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是一本由[美] 耶日·科辛斯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涂污的鸟》精选点评:
●
●从小男孩的逃亡史中,我们依然能辨识出与作者经历相似的情节与心境,它遥遥呼应的真实与故事本身的意蕴交叉、碰撞,加深了故事的疼痛感。小男孩逃过了战争的戕害,却没能逃离普通人的涂污(这种涂污也是战争的延伸)。他所遇之人是善与恶的混合体,有的收养了小男孩,却将之视为魔鬼的化身,不同程度地排斥他、责罚他;有的纯粹是恶人,恨不得将“异族”的他置之死地;有的看似将他带入温情,实则对他进行了精神麻醉。重重的涂污,让他从一个天真的男孩成长为恶的传递者。整个故事的情节呈链条式发展,以小男孩空间的辗转为情节具体的展开点,尽管也有温情和善良,但更多的是血腥、暴力与残忍。小说读起来并不费力,却十分沉重。许多值得玩味的意象、情节在故事中前后呼应,延续、变形,特别是动物对人命运的隐喻、对情节的提示。总之,值得多刷。
●这是我读过的最“恶心”的一本书,也是文学纯粹性最强的。作者太能写,太能描绘,太能想象。但是,这世界的的确确有这么恶啊!
●被涂污的鸟
●红星照耀我心
●写出这样的书也是需要勇气的啊。
●所有的颓废与沮丧,在读此书时都转为庆幸。
●在目录提取一些耸人听闻的“关键字”来吸引眼球,就可看出不是要做一本“严肃”的书。内容(还谈不上写法)也不是所喜的。不是对这些描写的“震惊”,不排除为震惊而震惊,而是流水账式的罗列没有丝毫美感。
●一本通篇嚎叫的凄厉之书,一部女阴与眼球的自白之书,一本地狱图景的写实之书,如果有极限的话,这本书就是终结。从看它的第一眼,就被夺去。「划分为美国文学真的很...,美国人可写不了这玩意,作者是波兰裔犹太人哈,怎么也得分到欧洲文学吧,就这点很不舒服」
●难受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一):一口气读完会心塞
对于暴行的描述并无过度渲染,仿佛只是如实记录了所见所闻,看得心生压抑。一边读一边觉得好痛啊,那些折磨与殴打以及食不果腹和担惊受怕。看作者自序这本书在他的家乡被禁,不难理解,这书确实不那么“伟光正”,被侵略的国家人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可怜无助,在折磨起比他们更弱小的同类时,展现出的残忍不会比侵略者少。建议读一读,缓一缓……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二):被遗忘的恶
所谓的人性本恶在此书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俗语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在战争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成了我活你死的状态。不信任、虐待、剥削,视人命如草芥,即使伤人、杀人之后依然会心安理得。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的所谓“良心的谴责”,在这种状态竟没了踪迹。
本书经常被冠以“邪典”二字,但正如其他邪典小说和电影一样,他们反映的只不过是自然状态中的人性。大部分主流文学作品总是希望灌输给我们“世上还是好人多”的想法。要建成一个文明社会,这类做法无可厚非,但它经常会使我们忘了人性究竟会有多可怕。
回顾历史,在波兰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很多人只能记得德军的残暴、集中营的浓烟和尸体,但却忘了普通民众的所做作为。我们很容易将责任推却到几位突出的魔头身上,但那么多未能反抗、甚至是助纣为虐的民众,真的一点罪过也没有吗?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三):短评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二战时期地狱般的世界景象,词句间的残酷和野蛮令人害怕,轻易就陷入秩序崩塌后的社会的血腥和绝望。没有了文明的约束之后,人类的“恶”之程度简直难以想象,特定时代背景下那些荒诞的故事简直令人头皮发麻,恶寒之后只感到无比的震撼,但震撼之后我却只剩下了空虚与迷茫,还有深深的不解。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通篇都是直白赤裸的恶行,在战争的背景下,这不奇怪,可我回忆了一下曾经看过的有关二战背景的故事,虽然同样残酷,但总是以残酷的战争世界去衬托其他东西的,以电影为例,《辛德勒名单》就是弘扬人性中的大善,《美丽人生》是歌颂伟大的父爱,《钢琴家》是写战争中独自艰难生存的孤独与坚韧,而本书我实际上并没有看清楚它究竟要写些什么,就算说是要写一出悲剧,那么也没有“把美好的事物撕碎”这个过程,直接就把悲剧铺陈开了,也没有什么实际上需要讨论的“主题”,这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想了想,大概作者是想揭示人性中最浓烈最纯粹的那种“恶”吧?可只有“恶”却没有“善”,在浓重的黑暗中没有一点光明的慰藉,那未免有些太绝望了一些。书的最后,主角甚至会认为回到文明社会是失去自由,是那只“被涂污的鸟”,而他最后的恢复嗓音同时接纳秩序反而有那么点讽刺的意味在里面,这让我着实有些看不懂作者的想法和立场了,我个人有些不太能接受。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四):一个小男孩的黑色成长史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五):夹杂想象的苦难式被迫成长
单从文学的角度讲,一本游记式,或是流浪式的小说体裁作品如所有“在路上”的影视作品一样,无论有多少新的产出覆盖在曾经的经典之上都不会让人感到烦腻,个体的视角永远是不同的,有多少个个体便有多少个全新的体验,而那些生于想象或是体验的情节可以毫无障碍的被囊括在一整段体验之中。但二种叙事体裁之间存留巨大差异之处则在于视点的不同,电影可以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述适当地切换视角,丰富故事的维度;但小说则非常难达到这一点。大部分此种形式的小说都是以第一视角进行阐述,他的经历,他的遭遇,以及他所看到的一切。
这本讲述二战时期为保全性命被父母丢弃在村庄中的一个犹太男孩在东欧中的各个村庄流放的故事,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儿童眼中世界的残酷景象是如何被一个成年人处理的纯净而毫不做作,在那些荒谬的集体式迫害背后,是一个孩子在承受无数的质疑与肉体上的颠沛与折磨后的艰难成长。更令人惊异的是,即便主人公的视角仍作为一种定量,但却能够从作者所贴合的儿童的口吻中感受到某种变化,对周遭事物认知的微妙改变。
回望他的整段经历,会心碎地发现,在辗转于各个村庄之中,更替着不同的主人但却有着相同恶劣的遭遇之时,主人公像是被当下的环境所严密地笼罩起来一般,丝毫没有过去经历的介入。他就像是一块从一页纸张上裁剪下来的一块纸片一样,平整到丝毫不存在被人抚摸或蹂躏过的痕迹。它过去依附的纸张未能带给它任何,而在被修剪后所带来的新生却层层裹裹地满是伤痕。
“被涂污的鸟”是对文中主人公的一个比喻,也是对被“异化”的人所进行的最贴切的形容。当一只身上羽毛被涂成五颜六色的鸟回到自己的族群之中,它会因为外在的异样而被群起攻之。但或许,当所有的鸟身上都被涂满颜色,只剩下一只正常的鸟时,转而被攻击会不会是那只正常的鸟呢?
我无法得知鸟类的世界会怎样,但我想,人类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