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1》是一本由黄治军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39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一):历史需要感性
“拿了一手好牌,却打出了最烂的局面”这是看完“晚清”之后,最想说的。
从甲午海战到后期变法,明明有无数次挽救的机会,却每一次都能完美错失。就像一个完美避开所有正确答案的考生,让人苦笑不得。
作为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朝代,其实晚清的很多事情、很多人物,我们都知道。譬如甲午海战和邓世昌,譬如戊戌变法和光绪帝,譬如辛亥革命和袁世凯。然而,这段历史终究还是过去了,期间掩埋的英雄骨血,和爱恨情仇更多的都随时间逝去而被世人遗忘。
当作者以更加诙谐的方式来记叙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好像一个旁观者,能看清事情的全貌;有像一个经历者,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重回那个动荡的年代,看到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和光辉之下的刀剑血泪。
《全球通史》的前言里说,历史的记录者应该是公正的,不含情感的,这样才能最好的给读者还原历史的原貌。我更喜欢《晚清最后十八年》这种带着情感的叙述。
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经历、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只有我们作为一个人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站在后来者的角度上,再去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惊艳和悲哀。
跟着黄治军重回晚清,才看到那个一直被打击的帝国,曾经的辉煌:它拥有世界前列,亚洲第一的舰队,却因为指挥的失误和政治的倾轧而永远的葬送在了茫茫大海中。
跟着黄治军重回晚清,才看到那个一些一直被嘲笑懦弱的人,曾经的铮铮铁骨:他们或许因为深处不同的利益集团而身不由己,但在面临敌人时宁战死不投降的孤勇,当值的我们的钦佩。
晚清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旧社会瓦解的历史,所以那个社会的黑暗,更加能更加直接的呈现到我们的眼前。权利倾轧之下,人命为草芥;那个熟知的变法,原来只是一场权利的争夺。而原来所唾骂的奸臣,其实背后背负着家国的重担。
当我们重回晚清,更加清楚的看到,那些事件的另一面;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些人物的伟大和身不由己。才更加明白那个时代的无奈和伟大:当失败成为必然时,仍有人孤注一掷。
所以我说,历史需要感性,当你用完全理性的笔触去书写时,那些血泪,那些爱恨总是很难真实的让人感触到。而《晚清最后十八年》的漂亮之处就在这里,总能在理性之外,留有一丝融入了当时代的感性。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更加鲜活,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更加明晰。
黄治军的厉害,不仅在于传递事实,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与精神。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二):无论世界多么荒凉,心中的光明总要靠自己点亮
在历史长河里,人类很渺小,不足以引起岁月的任何停留,可在历史的辉煌里,人类又是如此的伟大和不可思议,因为所有的历史都是人为的,不论辉煌还是荒凉。 一直以地大物博而倨傲的九州华夏,在晚清时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欺凌。在那段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阵痛的历史里,不论是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权力的集中者慈禧、为人臣者的李鸿章、袁世凯,还是积淀丰厚的华夏都充满了挣扎。对命运的挣扎、对失败和屈辱的挣扎。那么他们又都经历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来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大清朝的颓败以及挽救历史齿轮跌入谷底呢? 黄志军通过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晚清最后十八年》用轻松风趣的文笔给了我们一个详尽的答案。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泱泱大清朝在腐朽不堪的颓势里像个深陷沼泽的巨人苦苦挣扎着想要站起来自由行走,可却屡屡失败。 在这一系列的挣扎中,大清朝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受尽屈辱却无力雪耻,无数的仁人志士便一腔热血地发起了变革,妄图能改变现状,强大九州,光复华夏。于是偌大的统治集团因各自的利益而界限分明地划出了不同的派别,形成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这些团体、派别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不但没能如愿地挽救大清,反而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晚清最后十八年》以袁世凯入仕为起点,将个人命运和大清朝的命运以及历史洪流的发展都结合了起来,作者黄志军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轻松诙谐的语言、缜密严谨的态度还原了那段人们即熟悉又知之不详、黑暗、纷乱的历史。 读了《晚清最后十八年》才能明白作者黄志军在序言里说的那样“历史洪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而不论身处何位的个人终究太过渺小,难以抗拒时事的骤然变迁。但各个利益集团里各重要人物们个人的爱恨情仇、发展、行事亦如屡屡丝麻,纠缠在一起拧成了一根无形的绳,拉动着历史的巨轮缓缓前行。 黄志军不仅用心还原了这段复杂历史的前因后果,还展现了这时期国内国外重要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纠葛,让空洞乏味的历史人物骤然鲜明了起来,细细读来仿若看到了一部生动的历史剧,画面别致清晰,令人难以忘怀。 不管这段历史有多难堪,一如黄志军所言“不论这世界多么荒凉,点亮心中的光明只能靠自己”,如何看待历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在历史中有所得,并能在现实生活里得到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三):苦难历史的理性探索
晚清,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离不开内忧外患,离不开变革,离不开半封建半殖民地,离不开失败与屈辱。
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时刻,无时不刻不在深深刺痛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复兴热血人士的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现代人崭新的思想观念,仔细考察那段屈辱的过往,分析活跃在那段时期内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离不开光绪皇帝、西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戊戌六君子这样一些历史人物。如果着眼于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离不开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就外部环境而言,则不能不联系到东瀛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通过对上述人物,围绕他们发生的事件现象的考察,或许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晰,那样一个时代,许多事件之所以发生,许多人物空前活跃,变革之所以失败,背后所蕴藏的原因,更有利于生活中当下的人们,痛定思痛,深刻接受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现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探索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清代末期社会的种种现象,从袁世凯朝鲜发迹入手,寻根探源自己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
在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熟悉中国历史的大背景基础上,作品深含草根精神,带着浓烈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围绕洋务派与变法派,保守派与改革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等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理想诉求各色人等的相互角力,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高深、惊心动魄的中外军事安排的种种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各既得利益集团共同作用下,社会的黑暗,人心的不古,给人们带来视角全新的阅读感受。
朴实冷静的文笔,翔实记录下历史人物在清亡过程中个人发迹,助纣为虐,“庸医杀人,书生误国”,普天之下纷纷攘攘的乱象。通过层层推进的客观叙述,试图揭示独特视角下,对问题发生原因的探索,使读者进一步明白,腐朽的清王朝,之所以灭亡,是险恶的内外部环境,活跃于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推波助澜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或者出于一己私利,或者误国误民,或者好心办坏事,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气数已绝的大清帝国这座残破的“大厦”,终于在历史的风雨飘摇里,轰然倒塌。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凌厉态势,给了他最后也是最重的一击,中国社会,也终于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不伦不类,真正开始了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社会复兴的艰难起步。
作品为文格调清新,视点新颖独特,语言轻松诙谐,引人乐读。严肃、宏阔的历史话题,经作者娓娓道来,营造出悦读的氛围,如话家常般,令人感到亲近。
——评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作者:高立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四):苦难历史的理性探索
晚清,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离不开内忧外患,离不开变革,离不开半封建半殖民地,离不开失败与屈辱。
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苦难时刻,无时不刻不在深深刺痛着百多年来,追求民族复兴热血人士的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现代人崭新的思想观念,仔细考察那段屈辱的过往,分析活跃在那段时期内的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离不开光绪皇帝、西太后,李鸿章、袁世凯,戊戌六君子这样一些历史人物。如果着眼于中国历史上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又离不开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就外部环境而言,则不能不联系到东瀛日本,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通过对上述人物,围绕他们发生的事件现象的考察,或许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晰,那样一个时代,许多事件之所以发生,许多人物空前活跃,变革之所以失败,背后所蕴藏的原因,更有利于生活中当下的人们,痛定思痛,深刻接受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现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探索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期,清代末期社会的种种现象,从袁世凯朝鲜发迹入手,寻根探源自己心中对于清亡的疑问。
在了解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熟悉中国历史的大背景基础上,作品深含草根精神,带着浓烈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关怀围绕洋务派与变法派,保守派与改革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等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理想诉求各色人等的相互角力,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高深、惊心动魄的中外军事安排的种种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各既得利益集团共同作用下,社会的黑暗,人心的不古,给人们带来视角全新的阅读感受。
朴实冷静的文笔,翔实记录下历史人物在清亡过程中个人发迹,助纣为虐,“庸医杀人,书生误国”,普天之下纷纷攘攘的乱象。通过层层推进的客观叙述,试图揭示独特视角下,对问题发生原因的探索,使读者进一步明白,腐朽的清王朝,之所以灭亡,是险恶的内外部环境,活跃于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推波助澜诸多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或者出于一己私利,或者误国误民,或者好心办坏事,最终,落得个同归于尽。气数已绝的大清帝国这座残破的“大厦”,终于在历史的风雨飘摇里,轰然倒塌。辛亥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凌厉态势,给了他最后也是最重的一击,中国社会,也终于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不伦不类,真正开始了民族复兴,国家复兴,社会复兴的艰难起步。
作品为文格调清新,视点新颖独特,语言轻松诙谐,引人乐读。严肃、宏阔的历史话题,经作者娓娓道来,营造出悦读的氛围,如话家常般,令人感到亲近。
——评黄志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作者:高立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五):宋教仁、袁世凯与孙文
多年以来,孙文为革命的筹款都是“不择手段”的,而铁路是个大利场,大清变成了民国,铁路主宰由盛宣怀变成了他,这又是一个为革命筹款的好机会! 也就是说,袁世凯政府成立之后,孙文确实无意角逐政治,孙文还留在革命队伍里,还需要为革命党人争取政权,如果要接受现在的民国,就要接受政权不在手里的现实。站在这个角度,袁世凯比当初的清政府更加危险。当初革命党人为“驱逐鞑虏”流血牺牲,虽然希望渺茫,可毕竟还找得到合法性;现在为各方所接受的民国已经成立,如果还要对袁世凯继续“革命”,合法性又在哪里呢?又有什么理由呢? 随着宋教仁即将北上,他与孙文之间的分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虽然宋教仁也一直认为“袁世凯不可信”,但宋教仁的“不可信”是从宪政、分权的角度出发的。在宋教仁看来,如果没有宪政框架下的分权,换作谁(包括孙文)来当总统都是“不可信”的。所以宋教仁要做的只是在共和立宪的框架下与袁世凯共处;他只会限制总统的权力,不会夺取总统的位置;他不会非得追求“革命胜利后”的革命党一党执政,却不会放弃在民国中以政党竞选参与执政——这必然会导致宋教仁“放弃革命”。在他看来,革命虽然可以推翻朝廷,但共和立宪只能通过协商、妥协和契约才能带来。 孙文却是一个现实的人,他不像宋教仁那样“理想化”,对通过没有武力依托的政党竞选来制衡袁世凯等其他势力抱有根本性的怀疑。对于孙文以及陈其美等孙派人物来说,他们眼里的“袁世凯不可信”却是无视袁世凯政府已经成立的事实,要再一次推倒重来,夺取政权——这也必然会导致孙派“将革命进行到底”,继续用武力来达到目的,对于政党竞选这样的事情自然不会很在意了。 而现在,对于孙文以及陈其美等孙派人物来说,宋教仁让章太炎的“革命党消”变成了现实,也在事实上让孙文和陈其美等人“什么都没有了”变成了现实。同盟会已经不存在了,孙文和陈其美等人手中已经没有了“革命党”,新的政党政治又不是他们希望的道路,也没有他们的位置。随着宋教仁另树一帜,急剧上升为新的政治明星,孙文本人和孙派人物陈其美等人却都被边缘化了。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宋教仁真的代表国民党与袁世凯达成良好合作,那么,孙文和陈其美等人失去的不仅是家底和手中唯一的牌,也是“革命的前途”,从此只能接受作为“革命党”的同盟会变为民国政党的既定事实。孙文等人如果要继续革命,又只能从头开始,这对孙文的革命事业简直是灭顶之灾——宋教仁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孙文等人的“革命大计”! 由于这种根本上的分歧,与袁、宋之间不同,此时的宋教仁与孙文、陈其美等人之间既没有了合作的意愿,也没有了合作的可能,而是进入了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相信,孙文和陈其美等人即使没能阻止住宋教仁把同盟会改造成中国国民党,也必将阻止宋教仁北上与袁世凯真的达成合作!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六):历史是明镜,读来依自“清”
看过很多史书,但没有看过这样的历史书---并不只是用文字冷冰冰的堆砌出那段过往,而是把所有的人物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光绪、慈禧、李鸿章、袁世凯,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仅仅用几句话就概括完的人物,他们是实实在在的,饿了要吃饭,吃饱了也会打嗝的人。他们是最不想看到清朝灭亡的人,从1884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的国门时,他们就在着手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真金白银花出去了,炮弹军舰也装备上了,然而泱泱大国却打不过一个连军舰都买不起的日本。当光绪皇帝被关到瀛洲,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行刑时,慈禧清楚且明白:清朝无力回天了。
这本书从袁世凯发家的朝鲜战争开始,详细描述了甲午战争,并且还原了中日第一次正面开战时海上作战的情形,而后又梳理了康有为引导的戊戌维新活动,也只有真正的把戊戌变法的前后因果都了解清楚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严复评价康有为时的呐喊:“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书生误国,庸医杀人。”
《晚清最后十八年》,作者黄治军并未采用史书以往一贯的作风,严肃又沉重,而是使用幽默诙谐的笔风,将那段充满耻辱的过往、苦苦挣扎的大清,和为了改变命运而变革的人们,360°全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熟知慈禧,世人对其评价一点都不委婉——祸国殃民的“卖国贼”, 她是个很会靠手段上位的人,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慈禧上位的手段一步一步的拆解,慈禧能走到慈禧的位置,靠得可不仅是手段。
我们熟知光绪,那个发动百日维新,最后被囚于瀛洲,孤独终生的清朝末年皇帝,也许他才能算做清朝最后的一个皇帝---至少他还亲过政、上过朝、批过奏章。他原本不是做皇帝的人选,却逃不过做皇帝的命运,他恨慈禧吗?也许恨吧,但肯定怕。
我们熟知袁世凯,后人对其评价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但没有几人知道,在36岁前,袁世凯还是那个在朝鲜呆了13年,眼巴巴的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回朝,拯救未来大清国的热血青年。
我们熟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北洋军阀的最高长官,他掌握的北洋军阀曾一度让清朝陷入“跻身世界强国”的美梦,也让西方列强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清朝可能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然而甲午一战,让清朝政府碎了梦,让西方列强笑得合不拢嘴。
站在当代,当我们再度回望那段历史时,人物与事迹都已淡去,但结果却永远无法改变,甲午战争失败了,清朝灭亡了,台湾被割裂出去了,抗日战争打了八年,这是我们的耻辱,但绝不能成为历史。
为何失败,怎样失败,如何失败?清朝明明是个拥有物产丰富的大国,如何沦落成被人随意践踏的地步?黄治军在《晚清最后十八年》里给了答案——原来所有的失败,所有的变法,都是权利相争的结果,权利倾轧之下,人命为草芥,变法,只是一场权利的争夺。后党赢了,慈禧得权;帝党赢了,光绪得权。而我们知道,他俩谁都没有赢。
作者用诙谐的笔调,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开那段历史的浓雾。也许完全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史书记载更能展开历史的真面目,但是黄治军这种理性中有夹杂一丝感性的叙述风格,更能将清朝这段颇具争议的历史,挥洒得淋淋尽致。
历史总在前进,清朝过去了,但成败的道理依旧不变。正如作者在自序的最后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晚清最后十八年1》读后感(七):在蒙昧中挨打,在屈辱中觉醒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以武力在华攫取利益,迫使清廷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时期;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的斗争史、惨痛史。黄治军先生的《晚清最后十八年》一书,以历史的写实手法较为清晰而完整地介绍了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风云突变、烽烟四起的历史事实。比如,沙俄入侵中国西北的伊犁地区,日本侵略中国东南的台湾和中国的东北,英国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制造“滇案”并两次入侵西藏,法国则挑起大规模的中法战争,等等。
冲开覆盖在历史上的层层污秽和金粉,透视满清的覆亡、国体的改变,感受的不仅是心灵上的震撼,还有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商品输出被资本输出所取代,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帝国主义国家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更加迫切。这一时期,世界列强从殖民地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弱肉强食的世界,没落的晚清就像待宰的羔羊,屈辱的任由列强欺凌。就连受农奴制残余束缚的沙俄,也借助哥萨克的刺刀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俄国在东北的扩张,引起了日本的严重不满。
1904年2月,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日俄战争。尽管“回顾起来,这场战争(日俄战争)是远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非欧洲民族充分觉醒的序幕;这种觉醒今日正震撼着整个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但是,受伤害的却是中国人民,“自旅顺迤北,直至边墙内外,凡属俄日大军经过处,大都因粮于民。菽黍高粱,均被芟割,以作马料。纵横千里,几同赤地”,“烽燧所至,村舍为墟,小民转徙流离哭号于路者,以数十万计。”就连日本人办的《盛京时报》也感叹,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弱国无外交,落后只有挨打的份儿。1904年的日俄战争,经过了一年多的战乱,终于落下了帷幕。但是,狼熊相互撕咬,羔羊被分而食之。战败的沙俄“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而由中国人民去接受恶狼的宰割。1905年9月,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沙俄将旅大租借地及该租借地内的一切权益、公产等转给日本;将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连同支路、利权、煤矿等无偿转让给日本。此后,中国东北从一国独占变为两国分据南北的局面,旅顺、大连地区人民由此开始了长达40年屈辱的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地生活。重新梳理这段历史,清政府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其中固然有列强压力之下的“迫不得已”,更有自以为得计的“主动为之”。
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政府绝不可能置身战争之“局外”或在日俄战争“中立”,反而像是羔羊站在了一狼一熊之间。但是,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两场战争,不但让满清丧失了勇气,也彻底的赔光了家底。《马关条约》赔给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每个中国人一两。以至于慈禧在诏书中都慨叹:“现今库储一空如洗,无米何以为炊,何以为战?良由创巨痛深之余,慎言战事。”所以,即便被袁世凯称之为“唯一可靠的日本人”,不仅全盘继承了沙俄在南满的全部利益,还狮子大开口的索取额外利益,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清政府也只只能“割肉饲虎”。
俄、日在中国的扩张,又再度引发英、法、美、德等诸列强瓜分中国的进度。1898年7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在南方,法国和日本均效法英国,强制清政府签订所谓不得将越南邻省和福建割让他国的协定。事实上,这等于清政府同意将云南、广西和福建分别划入法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同时,法国还将势力伸入广东,继强制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割让他国后,1898年11月,再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面对法、日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扩张,英国一纸《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香港“新界”地区99年。当然,德国、美国在侵略中国夺取利益这事儿上也是不甘示弱的。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的记忆在回望中更加刻骨铭心。尽管清政府屈辱求全的保住了“龙兴之地”,却滋养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更大野心。清政府最终非但没能守住自己的封建王权,反而加速了王朝速朽、倾覆的步伐。当改良、立宪的希望最终幻灭,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聚集到反对满清帝制这条战线上来时,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辛亥革命打响了第一枪,并且很快演成燎原之势。回望历史与现实的天空,本书既深度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种3种侵略罪行,也详尽的阐述中国人民拯救祖国危难的英勇斗争。“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一如国家主席***关于坚持正确历史观所论述的,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苦难、已经创造的辉煌成就、正在激励着我们带着历史的启示,阔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