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9 04:2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是一本由张天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锁线裸脊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一):性盲患者的爱情

  第一次读作者的书,还有些没读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运用大量华丽、细致的辞藻对每个脑洞大开故事进行描写。这成为这本书为人诟病的地方,却也是我喜欢的地方。我感受到作者想要带我看见的那个梦,正如文中写到的“观者看照片时会暂时钻进摄影师身体里,用摄影师的眼睛看,然后感同身受。”透过作者的笔,我感受到她描绘出来的美丽梦幻又荒诞离奇的意境。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二):迷人的无意义的假装高贵

  书是在一家小书店看中的

  虽然没有活动还是买下来了

  本文一共九篇文章(算后记)

  书打开就是浓浓的巴洛克主义感觉,包括笔者的文风也是浓郁的西文化下中国式的思维 其实总体阅读不舒适。

  第一篇等待戈黛娃夫人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之作,读完反应不大。

  第二篇花与镜是我感觉是本书最好的,而且这篇极大激起了我读完的欲望。闪烁的文风,陆离的视野,偏黑色的文风。不过阅毕浮光掠影。

  第三篇也是尤为梦幻的,不过中间很多情节与画面感突兀,也是我对于文风的第一次小质疑。

  第四篇的感觉还是很有的,浓厚的戏梦巴黎感触加上金阁寺的微妙感觉,不过再看略感奇怪。

  五篇是同书名,感觉简直是败笔,一堆小心翼翼的铺垫哗啦一下都碎了 最后尽然沉浸在自我式的意淫里去了。

  六篇也是一篇脱胎不干净的文章阅读体感平平。

  七篇是讲同性之爱,可以的,不过中西尴尬的交接在这里面很明显。西化又非也。

  八篇开篇很好,之后就像不举一样反反复复,也是高开低走,看的很不舒服。读起来像小猪佩奇过大年。

  后记其实不算正文。

  总体来说,期望很大,刚刚开始还抱着这致命的迷人的想法。最后失望很大很大。文中很多引用也只是单单引用甚至故作姿态,现实写的不尽现实,文风奇怪。

  个人观点,可能少有偏激但是都是建立在期望到失望的反向筹码上,也是认真评论,不喜勿喷。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三):机械女儿会遇到同志爱人吗?

  整本书空灵,流动,惊喜迭出。张天翼的写作风格有一个赞誉的说法:读她的书,你会感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可这种说法本身也是知识匮乏的体现,没有各方各面的知识打底,她的想象力不会如同一双绮丽轻柔又雷霆万钧的翼臂,带我们驰行过这世间。知识与想象力,从不为敌,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未来世界到历史伤痕,她不分国界、类型乃至价值取向地创作各种可能。你说她科幻奇幻,她是写情爱;你说她欲望铺陈,她又在讽刺那些冷漠或谎言。还是别去分类她,这个作者,有千百种可能。

  当然无法免俗地最喜欢《花与镜》和《重逢的三个昼夜》,我是如此喜欢人类被柔软逼迫到不得不开口或行动的瞬间。对,是柔软而非刀枪棍棒胁迫在身,是爱而非悬崖令你决断。这种戏剧冲突的动因并不稀奇,稀奇的只是她笔下的主角一上来就被爱扼住了咽喉。

  张天翼是女权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是精灵的,是反对残酷的,主要还是因为她是母性的,是孔子的普罗米修斯的而非孟子的西西弗斯的,是仁且重视人性的。

  作者的价值观必然决定作品格局和力度,在谈论她瑰丽奇绝的想象力时千万不要忘记每一粒石榴籽般的字词背后都不意味着空蹈和无所指,世界上或许有许多无意义的美丽,但她这种并非其一。你读她对颜色的着紧,对伤疤的描绘,那里面是有情感叙述的,那绝非堆砌,而是能够一笔一笔,划刻进角色的人物小传里。

  也正因为她从描写到内核的全面扎实,我好期盼能有外国导演看到这些故事(放心,都是中国不会给龙标的好故事),这些闪闪发光,教人心疼又不舍的成人童话,值得被呈现给无分种族国籍的人们。不过即便不影像化,它们本身也值得被在心底装裱起来,凝成一幅一幅,传世的画。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四):荒诞离奇的爱情事件

  说到爱情事件,在未看此书之前,我脑海里的爱情故事,还是异性之爱。并没有想过爱情不分性别,尤其是一个性盲患者。 说到这个词,性盲患者。其实它和色盲患者一样的理解。只是性别不分、男女不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知道的、理解的只是一部分,而且还是我们的思想观念里愿意理解的那部分让我们理解了。 本书的完美,让我喟叹不已。有奇妙能力,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巧合,也让你知道作者的思维真是天马行空的高。 一个性盲患者,对于性感女人的调戏都能无动于衷,但是偶然间公园里发现一个人,不,一个玩偶人,一个让他灵魂觉醒、欲望觉醒的人,让他很难招架,无法自拔。就是这样的离奇与玄妙。爱情就是一个很玄的东西。

  书中提到的英国画家约翰·柯里尔的名作《戈黛娃夫人》,赤身骑在马上,长发披在肩头和背上,我觉得对于我是来说,这是一种视觉盛宴。残缺与完美的主题,现实与虚幻的结合。作者构建的世界,无一不是在倾诉她的心理需求,等待着一个未知带上史上最美的线条走进来,结束残缺。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调动全身的感官,或急切,或期盼,或流泪,或心疼。从未,从未,从未有过任何一个作品人物,可以让我想象力这么丰富。作者应该是个热爱画画的人吧。这是我读第一篇文章的感受。

  在阅读体验越来越急切的同时,我又读了第二篇,作者是一个机械设备爱好者吧?第三篇作者是个心理学家吧?总是让我无法抽离书中世界,也让我难以想象作者的思维逻辑。

  书的装帧,非常精美。背脊裸线,铜板胶印。是不是也预示了她的与众不同,经典传承。

  解读一篇文章,我都忘记了怎么阐述她的价值,我知道我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写作意义。

  好作品值得被期许,也值得被拥有。来吧,来见识一下,不同的人生、不同的色彩。她把整个灵魂献给怪癖,但是我们能看到怪癖的清醒与独特,正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五):人性的情感

  对于张天翼这个名字我是第一次听说,查了一下背景发现是很有实力的一位作家,出版过很多本书,也获过奖。看简介说她也是影评人,刚好我对电影评论也有兴趣就去翻了翻她在豆瓣的影评,发现她善于引用名人名言。确实这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达到,但也有一丝炫耀的成分在里面,总之这是一位有实力的作者。

  书中八个故事写的都是爱情,但是风格却相差很多,有美好的结局也有压抑的结局。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在一起,很难达到说两人分别爱着彼此,并且恰巧由某件事维系住了他们的感情的状态。有些故事最终主人公要么失恋,要么和伴侣白头到老,哪有这么快乐容易的事。其实最真实也最常见的就是爱过但是不完美,如今的年轻人也是因为看了太多的虚构言情小说对爱情抱有梦幻般的幻想。

  如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同性恋几乎遍地都是,这样一来爱情的定义又要增添几笔了。那么爱情到底是不是仅仅是“性”这么简单呢,作者用几篇故事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但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爱情是必不可少的。在书中有着这样一个更奇怪的角色,这是一位性盲症患者,也就是说无法分辨别人是男是女。可想而知,这样的角色在交友时肯定会比同性恋还要尴尬,这些也只是次要,重要的是他没有性欲。从这时起,故事就开始了荒诞风,最后主人公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爱情。当对方的性别不是那么重要时,人们还回去选择爱情么?

  故事虽然荒诞,但却不俗,可以看到作者这么安排的原因,她把简单的人物关系写得特别深刻,当两个人的思想都裸露在外的时候,如何才能够让读者相信,这是做起来十分有难度的一件事。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反应的人性却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都考虑不到这么深,但是下意识总会有所共鸣。我也一直在探寻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除了爱情还有很多产生交集的点,我们之所以能够统治世界,就是因为我们进化出了聪明的大脑,然而如此聪明却又跟我们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凡事都开始在乎他人的眼光了。最简单的是做自己,但是看的书多了,经历的事多了,就越来越发现做自己其实是最难的。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六):怪癖者的爱情

  曾经我们一直认为爱情是无关身高年龄,看完这本书现在我们终于知道爱情也无关性别或任何怪癖。爱情中没有特殊,情人眼中都是美好。本书书名中的性盲症患者指的是在他们的眼中,人类不分男女。他们的爱情发生了也很简单,当他遇到你的那一刻,他知道了你的性别,说明他爱上了你。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内文的版式设计都非常的有意思,目录页就非常的高贵典雅,像一个舞会的台灯,几个章节的目录簇拥在中间的花环四周,每一个章节下面有几个又一到两个小标题,这些字体用的是罗马字体,非常的有贵族气息,开篇没有任何章节设置,直接开始讲故事,第一个故事的开始也是在一个非常有艺术气息的事情——摄影展开始了。

  这个影展的主人是戈黛娃夫人与玛拿西,他是展览的中心女主角。而主角是一个摄影工作者,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而这个展览也是由主角为他们设计的。主角说对着相机镜头,有的人做像坐在首次见面的网友面前,有的人却像面对即将宣布面试结果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负责人,人们想要讨好镜头,讨好镜头后面,日后将细细研究他们的无数眼睛,来自于未来的金主,丈夫,公司领导,社交网络上的网友等等,他们掏心掏肺的笑着,这通常会让摄影师误以为被讨好的是自己。很多同行摄影师就是迷恋那种感觉。

  读完这本小说以后,你会学到很多,类似于这种分析。

  突然会明白很多职业内部的给人的幸福感。有的人偏爱颜色和音乐,有的人会将一本小说都很多遍,聊天会帮助你和他人迅速形成了一种亲密了永恒的关系,会让对方帮我们变成自己人,语言像海水包围着牡蛎,让他们的柔软从曲折中暴露出来。

  这本书讲的是八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掐死精彩的迷你剧,有的荒诞离奇,又爱迷离,但是我们都是有怪癖者的机遇,照见自身,照进我们内心最暗淡和暧昧之地的欲望与灵魂。

  如果我们真的从小就不辨男女,患有性盲症。那我们的爱情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展览的主人。戈黛娃夫人就让摄影师帮她拍了一张全裸的照片,挂在了工作室的玻璃外墙,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又是怎样的?

  全篇故事都做了讲述,命运殊途的我的双生儿姐姐。我觉得这本故事书就像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半是童话,黑暗却又闪烁着希望,一般是现实,冰冷又点缀着季节。有这一种西方吸血鬼般的神秘与性感。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七):《性盲症患者的愛情》:因為愛情

  愛情從來就不是切實的存在。它無常,時時刻刻增長、消滅、流動著,於是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它無形,每則愛情故事的質與量皆不盡相同,其狀態亦非三言兩語可以清楚說明並定義。故而愛情成了文學的永恆主題,創作者們無不孜孜矻矻於書寫愛情、記錄愛情,企盼藉著一次又一次的爬梳釐清箇中奧秘。

  張天翼最新出版的小說集《性盲症患者的愛情》收錄了八篇各異其趣的短篇小說,無論是篇名或內容,皆透露出奇特、荒誕、詭異的氣息,但在天馬行空的文字底下,寫的其實正是愛。

  在同名短篇〈性盲症患者的愛情〉中,張天翼挪用了亞當與夏娃的故事,描述一名自幼無法辨別性別的青年,分別受到夏娃(伊娃)與亞當的啟發,不但感知到性別的存在,更體會了愛情。於是乎,愛情是什麼?伊娃曾問:「在你眼中,世上只有一個女人,你完全沒有選擇餘地,那麼你愛我是因為我,還是因為別無選擇?」當伊娃變成亞當後,又問:「你還愛我嗎?」張天翼抽離了一切變因,包括性別,讓愛情回歸到最為純粹的本質,藉此詢問讀者:如若愛情的開始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進而覺得被對方吸引而無法自拔,那麼你愛的究竟是這個人,還是其他?

  如同性盲症患者的青年,書中許多人物或多或少在身體或心理上都有所殘缺:〈等待戈戴娃夫人〉因病切除乳房的女人、〈花與鏡〉的機器人、〈重逢的三個晝夜〉動過截肢手術的旅客,以及〈自殺管理員〉裡意欲自殺的每個角色。柏拉圖的著作《會飲篇》(Symposium)寫道,人最初是球形的,這些「球人」有三種性別,分別是男人、女人和陰陽人,但宙斯因恐懼他們的力量,遂將其劈成了兩半,於是每個人都需要尋找與自己相合的另一半,才能滿足對完整性的企盼。而愛正好源自於一種渴求,對於欠缺的東西的渴求,是以唯有追求愛並成功達到目標,才能滿足那份匱乏。

  「我也時時會有殘缺的感覺。失去最愛的人、朋友,那感覺也就像失掉了一條肢體,不再完整,」〈重逢的三個晝夜〉的勞倫斯如是說。這則故事無疑是書中最為通俗且「正常」的篇章,張天翼利用偶像劇常見的失憶元素述說了一則橫跨數十年的動人愛情。一場戰爭,讓奧利弗不僅失去了左胳膊,更喪失了過去的記憶;至於勞倫斯,則是失去了自幼相識的摯友,同時也失去了一生當中的摯愛。劇情雖然沒有太多新意,但在張天翼細膩筆觸的堆砌之下,勞倫斯內心的煎熬與掙扎讓人感同身受,他對奧利弗的深切情感也令人為之動容。

  或許是因為這份殘缺,在張天翼的筆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總顯得如此純粹且真摯動人。閱讀〈花與鏡〉時,我不禁想起郭頂的〈水星記〉MV,兩者同樣涉及了科技與人性的道德爭議,不過這些龐大複雜的議題底下,卻很難忽視貫穿其中的真實情感。薩姆和溫蒂是一對父女,薩姆慈祥和藹,溫蒂天真單純,兩人的互動既親暱又滿溢溫情。在這樣和樂融融的親情故事裡,卻隱藏著無比黑暗的殘酷:他們其實是一對被人類遺棄的機器人。「我不是有血有肉的父親,你也不是有血有肉的女兒,我們沒有真實的呼吸、心跳、體溫,沒有真實的淚水。我們的生命是從頭至尾的模仿,但在一切虛假之中,我對你的愛是真實的,比時間花還真,」機器人薩姆說道。

  愛可能受挫,但愛卻絕對不會錯。《性盲症患者的愛情》收羅了各種非常規化的「畸戀」,然而在愛的面前,又有誰能傲慢地評斷是非對錯?因為愛情,始終在那個地方,等待著殘缺的我們,人來人往。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八):在这里,有着一个又一个荒诞离奇的爱情

  性盲症,于我的认知而言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十分直白地概括了人的“怪癖”观念和荒诞思想,也正是这一点,在看到张天翼的《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就被书名给吸引住了,而这格调别致的封面更是增添了神秘感,于是特意抽了一个空闲的时间翻阅了起来。

  张天翼是近来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和影评人,曾用笔名名“纳兰妙殊”,曾获朱自清文学奖和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已出版《小说集《黑糖匣》《荔荔》以及散文集《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爱是与水和星同行的旅程》,《黑糖匣》中的短篇小说以其锋利的文笔、幽暗迷离的故事和超越现实的幻想而颇受欢迎,在《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这本书中,她仍旧延续了这种叙事风格,继续将她对人性的明澈和通透以及幻想写于纸上,就如书籍的简介所说:

以怪癖者的际遇照见自身,照见我们内心最暗淡和暧昧之地的欲望和灵魂。

  这本书取名于其中的一篇小说——性盲症患者的爱情——的文章名,故事讲述一位自幼患有“性盲症”的男生因不能轻易辨认男女性而经历的个人成长,以及他对爱情的独特认知,故事的结局很有意思,他仍旧只能辨认出他所爱之人的性别,不论男女。

  但这个故事只是其中之一,本书共收录了八则故事,每一篇都仿佛是充满了蒂姆·波顿式暗黑美学色彩的成人童话,黑暗中透着光亮,荒诞且离奇,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中呈现了完美的残酷命运,在她笔下,假想的世界更像是真实世界,而不可思议,仿佛就是每个人内心的天马行空。

  但是,相较于之前出版的小说集,《性盲症患者的爱情》里收录的小说质量有些参差,其中有十分精彩的故事,可也有几篇并不出彩的文章没有什么记忆点。如“睡美人的梦”这篇,其实没有多大的新意,唯一我感觉不错的就是故事背景的设置,而故事的走向我确是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了,也许是我被套路惯了,这种类似“通关”的文章看得有些疲倦,但当然了,书中也有让我感觉眼前一亮的故事的。

  八个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花与镜”这个故事,机械人的梗是故事的中心,泛滥后集体被烧毁是他们前传,机械人温蒂的损坏事故事的导火线,因为一次“临死前”的相遇,“幸存”的彼得后来一直养着女儿温蒂,并且期盼着一次一次的重启后,她睁眼看他叫他“爸爸”的瞬间。

  一开始读这个故事感觉有些诡异,也有些迷惘,虽然猜到了“女儿”是机械人,却完全猜不到“爸爸”同样也是,在知道彼得是机械人的那一刻我意料之外的激动了一下,脑中恍然大悟,完全理解了彼得对温蒂的感情,那份我之前一直以为畸形和怪异的爱。如此说,也许我也是邻居家的怪叔叔吧!

  于机械人而言,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有些机械人不需要重启,如彼得,而更多的是温蒂,他们经历着一次次的“生命”,而总会有人在一旁见证着这一切,然后告诉他们,他们是谁,这也许的畸形的爱,也许是特别的坚持。

  但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观,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心目中曾经幻想过的爱情故事,那个在情窦初开时向往着的美好,那个在经历情感过后感悟到的未来,有的现实平淡,有的炽烈轰动,如果不谈现实,说白了,我们都是自己世界里的“怪癖者”,在这里,有着一个又一个荒诞而又离奇的爱情故事。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九):我说“爱”,世界便群鸽起舞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这本书的封面浓烈妖冶,若非了解作者,很容易将它误认为是一本三流言情小说。好在我挑书向来不在意封面设计,而看重作者、内容,当然还有豆瓣评分。近两年,我甚少读国内当代作家的作品——并非意指没有好作品,只是经典尚且读不过来嘛。唯独纳兰是不同的(作者曾用笔名“纳兰妙殊”,后用回原名“张天翼”)。这种偏爱出于多年读者的惯性,但最为重要的是,她仍在持续用真挚的作品惊喜我、打动我。

  她的个人风格太耀眼了。“爱”纵然还是离不开“爱”的,谁叫“爱情”原本就是文学作品里永恒的母题,即便是写爱情,在成千上百万种描绘“爱”的方式里,你能一眼辨识出她的那种——请允许我借用聂鲁达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说“爱”,世界便群鸽起舞。我的每一个音节都可唤来春天。

  作者惯常写“爱”,得心应手,先前常写与丈夫的日常琐事,现今将满腔的天真浓烈的爱填进小说的四壁,实际却又不仅仅是天真浓烈这么简单,我读《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被其中诡谲的想象力和绝妙的比喻句折服。她的幕布背后藏着:约翰·科里尔、罗丹、披头士、王尔德、狄更斯、汪曾祺、莎士比亚……无一不透露着每处笔力的积淀。《性盲症患者的爱情》里的故事多数是异域背景,常常是一堆外国人名字,读来却极为顺畅。我揣测作者的日常阅读更偏爱外国经典,但巧的是作者古典文献学硕士出身,下笔便不自觉“唰唰”流露出中文美感,结果古典文字功底交织异域故事背景,效果惊艳。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里,作者写机器人的故事,乃至借用“睡美人”的框架,创作出来的故事却完全不落窠臼,奇特且妙(可能是因为喝了咖啡的缘故,我昨晚失眠,一边失眠一边阅读此书:天哪,天哪,我劝你还是放弃写作这件事吧,你根本就毫无才华嘛!然后想在这本书的评论下面打三行字: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才华横溢。PS.不过早上醒来我立马安慰自己,写作还是要写作的)。这本书里统共八个故事,私心最喜欢《睡美人的梦》和《图书馆奇遇记》,相较之下更显温柔些。《花与镜》有些暗黑且残忍了,另外要特别提下的是《重逢的三个昼夜》,哈哈,这是篇高级耽美嘛。当然了,故事总有共通之处,我的直觉是:这里的爱有许多种形式,但每一份爱都是很正直的,并且恰如其分。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印象,当今众多将自己定位为“严肃文学作者”,或试图往这个方向去以期将来能在文学殿堂里留下一点光亮的创作者,大多看轻通俗文学,或非要在小说里悲天悯人,或是在形式上热衷于创作试验性文学,或嫌弃一些“小情小爱”的题材,认为格局过窄(即使张爱玲有着公认的才华,不也遭受着这样的偏见嘛,我前阵子还看到类似“苦咖啡文学”这样的新定义),实际写出来的作品却往往令人觉得枯燥、茫然、乏味。但我觉得纳兰从不将自己围困在这种“自我定位”的格调上,她的文字极像她本人,从来不端着。这样的创作上的“自然”实在太可贵了.

  我关注作者许多年,可以算个忠实读者。记得曾有网友豆邮她莫名口出秽言,换作我的话即便忍住没有骂回去,也会气到跳脚吧(实在费解为何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结果纳兰截了个图,丝毫不见生气,只是回复:我强烈谴责你这样的行为。 我当时看到心想:怎么会有这样可爱的人啊。除了才华以外,我便是喜爱她的这种胸襟和直率。所有平平凡凡遭人嫌弃又被无数回拎起的爱,爱情及其他,在她的精细雕琢里熠熠闪光。我想,能这样坦率真挚地、大大方方言“爱”的人必定是活得很幸福的,而作者的才华与胸襟,令我觉得她以后该一直是这样百分百幸福的人,毕竟,唯爱能抵退虚无,挡住阴影,令世界为其唱起赞歌。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十):不要公平的审判,只要爱

  刚刚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变温和了,和《黑糖匣》里的故事相比,这本书里大多数故事的底色都是暖的,睡美人等到了唤醒她的勇士,盗书贼拐走了火热的姑娘,三个昼夜后爱人失而复得,患者遇见了此生唯一对他来说有性别的人,机械人爸爸宿命般守护属于他的钻石,那些微带苦涩而漫长的过程都成了到达一个大团圆结果前的铺垫,却也因此让我觉得有点玛丽苏的感觉。

  而《黑糖匣》的底色是冷色调的。“一地碎片,就像遭遇过轰炸的城市的残垣断壁,浸泡在冷冰冰的月光里”,第一个故事“陶丈夫”的结尾就冷的可以;接之割腕自杀的男吻瘾者唤醒了女吻瘾者,女吻瘾者也无可避免地走到了哀切求吻的地步;戴红帽子的猜书人最后还是不告而别;更不要提那一个把我吓出一身冷汗的“小南瓜”“小莉莉”,真是把父爱写的清楚,或许生活里每个女孩和父亲的关系不会那么极端,但确实和故事是有本质上的共性的;被毁掉的沙滩;爱上了某个癌症患者后收集了五颜六色病人头发的医生被社会抛弃了;魔王诱惑走了男孩,父亲没能带他走出森林。同样是写怪癖者,《黑糖匣》的这些故事里,深情是有的,偏执是有的,但调子还是偏于灰色的,作者没有给他们安排一个看上去大家都满意的结局,这样做反而给了故事最大的成全。因此,就读过后我的整体感受而言,两书相比,我还是更爱《黑糖匣》。

  整本书里,最喜欢的故事,应该是花与镜和重逢的三个昼夜。前者写机械人的温情,lucy和sam之间的感情就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一句话一样,“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如同坠入一个深渊”,一个宿命般的在额头的亲吻为我们的关系赋予了意义,从此你是我的父亲,我是你的女儿,你是为我不停偷时间之花的毛毛,我是你天空上恒久闪烁的钻石。“我们的生命是从头至尾的模仿,但在一切虚假之中,我对你的爱是真实的,比时间花还真。”读到结尾,眼眶一热。重逢的三个昼夜,虽然用了失忆的烂梗,结尾也略显突兀,但过程中反复的心理描写真的传达出了“我”那种毫无指望的爱的纠结和痛苦,爱是真的不分性别的。

  实在忍不住想说一下《黑糖匣》里我最喜欢的故事:猜书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陪着文章的“我”一起揪心,读到“别的男人都不像他那样”这一句时就有种感觉,这是一种不对等的感情,别离会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从你觉得对方是你的命中注定此生唯一,别人都不比他的时候,感情的支配权就落到了对方手里。如果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无比快活的,那每一分每一秒也应当都是提心吊胆的,小心翼翼的,那种极乐之乐,会让你觉得不真实,会让你害怕失去。相爱的时候看他“缺乏一切能捕捉的细节”于是理所应当觉得他会是“温乎乎”的,分开了也好像不会在任何一处烫出疤痕,但其实那只是因为爱人若即若离而产生了那种飘渺的幻觉,真正等到分开的那一刻,我觉得不会有那种戏剧性的撕心裂肺,反而是怅然有之,迷茫有之,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想着他会离开,于是这一天真的就来临了。但此后的日子里,才会发现,喜欢的是真的很深的,街角,地铁,每个看书的人都像他,那时候痛才会从四肢里慢慢钻出来,不是那种痛彻心扉但一次就完的绝症,而是偶尔发作却持续存在的慢性病,在你觉得快要遗忘的时候,突然钻出来,证明还是喜欢着,或者说,爱着,这时候才发现,那个吃着蜜饯李子时腮帮子会鼓起圆圆一小块的岩莺,黑眼睛里仿佛有两簇火焰的年轻人其实很早之前就在她的心上烫了一个疤痕了。

  再来胡扯一下两本书里的感情观。我基本读到了两种,一种是千疮百孔的,一种是唯美到有点失真的。前一种感情,拿陶丈夫来说,“她并不想真的占有他,受累于他活生生的喜怒哀乐。她只想占有他的香气,让他的气息陪伴她,陪伴她孤寂,敏感,乖戾,难以取悦的嗅觉”。没有一种感情开始的时候不是美好的,只是后来被那些鸡零狗碎磨难着,为那些琐屑难堪着,爱呢,一点点毁掉了,依稀记得一位作家闫红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既然这世上,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何必离得太近,让彼此都穷形尽相。陶丈夫里“我”的感情就是如此,或者说,我更爱的,其实还是自己。后者呢,几乎是贯穿两本书的灵魂思想,每个谜题都有对应的答案,每个锁都有相配的钥匙,每个怪癖者也必将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爱人。这种感情的确很美好,也的确很戏剧。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真有这么个人呢,偷着乐吧。

  有人看过《黑糖匣》后对我说,不知所云,问我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或者这本书的主旨到底是什么,窃以为这样的人,实在乏味的紧,就像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找个意义。我觉得读书呢,不一定是说读完后就必须要懂得什么道理,醍醐灌顶,或者必须要获取什么知识,尤其对小说来说,有阅读快感或许就是最大的意义了。张爱玲曾经在《流言》里说过一句话,“清坚决绝的宇宙观,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哲学上的,总未免使人嫌烦。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正是如此了,别去说什么三观,别去讲什么道理,别去试图做什么公平的审判,只要爱。它是世界上顶好的东西呀。

  (另外提一下,这本书的插画,真的,不太适合这本书的氛围。《黑糖匣》的插画还是更好一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