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9 00:11: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100字

  《我的几何人生》是一本由[美国]丘成桐 / [美国]史蒂夫·纳迪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一):自觉自律自省是人生成功利器

  

读名人自传最大的益处在于跟着名人走一遍他们的人生路,辉煌也好,坎坷也罢,总是一段属于别人的路,但走在这条路上,却足以能窥见自己的影子和痕迹,从而感悟颇深,也能够领略到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的理由。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即是这样的一本书,它不仅仅让我们看到数学的科学之美,更能看到丘成桐的路到底有多坎坷崎岖。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出生在1949年的汕头,却很快就转移到香港,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充满回忆,但丘成桐的童年却满是痛苦的记忆。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亲的收入不高,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困难,长期处于饥肠辘辘的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这不仅是父母的期望,更是他自己的志愿所在。

尤其记得,他为了上学,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还要转乘地铁和公交;他为了节约时间,不得不睡在父亲学生的课桌上过夜;他们家位于猪圈旁边的恶臭记忆……当这些遥远的童年时代的印记弥漫开的时候,难以想象丘成桐的父母依旧希望孩子学习,依旧希望孩子们学有所成,这是父母赋予孩子的伟大动力。

笔者对数学不太感兴趣,但却被丘成桐的努力深深折服,那是对自己喜欢的事业的不折不扣地执行,在自觉自律自省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数学可能并不是你的专业,也不是你所擅长的,但从对数学的态度上却能够传递出整个人生的态度吧!

自觉的人,是个循着自己内心前行的人。正如丘成桐这样,无论条件多艰苦,他总是希望开拓自己的数学视野,希望能够走到科学的殿堂。自律的人,总是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的人,能够沿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走出属于自己的真正道路。

胡适说,是什么材料就要铸造成什么器。丘成桐是块数学的材料,那就是将自己铸造成数学的器。在这条铸造的路上,他又没有离开无数好心人的提携和点拨,这些就犹如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一样,遇到贵人,三生有幸。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二):“数学天才”不是天才

  

今天有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今天开始读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而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主要内容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The J-equation and the supercritical deformed Hermitian-Yang-Mills equation),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在线发表》,而在这则新闻中,我看到了丘成桐的名字,也就是我读的这本自传的主人公,这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巧合。他们都是数学界的顶尖人才,之前,我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而今天让我一次性知道了两位数学家,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点小小的收获,数学让我们知道了他们之间些许的联系。他们在数学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他们真的是天才吗?

我们可以从丘成桐自传中找到答案,他并不喜欢“天才”这个词语,而且差不多从来不用它,然而其实是很多人都把“天才”浪漫化了,以为那些人能无中生有,创造奇迹,提出凡人想不出的方法,或者完成惊人的数学证明,他们可能还可能会认为,这些天才的智慧是如此的高超,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就一切。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天才的认识。而丘成桐告诉我们,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没有快捷的方式可以走,除非问题本身其实颇易。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应该为“天才”正名,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精通某个学科,而所谓的天才也是需要后天的努力作为基础。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是天赋加上大量的努力,所谓的“数学天才”其实并不是天才。

丘成桐并不是“天才”,但是极具数学天赋,这是肯定的。丘成桐出生于1949年4月4日,他是和我们新中国小同样年纪的人。小时候的他并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相反,一家人过得非常清苦,即使这样,父母依旧给予他们上学极大的保障。丘成桐的父亲邱镇英,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虽然家庭生活条件非常拮据,但是在学习方面他总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他留下的书籍成为了丘成桐一生的回忆。而父亲的去世无疑成为了丘成桐真正努力学习的转折点,家庭变得更加拮据,然而母亲并没有放弃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更没有听从舅舅的建议让他们去养鸭子,从那时起,丘成桐的数学天赋开始展现出来。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丘成桐的天赋逐渐地展露,然而如果没有遇见他的“伯乐”的话,他可能也会像《伤仲永》中的“泯然众人矣”了吧。丘成桐遇到了一个又一个使他通向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贵人,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萨拉夫,他是众多贵人中的一个,但是他是为了丘成桐出国奔波的主要人,而丘成桐能够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当时能够出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贵人亦师亦友,他们对于丘成桐给予极大的帮助,最终成就了丘成桐,或者说是互相成就。

这本自传让我更加系统地了解了这位数学大师,大师之所以成为了大师,不是因为他是“天才”,而是因为他有天赋,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他那种非常人的努力。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许成不了大师,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可以算的上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三):丘成桐的学术之道

  

丘成桐《我的几何人生》自传全方位展示了他做学问的方法,同时也展示了家庭、阅读、生存规则等对他做学问的影响。

但是,这些内容分散到了各个章节,本文的任务是将这些内容的要点提炼出来,便于学习和效仿。

丘成桐做学问的方法

(1)注重问题的提出,并且还注重问题产生的背景。

(2)同一时间关注多个问题,因为问题比较难,没有进展时,就切换另一个问题,这样问题间可以互相启发,还可以更好的利用时间和大脑。

(3)至少精通两个数字学科,这样可以运用两个学科的工具解决问题,从而找到他人想象不到的解决方法。因为很多人过于注重学科分工,从而出现了思维盲点。

(4)数学问题很难,需要坚持和毅力,如果很容易解决,就不是难题了。

(5)与学术同行的交流,可以发现好的研究问题或好用的研究工具。

(6)与价值观一致、不争强好胜的人一块合作。

(7)解决数学难题不是为了获奖,解决数字难题本身就是最大的成果,获奖是自然而然的事。

(8)天才的学术方向是自己找到的,不是导师指定的。就好比阿马蒂亚·森因为研究福利经济学和他的导师琼·罗宾逊分道扬镳,行为经济学家塞勒的研究方向也不受硕士导师喜欢。丘成桐的研究方向并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而是面对各种压力的情况下,靠解决难题来证明方向是正确的。

学术之道的影响因素

(1)家庭。丘成桐在家中排行第五,父亲是做学问的,这为丘奠定了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同时,父亲的教育也奠定了其基本的思维,父亲的藏书则为其吸收中国古文化中的精神和力量提供了方便。甚至连出现问题的婆媳关系都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产生。

(2)阅读。丘成桐受父亲影响,在上学期间勤于阅读,读了《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史书,还读过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红楼梦》早期读不进去,后来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读懂了《红楼梦》。并且还从《红楼梦》中领悟到了如何寻找结构的思维,因为《红楼梦》人物关系非常复杂,但是所有人物关联在一起,讲了一个道理。而数学的发展也是这样,需要将各种貌似没有关系的工具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这里面的逻辑也是发现数学的结构。

另外,丘成桐还偷偷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三侠五义这样的通俗小说。他对王国维非常钦佩。

(3)生存规则。刚刚进入学术界时,还处于学生思维阶段的人总是问:“为什么学术大佬之间的争斗如此厉害?”读了这本自传后,感觉在丘成桐成长的所有过程,都存在学术派系之间的争斗。即使在丘获得了各种奖项后,争斗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甚至丘成桐和导师陈省身之间也有不和,主要原因是有人利用名利的人性弱点挑拨离间。

因此,进入学术界的人应该问的更为成熟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不卷入学术界大佬之间的争斗中,卷入后如何减少损失?”,也就是“要不要站队,如何站队”的问题。

另外,也深刻感受到学术合作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学术成果会涉及到名和利时,更不容易。因为合作和竞争随着情境在不断变化。就好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他的合作伙伴特沃斯基一块做出了诺奖级别的成果,但是最后也难免因为学术成果带来的名和利而分道扬镳。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四):走进数学天才——丘成桐的世界

  

说到数学家,你可以说出几个?如果你只是云云大众,可能不太知晓丘成桐;但如果你是数学界的研究者,那你不得不知晓丘成桐这个名字。

丘成桐先生在几何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可否定的是有他自己在数学---几何学方面的天赋,也有他自己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数学天才的世界,一起去领悟数学之美。

丘成桐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年,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解放,还有很多人处于饥饱状态,更不要说做研究了,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太现实的。而在这个时候,丘成桐一家随父亲移居香港。他们一家的生活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非常优渥,而是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正是因为过着清苦的生活,从而奠定了丘成桐从小有着坚韧不拔地精神。生活虽然很艰苦,但父亲依旧在精神上给予他和其他兄弟姊妹们极大地保障,希望孩子们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丘成桐十四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人世。孩子们失去了父亲,妻子失去了丈夫,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这无疑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母亲梁若琳并没有听取她大哥的建议,让丘成桐和其他孩子们养鸭养家糊口,而是遵循丈夫生前的遗愿,继续供孩子们读书。

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丘成桐仅仅只靠自己的在数学方面的天赋,而没有后天的训练和思考的话,或许他就会成为《伤仲永》中那个“泯然众人矣”的人物了吧。

每一位大师、学者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过来的,丘成桐也不例外。邱先生认为“数学的工作几乎都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建基于前人的成果上,得力于频繁的交流中”。其实,做任何科学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大家需要集思广益,有团队合作精神,继承前人努力得来的成果,不断地向前摸索,才能取得成就。

在邱先生成功的道路上,他也遇到了属于他的一个个贵人,这些贵人们在他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鼎力相助,和他一起甚至帮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些贵人们有邱先生的导师,也有他的同学朋友,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师生关系也成了朋友关系,正所谓“亦师亦友”。邱先生和他的这些贵人们形成互补,相互成就对方。

我们知道,做学问需要资金来源,但资金并不是唯一。有一次,有六所大学愿意聘请丘成桐先生。其中哈佛的年薪最高,1.45万美元的助教,其他的1.4万左右,只有高研院给丘成桐6400美元一年的奖学金。丘成桐去请教他的先生也是他的导师陈省身先生,陈省身认为在人的研究生涯当中,高研院是必须要去的。虽然需要考虑资金问题,高研院也给的少,但是想明白之后,丘成桐觉得金钱不是主要的,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做研究,他引用五柳先生的思想精髓就是“他并不是一切,做人要看远些”。的确,研究做到位了,名和利都会来,要有长远的眼光看世界,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冲昏了头脑。这一点,放在现在,同时适用于现在青年科研工作者们。我们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哪有我们现在这么丰厚的物质奖励?哪一位不是为了祖国的发展,赴祖国边疆做科研,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搞科研,搞科技,振兴祖国,发展祖国,他们没有心思去考虑物质,这一点仍值得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去学习。

在取得数学成就之后,邱先生认为“数学赋予我的,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是的,数学是相通的,其他科学也是相通的,一通百通,科学无国界,它成为了让邱先生随意走动的护照。

能成为金字塔顶尖的人物毕竟是少数人,但是,我们可以从邱先生身上学到很多,例如做研究的精神和对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虽然是美籍华人科学家,但他依然让自己的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虽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并且希望他的孩子们对中华文化有较深的认识。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几何人生,人生几何”,邱先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邱先生虽已到了古来稀的年龄,但他依然在其领域做研究,为数学—几何领域做贡献。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五):丘成桐:我以数学为志业

有多少人有幸能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可热爱一生、为之奋斗一生的天职或志业?

我想,大概率是很少的。

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的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先生而言,这却是不言而明、水到渠成的从心选择。

在《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一书的“序二”中,丘先生有言:“对我来说,数学赋予我的,是一本让我在世界各处随意走动的护照,同时也是探索这世界强而有力的工具。”“今天,我对数学略有贡献,并以自己的专业为荣。”

这当然是丘先生的谦辞,但却可以发现他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将数学研究当做一生奋斗的志业和伟业,而且这份伟业也没有辜负他付出的精力、时间和心血,令他有了游遍和探索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或许,有读者在看到此书书名时,会认为丘先生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都集中在几何方面。或许,还会猜测书中内容是否大部分都在讲述高深的数学知识,令大部分读者都望而生畏。又或者,还会有读者心中暗自揣测,数学家的传记能有什么好看的呢,除了一些高深的数学知识,再加上一些破解难题的枯燥过程记录,根本不会有什么令人目眩神迷的经历嘛!

若是真抱有这样的念头,对这本书望而却步,那我想,你就错过了一本非常有意思、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传记,也错过了一本能让你的数学素养大幅提升的优秀书籍。

一、克制的苦难叙述

回顾丘先生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各种苦难和波折,尤其是对其个性、思想及价值观影响至深的父亲早早病逝,可谓是直接决定他认真求学、努力求学并选择数学为终身事业的主要原因。

丘先生一家是客家人,自1949年搬入香港后,生活就变得很拮据。父亲虽是受人尊敬的学者,由于不会说英语,一直都找不到高薪工作,无法为一家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在丘先生的童年时期,他们一直在不断地搬家,还曾住过“牛屎屋”。由于食物匮乏,丘先生小时候个子矮小,被顽童取了绰号“冬菇”,一直跟随他进初中。

考入培正初中后,父亲重病去世,母亲只能以柔弱之肩撑起养活一家人的重担,丘先生也明白自己只有在学业上脱颖而出,才能抓住这唯一走向成功的机会和途径。幸好此时丘先生已显露不凡的数学天赋,也能通过帮人补习数学来贴补家用。自此,丘先生就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也成为了蜚声中外的伟大数学家。

虽然丘先生经历了如此的生活磨难,但他在书中讲述自己经历的这些磨难和波折时,用词却非常克制、俭省,反而时时点缀一些童年趣事,以及家人之间温馨相处的片段,全然没有悲戚、沉郁的底色。

二、平实的数学科普

由于丘先生是数学大家,书中难免会提及许多数学方面的知识、猜想和研究方法。不过,这一点并不会影响读者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反而会大大拓宽读者对许多数学理论、猜想及应用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丘先生在书中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对一些数学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这些事物普通而又常见,即使是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些理论。

比如为了说明莫尔斯理论如何界定流行,丘先生就用了竖立的轮胎或甜甜圈来解释。而对于“极小曲面”的解释,丘先生则用了圆形铁线圈放进肥皂水盆中,拿出来后形成的水泡膜就是极小的面。

诸如这样对数学理论和研究的解释、说明,还有很多,但都有一个共通的点,那就是丘先生总能找到让普通读者理解的事物来介绍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和研究,同时语言而不失平实和幽默,没有增加本书的艰涩,反而为本书添了几分趣味性。

三、客观的纠纷澄清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各种人事纠纷,连相对纯粹的学术研究圈子也难以幸免。而有才华的人,难免有傲气,更何况是天才扎堆的数学研究圈。若不能彼此英雄惺惺相惜,暗中较劲、抱团排外、甚至是挑拨中伤这样的暗潮便汹涌袭来,裹挟着有意或无意参与进去的人。

不管是陈、罗两位数学大家的明争暗斗,还是丘先生与项氏兄弟的一些不快,抑或是国内一些人的咄咄逼人和强人所难,丘先生都进行了客观、极简的叙述和澄清,没有添油加醋,也没有过多叙述自己的“委屈”,心态始终平静而淡然,颇有君子之风。

另外,在相关事件的叙述中,丘先生反而频频提到了一个现象:一些中国学生读研时,都没花功夫做学问,挣钱却成了念书的主要目的;数学上,只关注细小的问题,得到一点儿成果就急于发表,作为升职加薪的凭据。对于在中国遇到的一整代青年数学家,及未来的数学家,丘先生发现这些人缺乏基本训练,也缺乏动机。

这令丘先生很为中国的数学研究未来感到担忧,也为深爱的祖国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怀家国的伟大胸怀。

在《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这本书正文结尾处,丘先生谦逊地说:“经过早年折腾······能踏上数学这条路,实在很感恩······数学依然令我内心激动,好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我曾有幸在河上航行,乘时清理支流上的一两件障碍,从而使水流到以前未到的地方。我会再探索一会······至少对我来说,这是多姿多彩的旅程······”

我相信读完此书的人,会如我一般,既能经历丘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有所感触和收获,也许能对自己如何选择一生奋斗的志业有些思考和坚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几何人生》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