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9 00:12: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阿瓦隆•诺沃 著 / [英] 大卫•多兰 绘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一):给孩子的一套精美音乐启蒙绘本

  

孩子天生就对音乐感兴趣,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有反应,等到会站了、会走了,一听到旋律欢快的音乐就会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当然,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发现了声音的魅力,他们热衷于敲敲打打发出各种声音,他们尝试用自己的声带发出各种baba、mama的音,他们看到笛子、哨子就会想要去吹,看到钢琴、电子琴就会想要去拨弄……可以说,他们对声音的好奇是无处不在的。声音有好听的,有刺耳的,孩子很小就能区分这种区别,他们对刺耳的噪音感到害怕,他们对优美的乐曲感到愉悦,这几乎是他们的本能。

到了4岁左右,已经有孩子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乐器了。那么在学习和深入的了解一门乐器之前,读一读音乐启蒙的绘本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音乐世界的全貌,明白乐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不同的乐器是怎么发声的以及哪些著名的作曲家创作了什么作品等等。学一门乐器之前读一读音乐启蒙绘本,就像是定居在一个小岛之前先遍览整个海洋,这不仅会增加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会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拿到《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喜——超级大的开本,很厚重,装帧精美,封面是类似布面的质感。英国插画家大卫•多兰绘制插图简洁优雅、色彩丰富和谐、乐器的细节丰富、画面的意境开阔,真是美的享受。

它的文字部分是由美国的阿瓦隆•诺沃撰写的,厚厚的一本书涵盖了交响乐团的构成(包括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的详细介绍)、著名作曲家、音乐神话、歌剧、舞蹈、电影音乐等等。

全书从演奏音乐的起源开始讲起,然后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的西方管弦乐器多是诞生并定型于那个时期,之后的两百年,人们开始为特定的乐器创作音乐,随着乐队人数的增多,不同乐器的搭配组合开始出现,于是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管弦乐团。接下来,全书用了1/2的篇幅来详细介绍管弦乐团的构成,首先是一张超大的乐团全景图,在这幅图的旁边介绍了指挥的作用,然后逐一介绍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打击乐家族、“客座”乐器和人声。在每个乐器家族中又分别介绍各个乐器的外形特点、音域、演奏的方式等。

通过简洁清晰的插图为读者展现了乐器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同时,在每个乐器家族中还挑选出了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来详细展示它的部件构成和每一部分的作用。在介绍完乐器和人声之后,作者开始介绍制作乐器的材料,音乐厅的设计、乐谱的作用和音符、作曲的相关知识。

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著名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组曲、艾米比奇的高卢交响曲、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以及爵士乐的宗师艾灵顿公爵,还有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等。最后,作者还介绍了音乐中的神话故事、歌剧的特点、管弦乐团和芭蕾舞、音乐剧、电影等的配合关系。

而翻译者高建写在书后的这篇《音乐,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也令我思索起音乐的价值,音乐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是生活的点缀,我们既不会成为演奏家,也不会成为作曲家,但是优美的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愉悦和感动是毋庸置疑的。高建说:好的音乐不仅是朗朗上口的曲调和随之起舞的节拍,它让我们感叹自然的瑰丽、乐享美食的醇香,让我们对流浪的动物和凋零的花朵怀有真切的怜悯和共情,让我们对美好的品行和人性的光辉抱有恒定的信念,直至如罗曼罗兰所说:“认清世界的残酷却依然热爱它。”

和孩子一起翻看《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的世界》,来一场认识音乐的精神之旅吧。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二):哪里有音乐,哪里就乐融融

  

恩格斯说: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

如果没有音乐,我们的世界会很空洞。冼星海也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虽然疫情阻碍了人们聚集到音乐厅去欣赏大型音乐会,但是并不能阻止每个人在家听音乐。

如果孩子对音乐也产生了兴趣,不妨和孩子一起打开这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

音乐知识知多少

这本书从介绍交响乐团开始,让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交响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名字源于古希腊,交响乐团里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管弦乐器,大多诞生并定型于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划和形式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在《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本书里,重点介绍了其四大组成家族,分别是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它们的构成,详见我罗列的下图:

我罗列的管弦乐构成

书中每介绍一类乐器家族,再详细介绍其中一件代表性的乐器。以清晰明朗的图片描绘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譬如,弦乐器家族的小提琴,画中,一位小提琴手肩托小提琴,图画中将小提琴以恰当的比例、详实的细节展示出来,从具体的示意图中孩子清楚地知道了小提琴的构造以及每个部件的功能及原理。

琴码是用来固定四根琴弦的相对位置,通过将琴弦的振动传导到琴身之上,实现扩大音量的作用。小提琴琴身身的上部被称为“共鸣板”,选用质地较软的木料制成,这样能更好传导声音的共鸣。……

了解了乐器以后,音乐回到了人的身上。作者视角独到,将人与音乐巧妙地衔接起来。“人,也是一件乐器!”这样的转折很自然,也很有说服力。除了人,大自然也为音乐(乐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还有,结合人类的智慧,设计出能完美呈现音乐的音乐厅。

写音乐,不得不提音乐家们。杰出的音乐家,和他们创作的名曲是这本书要让孩子知道的音乐知识里的一部分。音乐名人们的励志故事也点燃了孩子对音乐的热情。

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创作的《行星组曲》,灵感来自他对天文学的强烈兴趣,他将《行星组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对应描写了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火星”乐章,

打击乐的行进节奏贯穿整个乐段,稳健的脉动节拍和管弦乐营造的高潮,还原出炽热的火星所代表的愤怒和粗犷;

“金星”乐章,是一段缓慢而平和的乐章;“水星”乐章,竖琴、长笛、钟琴,共同营造了一种充满欢愉和轻巧的律动;……

音乐真是神奇的东西,带我们穿越星际,也让我们在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里感受时光流转、四季更迭、万物可爱。

从音乐厅中走出,再去看看管弦乐团与歌剧、与舞蹈、与音乐剧、与电影音乐、与科技的紧密联系,它们枝附叶连,唤起欣赏者的想象力,感知世界的美好。

时尚清新的插画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12开页面,封面有布料的质感,深绿色,静谧而高级。

大卫·多兰的插画线条简洁、时尚,配色清新,整体为蓝绿色系,在色谱中,属于冷色调,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的色彩。

音乐是绚烂的。蓝绿基色上,画家搭配红、橙、黄、白色,让读者从视角上感知“哪里有音乐,哪里就乐融融”。

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为孩子敞开音乐的大门,激励孩子拿起乐器,唱响旋律。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三):给孩子的音乐启蒙绘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倡,父母的教育层次的提高,大家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不过,有些家长过于武断,不经商量直接就给孩子报乐器的兴趣班。结果孩子学过一段时间就拒绝去上课了!这样加剧了亲子矛盾,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就尤为重要!

阅读适合的音乐启蒙绘本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作为青少年音乐通识绘本,带领小读者走进广阔的音乐世界,开启一段美好的爱乐旅程。

从认识交响乐团开始

《交响乐团》结构合理,从音乐的起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音调、旋律和乐器。

管弦乐团的构成是本册绘本的重中之重!美国出版人、自由插画师阿瓦隆•诺沃用精炼简洁的文字解释了管弦乐团的四个家族:弦乐家族、木管乐家族、铜管乐家族和打击乐家族。

对于管弦乐团的每个家族的各个成员,作者并不是简单带过,而是分别诠释之后,再在“音乐知多少”环节中单独挑一样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详细介绍它的每一部分与构造的名称、作用。

比如在介绍弦乐家族时,先解释了管弦乐器的基本特征,又分别介绍了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特征,最后在“音乐知多少”环节中详细介绍了小提琴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形状、形状和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插画家 大卫•多兰细致而生动地为我们绘制了插图,因此小提琴的构造一目了然。我们把插图和文字部分一一对应,很容易掌握了小提琴的基本结构。

小读者既能对小提琴的特征和构造有了更细致和全面的了解,又能通过小提琴对整个弦乐家族的成员举一反三。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歌手们的介绍!作者用《你,也是一件乐器》作为章节名,唤起小读者唱歌的兴趣,甚至会构建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了吧。介绍了人类通过正确的方式呼吸、咬字和发声 让歌声清晰、动人、音准上佳,而且根据演唱的方式分为独唱、合唱、齐唱,根据音区被划分为女(男)高音、女(男)中音、女(男)低音、假声男高音。

瞻仰音乐创造者的风采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贝多芬

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们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曼妙动听、振奋激扬的音乐。今天的我们能欣赏并演奏它们,简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我们认识了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创造的音乐,使她和她的信徒们距离上帝更近。

我们在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四季》中领略春的轻快舒适,夏的缓慢慵懒,秋的欢歌舞蹈和冬的凛冽刺骨。

我们在女性作曲家先驱艾米•比奇的《高卢交响曲》体验爱尔兰风格的壮丽雄伟。

音乐来源于生活

音乐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恩格斯

我们的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伟大的音乐家曾说话:“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我们来看看管弦乐团与其他艺术的完美结合。

歌剧中歌唱者与管弦乐团成为最佳拍档,共同演绎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除此之外,管弦乐团与舞蹈、音乐剧、电影音乐、科技都能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比如电影导演将电影剧本先交给作曲家,创造出大银幕上协调、契合的音乐。那么一部电影会因此而锦上添花,而音乐也会广而流传。两者互相交融,相得益彰。你一定对《星球大战》、《哈利•波特》、《E.T.外星人》的主题音乐印象深刻,这些都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个人的,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莫扎特

一项美国研究证明,学习音乐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专注力较高、焦虑感较低,出现犯罪行为的机率也相对较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接触音乐呢?

绘本《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鼓励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应该亲身去学习和感受音乐的美好。选择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一门乐器,然后持之以恒地练习。

父母可以与子女亲子共读音乐启蒙绘本,讨论交流,让孩子在书本中与音乐、乐器等进行初体验。再让孩子尽可能地去接触和体验更多的乐器。然后有条件的话,可以多带他们去听音乐会。现场看到、听到和接触到的音乐多了,自然就会发现自己喜欢的乐器。毕竟坚持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相对会容易一些。 最后,我们作为家长,要鼓励、支持孩子有恒心有毅力坚持学下去。不要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毕竟人生很长,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读后感(四):普通人如何欣赏交响乐?

  

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这一年很少出门,也很少参加大型活动。2月份的时候,心血来潮搜索新年音乐会,竟然找到《202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没有观众,但演奏家和指挥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和投入。节奏恰到好处、演奏准确动听、配合完美无缺,我想用语言去表扬每一位演奏家,虽然我只认识小提琴、大提琴和黑管。

那个演出大厅金碧辉煌、精致秀丽,还有鲜花的点缀,但我下意识觉得那应该是一个有时代感的建筑,虽然我完全认不出来那个建筑。

我真的非常有好奇心,于是开始动手查找资料。

那个音乐厅是指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由T·冯·汉森于1867年至1869年建造,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金色大厅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总占地面积932.08平方米,共有1744个座位,300个站位。当时还没有声学的知识体系,但汉森利用不可思议的直觉和令人惊叹的才华,通过金色大厅“鞋盒状”的内部空间和雕塑神奇地影响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听觉效果,厅内的听众不论坐在哪里,都能享受到一样水平的音乐演奏。

事实上,我不仅研究了音乐厅,我还研究了交响乐团。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复古风格的音乐通识绘本,叫做《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

它先用一半的篇幅讲解了交响乐团的编制和乐器,以及乐器的构造和发声原理;再介绍了历史上的名曲和作曲家;最后用1/4的篇幅讲解了由交响乐延伸的艺术形式,如芭蕾、歌剧、音乐剧、电影音乐等。可以说,这本书几乎介绍了和交响乐团有关的所有内容,通俗易懂,全面简单,可谓“一书在手,交响我有”。

下面我从这本书的内容出发,从认识交响乐团开始,走进音乐世界。

交响乐团是什么?

人们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演奏音乐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西方管弦乐器,比如小提琴、钢琴等,大多诞生并定型于六百多年前,又过了大概两百年,开始为特定的乐器创作音乐,不同乐器开始搭配出现,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管弦乐团,就诞生了。

管弦乐团的代表形式是“交响乐团”,它由四个主要的乐器组组成:弦乐、木管乐、铜管乐和打击乐。大部分情况下,乐团在舞台上成半圆形。声音轻柔的弦乐靠前,高音在指挥家的左边,木管乐在弦乐和铜管乐之间,这样可以保证声音平衡。

因为每位演奏家都只熟知自己的乐谱,而且舞台上不能完全听清彼此的演奏,所以指挥要熟读所有的乐谱,站在乐团的前方正中间,保证乐团各个部分完美配合。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对四个乐器组的每种乐器都做了简单介绍,甚至对制作他们的木材也做了对比和讲解。并在每个乐器组中挑选一个出来做详细介绍,比如小提琴、单簧管、小号等。对于一些非必须的乐器也有简单介绍,比如管风琴、竖琴、萨克斯。

相信大家在交响乐团里最熟悉的乐器应该就是钢琴了,那现在不妨想想,钢琴属于那种乐器呢?

打击乐器分为旋律打击乐和非旋律打击乐,木琴、钢琴属于旋律打击乐,定音鼓、小军鼓、响板等都属于非旋律打击乐。

这本书的介绍非常简单又全面,也就是说哪怕是孩子或者音乐入门爱好者,也完全能够读懂。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的艺术,有这一本书,已经可以解决全部的音乐启蒙知识了。

交响乐团听什么?

我们作为观众,听到的一定是演奏家的演奏,他们演奏的内容和时间,取决于五线谱。他们要认识五线谱,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技法愈发纯熟,最终演奏出好听的音乐。

五线谱上的乐曲是音乐家创作的。事实上,在我的印象里,古典音乐的作曲家都是男性,施特劳斯、莫扎特、肖邦、贝多芬、门德尔松。《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非常少见地介绍了几位女性作曲家,比如出生于1098年的希尔德加德,出生于1867年的艾米•比奇。

就像之前有观点错误认为男生的数理化比女生好一样,女性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也并不比男性少。所以女孩子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在头脑方面,男女是非常平等的,没有更具优势的一方。

随着科技的进步,作曲过程也发生了改变,作曲家仅仅依靠电脑和电子键盘乐器就能创作一部交响乐,而且在被演奏出来之前,就可以知晓它将呈现的效果。可以说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真的做到了科技为人服务。

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只是“一些人拿着乐器演奏”吗?不,交响乐团还可以和其他表演形式配合,比如:

交响乐团+演员在特定场景中歌唱=歌剧交响乐团+舞蹈=芭蕾交响乐+声乐+舞蹈+表演=音乐剧交响乐+电影=电影音乐

不要把交响乐定义为一个特别高贵,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存在,甚至我们看的电影里都会有他们的存在。下次看电影的时候,不妨多等一会,看看片尾的配乐,你说不定就会看到几个乐团。

精美的插图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里的内容听起来很枯燥,但其实并不是,它作为一本音乐通识绘本,文字并不算多,插图占了绝大部分版面,更何况12开的大绘本,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插画不仅是对文字的诠释,更是对文字的补充,插画的情绪和音乐的情绪是相通的。

而且在插图中,有非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桌子下面的小老鼠,比如演奏家脚边的猫。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服饰、家具、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细节满满的书。

这些要感谢插画师大卫•多兰,他是英国插画家,长期与《纽约客》《纽约时报》《时尚》《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以及苹果、雀巢、脸书等品牌合作。画风时尚清新、配色高级,是近年屡获殊荣的插画家,曾获AOI世界插画大奖新人奖、企鹅封面设计奖。

“把音乐画出来”是一件难事,大卫•多兰用了3年半完成这部绘本。他总结难度在于创建和设计每个页面的布局,同时准确而引人入胜地显示信息。所有画面都经过音乐专家的审核,尤其是涉及到乐器的形制、构造和发声原理的部分,造型准确、细节详实。

看文字其实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你需要自己理解、想象、感受,尤其这本书介绍了很多乐器和乐器,理解起来就更难了。书中插图的内容和情绪,与文字内容是相配的,比如小号旁边是吼叫的恐龙,比如介绍《四季》时是不同颜色的四季。

即便不能充分理解文字的意思,单从插图传达出的情绪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将绘画和艺术之间的壁垒打通,将视觉和听觉打通。不要把知识统统割裂开,它们是一个整体,如果能够把所有学科直接打通,那一定是最好的。

写在最后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生动易懂,插图精美,内容丰富。希望它可以激发你对音乐的热爱,无论对于少儿还是成年人,都是给音乐初学者的良好入门书籍

人的声带和管乐器的发声原理相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件乐器。即使手中没有乐器,你也可以随时用嗓音歌唱,感受音乐的美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交响乐团:走进音乐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