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一本由[美]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流》读后感(一):从熵到负熵——建立内在秩序
当宇宙从原始混沌走向内在有序,生命的奇迹便诞生了。 很多时候,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万马奔腾,没有方向,尤其是需要专注的时候便是致命的。控制意识是件很难的事,当听到“不要去想象一头蓝色的大象
《心流》读后感(二):人生终极目标
就个人而言,阅读后最大的感触是,寻找心流的终极目标是,终身的心流,即寻找到一个终极的人生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是凌驾在金钱或欲望之上,即便这个目标的过程让你痛苦不堪或者收入甚微,它还是能让你有无尽的动力投入到目标中,且源源不断地带给你心流体验,自驱性的往目标奋进,这就是所谓的终极人生目标。
《心流》读后感(三):作者的误区
作者似乎将心流等同于乐趣,夸大了心流的愉快体验。他指出工作比闲暇更有乐趣,因为很多人在工作中产生心流,在闲暇中较少产生心流。作者的逻辑存在问题。工作中产生心流是工作中产生全神贯注的状态,并不表示心流状态就是快乐的状态。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无压力的闲暇状态,哪怕不产生心流,也比全神贯注工作时要舒服。
《心流》读后感(四):……人生的意义何在?
……人生的意义何在?是追求幸福吗?那幸福的定义或幸福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永恒的快乐吗?所有欲望都满足了吗?但快乐转瞬即逝,而欲望不止。所以佛说苦海无涯。 但幸福福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不是快乐,享乐这点肤浅的感受,是专心干一件是的副产品,而是奋斗、挣扎、咬牙坚持,最终,是整合之后的巅峰体验。这才是心流的真意。
《心流》读后感(五):最高级与最终极的快乐
这种体验很不好总结,作者还是很厉害的。我认同作者的很多观点的,高级的快乐让人上瘾的,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飞速前进的心流状态下忘记时间的流逝,让人得到极大的快乐。转变不快乐的环境,要做到不自觉的自我肯定,集中注意力于外界,寻找新出路,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找到那个“自得其乐的自我”。
《心流》读后感(六):写flow的书,却无法让我阅读起来flow的书(但我依旧认为可看喔)
不知道心理学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科,也没有读过很多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不管是理论性的,还是理解性的,或者实例性的著作,都没有很透彻的研究。但我会越来越觉得,心理学里面有哲学和统计分析的感觉。因为我总感觉,他们提出的观点,证明的方式主要就是两种。一言之成理即可,二数据采集的现象描述。目前,我还记得的,看过的书的感觉(不是内容,内容上我觉得我可能基本都忘记了……
《心流》读后感(七):没有明确的东西
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我觉得真没必要这么啰嗦。
作为一个作者,最好的思路应当是如何让读者能有意识层次的提高从而改善生活状态。而不是总想着为自己的发现去贴金。
引用太多,感受太多。
本质的东西就那么点。
其实对于我这种实用主义来讲,一篇文章的字符就够了。
看这个书,让我明白了,樊登读书的很多书真的没必要买。
《心流》读后感(八):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颜回坐忘”的故事,当然这故事是编纂出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中真正的体会到庄子对“知识”或者是“经验”的态度。
当颜回的认知层次或者说精神层次到底一个很高的境界的时候,他并非是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更没有羽化成仙,而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所有已知,忘记感受,甚至忘记了天地。颜回所说的这种境界叫做“坐忘”。
《心流》读后感(九):专注 忘我 入定
内在秩序的混乱会让我们感觉不满
心流的要素是挑战性,目标和反馈,全神贯注和掌控自如以及知行合一
像玩一样工作,重新思考工作的定义和定位,发现并探索其中奥妙
闲暇16小时的度过,学习更多以及发展更多的爱好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独处的质量,链接自己的感受,建立更好的内心与表象的反馈和沟通
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价值,并为之去努力
《心流》读后感(十):心流,人生幸福的功课
心流是人生的氧气,了解这本书要从副标题“最优体验心理学”开始,何谓最优体验,作者提出了“熵”的概念,如果你更清晰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模式,并且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你会更容易进入一种最有体验的心理状态,而在生活和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紧接着作者又从外延的六个领域分别介绍了心流的状态,最后一张特别经典,那就是如何让你不仅仅做一事有一事的心流,乃是人生形成一股洪流,这是每个人在追随i幸福的路上不断探索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