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角的叹息》是一本由[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雷顿角的叹息》读后感(一):此心安处是吾乡
加拿大小说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并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观其一生,他仅出过两部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年)、《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年)。2000年,加拿大的出版社将他早年两部短篇集加上两个新的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合集《岛屿》。《布雷顿角的叹息》则是麦克劳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时13年才完成,问世于1999年。但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获得包括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在内的多个文学图书奖;2009年,该书在“加拿大大西洋地区100部最佳作品”评选中名列榜首。该书有何魅力,竟能获得众多文学奖项的青睐?我们不妨将这部小说读一遍,答案就在其中。
两百多年前,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领妻儿跨越千山万水,从苏格兰高地来到遥远的新大陆,在那片拥有茂密森林与漫长冬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红头发”卡隆的后裔们陆续离开布雷顿角这座海岛,散落到加利福尼亚的海滩、北美的矿区、非洲的沙漠,开枝散叶。但无论走多远,“红头发”始终是这个家族的象征,从幼时失去双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小说主人公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到他的堂兄、死于矿难的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红头发”是他们共同的标志。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有一个共同的原点——布雷顿海角。不管走得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心头的牵挂,挥之不去:那在浪涛的和声中跃出海面的巨头鲸,那在口哨声中出现在“红头发”卡隆墓碑旁边的马群,那个幻想海底藏着金罐、追逐彩虹的少年背影,那些或甜美或忧伤、或痛苦或幸福的回忆,在岁月的狂风暴雨中,最终幻化成一声温柔而沉重的叹息。
《布雷顿角的叹息》讲述了一段类似于“闯关东”的家族往事。它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更像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穿梭于现在和过去之间。“红头发”卡隆家族几代人怀揣梦想远离故土、在新大陆奋斗创业的艰辛,通过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回忆呈现在读者面前。“红头发”卡隆当初携家带口乘船到达加拿大的海岸后,他控制不住自己整整哭了两天。因为在背井离乡的途中,他的妻子病死了,但一大家子人的生计需要他来操持。前路茫茫,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挑起这副重担。多少年后,主人公的堂兄亚历山大•麦克唐纳高中一毕业就来到矿上工作,贫穷的家庭需要他来分忧解难。为了去参加堂弟的大学毕业典礼,家族里的人凑钱买了一辆小轿车,亚历山大•麦克唐纳也出了一份钱,未及享用,却死于一次矿难。
那个追逐彩虹的少年自然没有找到海底的金罐,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红头发”卡隆家族的人都获得了不错的生活,起码能衣食无忧。然而,一个同样长着红头发的爱尔兰人的一番话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在爱尔兰,我有一个家,但没什么钱。在这儿,我赚到了钱,却没有家。”是的,人生离不开金钱,但金钱并非万能。金钱可以弥补物质的匮乏,却无法解决心灵的困惑。“红头发”卡隆家族的人所困惑的,其实也是许多人所思考和困扰的哲学命题: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寻找的真的是你所追求的吗?主人公回忆起小时候去哥哥家里玩,羊羔、小牛和母鸡会趁门没关上跑进厨房,马儿们把鼻子贴在窗户上打探屋里的情景,狗儿们像毯子一样懒洋洋地躺在桌下;哥哥们在海边用有节奏的拍手吸引巨头鲸跃出海面,差点把小船掀翻;哥哥一下午躺在温暖的草地上,用面包和方糖喂马儿,马儿用鼻子蹭他的脸和脖子。这些,都是多么迷人的万物和谐共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图景啊!但主人公更记得,身处不同的民族之中,家族里的人后来越来越喜欢用苏格兰故乡的盖尔语来交谈,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切。有道是:语言承载文化,记录历史。主人公的外公临终前还在阅读一本名为《苏格兰高地史》的书,他的这一举动具有强烈的象征含义:他在寻找自己以及所在族群的前世,以更好地定位今生奋斗的意义。只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才能抚慰心灵,安妥灵魂。
正像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布雷顿角的叹息》读后感(二):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在加拿大小说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笔下,布雷顿角是个神奇的岛屿,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收录的七个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尽管写的都是复杂又神秘的人心,但它却以迷人的海岸线风光和与世隔绝的地理氛围而闻名遐迩。
如此这般地理环境下孕育的故事却并不会让读者感到作者在讲述异域奇闻或狭隘的当地文学,相反,读者会联想到自己身边的故事。麦克劳德的文字有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将生活神圣化,赋予其特殊意义。当他把文字顺序排列组合之时,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有限的化作无穷,偏隅的消弭边界,沉寂的发出呼号。
在麦克劳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中,迷人的布雷顿角海岛再次不负众望出镜。故事从安大略省西南部一个丰收季节开始娓娓道来。“我”沿着金黄富饶的公路开车去多伦多一条处处破败的大街看望穷困潦倒、终日寄情于杯中之物的大哥,在他用盖尔语唱的“献给布雷顿角的挽歌”中,一段尘封二百余年的苏格兰家族史随着“我”——红头发男孩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的记忆闸门缓缓打开……
时间倒回至一七七九年的苏格兰,“我”的曾曾曾祖父,现在只存在于回忆和谈话中的红头发卡隆是家族第一代红头发男孩。在他与亡妻和妻妹共生育了十二个孩子后,卡隆·鲁阿兹家族从苏格兰的莫达特移民到加拿大的布雷顿角。对此后的卡隆家族而言,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家族从此与欧洲的落后文明脱离,开始迈入原始粗糙的新世界。
布雷顿角一隅尽管在此过程中,妻子因病逝被装进帆布袋扔下了海,再也看不到她期望中的新世界;尽管活了一百一十岁的红头发卡隆由来时的丈夫和父亲变成了鳏夫和祖父,但他的子孙却枝繁叶茂,一代又一代深深植根于新的土地上。
这里有一个误区,红头发卡隆家族的后代并不全是红头发,家族生出异卵双胞胎的概率非常之高。在“我”——红头发男孩亚历山大和黑发双胞胎妹妹三岁时,父母与哥哥科林从碎裂的冰面上掉进海里而离世,从此“我”和妹妹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相比其他哥哥们从“城里人”回到岛上,除了亲友赠予的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物品外,其他一切都要自己动手。这就使得哥哥们对“我”和妹妹心生嫉妒(尽管他们对爷爷奶奶还算孝顺,经常会给二位老人门上挂上一块自己猎来的鹿肉和酒)。每当哥哥与“我”发生摩擦时,一辈子勤俭节约的奶奶总会教育“我们”要照顾同一条血脉的人,这一温暖的教诲深深影响了此后成为牙医的“我”的余生。
与其他同类小说不同的是,《布雷顿角的叹息》一书颇有些意识流的意味,书中没有太过煽情的细节脉络与事件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被抛弃,却在汹涌的海浪中对主人不离不弃,差点失去生命的忠犬;同为红头发卡隆的后代、睿智的外祖父与温暖的爷爷奶奶之间毕生的友谊;外祖父守着那座孤岛,在傍晚的海边奏起孤独的音乐悼念生前身为灯塔看守人的女婿女儿;一车同出自卡隆家族的陌生人看到妹妹十一岁的儿子给他的五十美元;堂哥死后婶婶送给我的原本买给堂哥的衬衣;大哥卡隆一直歌颂着“穷人的灯火”——天上的月亮;祖母时刻碎碎念盖尔人世代流传的道理;只有在葬礼或重大场合才得以一见的红头发卡隆其他家族成员。这些看似碎片一样的意识流无一不体现了以家族为核心的凝聚力,并触动了彼时已功成名就的“我”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记忆。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把这部书看作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缩小版的苏格兰家族史。二百多年来,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布雷顿角的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与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正如书中结尾处所言: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布雷顿角的叹息》读后感(三):《布雷顿角的叹息》:又凶又猛的海浪啊
收到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布雷顿角的叹息》时,基于已经读过他的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和《当鸟儿带来太阳》,我说那是一本必须坐在太阳底下阅读的小说,不然,会被散落在冻土上的酒瓶碴子扎伤。尤其是《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那一个个发生在布雷顿角的故事,作者尽情展现的布雷顿角硬汉虽个个独具麦克劳德赋予的魅力,可作者总是将他们用热血和烈酒与天地死磕的惨烈写到了极处——所谓极处,是作者出色的文字(抑或也有译者陈以侃的功劳)总让《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的读者不忍翻页,然而,停留在一页上的时间越久得到的感情冲击会越大,而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作品额每一页都具备了这样的能量,如此积聚起来巨大伤感会溃决阅读者的心理防线,从而,读完一本麦克劳德先生的短篇小说,不知道得向隅而泣多少次。
可是,手握一本《布雷顿角的叹息》,又有几人能抵挡得了布雷顿角故事的诱惑?而给予《布雷顿角的叹息》到的预设,果然在小说开篇处一一落到了实处。在令人沮丧的氛围中,故事开始了:只要可能,每逢周六,“我”就要开车去多伦多,去坐落在皇后西街上一栋破旧的大楼里看望一个人。这个人,来开个门身体都会控制不住地晃动,只有等到“我”拿出一瓶白兰地让他喝上几口,他才能控制住自己肢体……见他喝得那么痛快,又明白不能再给他烈酒,“我”只好下楼去买啤酒。一周一会终有别时,临别之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我”“留下来陪我吧”,阿里斯泰斯·麦克劳德此处的笔触,惹得人泫然欲泣的同时,也在猜测:“我”和他到底是什么关系?悬念要到小说快要结尾的时候才解开,而他把“我”唤作“红头发男孩”的原因,倒是马上得见谜底。
阅读《布雷顿角的叹息》的过程中,我始终在琢磨一个问题:阿里斯泰斯·麦克劳德的这本长篇小说写得非常散点,不以时间为线索,也不随着人物关系渐渐清晰而催生情节高潮,似乎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却一点儿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逻辑,为什么?因为,小说有着只属于《布雷顿角的叹息》的逻辑线——故事始终围绕着“红头发男孩”展开。
200多年前,生活在苏格兰高地麦克唐纳家族的红头发卡隆,带着妻儿离开家乡去往传说中房子都用木头搭建的布雷顿角。假如不是生活艰难,谁会舍弃家乡漂洋过海地去那么远的陌生地?事实上,还在路途中艰难就狠狠地给了红头发卡隆一记耳光:妻子死在了环境恶劣的远洋轮上,尸体因此不能入土为安只能装进布袋扔进大海里。今天,红头发卡隆早已被葬在了布雷顿角悬崖旁的海角上,我们也就无处可问:他决定带着妻儿远赴可以用木头搭建房子的加拿大布雷顿角时,有没有想到就算远离了苏格兰高地,磨难也不会放过麦克唐纳家族且紧追不舍?从“我”与他在多伦多皇后西街一栋破楼里会面开始的《布雷顿角的叹息》,也结束在只有“我”和他的场景里,那时,他们正开着车穿过汹涌的海浪费力地接近红头发卡隆的墓地。也就是这时,读者知道,住在多伦多皇后西街上那栋摇摇欲坠房子里的他,是“我”的大哥。冲怕海浪遥看祖先卡隆的墓地,继承了祖先名字的大哥和继承了祖先红头发的”我“会向曾曾曾爷爷倾诉什么?告诉卡隆祖先他们的父母和弟弟科林在那个冬天想走过冰封的洋面去往守护的灯塔遇到冰面断裂而遇难的往事吗?是想告诉卡隆祖先他们的堂兄红头发的亚历山大·麦克唐纳在矿上被人设计暗害的惨象吗?是想告诉卡隆祖先黑头发的卡隆也就是跟红头发的“我”一起站在不远处遥望墓地的“他”怎么被判谋杀罪入狱那么多年从而落得一身毛病吗?
无论黑头发卡隆和红头发男孩“我”一起回到布雷顿角想要跟祖先说些什么,我们知道,那都是《布雷顿角的叹息》的作者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心机。作者就是想告诉他的读者,200多年前从爱尔兰高地千里迢迢来到加拿大布雷顿角的他们,生活得多么不易。因此,我们会觉得悲壮是《布雷顿角的叹息》的主色调。事实呢?
守护灯塔的夫妻和他们的儿子科林掉进冰缝里的海洋后,科林的尸体不日被找到,那对夫妇却踪影全无,他们的大儿子黑头发卡隆带着稍大一点的两个儿子在爷爷奶奶的旧居里自食其力,而红头发男孩和他的双胞胎妹妹则由爷爷奶奶抚养。这样的情节,作者完全可以写得凄凄惨惨,然而,在阿里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笔下,“我经常思念爷爷奶奶,如同回忆那些记忆中的盖尔语歌谣那么自然。但我从不刻意去想他们,从不会一早醒来,双脚一落地,就说‘今天我必须想象爷爷奶奶,要拿出整整十分钟来向他们。’就像告诉自己要做运动,强迫自己在床边做完多少个俯卧撑那样。我从不这样。当我安静地坐在装修精良的办公室里,对他们的思念便流进了脑海,没有任何痛苦,只有一种满含希望的美;思念会流进我静谧的家中,充盈于沉降式的客厅和质朴的好家具之间;思念也跟随我们去了大开曼岛、蒙特哥湾、萨拉索塔、特内里费岛,去到我们去过的任何地方,令我们感觉到,冬天是真的不存在的。思念流进心里,像美丽的雪花飘入兄弟们曾经住过的红头发卡隆家的老房子。那些雪花在看不见却连绵不断的风儿吹拂下,绕着窗户飞舞,或落在窗棂上,或落在门口。贴上密封条或是用旧布头塞着都不管用,雪花不断飘落,静静地,汇成一条条白线,预备着给人们带来惊喜。“真的是翻卷的海浪又凶又猛,在布雷顿角长大的他们总是能看到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