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30 01:0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5,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选点评:

  ●不得不承认,极其晦涩难懂,看了译后记,初步形成一些概念再回头读了读,好了很多。意识流的小说确实试验性极强,很难懂。

  ●乔伊斯把自己的骄傲和曾经放到这本书里,他的宗教体验,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完美地体现了这个人作为艺术家的思考,十几岁的少年,达到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搭配他的书信集来看,天才就是天才,真他妈带劲儿。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

  ●不感兴趣啊

  ●喜欢

  ●可深爱的人。 要离开,去第一百万次的经验生活。 相比爱尔兰情节,宗教这个象征显要地占有更多心智空间,Young man. 读的时候有想到毛姆初作,1904-1914 都柏林 里雅斯特,喬伊斯更清冷。不过开始变得奇怪的是,小说本身与所提供的对读者意味着什么?更愿意偷懒看诗。 唯心的说,嗯wo很唯心在这方面,认识一个人ma。

  ●我爱乔伊斯

  ●谁有这个版本 我要收购

  ●封面不错

  ●比较议段后觉得黄译更好,徐译过直而李译过意。书读完后电影被降到2星,意识流就像拼图,少了一块都不完整,更别提chosen plots的产物。文字的魔力有时很难具化。(目前脑子里混乱一团,paper丝毫无头绪……出门散心消化去。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一):因为一句话想读这本书

  when the soul of a man is born in this country there are nets fung at it to hold it back from flight.You talk to me of nationality,language,religion,I shall try to fly by those nets.

  ----by《I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二):十年后再次遇到乔伊斯

  第一次知道乔伊斯,是高中语文课外读本,里面有大段大段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简介,其中一篇就是关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父亲看了课外读本的简介后,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两本厚厚的《尤利西斯》,我对于这种大部头向来是看不进去的,只记得当时把这两本书借给了同班同学。

  一晃眼近十年过去了,《尤利西斯》和乔伊斯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成了一个模糊的回想,甚至在我拿着《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时候都没有把这本书和艰涩难懂的《尤利西斯》联系在一起。只是耐心的把书看完,看到译后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乔伊斯。

  从一个看不进《尤利西斯》的读者到耐心品味《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读者。这十年,我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内容很有深度,比如对美的讨论。美是超脱于动态的欲望与厌恶,在静态的怜悯与恐惧之上升华而出的陶醉状态。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也颇具阅读的趣味性。作者惯于描绘狐狸尾巴,描写冰山一角,这与一般小说描摹细节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想象过后常常感叹,作者居然把事情说得这么隐晦。

  乔伊斯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和魅力的作家。译后记中提到“一九四零年乔伊斯在给朋友的信中曾谈到在那整整半年时间中他的作品出售的情况:“《流亡者》零本,《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零本,《都柏林人》六本”。一些几乎无人阅读的作品,却被称为杰作,一个不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却举世闻名,而且能使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

  十年后再次遇到乔伊斯,我不再害怕意识流的艰涩,反而从中获得趣味。个中原因,是否是因为人生的路越走越孤独;阅读品味和能力的提高,是否来自于生活的磨砺,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三):一本书里的一生

  乔伊斯对语言很敏感,所以他的文字很妙,《尤利西斯》里有部分章节写的也很妙,但自从三年前我硬着头皮读完它以后,我就再没有摸过它了,我一个哥们说《尤利西斯》写的很狂放,简直是语言的狂欢。我承认他说的没错,但这不代表它是个无懈可击的精品。《尤利西斯》太花哨了,所以我不喜欢。相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作为乔伊斯的早年之作,没有捉弄人的文字游戏,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探讨,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也没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讥嘲。《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纯以文字取胜,语言纯净而饱含诗意和激情。这就是年轻的乔伊斯啊,而写《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太老了,太老了。老得连作品中也充满了世故、圆滑和老年人常有的自大。也许等我老了,我会喜欢。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在一年前才看到,一看之下就欲罢不能,连读了两遍还意犹未尽,又在卓越网买了青岛出版社的英文版。为了看这本书,活活的把我的电子辞典给摁坏了,不好意思,我的英语水平实在是太差了。

  我看书不喜欢写长篇大论的评论文章,我总是尽量用一句话来概括一本书,其实我自己也明白,如果一句话可以说清楚,作者就不会呕心沥血的弄一大堆出来了。但文学虚构的魅力就在于此,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把无趣的东西丰富化,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这在文艺学里称为蕴藉。咱不说那高深的玩意,单单为了稿费,有时候作家也会努力的添加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但是乔伊斯不是这样,作为草稿的《斯蒂芬英雄》可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厚多了。乔伊斯创作心态很好,不光是为了稿费,其实他要是靠稿费活着,早就饿死了。特别是这本书,他写的就是他自己,所以他改了又改,尽可能地在作品中复活以前的自己。于是乎这就给我的概括提供了方便,乔伊斯写出了所有对生命敏感的青年人的心路历程,幼年的懵懂和恐惧,少年的狂躁和不安,青年的困惑和清醒。这是一个灵魂企图摆脱束缚的奋斗过程。这一过程是需要付出代价,但这一代价有时候还需要别人替他付的,这就有点不地道了。也就是说他要伤害一些人,甚至最亲的人。斯蒂芬伤害了母亲和自己的好哥们。乔伊斯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他的弟弟。个中细节,不提也罢!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四):《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黄译指疑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黄译指疑

  半岛

  俚语中有个称呼爱尔兰人的单词,paddy,这是人们对圣博德(St. Patrick)的昵称。博德于373年出生于不列颠岛,少年时被掠至爱尔兰为奴,逃亡后受命于教宗,毅然返往爱尔兰传教,自此爱尔兰皈依,博德在以后也成了爱尔兰的主保圣人,而这个国家至今仍以天主教为国教。一则小故事,看出爱尔兰与天主教的渊源。至于乔伊斯,与天主教的关系更为紧张,一方面,他是个典型爱尔兰人,笃信爱尔兰天主教,以之为精神依靠,一方面,他反对罗马教会的独裁统治,也反对爱尔兰教会媾和英国殖民者卖国求荣之行径。撇开两部天书《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中大量对《圣经》内容晦涩难懂的引、喻、讽、变不说,就是这部清新畅快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也有大半故事在教会学校中发生。天主教,显然成为了乔学、乔译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翻译乔伊斯,应该在天主教知识点上力求准确。

  圣帕特里克对于圣博德而言是一个俗译,基督新教界大概也以这一译名称呼这位西方圣人,博德与中国没发生什么关系,其名之中文翻译也没有什么成法,故用帕特里克称之亦当。然而我翻至该书56页,圣伊格内修斯·洛约拉、圣弗朗西斯·泽维尔这两个名字却吓到宝宝了。行文至此,一般对此界有所涉猎的人,便也知道所说的人物就是名扬天下的耶稣会创始人圣依纳爵·罗耀拉和圣方济各·沙勿略。耶稣会,这和中国关系就大了,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便以明万历间耶稣会来华传教为始。随之,依纳爵·罗耀拉、方济各·沙勿略两个正式中文译名也很早就确定了下来,至少在19世纪末,大名鼎鼎的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圣依纳爵堂)、董家渡天主堂(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奉主保圣人命堂名时,它们就已经存在了。此二名却偏偏于全文多见,观者感受,总像是书本纸页损伤,因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如果说上述二名算是翻译规范问题,那么这本书对另一个名字的翻法,我认为就是准确问题了。翻至114页,我看到了“圣詹姆斯”这样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英超纽卡斯尔联队的主场,可原文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它指一名圣徒,谁呢?圣雅各伯,新教译为雅各,亦当。雅各伯,希腊文:Iάκωβος,译入拉丁语,转写为Jakobos,又由转译意大利语,书Giacommos,再转为英语,则书James,恐怕也为与旧约之Jacob区分。故一般人阅读英文书,容易看成常用名詹姆斯,前头再加个St,便让足球迷想到圣詹姆斯公园,篮球想到詹皇,其实应该澄清。因此,为了达到天主教知识点准确之目的,翻译圣经之字句必依从圣经,翻译教会史之内容必使用教会史术语,将真福八端(beatitude, 新教称“天国八福气”)等同于登山训(应为登山宝训或山上宝训,Sermon on the Mount, 114页),将约沙法特(约沙法)译为耶和沙法,都不是恰切的译法。

  《肖像》由于其内容特点,其文字最好依从天主教中译本“思高圣经”。当然,思高本接触的人不多,故选用新教和合本也可接受。然若如此,因思高本、和合本译文异同,以及天主教和新教圣经版本异同所引起问题则无法回避,不得不慎重对待。前举“真福八端”,主人公斯蒂芬的内心活动概述了其中一条,译文为“第一条说准许虚心的人进入天国”,“虚心的人”原文“the poor of heart”,虚心为和合本译法,黄译或从此出。该词除了意指“精神上自知贫穷”外,也针对耶稣的宣教对象,指真正的经济上的贫穷(参路6:20),并且是为了精神而甘于贫穷,思高本译为“神贫”,较为合适。事实上,和合本注释也提到了“虚心”的这层含义,原文与译文之间巨大的语义落差,盖或应出注弥平?

  “虚心”一语,虽非恰切,而为现成译法,也算有其特殊历史语境,尚可不究,然若不知圣经版本异同,而致经文张冠李戴,则为译者硬伤。本书116页有一句经文:“只要你记住最后几件事,你就永远不会犯罪了”,译者转述引自传道书第七章第四十节。“传道书”是和合本对Ecclesiastes的翻译,思高本译为“训道篇”,属于“智慧书”之一,然而我们翻开旧约该篇,发现经文第七章至29节止,根本没有40节之多,这不禁令人疑惑。原来,这些经文根本不是“传道书”中的句子,它们出自旧约的“德训篇”(Ecclesiasticus),该篇没有收录于基督新教版本的圣经,于是造成了和合本无而思高本有的情况:

  你在一切事上,要记得你的末日;这样,你就永远不会犯罪。——思高圣经旧约德训篇7:40

  和黄译字面意思实在相去甚远,此种情况,必录经文,或应出注,以正淆乱。

  赶着接小孩儿,总结不写了,翻译字词不难,翻译文化才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