。没想到俄罗斯拍纪录片也是这么开挂!演员都很出彩

  ●不要为难古人。 不要用我国的意识形态衡量所有国家。

  ●三星打给精良的画面制作;宏大叙事,刻意煽情扣一星,最后一集论洗白沙皇的艺术,尼古拉二世都快被洗白成小绵羊了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一):了不起的罗曼诺夫

  一口气看完所有,俄罗斯在往常的印象中是一个充满熊劲儿的民族。看完这部纪录片,发现另一面的俄罗斯细腻又华丽,审美高级,场面调度宏大宽阔。这才明白中世纪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罗曼诺夫王朝是多么璀璨。俄罗斯人对罗曼诺王朝的肯定与厚爱在此片中得以展现。几乎所有涉及艺术的领域皆有俄罗斯的一席之地,文学,音乐,绘画…

  事实上,这部片的观赏性极强,色调丰富的画面,每一处布置都互相辉映,整体基调偏灰会有庄重感,角度切入的很有意思,多样数据出现在纪录片是很新鲜的手法,比如女王一天的花费是多少,用在骑马,舞会玩乐上多少,而当时普罗大众又是多少。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二):俄罗斯对罗曼诺夫王朝的认同感真是强啊

  陆权可以当强国,但是拥有海权才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国,所以作为俄罗斯海军之父,彼得一世自然是俄罗斯帝国最伟大的统治者;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层面更加优秀,她开明,进取,识人善用,是俄罗斯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女皇之一。

  俄罗斯的纪录片自成一派。带有斯拉夫人天生的那种家国浪漫情怀,但是又有很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里面,对社会制度和国际环境的分析几乎没有。 比如,纪录片有点过于维护沙皇的品性和八卦,而且经常让人感受到矛盾地往好了圆,分析从来都是站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立场上。 再比如,十二月党人被说成利用形势的阴谋家,在我看来,他们是追求自由民主,想要解放农奴的真正理想主义者。要我说,当下俄罗斯的历史观就是歪的。 片子里还有一些煞有介事的超自然行为,毛子是真喜欢神秘主义。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三):罗曼诺夫三百年:东欧一隅至世界一极

  曾统治俄罗斯700余年的留里克Rurik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Tsar于1612年去世后,俄国举国无首。历经多年法纪废弛和暴乱后,1631年,年仅16岁的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夫Mikhail·Alekseyevna·Romanov 被国民议会推选为沙皇,由此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面对虎视眈眈的瑞典和波兰,米哈伊尔积极周旋,为俄国赢取宝贵的喘息空间。而后,米哈伊尔引入欧洲武器装备、训练军队,欢迎外国专业人士来俄国传授技艺,寻找矿石制造和出口武器,重建图书馆复兴文化。生产和贸易逐步从三十年混乱中恢复,米哈伊尔将俄国从饥荒和内战的崩溃边缘拯救回来。

  继任者阿列克谢Alexei起初纵容其老师兼顾命大臣莫罗佐夫的只手遮天和贪污枉法,但新的盐税法令颁布后,莫斯科盐商暴动,Alexei决心消除腐败,重建秩序。莫罗佐夫的继任者尼康神父推行的教会改革措施引发了莫斯科贵族和教会的不满,进一步造成了东正教会分裂。此外,尼康“神权高于君权”的主张和不断插手政治军事的行为使其失去沙皇的支持并被驱逐。Alexei终于开始亲政:不仅要应付教会改革和哥萨克起义,还要面对老敌手波兰的战争威胁。Alexei御驾亲征之际,莫斯科爆发瘟疫,人口减半。13年战争后,双方再度停战,俄国夺回部分失地。连年征战让俄国国库空空如也,面对金银货币紧缺,俄国历史上首次开始发行铜币,通货膨胀导致的武装暴动被武力镇压。多疑的Alexei还建立了内密部(KGB前身)。

  Alexei病逝后,其长子费奥尔多三世Feodor III继位,虽然Feodor自幼多病并患有坏血症,但受到欧式教育的费奥多尔思想开明,意识超前,推行了增税、人口普查、开辟对外开放口岸、推行军衔制和修建防御工程、用流放代替体罚以增加西伯利亚人口、废除世袭制等系列改革,振兴俄国。1676年,为了争夺东乌克兰,俄国和土耳其刀兵相向并以少盛多,双方签订巴赫奇萨莱和约,东乌克兰并入俄国版图。但Feodor遭受爱妻死于难产、婴儿夭折的打击后,于21岁生日前病逝。

  纳雷什金家族推其同父异母弟彼得Peter I为沙皇,Feodor的妹妹索菲亚Sophia为了维持母亲家族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地位,唆使近卫军发动政变,低能体弱的伊凡Ivan V被贵族杜马拥戴为第一沙皇,但实权被摄政王Sophia掌控。同年,反对派发动叛乱,索菲娅逃到修道院,但在射击军的支付下,索菲娅重新掌权,于1686年与波兰订互不侵犯条约、征讨当时还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半岛。

  1689年彼得一世Peter I(第二沙皇)完婚并准备亲政,但Sophia却不打算交出权力并密谋政变。政变失败后,Sophia被迫进入修道院。十年后,射击军密谋乘彼得在国外之机迎索菲娅复权,但密谋迅速被彼得平乱,Sophia被放逐为修女。1696年,在建立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舰队后,Peter I终于在第二次远征中成功夺占亚速,打破了土耳其的海上封锁。1697年,Peter派庞大使团出访西欧,争取建立并扩大反土同盟,同时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本人化名为一下士随团出访, 先后在荷兰和英国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但如此前所未闻又大胆的举动遭到人们的不解 -- 骄傲的俄国岂能低头向欧洲学习,一些人甚至扬言真的彼得已经死去。射击军趁此机会再次发动叛乱,随后被彼得镇压。彼得开始全面推行欧化改革: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凿运河,开商埠,扩大出口,为俄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取消领主杜马,废除大教长,设立枢密院,打击保守势力,甚至不惜处死皇太子加强以沙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社会文化方面,建学校,办报纸,剃胡须、剪旧服、革除陈规陋习,主张唯才是举;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统一编制,建立正规陆军,扩建海军舰队。为了更加靠近欧洲中心,1703年起,彼得在涅瓦河口大兴土木,建立新都圣彼得堡。1721年,改国号为俄罗斯。彼得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对外进行扩张,使俄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彼得大帝在没有指定继承人便驾崩,其长子阿列克谢因被彼得大帝怀疑参与谋反而被处死。得到近卫军的支持的叶卡捷琳娜一世Yekaterina I(彼得遗孀)于1725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皇帝却不理政事。叶卡捷琳娜一世死后,作为王朝唯一直系男性继承人,11岁的彼得二世 Peter II(彼得一世之孙)成为新帝。但幼帝同样不理朝政,缅什科夫成为掌权人。但对缅什科夫不满的彼得二世推翻并流放了缅什科夫,之后保守派重夺大权。1728年,皇宫和政治中心被移回莫斯科。年仅14岁的彼得二世因天花逝于克里姆林宫后,罗曼诺夫王朝男性谱系至此绝嗣,皇位继承人悬而未决。

  俄罗斯最高统治机构枢密院拥立“便于控制”的Ivan V之女/Peter I 侄女安娜Anna为女皇,条件是安娜把实权交给枢密院。但随后Anna撕破协议,废除枢密院,重新建立独裁政治,实施高压统治 -- 保守派贵族功亏一篑。安娜对政务漠不关心,一味寻欢作乐,骄奢淫逸。1732年,女皇安娜一世将皇宫迁回彼得堡。1740年,安娜指定两个月大的伊凡为皇位继承人、其宠臣兼情人比龙为摄政王后逝世。

  伊凡六世Ivan VI登基后,皇宫禁军首领米尼赫率领禁军,发动政变,逮捕了摄政王比龙,拥护伊凡六世之母为摄政王,但掌权人实为米尼赫。不久,米尼赫被奥斯特尔曼伯爵推翻。不出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 I发动政变,推翻伊凡六世即位。她宣布继承彼得大帝的传统,废除内阁,恢复并将权力集中于元老院。为了报答帮自己夺位的禁军,伊丽莎白给予他们特权并放任他们的行为。此外,她同样喜好奢华、夜夜笙箫,将法国风格融入皇室建筑。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被寡头垄断,腐败之风盛行。1754年起,元老院废除国内关税、设立贵族银行和商人银行、组织国际贸易的公司,俄罗斯经济呈现出生机。但同时禁止贵族以外的人有土地所有权,农民处境进一步恶化。1756年,英国对法国宣战,随后升级为欧洲全面的“七年战争“。1757年,俄罗斯加入战争。

  1762年,伊丽莎白的外甥彼得三世Peter III即位并迎娶了德国一个小公国的索菲娅公主(皈依东正教后改名叶卡捷琳娜Yekaterina II),罗曼诺夫王朝变成荷尔斯泰因-哥道普-罗曼诺夫王朝。从小在德国长大的彼得生性懒惰不学无术,对俄罗斯文化毫无兴趣,甚至在各类宗教仪式上也表现得有失庄重,遭致群臣不满。另外,彼得三世因个人崇拜,下令停止与普鲁士为敌,还将七年战争所得的大片领土归还给腓特烈二世,遭致军队不满。而叶卡捷琳娜却苦学俄语和东正教礼仪,争取人心。在继位仅半年后,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废黜并刺杀其夫彼得三世,在1762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女皇。在众多将领支持之下,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及外交迅速扩张:通过俄土战争击败奥斯曼帝国并击溃克里米亚汗国,对黑海及亚速海殖民(即新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前情人统治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被瓜分,俄罗斯获得了最大面积的领土;对阿拉斯加进行殖民,俄属北美由此建立。此外,叶卡捷琳娜对俄罗斯行政区划进行了改革,并大力鼓励伏尔加德意志人移民俄国,新城镇不断建立,农业逐步近代化。此外,叶卡捷琳娜还慷慨地赞助艺术、文化和教育,修改和颁布法典,推行欧式教育改革,引入欧洲经典,启发了俄罗斯启蒙时代。虽然叶卡捷琳娜起初想要废除农奴制,但征兵制度及经济仍旧以农奴制为基础,国家及地主的需求越来越依赖于农奴,由此导致了多次叛乱,因此女皇只能转而拉拢贵族稳定统治。叶卡捷琳娜时代(1762-1796)通常被认为是俄罗斯帝国及俄罗斯贵族的黄金时代:俄罗斯经历复兴,达到其历史顶峰并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叶卡捷琳娜本打算传位与其外孙亚历山大一世Aleksandr I,却在遗照颁布前去世,因此其42岁的长子保罗一世Paul I即位。他废除了很多旧有的政策,并加强独裁以维持专制权力为目标。其残暴的统治和反复无常、矛盾的外交政策与作为(因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而加入反法同盟,喜爱的拿破仑上台后又企图与英国断交)引起了贵族和军队的仇视。在位五年后,保罗被自己的亲近臣用枕头闷死。

  接过俄罗斯帝国皇冠的亚历山大一世Aleksandr I改革了俄国兵制:设立军团制,改变了从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余年的贵族统兵制;积极更新军队的装备,大规模修建军事设施

  。其主导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继续吞并周边国家。1812年,拿破仑率军攻入俄罗斯,战争初期,俄军节节败退。但在俄罗斯的寒冬到来之际,俄军火烧莫斯科,饥寒交迫又没有给养的法军被迫后撤,以逸待劳的俄军乘机追袭,攻陷巴黎,拿破仑大败。亚历山大还推行了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政策如恢复了贵族的特权,恢复贸易进出口,签署自由耕作法试图逐步解决限制俄罗斯发展的落后的农奴制度。然而废除农奴制势必导致整个贵族阶层的激烈反对,从而丧失执政基础,亚历山大只能让步,法案暂时被搁置。其反腐措施同样遭到保守派的抵制。亚历山大一世的过于理想化的性格、多变而诡异的处事方法和自以为救世主执政风格导致各项改革的最终失败。1825年,军队发起政变,亚历山大被迫离开圣彼得堡在偏僻小镇“疗养”,并在两个月被被宣布死亡,俄罗斯普天同庆。

  亚历山大的两个女儿均夭折,其二弟康斯坦丁大公为婚姻放弃皇位继承权,而三弟尼古拉一世 Nikolay I亦不愿继承皇位,二人互相推让之际,两次政变发生。尼古拉继位后,武力镇压了俄国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发起的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为防后患,尼古拉不遗余力地扼杀一切革命和变革思想,如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但同时,他也积极推动农奴制改革:大幅减少农奴的数量大幅;改善农奴生活环境;完善国家的农业制度改革;允许农奴从事商业;采用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等。作为独裁者,尼古拉工作勤奋、知人善任,同时不断巩固中央集权。在两次对土耳其的战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日渐衰落,但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引发了欧洲列强的不满和猜忌,他们担心强大的俄罗斯会对欧洲构成威胁,因此英法联盟组成,在政治上孤立俄罗斯。1853年,俄土战争爆发,1854年,英法联军开始干涉俄土战争,在技术装备落后和农奴制拖后腿的情况下,俄罗斯败局已定,不甘受辱的尼古拉一世传位于其长子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二世Aleksandr II认识到战争的失败源于俄罗斯工业和政治体制的落后,改革势在必行。首当其冲需要废除的就是农奴制-- 占90%人口的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同时也严重妨碍了以雇佣自由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触动了俄罗斯广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即使面对重重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仍将改革推行到底,并铁腕镇压革命运动。改革虽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混乱:地下革命组织开展恐怖主义活动,试图用刺杀沙皇和政要的手段,改变俄罗斯社会。1867年4月9日,以720万美元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被人民意志党成员炸死。

  尼古拉二世Nikolay II统治时,俄国正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以重工业为中心的俄罗斯工业体系得到完善,农民破产,阶级矛盾尖锐,沙皇制度更加腐朽。但尼古拉二世却拒绝缓和沙皇制度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继续采取高压措施维持统治。1904年,圣彼得堡爆发大规模罢工,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尼古拉二世被迫签署让步宣言。但墨迹未干,尼古拉二世就派遣讨伐队,枪杀革命者并残酷地镇压了莫斯科武装起义。同时,他解散国家杜马(State Duma),颁布进一步剥夺工农群众政治权利的选举法。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尼古拉任命斯托雷平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勉强使沙俄渡过了生存危机。尼古拉二世积极推行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政策、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1914年,好战的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2月,产业工人因食物短缺和工厂环境恶化而发动罢工,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动乱蔓延至俄罗斯其他地区,担心将会被暴力推翻的尼古拉二世退位,国家杜马接管国家控制并建立俄国临时政府,而俄罗斯帝国则转变为新成立的俄罗斯共和国,罗曼诺夫王朝实质灭亡。1918年,尼古拉二世家族被集体处决。

  统治俄罗斯三百余年(1613年至1917)、历经十八任君主的罗曼诺夫王朝见证了俄国由东欧一个闭塞的俄罗斯沙皇国扩展为世界范围的俄罗斯帝国。王朝发于米哈伊尔,兴于彼得大帝,盛于叶卡捷琳娜二世,衰于保罗一世,止于尼古拉二世。农奴制拖垮了盛极一时的帝国,使俄罗斯错过了工业革命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罗曼诺夫王朝》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