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3 03:2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精选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选点评:

  ●跟着意识流漫步,仿佛自己的生活,看到、听到、经历过,痛苦过,没有选择的选择。伟大的作家,把一切都剖析给你看,让你无处可逃。

  ●几乎没有像乔伊斯这样的作家能如此深入我的内心。即便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无数次切身感到与斯蒂芬灵魂中的孤独。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灵魂,只能独自苦苦追求艺术,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美。我希望,我能在我的怀抱里搂抱着一种还未出生的爱……

  ●重读新译本。但这封面太丑了吧。。

  ●乔伊斯的这本书,正好可以作为我以后一部长篇的借鉴。 通过五个人生侧面的展开,塑造了一个成长式的人物,读者也就随着人物心灵的变化而沉浮。 书中的违禁内容,一百年后的今天看起来,真平常啊。

  ●这本小说的整个阅读过程感觉看了好久,每天看一点终于看完了。虽然阅读的过程感觉有些混乱,但整个故事的脉络还是能抓的住的,作者的叙述方式也不让人讨厌。直白真实,有时候会刺痛某些人,因为人们更喜欢躲在经过粉饰的世界里。

  ●我觉得做得挺ok(现在评星都是看书做得怎么样而不只是内容了?累

  ●感觉伍尔芙对这部小说的描述比较准确,太多的爱尔兰历史和天主教背景让不熟悉的读者感到沉闷和费解,对语言的关注也使得本书在经过翻译后掉价不少。尤其不怎么理解为何主角对语言的兴趣最后使他成为了艺术家而不是语言学家。第一感觉是一部不乏深刻细致但也有点混乱和杂凑的作品,不过也许这种青涩感正是乔伊斯有意营造出来的,毕竟这是一部关于“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文风和主角的精神历程都很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以及那个时段写的很多以自我为中的混乱夸张的文字。因此读来还是很感到亲切的。

  ●读起来很慢,章节之间的跳跃,大段不直白的对话,用不同名字称呼出现的人物,还有交杂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感谢书后的导读,梳理出很多阅读时模糊的感觉,用整练的归纳表达之后,对于作品的认知更为清晰也更为上乘。自我认知与成长,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但却是第一人称的表达),终究是一种省与悟。

  ●啊,文学贵族的骄傲,拒绝无知之人的理解。从200页开始,随处可捡拾的诗,一切都走向了升华,所以美妙不止,所以颂赞绝妙。当然,它依旧够不到五颗星的评分。若中肯评价,它不是一本能读得快的书,仅此而已,却也足够。

  ●很喜欢第一章,后面的就不太欣赏得出来,大概是读得不够严肃认真,只够把握小孩子的心理活动。写得太早了以至于当初那些具有开创性和颠覆性的点现在不太容易体会到了。读的时候的一个走神的想法是意识流小说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有语言形式的内部言语。然后想到有些人(比如一些自闭症个体)用视觉空间工作记忆思考而没有内部言语(双任务的时候表现会不一样),他们或许会感到很难理解意识流小说,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也因此更容易理解意识流绘画和电影。关于翻译只想吐槽,老先生怎么把阿奎那和但丁都译成了亚奎纳斯和丹特……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一):杂记:在斯蒂芬的镜子中看到自己

  斯蒂芬生活的时代恰是一个精神的大变革时代,宗教的时代已走到了崩坏的边缘,但自由民主的时代却仅是曙光微现。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但极少有人能对自己选择的一方有全面理性的认知,他们的选择往往不是出自守旧的惯性便是出自对旧时代的厌恶。但还有极少一部分像斯蒂芬一样的人,他们拒绝做出选择。他们天性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的态度,对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形成自己判断的事绝对不会轻易相信。斯蒂芬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他既怀疑一切,却又相信有一种源自本能的神秘力量把自己引向正确的方向。这种正确绝非世俗观念中的正确,而是一种超越时代、与他灵魂契合甚至是绝对意义的正确。他顺应着这种力量走过了从堕落到忏悔再到怀疑最后彻底反叛的青春期,也成为了一个独立思考的艺术家。斯蒂芬的怀疑中没有软弱,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孤独冰冷的未来,却毫不退缩地向它走去,而支撑他这样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

  读的时候常常能在斯蒂芬身上看到自己。在我的灵魂中也有一种强烈的怀疑情绪,我从来没法全盘接受任何一种理论——在我眼中它们全都不稳定并打上了时的偏见——但又固执地相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现在的自己比斯蒂芬软弱得多,我没法抛弃一切去探寻这种真理。现在的我常常受到一种虚荣心的袭扰,仿佛自已已从世界表象的泥淖中挣脱出来,看见了它秩序井然的表面背后的荒诞与混乱,其他人则继续生活在这巨大的泥潭中而不自知。自我仿佛处在一个矛盾的中心,一侧是觉得世上一切都是虚假和荒诞,另一侧则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了世界的本质。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二):我仍需要一把锋利的利剑来武装自己的灵魂

  “啊,生活!我准备一百万次去接触经验的现实......”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正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它描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文字贯穿了他的童年、青年与成年。

  从童年对伟大人物的好奇,到青年的误入歧途,之后在宗教上重新觉醒,积极忏悔,接着成为了上帝的忠实信徒。再到开始怀疑宗教,再到反抗宗教与权威,再到找到自己艺术的道路.....

  在这成长的道路上他从未放弃过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位置。也从未放弃过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

  他也经常会陷入家人与好友的劝告和实现自我的矛盾所产生的痛苦中。面对朋友的质疑他还是选择了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已不愿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把自己叫做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只使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

  他独立特行的个性总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总是无法完全融入人群,人生总是屡屡受挫。

  就像他的作者乔伊斯;一生穷困潦倒,仍然不肯放弃自己坚信的东西,依然带着天才般的文学天赋倔强地反抗着这个世界!

  许多人羡慕他的才华,却没有一个人能忍受他所忍受的孤独。。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不仅仅是这本书本来的含义,它同时也对照了我这一个多月在异乡的漂泊生活;被质疑、被孤立、被不理解。

  使我开始思考;为了自己相信的东西,究竟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对于我来说,最大收获是我早已不像二年前那么充满焦虑,虽然我仍然在迷失自己,但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永不妥协的年轻灵魂更让我值得追逐的了。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三):读书|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读书|1925.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喜欢他那犹如一个人的喃喃自语般的叙述。从记事儿的儿时开始。在缓缓的水流中,将思想的河床冲洗的清晰明了。犹如山里的一股清泉。甘甜。还有点凉。也如同攀登一座没有被石头铺砌而成直通山顶的道路的深山一样。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容易把自己给迷失在一大片的蕨类丛中。跌倒在一片白色的映山红那粉白色的花蕊之下。不禁抬头仰望。喃喃自语着向亭亭玉立的水杉询问:“这是走到哪儿了?”

  四下一片茫茫迷雾。随着山林的密度,而逐渐升高。。缥缈着软欧散发的缕缕清香。

  叹服他那细腻的观察以及敏锐的心思!因为独特的视角和第一次坐在桌边过的第一个圣诞夜那极其“欢乐”的氛围点开了他敏感的触觉。观摩校长在端坐在小板凳上在黑暗中发光的眼神前不远的地方所描绘的地狱的景象。于光。于热。于地域都有了一翻深刻的见解。像是给跟在但丁身后游走一遭地狱过后依旧不明各样色彩的我给出的一个色板。对照着生活给出的各种颜料,寻出互补与对比的原色和补色。

  那些日子的单纯,是他成长的一块色系。在无边无尽无底的暗色系里,一闪一闪的发出微弱的似有若无却又肯定的不停闪的一束光。

  极其少的对话。还未事先声明。还是在最后落款。是在一系列的动作之后,给出一个名词和形容词。相似元宵节上的猜灯谜。兜兜转转着桥上桥下,墙内城外。河里岸上。清晨月光。诗歌日记这般之后,呈现给你一幅你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材料用什么画笔用什么派系而作成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退后一点。再退后一点。再再退后一点。再一点。一点。一点过后渐次产生的距离后,才近一点。再近一点。再再近一点。再一点。一点。一点的渐次清晰像是在暗房里从药水槽里小心翼翼的慢慢的拿出来的照片一样的过程,随着水滴逐渐缥缈而成的虚无。凝固而成的色彩。干脆而有力。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四):零碎镜片的折射

  这本小说被视作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美国兰登书屋选出的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榜上名列第三位,这或许就是我阅读它的原因。然而,阅读体验并不好,没有跌宕的情节,甚至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夹杂着很多人的很多对话,梦境、臆想、记忆如幽灵般不时飘入文本,而且第三部分基本都是通过神父在讲末日审判、灵魂救赎等宗教内容。另外,乔伊斯在小说中还谈及了他对爱尔兰民族的态度,好像颇为不满;也通过对话谈到了他对美的最高特性以及艺术形式的思考。所以整个文本就像杂货铺,各种东西都有,给我的感觉却是“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

  一

  然而,通过那些零碎的镜片,依然可以折射出一个幽深的心灵世界。小说主人公斯蒂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欲望的萌发并引起对沉沦的恐惧,故而投向宗教以寻求救赎,然而严谨刻板的宗教生活并不能使他信服并获得快乐。而疲惫、痛苦的世俗生活又那么令人厌倦,喝酒、吃饭、结婚、生子、搬家、争吵……代代如此。

他的喉咙由于渴望大声喊叫都憋得发痛了,他要像高飞的鹰鹞一样喊叫,响彻云霄地喊出他随风飘去的喜悦。这是生命对他的灵魂发出的喊叫,而不是充满各种职责和绝望的世界发出的粗暴而无味的喊声,也不是呼唤他到圣坛前去终日进行那些无聊活动的非人的声音。

  在一个偶然而特定的情境中,一个带着野性的鲜活生命突然觉醒,并非反复无趣、令人厌倦的生活,也不是刻板、冰冷的宗教体验,而是生命力的觉醒,青春充满了力量与不确定性,一切都有待探求,犯错、堕落、狂喜、陶醉。个体生命的空间获得无限拓展,与地球、太阳一起在浩渺的宇宙运行,仿佛一粒种子突破周围的黑暗,倔强地将枝叶伸得更高、更远。而自己之外的世界(尤其自然世界)亦因之而脱略掉厚厚的积尘,展现出满溢的美感与生命力。

“当一个人的灵魂在这个国家诞生的时候,马上就有许多网在他的周围张开,防止他飞掉。……他感觉到自己所属的那个民族的思想和欲望,像一群群蝙蝠,飞过那黑暗的农村小道,飞到一片满是水潭的沼泽地附近河边的树丛中去。”

  漫长的历史河流冲击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河床,诞生于这条河中、嘘唏着河水的鱼怎么可能完全摆脱每一个鳞片、每一块血肉上的河水,鲤鱼跃龙门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绝的意志。仔细想来,被两条大蟒纠缠的拉奥孔未尝不可以看作乔伊斯所理解的伸张在我们周围的一个个无形的大网。

我不愿意去为我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把自己叫做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堂都一样:我将试图在某种生活方式中,或者某种艺术形式中尽可能自由地、尽可能完整地表现我自己,并仅只使用我能容许自己使用的那些武器来保卫自己——那就是沉默、流亡和机智。我不怕孤独,不怕为别人的事受到难堪,也不怕丢开我必须丢开的一切。我也不怕犯错误,甚至犯极大的错误,终身无法弥补,或者也许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自由自在。灵魂自由自在,想象也自由自在。让死人去把死人埋掉吧。就是。让死人去和死人结婚吧。

  乔伊斯像表演魔术的大魔法师,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surprise。如果这个世界的很多人都在为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卖力,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嵇康不为自己不信的东西卖力,也没有用沉默保护自己,最后抱着绝对的自由而死。陶渊明的隐居未尝不是一种流亡,他的沉默带来的是“挥杯劝孤影,欲言无予和”的孤独,死亡最后被他拿来调侃,一切都放归自然,如同鸟归山林,自由自在,苦,但值得。

  二

  整个文本如同一块块不同颜色的布凑成的百衲衣,然而从细密的针脚处依然可以看到乔伊斯的美学和文学功力。他认为:“美的最高特性,美的形象的清晰的光彩,能被为美的完整所吸引和为美的和谐所陶醉的心灵透彻明晰地加以感受的那一瞬,便是美的喜悦所达到的明晰而安谧的静态平衡。”审美愉悦最后是要趋于平静的,即使开始时愤懑不平、激昂慷慨,最后都要化解,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就像谢灵运一样,陟山涉水,不过是为了宣泄心中的激愤,“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在山水审美中他至少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当然,对于乔伊斯分析的三种艺术形式——抒情形式、史诗形式和戏剧形式,并认为戏剧形式因其非人格化而具有最客观的美感与神秘,我是不赞同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绘画、雕塑等等,如果契合心灵,最后都会获得一种超越性的安宁。

  乔伊斯还是一个“陌生化”的大师,看他用的这些比喻:

他也感到有一种力量像剥去熟透的果子的果皮一样,从他身上剥去了突然发作的那种愤怒的情感。过道两旁的墙上挂着许多外衣和雨衣,那无头、不成形体又不停滴答着水的衣服简直像被绞死的罪犯。雨已经慢慢停止了,雾气正在点点灯光之间飘动,整个城市在这浮动着的浓雾中似乎正用黄色的烟尘为自己编织出一个柔软的茧壳。那日夜追随着他的恐惧、那始终围绕着他的难以捉摸的犹豫、那从内心到外表都使他感到难堪的羞辱——所有这些现在除了把它们叫作从尸体上剥下的尸衣和死人在坟墓里穿的衣服外,还能叫它什么?在想象的处女的子宫里,语言文字已变得肉体化了。

  我觉得,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绝不仅仅是因为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必须占据关键位置。整个小说没有什么情节可言,就像一条通过不知何处的荒凉大路,一路走去了无趣味,但路边偶尔绽放的颜色绚丽的花依然会不时点亮行路者的眼睛。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或许可以用罗曼·罗兰的这句经典之语来评价乔伊斯的这部小说,当一切云遮雾罩都最终幻灭,剩下的即使是砂砾满地的粗糙现实,依然还有一种打动心灵的东西存在——野性的生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