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3 00:2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经典读后感有感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是一本由朱学勤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精选点评:

  ●他是真正读懂了卢梭的人。

  ●既视感极强,暗寓褒贬,有些地方简直到了指桑骂槐的地步。略有疑虑作者某些论断会不会太想当然,有些倒因为果的感觉。

  ●如果都是他写的就还不错,尽管太多浪漫想象

  ●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和书斋里的革命,是我的自由主义思想启蒙读本,而这本书则带给我非同一般的学术养分。多年前阅读此书时的兴奋与激动,依然无法忘怀。

  ●两个革命 两个现代化

  ●后半本感觉我们现在还生活在罗伯斯庇尔统治下的道德理想国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覆灭。前半本卢梭的内心统治法比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警惕全民政治狂欢,警惕人人争做卫道士的天性。

  ●考虑到抄袭的话,要再减一星。

  ●必须与卢梭有个了断,不论抄袭与否,反正这本书帮我理清了,欧洲哲学流派,政治传统,以及卢梭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凡以道德立国始,必以道德杀人终”。对一些耳熟能详的书要找到批判的切口去读才有收获。另外一点就是,要始终对贩卖道德者保持警惕。书的论点不算新颖,只不过读的过程算是把自己的以往的一些由中国革命引起的想法整理了一遍。

  ●文革的早期版本,但比文革有道德理想。

  ●好书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一):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重读《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这本书的关键词是“政治神学论”、“越界”。

  朱学勤认为,政治神学论是中世纪“神学政治论”的变相延伸。放弃了神学形式,但是没有放弃神学的理想,把这一理想从天上移到了凡间。要在人间实现天堂理想。本来,上帝的鬼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现在,所有问题出在“越界”上。

  但是,似乎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越界”?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二):都想开出新外王:道德理想国的最终确立

  本书是朱学勤先生的博士论文,也是10多年前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法国大革命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终究是要拿出来比较的,新内圣终究是要开出新外王的,娜拉出走后终究是要回来的,所以本书的现实意义其实正在消融。

  但是我们还是必须正视甚至必须记住:正是本书告诫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民众的道德激情和平等冲动,所有的救赎不会也不能发生在广泛的暴力和暴力说教之后,甚至理性主义者也不能设计出一幅完美的政治地图。

  作为一名朱先生所警惕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我牢记他的教导。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三):卢梭与启蒙阵营的分裂

  法国大革命前夕,

  卢梭---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文明这个根基本身---后世的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萨特、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等进一步深化他的“异化”理论。---文明日益让人丧失自然本性

  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学派的主流阵营---“线性历史观”,盲目相信科技的进步改善人的境况,但同时他们对于权力是警惕的,鼓吹实践英国式的三权分立体制,。

  这种庸俗的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卢梭相当不屑,出生于清教共和国日内瓦的他,从小在民风淳朴的政教合一的环境下成长,他终生的理论工作就是对宗教神学从头整理,期冀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二元空间对立拉到一元的时间维度---在人间建立“道德理想国”,他的理想先前只是理论的建设,后来1789年到罗伯斯庇尔来实践的时刻,---就造成了灾难。

  以上是我结合朱学勤先生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的粗略看法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四):卢梭的道德理想国

  9.0/10.0

  作为一个未读过卢梭或是罗伯斯庇尔任何著作的业余学生,本人为此书的学术性不做主观评价。

  作为研究性的一部著作,它给我们展现了卢梭的真实面目、启蒙运动的实景以及法兰西革命的实际情况;由此,我不复制粘贴书中的论点,在这里仅提出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中学课本上将卢梭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是莫须有的;卢梭确实质疑过“理性”,但从其政治学的观点来看,个人认为,说卢梭的道德理想国是浪漫的,是“反映人文主义发展、充实了人主义精神”的说法是大谬不然的;

  二、从作者研究和生活的时代来看,通过研究罗伯斯庇尔其人,首先被视作“道德至高者”,在利用全民的热血而作为“人民的代表”快速上位;最后成为“共和国主席”,打着“道德”之幌子清除清除“反人民”之“异党”……(个人认为)有一定借古讽今的现实意义,当时掀起的研究热也许与这也有关。

  2020.5.8距离放假还有三天,却遥遥无期 于知临中学 (于2020.5.12录入,有删减)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五):一声梦呓

  对比雨果的九三年,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区别。

  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法国等级制度的森严,感受到巴黎对外省的统治的残酷,才能感受到低层积累起来的不满,这些在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九三年中也有曲折的隐喻,这些因素最后煽起了一场风暴,虽然没有做好准备,还是勇敢的开始了这次革命的行动。

  革命中的领袖,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同时又是现实的,所以是现实的,那是由其本身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小农小资的片面和功利性,那种浪漫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的渲染,正好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的非团结的真实写照,然而不能因为这些不切实际的幻象,而不准革命,革命也是现实的因素,要吃饭,要生存,真真实实的要求。

  奢谈道德,也就只能是距离太远的人的一种回响,说到底,朱先生的谈的不过是其自己念念不忘的道德理想,而这样的道德理想,却在现实中被击的粉碎,被法国革命的农民和资本家踩在脚下,嘲笑一番。

  一切文艺都是反映,都是教诲,文以载道,莫过于此,这个道有大有小,有左有右,有深有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