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年级生》影评摘抄
日期:2021-03-17 03:50: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年级生》影评摘抄

  《一年级生》是一部由贾斯汀·查德维克执导,娜奥米·哈里斯 / 托尼·戈罗奇 / 山姆·费尔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年级生》影评(一):好看的影片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曾是独立运动武装斗士的84岁肯尼亚老人,[www.33vcr.com]为自己从未得到过的入学读书的权利而斗争的故事。

  《一年级生》影评(二):与人性的光辉相比,电影技巧算得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它深深的打动了我。打动我的不是靠电影技巧,这部电影拍摄方面是BBC一贯不温不火的中等水准,我相信如果换一个大导演一定会拍得更精彩。打动我的是马格鲁和珍,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时时让我动容。我以前对肯尼亚没有任何了解,但是通过电影,我相信,这个国家只要是有马鲁格和珍这样的平民英雄,在他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之下,这个国家正在走向光明的未来。

  马鲁格,珍,我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

  《一年级生》影评(三):【the First Grader】观影札记

  1,the children are kenya‘s future.

  2,The children have a lot to learn from the old.

  3,Put the past behind us but learn from the past.

  表面上讲没有教育没有未来,实际上在说,能凝聚历史的教育才能拥有未来。承认MaoMao运动的历史遗产,是肯尼亚最大的国民教育。

  :觉得哪一群人能否发声对一个社会至关重要。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还是老年社会。

  《一年级生》影评(四):坚毅的老兵不会倒下

  最让人泪目的一幕是老年人一路奔走到了政府,脱下衣服,遍体鳞伤,展示自己的伤痕只是为了能挽回女校长。好在结局是女校长回来了,男主也能够自己认识简单的字,从而兑现了艰苦奋斗得来的教育权利。

  即使影片整体的色调很晦暗,但这确实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影片。非洲处于水深火热的挣扎中,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是多少起义,多少条生命的摧残才得来的呢,但国家解放后,老兵却被遗忘被遗弃,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这是何等的悲哀,幸亏男主没有放弃,以他为榜样的人正在崛起,只有真正的尊重老兵,国家才真正的有根基长盛不衰下去。

  向这位非洲的老兵致敬!

  《一年级生》影评(五):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的

  也许越了解人生,就越容易感到心酸与忧伤。

  看着马鲁格受过的苦,一阵又一阵的心痛。

  经常觉得政治就是一坨屎,又臭又恶心,但你却无法阻止它的存在。

  如果真有十八层地狱,那些为满足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真该呆在最底层。

  马鲁格84岁了,还想要认字,想起我们想逃课的行为,是不是很惭愧?觉得这片应该给学生们都看一看,但是又觉得就算他们看了,在他们的年龄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觉悟。

  就是这么矛盾,等你明白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错过了。

  看着马鲁格听着总统的那封信,老泪纵横,我也忍不住哭成花脸猫。

  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的。

  还好马鲁格够健康,用毅力为自己争取到了荣耀的晚年。

  《一年级生》影评(六):那面飘扬在尘土中的旗帜

  尘土飞扬的校园,用树枝圈起的围墙,破旧的课桌,衣衫褴褛的孩子。这是电影《一年级生》的基本场景。那个年轻时曾经为了土地和自由拼死奋斗的老人,在他84岁的高龄,终于有机会享受他们那一代人鲜血换来的成果之一——免费教育。而英国人虽然离开了,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充斥着贫穷、愚昧、嫉妒、种族歧视、官僚主义等等不尽如人意的东西。这个耄耋老人就像那面在尘土中飘扬的旗子一样,点燃孩子们对于自由、正义、真理和爱的向往。我很少看反映非洲的电影,先入为主地以为那片土地除了神秘外,最合适的形容词应该是原始、贫穷或动荡。但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中国农村的影子,看到我童年的时候小伙伴们就地取材的游戏和纯净无比的快乐,听到淳朴的儿歌和朗朗的读书声。最重要的是,我知道,无论什么地方,什么种族,总有一些能称得起脊梁的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敢给人类美好和希望!

  《一年级生》影评(七):不要再为了所谓的未来了

  给学生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卡卯写5的方式,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可能是读写障碍,有了诊断,有了罗列的应对条目,却没有了那个人以及相处过程中的快乐。马里奥告诉他:“一个人有着长长的脖子,大大的肚子,5字上面带着帽子。”这个数字是会动的,是鲜活的,这种交流是愉悦的。正如,珍妮老师教小写的“a”的时候会说“先是胖胖的,然后是瘦瘦的”。这是孩子的语言,这是孩子喜欢的方式,最终的孩子得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愉悦、想象,还有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不才是教育吗?

  自记事起,我们就会知道终究是要上学的,初中、高中、大学,好工作,死水一样的轨迹,几乎感觉不到创造性。你也可曾想过,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也可以去爱,也可以愉快的去享受知道的快乐,也可以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收获更多?

  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这并不是指我们要按时按点的上学,而是享受学到新鲜知识的喜悦。

  《一年级生》影评(八):慢慢的,脚就长成了鞋子的模样

  学习不只是为了未来。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这样的理论不下数遍,学习是为了未来。可是,很大一部分的事实中,没有目的的学习,只会让人的未来更迷茫,更无助。学习的本质在于认识事物,并且更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学习才去学习。

  《一年级生》,马鲁格渴望能亲自看懂政府寄给他的信,为了这个信念,他以八十四岁的高龄去读书识字,并且学的有滋有味。我想,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到了现实中,看看我们所经历的教育。无不是把分数、升学率放在了第一位,没有人来问一下学生,你们学的快乐吗?相反的却是,你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难道我们真的是为了考第一名才去学习的?我们的求知欲在这反复的击打之下变的一文不值。

  为了求知去学习,很可能就会被别人当成疯子。就像马鲁格身边的那些老人,会嘲笑,会起哄,可是马鲁格坚持了下来。他克服种种困难,加上珍妮老师的帮助,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让身边的人予以敬重。

  我们为了保护脚做了一双鞋子,而不是为了一双鞋子长了一双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真希望能多几个像珍妮老师这样负责的教育者,为了教育的本来面目,不断努力着。

  《一年级生》影评(九):他是全世界的校长

  一个居住在离内罗毕不远的84岁的乡村老人,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急切渴望学习认字的决心。在课堂里,他那专注看黑板的眼神,回家复习刻苦的劲头,最后跟孩子们融合一起,并帮助老师管理孩子,一些都显得那么可爱可敬。

  在非洲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想要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影片刚开始就表明政府规定进行全民教育,所有的孩子拿着出生证明就可以上学,从一年级开始。刚开始学校里大概有95%的男孩,和只有5%的女孩(但是后来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学校里大概有80%的男生和20%的女生了)。老师J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是她当时深受感动打破规定,让老人进来学习,如果不是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开,留校教书,如果不是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向国家部门反映这些情况,老人不会在学校待很久,学校也不会被众多媒体关注,老人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教育的演讲,成为世界的校长。

  最好,老人拿出很久之前收到的一封政府寄来的信,老师念给他听,告诉他可以获得一笔补偿。他年轻时在为了推翻白人压迫而加入的茅茅党而受到了太多苦难,妻儿全亡,四次入狱,备受折磨。如今年迈已衰,仍有心学习,并还想当兽医。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从老师J那学到的一句话,同时,打动人心的是他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最好方式。能有这样的感悟让人内心不由得深深震撼!

  《一年级生》影评(十):精神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非洲,充满野性和幻想的大陆,同时也充斥着战争、杀戮、贫穷和饥饿等问题。很多时候都充满偏见地认为那片大陆上的人是贪婪、愚昧、不思进取的,但是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一年级生》,影片由英国BBC制作,讲述的是他们曾经的殖民地肯尼亚的一位“战士”!没错,这又是一部传记片,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位曾经的肯尼亚反殖民民族运动的战士,现在的一年级生。而影片讲述的则是两场战争,曾经同殖民者的战争,以及现在同保守、迂腐观念的战争。曾经为了获得民族的自由,男主角失去一切,而现在则为了能读懂一封信而去学习。同我们的偏见一样,其实人的劣根性就是难以接受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他备受白眼,受到冷嘲热讽,甚至卑劣的人身攻击。同一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仇视和矛盾,因为贫穷而造成的迂腐、愚昧,因为迂腐和愚昧而造成没有主见,盲目跟风,这些都是阻挡在进步之前的障碍......同大多数传记片一样,影片关键还是那份不屈的精神,认准了就不要回头,认的就是那份死理,影片最后那封信的内容让人肃然起敬,一位真正的战士,不仅是肉体上面争取到了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而要让这份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需要肉体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正如影片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让那些狭隘、负面的东西侵蚀了内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年级生》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