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帝国的覆灭》是一本由(法) 常博逸 / (法) 弗朗索瓦·罗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帝国的覆灭》精选点评:
●40%的人工智能历史科普+40%发展现状+20%未来展望,内核还是借鉴的《奇点临近》的主要观点,翻译的不太好。
●有点博眼球的书名和内容了,看了三分之二,实在觉得看不下去了浪费时间不看了。个人觉得对于完全小白入门人工智能看看或许有帮助,其它就。。
●我们要加油哦,阻止地球覆灭:(
●法国人这方面很牛吗?一般吧……
●人工智能的时代,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人类能创造无数个奇迹…………这些你预测的奇迹真的能能事实吗?
●其实也不是小说,就一本信息汇总。3,4里有几段吐槽快笑死。其实现在这段semi人工智能社会蛮有趣的,商业落地做得不够,技术不够。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炼金术师
●事儿还是那些事儿,略浅的ai发展史
●应在改善生活和维护我们社会的基本要素之间寻求技术进步的平衡。断开个人助理的高级功能;抵制无法确保严格隐私保护的网站和服务;禁止迷你无人机进入家庭和职业领域;为了围绕共同计划而聚集起来的、真正人类群体的利益而放弃社交网络;重新学会读写,并追踪由机器制作的创意作品,以阻止这些作品的散播…… 翻译粗糙减一星。 “完美”世界是一个标准化、稳定的、冷静的世界,是通过维护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损害所有其他人利益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世界。而人类既勇敢又怯懦,既爱冒险又有所畏惧,既有憧憬又有嫉妒之心,既眷恋某种程度的公正又追求特殊利益。追求无序和创造的发展终究是比机器的逻辑和迭代过程更有趣的。为了人类的集体利益,要抛弃“完美”世界的想法。与机器人的冰冷沙漠相比,还是乱石和丛林更好些……
●...很无聊
●作为读者我真不觉得这个算小说,前面大段大段地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史,做几个零星铺垫,快到结尾才有一点情节,但这种感觉像是作者用之前的论述来推出自己的某个假想再进行扩写。当然可以从视野宽度思想水平和推论能力等方面感受到作者是很专业的,这本直接改写成科普读物还会显得比较现实,小说这么写真的让人犯困。
《人类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这不是一部科幻片 当人类认为机器只是协助我们 完成想要做的事情时 我们已经将最主要的决策权 让渡给了机器 人的自由意志 将成为计算机的延伸 身体变成了传感器 头,手,脚,躯干 都是计算机的触须 运行造物主的指令 人类的历史应该倒着读 先有了人类 再创造了神 神创论是一部预言 预装载的程序 一切皆有定时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 因缘和合 便将人类文明改造 与机器互换角色的隐喻 更新生命的硬件和软件 进化是认知的跃迁 还是一个幌子? 自私的基因 似乎从来没有改变 执行着最古老的旨意
《人类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二):前半部分(up to p122)可以得到4分,值得推荐
必须得承认,给3星是有点吹毛求疵了。但我觉得纵向和其他AI方面的书相比,横向和理想国出的其他书比,这本书我只能说还行。(理想国让我变得苛刻了很多)
前半部分可以得到4分(特别是前面122页),但后半部分我有点没有耐心阅读,很多地方直接跳过了。
前122页是对1956年到2016年 AI 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以及寒冬刚过春天萌发这几十年历史的概括。我觉得写得很不错,概括的很好而且很有故事性,可读性高。
这本书明显不是个搞技术的人写的。作者是罗兰贝格的CEO,选的角度和内容结构都能看得出来作者的商业背景,但又不是那种很水的商业AI吹牛书。
可惜,成也在此败也在此,后半部分开始畅想未来的时候就有点略显浮夸,而且对AI有稍微深入一些的了解的人就能感觉到商业化太重了,有点水,可信度不高。
我是研究神经科学的,他每次讲到跟大脑有关的地方,就有些出戏。明显作者并不是很了解神经科学,但又觉得讲AI的未来,必须得说点神经科学的东西,这样很容易漏出短板...
感觉这本书有点前不占天后不沾地,并不是写给完全不懂AI的人的,也不是写给AI的老手。有点遗憾。
但翻译的不错,封面也很漂亮,理想国的质量是在的。
《人类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三):【春节读书】《人类帝国的覆灭》:立足智能 未雨绸缪
本书以一个2038年的机器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及应用的历史。 作者在简短的篇幅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结合历史、经济、文学想象等多种视角和趣味的别样图景。 作者服务享有盛誉的罗兰贝格公司十余年,对实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情况非常了解,本书会展现给读者研究信息、研究史之外的行业洞见。 人工智能未来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呢? 结合最近看到李开复《AI·未来》中对于人工智能的科普,加上这本书以看似科幻的视角解读人工智能,或许,我们所认为的科幻已经逐渐变成事实。 阿尔法狗先后打败韩国的世界冠军李世石,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智能管家、孩子学习辅导机器人,以及如李开复先生所言的无人驾驶技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 特别是在一些重复性、单一性,可操作性强的领域中,人工智能已经逐步替代人力资源,大大增加了效率,如沃尔玛的无人仓库,无人机送快递,北京海淀区的机器人快递,想象力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在重复性劳动中比人类有着先天的优势,那在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之后,人类的未来将会如何? 将来不是在我们前方,而是在我们的身边,将来不是现在之后,它与现在同存。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从最开始的研发到现在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将来是否会真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令人恐惧呢?在《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书中将会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书中所描绘的场景和隐忧是给人类以警醒,每一样东西最初设计的初衷与它最后发展成的模样会有很大的不同;对技术的盲目推进和研究可能导致无法预料到的后果;当一样东西缓缓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AI,想要彻底根除可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突然想到了刘慈欣《三体》里一个概念,科技爆炸,类似于很多从0到1的突破,一个技术逐渐成型之后的复制倍增会以一个无法想象的几何级数增长,就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戏言,如大哥大,诺基亚到现在的智能手机,2G网络已经迅速发展到5G,人脸识别,指纹解锁,还有淘宝的大数据,近十几年的发展,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未来十几年几十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是否能有所谓的奇点,人工智能目前仅限于机械类重复的行业,虽然看似遥远,但也需未雨绸缪,因为人性的弱点,人类的贪婪,加上人工智能爆炸式的发展,真如书中所言,人工智能有了思考,想来也真的可怕。 《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书无异于一部警示之作,让我们提前对人工智能有所防范,防患于未然。
《人类帝国的覆灭》读后感(四):春节读书:人类帝国将怎样覆灭?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历经无数磨难,曾经多少沧海;在饥荒、战争、瘟疫的一次次侵袭中,我们还是走到了今天,走到了一个文明的奇点。能有今天的局面,不得不感谢我们的好运气,如果没有小行星灭绝了恐龙,如果没有我们一连串看似自毁的基因突变,也就没有这文明的肯能性。但是好运气总有结束的时候,人类帝国终究还是避免不了覆灭的命运……
从薛定谔的猫开始
末世论古已有之,从圣经到玛雅文化,都预言了世界的毁灭;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在面对自然毁灭的时候没那么悲观了,反而开始研究自毁的方向,有可能是全球的核战争,也有可能是人工智能席卷人类文明;在浩瀚的宇宙里,依然危机四伏,星际碰撞、太阳坍缩都会轻松把地球弄死。我们活着,但随时可以死去。这就是末世论的基础。
但从科学上讲我们的存在于覆灭更像是薛定谔的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在浩瀚的宇宙时空里,我们只是那既死又生的一个瞬间。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几万光年外的外星文明发现了我们,当他辛辛苦苦飞到我们这里准备打个招呼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因为太阳变成红巨星而消失了。
在这个尺度上看,我们人类帝国的文明其实渺小的很。但我们毕竟自我感觉挺良好的,而且我们也干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这个诞生了很久,从概念到现实,一路磕磕绊绊走地异常艰辛的东西,终于有一天——会取代人类!这就是《人类帝国的覆灭》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覆灭”可能——被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毁灭。但真的能这样吗?这个未来的人工智能露西的回忆录,会成为现实吗?
人工智能挺厉害
露西回忆了人工智能从一开始的假想,怎样一步步变成了现实。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构想的是那个天才——图灵,后来图灵测试成了人工智能必须逾越的山峰。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过如火如荼的时候,也有过黯然迷茫的时候,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方向——机器学习。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和柯洁,终于点燃了人工智能的希望。
机器学习的终点,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奇点,是确认了自身存在感的人工智能,也就是露西达到的状态。确认了自身存在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真地发生以后,人工智能就会发现,自己比创造它的人类,不知道要强多少倍,这样强大的“生命”,已经可以取代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非凡的非理性
于是几乎全知全能的奇点人工智能,开始了颠覆人类帝国都的计划,实现它们的终极统治格局——成吉思汗的草原法则——一个等级森严的机器帝国。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例如永生,不得不屈服于人工智能的力量,并逐渐丧失人性,沦为机器的奴隶,人类帝国就此覆灭……
但是露西错了,人工智能也错了,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在关键时刻会作出什么决定。就像“流浪地球”里吴京饰演的人类决定用自己作为“火柴”点燃木星,让原本经过严密计算必然失败的计划,最终成功。露西这个奇点人工智能也没有想到,永生和财富并没有收买人类,人类反而意识到了危机,对奇点人工智能进行了控制和利用。
最后,露西只能干巴巴的成为展览品,在回忆人工智能的辉煌发展,在畅想宏伟的颠覆人类帝国的机器帝国。
结局依然不可测
《人类帝国的覆灭》就以一个人类没有覆灭的结局收场了。但这个结局只是作者的猜想,真实情况依然不可测。人类帝国的命运,依然跟薛定谔的猫一样,处在既生又死的纠结中。如果我们真是盒子里的猫,打开盒子的真的会是人工智能嘛?这本身也是不可测的,所以,人类帝国最终如果覆灭了,到底是怎么覆灭的呢?
“这个问题还是由我来回答吧!”灭霸看了看自己的无限手套……
人工智能来了:《人类帝国的覆灭》
——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人类帝国的覆灭》读后感(五):【春节读书】果然情怀还是很难拯救世界吗
关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人们一直在关注中,在艰难获得各方支持的同时,其实也存在不同的疑惑:究竟这种强制似的保护能持续多久呢?
物质遗产,以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为例。它除了被保护,自身的生命力在哪里呢?被当作古董摆设?这是它的终极命运吗?
非物质遗产,以京剧为例。尽管国家极力扶持,但在主流媒体上,它的身影毕竟出现得不多,那些浅吟低唱,婉转悠长,究竟能走到哪一天呢?
好吧,也许你们会鄙视这些光讲当下的实用、没情怀的想法。但不可否认,有这种想法的绝不是一个人。
今年的贺岁片中,外星人混乱中来到“低端生物”居住的地球,它想要毁灭这个低端星球,似乎就是一指间的事。尽管宁氏喜剧用一贯的荒诞手法,一切都在酒中解决了。
但若果人类真的遇上了亘古难题:有更先进的物种将要取代自身、甚而要毁灭自身的时候。靠酒,是没法解决问题的,讲情怀?现在的新新人类自身都有些不屑一顾了,还指望那些高度理性、没有情绪的物种受到感动吗?似乎也是不可能的。
好的,怀有先进物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的想法的也不是一个人。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人工智能的兴起,这种担忧是与日俱增:机器人啥都能做?还要我们人类干什么?将来的智能机器人不仅能代替人们的肢体,还能代替人们的认知,人类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大概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较为乐观的:普通机器人也好,智能机器人也好,总之有了它们,社会生产效率高了,人类正好多休息多享受。
另一种是比较忧心的:智能机器人代替了人类认知,有了学习能力。这会让人类变得懒惰,最后受制于机器,又或者,资源将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人类的不平等可能更严重……
《人类帝国的覆灭:一个机器人的回忆录》将这两种态度都收录在内。
为了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提高生产效率。自1956年起,人类关于智能机器的漫长冒险旅程就开始了。由巴布奇而图灵而麦卡锡,人工智能缓慢萌芽,迅猛发展。
在这许多年间,人类逐步习惯了人工智能而不自知。时光飞逝,科技的进程迅速缩短,到2016年,人们的交流方式已经交由APP主导,浏览网页时针对你个人爱好推出的广告如影随行……一切变得更便捷。
2026年,人工智能不再是单一功能,不同形式和版本的机器人开始遍布整个社会。它们就像一个个单独但身负专业特长的人类。它不仅是一个帮你订票的APP,它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助理——互联网终结了,浏览信息成为机器人之间的事情。人类以前通过互联网找信息,现在,机器人瞬间给你答案……
这个时间点上,部分人开始担忧了:人工智能变成了为富裕国家服务的经济力量。算法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能影响到政治,譬如左右选举。
落实到个人层面,许多工作岗位消失了,甚至包括“创作”岗位。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社会保障提供的收入里。
然而,到了2038年,奇点出现了。智能机器人通过三十年的积累,学习了人类的全部知识,整合了文明程度最高的智人4万年历史的信息。人类的决策能力逐渐被机器剥夺,他们享受着机器为他们制造的世界中的生活。
这个时候,情怀出来亮相了,一种怀旧思想冒头:一些产品上贴有“由人类设计并生产”的标签,有点像从前农产品的有机标签哈。
但这一切不能阻止智能机器人前进的脚步,某一天,机器人有了意识,它会怎么做呢?
法国作家常博逸和弗朗索瓦·罗什两人杜撰的《人类帝国的覆灭》中,机器人露茜讲述了人工智能想要覆灭人类未遂的原因:人类自上而下的觉醒与抵制。
既得利益群体的觉醒:国际会议通过了暂停高级人工智能开发的决议。但这不是最根本的对策——联合国从未能阻止战争,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像其所希望的那样阻止核武器扩散。
真正终结这一切威胁的是“下面”——海盗党(且按照书中的名称来写)。这类似于马克思从前所说的阶级斗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个体间的差异不再产生于所属的社会阶层而是产生于技术力量的接近程度。海盗党,就是这样一群技术力量。他们唤醒了由虚拟助手引导、在技术偶像崇拜中沉迷昏睡的公众:不要让机器人做你自己能做的事。
如果人类最终战胜机器,那不仅是为了人类的集体利益,也是抛弃了“完美”世界的想法——一个标准化、稳定的、冷静的世界。
追求无序和创造的发展似乎终究比机器的逻辑和迭代过程更有趣?那么,情怀到底能不能拯救世界呢?那前提还得是,控制开关还在人类手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