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26 00:56: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100字

  《时间的观念》是一本由吴国盛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观念》精选点评:

  ●

  ●这两年感到自己在经历新的人生阶段,很多东西不再重要,某些东西则亟需重新发现。“时间”是后者,它让我困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书架上落了灰,柏格森的《时间与自由意志》啃到一半,对康德是心向往之又全然不得要领。我渴望着新观念的冲击,渴望把过去生活和教育所给予的那些成见一条条拎出来,观察审视,重新定义、排序。可是好难,我所能接触的尽是陈词滥调,或是不知所云。吴国盛先生的这本《时间的观念》于我,是沙原里一眼甘泉,是坐标轴上值得命名的一个点。

  ●写的真的好,很多东西帮我串起来了,谢谢吴国盛老师......

  ●作者写的是科学哲学范畴下的时间观念演化,这个该是吴老师本行,一贯语言浅显易懂(不懂跳一跳也懂了),但是在描述柏格森时间观念的时候,差点翻车,可能老柏的时间哲学范畴更大,有些跨专业了。更有意思的是,吴老师在本书新前言说了,要他现在写,会写出新的东西,说实话,还蛮期待的。

  ●作为中国第一本研究时间观念史的著作,历史意义极高,当然学术价值也不低,基本囊括了世界上几种流行的时间观,并进行深入阐述。“时间就是权力”

  ●作为一本梳理时间观念史的小书,还是相当有用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传统“时”的观念与纯粹测度时间的缺乏,以及彭加勒(相对于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吐槽一句柏格森的那章跟民哲似的看得我快睡着了。

  ●从时间的客观记录来开始讨论

  ●内容不错。只是写作上看,unity有待提高。

  ●昨天等导师的当儿,把相关章节看完了

  ●其实可以把科学与哲学家们的时间观念分为四个维度:1.以牛顿为代表的绝对时间;2.莱布尼茨的相对的时间;3.伯格森的矢量时间;4.爱因斯坦空间化的时间。作者本人似乎很倾向矢量时间。但似乎这几种时间观念是建立于不同前提与维度下的。伯格森虽然不招人喜欢,但普鲁斯特根据伯格森的理念写出的《追忆》却别致。海德格尔说的很清楚,哲学的“时间性”与科学的“时间”是不同的,算是明白人。 但还是不喜欢海德格尔。还是很对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着迷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一):了解时间观念史的基本书目

  书如其名,这是一本时间观念史。时间既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天球旋转,提示周期、节律;生老病死,提示宇宙历程的不可逆性;这是两种原型时间经验。而我们所有的时间经验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定时定位的标度时间经验,一类是关于人生短促或者无聊的慨叹,前者称为标度时间经验,后者称为时间之流经验。 天文现象的周期运动与重复使某种纯粹的数量突现出来,引发了时间测量意识,包括年,月,日等,这是标度时间经验。时间不可逆地由未来走向过去,这是时间之流。而时间概念正是从这两种经验中浮现出的。 希腊观念里有死的人类和不死的神,这一区别导致了对神圣永恒的追求,形成了循环时间观念。基督教中耶稣的死只有一次,是不可逆的,这就形成了线性时间观的起源,后世世俗生活与资本主义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加快了这种时间之流。 一章:中国哲学不执着于死,也就没有对时间之流的否弃,同时又有高度发达的标度时间意识,如“时”,这是中国时间观念的特色。但中国的测度时间概念并不发达,如“久”并不是一个纯粹量化的时间概念。因此可以说,中国既没有印度-希腊意义上的循环时间观,也没有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线性时间观。 二章:在古希腊对历史的淡漠中,循环时间观成为希腊突出的时间观。印度与轮回思想有关。希腊则是灵魂不朽等观念(突出表现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运动的数。 三章:基督教文化中的时间之流与线性时间观。基督教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奥古斯丁将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 四章:技术时代:测度时间与线性时间观。因为技术使时间的测度不断精细化,如钟表。这是笛福的时代。基督教教会坚决主张线性时间观,而整个中世纪的民间依旧广泛流传循环观。笛福的循环时间痕迹是否有对抗天主教的印记。遇见未来的父亲,也是时间循环观的一个体现。(113页,114页,115页,116页) 时间是一种权力,中世纪教会通过时间控制教民。而在现代,时间暴政体现在时间成了生活指挥棒,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 五章:近代科学对测量时间的新贡献是,强调了测量时间量的方面,将它完全数字化。相对论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这一维度。空间会受到时间影响产生变化,这就是时空的相互融合。 六章: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笛卡尔将空间归于物质世界,时间归于精神世界。而霍布斯也认为时间就是一个空间过渡到另一个空间的运动观念和影像。洛克认同牛顿,认为绵延也是一种广袤。贝克莱反对牛顿将时空抽象化,认为时间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与我们心中持续更替着的观念系列相联系。接着是布莱尼茨-克拉克论战,将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评发展到高潮。康德接受牛顿时空观,同时认为时空的绝对性不在于他们独立的自身存在,而在于它们是属于人的先天感性形式(也即是先验的)。后面是彭加勒和迈耶松。 七章:探讨“深时”(地球历史的漫长时间尺度)的发现使启蒙运动精神成果进化观念、发展观念、演化观念得以可能。 八章:物理时间之矢的发现。这是有方向的,对未来开放的、偶然性在其中占据根本地位的、过去与未来不对称的本体时间概念。后面的例子基本与物理有关。 九章:时间之流的哲学阐释。首先是麦克塔加时间的A系列和B系列,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柏格森心理时间的绵延和心理时间,与机械的空间化的时间相对。胡塞尔用现象学的方法看待时间 他主要探讨时间意识连续性的根源与客观时间的现象学来源。最后是海德格尔时间性就是此在,是我们自己一向所是的,能够追问存在问题的一种特殊的存在者。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二):两种时间观:循环时间观与基督教时间观

  其实对时间的本体论讨论一直是有的,从古代的赫拉克利特、奥斯丁到近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等。时间并非虚妄,时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物体运动的测度或效率的标度,时间哲学其实就是生命哲学,其中不乏基督宗教对时间观念史的突出贡献。

“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奥斯丁《忏悔录》

有人说,代表工业时代真正的标志是机械钟表而不是蒸汽引擎。无论是蒸汽机还是现代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而效率则必须要用钟表来标度。海德格尔说,人类之所以要测量时间,是因为作为此在的人对自身的关切而引起的。我们测量时间、管理时间,提高效率,是为了节省时间。节省时间意味着我们个体的生命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我们对时间的首要领悟,或者说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人之为人,是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生存着。

《时间的观念》是一本书写时间观念演化史的书,作者是国内科学史领域的领军人物吴国盛教授。作者强烈地感受到20世纪末以来,科学领域对时间的概念和观点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把时间空间化的看法忽略了时间的本质;在分析哲学方面的著作则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结构的东西进行剖析从而也取消了时间的本质,这些都不能让作者感到满意。毫无疑问,时间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已经在现代性之中被遮蔽。其实对时间的本体论讨论一直是有的,从古代的赫拉克利特、奥斯丁到近代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出于对时间哲学的重视,作者通过梳理时间观念的演化史的同时也道出他自己对时间的一般看法。时间并非虚妄,时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物体运动的测度或效率的标度,时间哲学其实就是生命哲学,其中不乏基督宗教对时间观念史的突出贡献。

循环时间观与基督教时间观

书中认为,历史感的淡薄比较容易倾向于循环时间观,例如印度、希腊。循环时间观是指将时间理解成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周而复返。中国的阴阳时间观则是一种弱的循环时间观。轮回这个概念是印度人对时间的看法,一个轮回等于尘世的43亿2000万年,是梵天神的一日。希腊人的强时间观体现在很多希腊哲学家的思想里,例如毕达哥拉斯及斯多亚学派。希腊人对圆周运动的偏好就是一个佐证。斯多亚学派更是将赫拉克利特的理论改造成一个无限循环的宇宙论。

循环时间观体现了追求永恒与不朽的生命观。脱离了轮回的生命是值得追求的,为此,印度人无比刻苦地加以修炼自身。而在柏拉图那里,灵魂被认为是不朽的,希腊人对永恒的追求极其热烈。永恒,就是在变动之中保持同一,确立一个超越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流变和不确定性。循环时间观反映出生命对死亡的恐惧,对无常的扬弃。它本质上取消了时间。此处希腊人的永恒观念与后文所要论述的奥斯丁基督教永恒的观念截然不同。希腊人对变动、物体运动变化的观察和研究是为了掌握永恒世界的原理,因为他们认为此世的变动正是遵循着那些永恒不变的原理。他们认为,在那个永恒的、本质的、本原的世界之外,其余一切都是幻象,都不是真实的。很多希腊哲学家都将时间与运动、变化联系起来。那么在那个他们所追求的永恒的、本原的世界里,时间也是永恒不变的,这等同于说没有了时间。的确,希腊人将永恒定义为非时间性的,无时态的。亚里士多德说,宇宙是恒久地存在,天球周而复始,不知疲倦地运转,它们没有历史,没有生灭。

由整个以色列民族历史事件构成的旧约也是基督教所继承的救恩史。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之下,时间不是形式与质料之间的互动的结果,时间被体验为深刻的重大事件。创世作为人类历史的发端,指明了人类虽然是一代代繁衍不息,但却是清晰地朝向未来而生存的。基督耶稣的诞生,成为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事件。这个事件被理解为时间的原点,所有过去的事件奔向它,作为道成肉身的预备;全部的未来由此展开,每一刻都被赋予了拯救的意义。基督教信仰宣告了耶稣基督战胜了死亡,末日再临与审判先行于此世每一刻的当下,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事件不再是偶然的,他们将与天主的拯救密切相关。基督教的时间本质上是排斥循环时间观的。未来在基督教线性时间观的理解中是保持开放的,具有创造性的。末日对基督徒而言总是充满了被拯救的希望,他们所拥有的时间概念是一种对未来有所期待的时间。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时间解释与基督教的时间体验是极其相似。

客体化的时间与主体化的时间

有趣的是,钟表的发明受到的不是基督教线性时间观的影响,反而是一种循环时间观的影响。现代时钟与研究天体的学说有直接的关系,时钟的原型是古代人发明的天文钟。文艺复兴时期,希腊古典学说复燃,循环时间观又回来了,与基督教线性时间观展开激烈的争论。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家因为接触并学习乃至熟知希腊古典学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持有循环时间观。我们能够透过钟表的历史隐约发现牛顿物理学以及伽利略发现的摆的等时性。钟表的物理机制始终提醒着人们万物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近代科学同时也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那是一种认为历史是单向发展的观念。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告诉人们,人类社会是从低级的、原始的形态向现代的、高级的形态发展,而且这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19世纪进化论深入人心,这种具有进步主义精神的单向线性时间观已占据决定性的支配地位。我们现代人对时间的理念几乎都是单向线性时间观的产物。单向线性时间观在哲学层面是实证主义的,也就是说它由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思想所整合,结合了物理学中的测度时间。尽管最新的物理学科例如混沌学说可能打破这种固有的时间观念,但大众对此深奥的学说可谓知之甚少,想要把人类从对测度时间的依赖中拉回,目前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作者认为,时间一旦成为物理科学的对象,就必定会与作为物理科学先天形式的时间概念所冲突,遗憾的是这个重要问题并未引起科学哲学界的关注。

职是之故,作者在本书后半段集中介绍了探讨过时间之流、内在时间的几个重要哲学家的思想。私以为,作者较为欣赏和推崇的是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对时间的经典阐释。柏格森认为有一种真正的时间,乃是被我们直接经验所把握的。我们经验到时间的连续性,那是生命不息的冲动,被柏格森称之为绵延,构成了其哲学的主要内容。在其著作《创造进化论》中,绵延被描述为生命之流。作为唯一实在的东西就是那个活生生发展中的自我,是寄托在绵延之上的。人的自由、人格的发展在于自我与绵延的同一。因为物质与心灵并不直接发生关系,它们是通过记忆相联。自我对过去的事件有独特的感受,最直接的感触,这构成了真正的记忆。而物质则是通过记忆参与到绵延的创造中。开创现象学的鼻祖胡塞尔也有相似的说法,对现象学而言,有意义的是主观的、内在的方式,对时间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才具有意义。所谓过去,都是现在的过去并且存在于现在的记忆之中,所谓未来都是现在的未来并且存在于现在的预期之中。意识内容不是单纯的当下的感知,而总是对过去的持留和对未来的预存结合在一起的,意识内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域。在这个域中的意识是主动的、创造的、自由的,它甚至能够改变时间的流速,也就是俗话说的“度日如年”、“恍如隔世”这类对时间的体验和感受。海德格尔讲,人就是这样一种有时间性意识的此在。人是一个存在者,人的存在正是借着时间性而显现的。在自然科学中,时间是均质的,是表达或测度物体的运动,时间没有内容意义。在历史科学中,时间是有质的差别的,因为历史有着内容意义。当下参与的世界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就寓居于世界中。

时间以及质询时间是一种宗教意识。柏格森、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时间阐释中有奥斯丁的深刻思想。奥斯丁认为,在人的当下意识中时间被区分为三种维度即过去、现在、未来,即存在着过去的当下、当下的当下和未来的当下。过去的当下是回忆,当下的当下是观想,未来的当下是期待。回忆、观想、期待拓展了人的时间意识和超验意识,因此时间在这个意义上是延展、拓展,是人的精神的延展、拓展。人的自我认同、作为位格的人而统一的行为,在当下找到了其根源。享有时间、度过时间是人的精神能力。

人享有时间并非指人是时间的主人,而是说人的确能够感知、回忆、期待他整个生命历程并收拢于他的当下。因为万物流变,人生无常,灵魂总是躁动不安无法宁息。无论是持循环时间观的希腊人还是持线性时间观的基督徒,都在渴求永恒。只不过,各自对永恒的理解有所不同。循环时间观的宇宙、世界是个不生不灭的世界,这种永恒形同死寂的枯水潭,毫无生命力可言。 循环时间观有陷入虚无和无意义的危险,不仅取消了内在时间,也使得具有时间品性的历史本身变得毫无意义。而基督徒的时间观超越了循环时间观,时间成为人的主体现象,精神现象,从而使得人有回应天主的可能性。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三):周六读?:几小时观感

  “时间自在地流逝,而人则在疲于奔命的生活节奏中创造了时间的威权,并使自己成为时间的奴隶。”

  ——导言

  中学时期对于哲学历史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出于语文写作中为了装逼/提升逼格的操作,也有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佩服于前人的智慧和现代研究者的毅力和定力。说来有点可笑,没有坚持的读这些文字是因为不需要了(考试已经结束了),就算大学时期再读或者再学都是基于考试的需要,也是这个时候感受到记忆各个名家大作思想的痛苦,恰巧我本人又是一个不善于记住名字的人。所以,算是在痛苦中暂停了这种输入。

  今天在书店翻书的时候,这本书印入我的眼帘是得源于书店将其单独陈列在一众“时间”主题类书籍中,有些显眼。翻开书籍,是目录,并不排斥,于是站着开始看“导言”,略长,但却是对本书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表达。(出于功利想要了解本书的人,或许仔细领略导言和序言,甚至于结尾几页的附录(更深刻的研究导论),也能快速的get到表达的大体)不过这次,因为时间还算合适,我在将要去到自己的座位上专注前,翻了翻豆瓣的评分,8.8,哇,高分呐。所以这本书也被我带到了座位上。

  【这些文字基于写作者最主观的表达,既是偶然的灵感,也是阅读中蓄意为之的想法。是的,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就有想过,自己在主观表达时可以用到的内容和观点。所以,这种吸取是强烈个人意识的,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说是幼稚的。

  这种写作是为了自己,如果不小心帮助了他人,那就很感谢了。】

  在豆瓣上评分,其实是我觉得相对困难的事情。对于事物好坏、优劣是基于主观意愿出发的观点。所以我时常就是随便一点,基本上是3星及以上的评分。后来渐渐需要评价的事物多了,自然而然有了自己内心的标尺。——这个事物对于我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一般是两种,当下的即刻感受与久而久之浅层思维里的感受。第二种是基于回忆,基于脑容量对内容的吸取、储存、再加工的综合反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次电话/网络客服后,需要给服务者好评或差评。因为某橘色软件,出现了中评。但其实在我个人的体验中,相对极端,好就是好,直接满分;不好则给到最低,标准中的一星。这种对服务的反馈体现在大多数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觉得好,但是给了4星,而非5星。

  阅读最畅快,最酣畅淋漓的体验,既有吸收了新的、未知的知识,更有个体体悟到但尚没有完整表述时却有那么一群人/一种思想来诉诸文字的表达。错愕中,有了在那个时期,与表达这个言论者同处一个时空的错觉。他在诉说、他在表达,而我作为旁观者捧着书就这样和他靠近了。

  从第四章,技术时代开始进入了世界近代史(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表达,这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若说前三章是出于感官和直觉的表达,那么从“技术时代”的出现开始,表述进入了可测量的、可量化的区间。

  “时间的暴政体现在,时间成了生活的指挥棒,时间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定时”是技术时代日常生活的一大突出特征。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时间,但时间又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天然地属于自己,因此时间被精心地分配和计算。”上班时间不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需要扮演,娱乐时间/家庭生活时间等成了人类自主的时间被压缩的最后一片板块。

  “在时间的分配方案中,蕴涵着一个引为前提的观念,即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一切的观念。即使你不干什么,时间也不会终止它的流逝。正是这种看法,使得现代人内心总是非常紧张,总是担心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决不能闲着,一定要有所作为。时间这时候就像一个高举着皮鞭的监工,驱使着人们奔波忙碌,只争朝夕。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狠命地消耗掉此刻现在。因为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是所有的浪费中最大的浪费。”

  “速度是到处受到尊崇的新上帝,尽管以交通为例,它是以大量的事故和牺牲为代价的。迅捷(promptness)是技术时代的又一价值标准,缺乏这歌标准,技术社会便不可能存在。”

  “在商业价值中,时间不仅是商品价值量的标准,它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所有人都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而获取报酬,所有的报酬都标明时间量,每小时/每天/每周或者一个月、一年。”技术时代创造了那么多的工具、装置、器械,以减轻人的劳动,可是为什么,人类反而更加忙碌、更加不得清闲?这是技术时代人类的命运,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解释了这一可悲可叹的命运。”

  第四-第六章,联结了近代物理学显著的研究成果、代表人物,讲了“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第五、六章略读。

  第七章开始,“深时(deep time)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启蒙运动的精神成果——进化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演化的观念得以可能。”深时指的是,地球历史的漫长时间尺度。属于地质学考古学的范畴。(所以我略过了)

  第八章,从热力学等多种角度研究分析了“物理时间之矢的发现”。“物理时间再发现的意义,自然科学在自觉的反省由近代科学所铸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格局。人与自然的二分,带来了哲学上主体与客体的二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二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总是无法消除,也许,它们确实存在互补关系——矛盾但缺一不可。”

  第九章,关于20世纪哲学中,对时间问题格外重视的四位代表哲学家的言论著作“极简略的提要”。

  “当代时间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一是对历史上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与空间不同,想要对时间作一个完全的直观而又无矛盾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蕴涵了两方面迥然相反的特性:变动性和秩序性。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时间与我们实际持有怎样的时间观是两个问题,前者构成了对时间本质的科学和哲学探讨,后者则导致对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如下的假定为前提的,即时间的观念可以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哲学之差异的特征性标志。正如弗雷泽(Fraser)在《时间之声》的导论中所说,人不过表面看来是理性动物,实际上,他是由时间意识的动物。”——来自于附录。

  总体感受,不详细的翻完这本255页的书籍,总的来说本书专业性胜过通俗传播性。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时间的观念”中西方(尤其以西方为主)大有裨益。加上,作者吴国盛教授的身份(清华科学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以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专业性相当不用我等门外汉质疑。只是作为普通读者来看本书,对“时间”研究的兴趣大于了解不同学系、学科贡献的了解,本书也仍有意义,要不然我为啥还边读边摘抄了6页有余的笔记。从上午10点出头到几近不停歇的翻完,时间是14:57,因为略过了中间相当费力、相当需要专注和极大兴趣的部分,所以这个“时间”是不能作为平均阅读时长来看的。

  就像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及,产出本书是相当费力的,包括话题的艰难。不过同时非常有意思的自评“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因此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书总是能赢得较大的读者面。霍金的《时间简史》之畅销创下世界纪录,除了他本人的传奇经历外,这个名不符实的书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非常难懂,可是中译本1987年首版的时候就印了5万册,我认为书名中的“时间”二字起了重要作用。自然,我的这部作品也托了“时间”的福,被广泛地阅读和评论,以及现在再出新版。”这段话摘自作者写在第二版序的第二段。如此直接理性的分析再版的可能性,确实也给力大多普通读者以基本认知。本书从多方面阐释了时间话题,具有多样性,但每一个话题都是概略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线索。”诚如在第二版序言中提及的,海德格尔对时间的阐释某种程度上指引了作者对本书的写作,但较为主观作者的提出则是“技术”,源于作者兴趣的转向,认为“技术”同样也可以用来作为阐释时间之统一性的一条道路。第二版序言写于2006年7月。

  当第三版序言2018年开始写的时候,作者的想法有了更多的变化。所以也留下了“我希望今后专门写一本书来详解这个思路。”

  相当深有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写下的文字、做的研究在稍微回看的时候,大多有“可惜、悔恨”之意,这是好的。说明写作者的水平在变化,很难说好坏来评论。但这确实又成为了每个个体对自己经历的那段时间的不同标注,有没有意义还是自己评价最好。

第三版序言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本书是出于基本兴趣好奇以及偏向社会科学角度来阅读的,所以作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的表达其实我是大体略过的,但,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周末在书店阅读的一段缩影。加上但凡带“史”的著作,要不过于大部头(长则几千页不是问题,毕竟现在一份研报都能轻松有几百页),要不就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给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读者指引一定的方向。所以,诚心研究的人断不会像我这样阅读,但也不得不说,同处时间洪流下的平凡你我,这样阅读本书也是值得的。毕竟,阅读应当是有趣的,有趣也可以是阅读的标准之一。

  要谈收获或者感知的话,最深刻的还是第四章作者提到的“技术时代:测度时间与线性时间观”与第一章设计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诉。一定程度上,这两章描述是最“接地气”的,能让普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直接带入,联想到现实生活的种种。但有趣的是,本书在2006年第二版再版后文字内容几近没有修改,但却让身处2020年的我大有认同和感知的地方。所以啊,时间,有趣而普通的概念。

  写在后面,

  这种读书、打字的畅快感算是久违了。为什么?部分来自于不久前和一位友人在交谈时谈到职业发展的感触,学科中不乏文学、研究类的学生出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大量的接触纸质书,所以如果这类阅读者再看到我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免会觉得有些好笑、甚至肤浅。但对于我这类商科专业的学生,不是说不阅读,但大量的阅读都是停留在网络媒介这样的载体上,所以这种边翻阅感兴趣的纸质书,边手抄些文字,偶尔再打在键盘上的体验,近来太少了(个体而言)。因为稀缺,所以有了仪式感,所以珍重。

  在书店体验,第一次来的书店,10点开门很早就有人拿着书、打开电脑坐着,接着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年轻面孔。偶尔路过,手边回依稀露出“暑假”二字的手册,“暑假生活”的回忆霎时间涌上,但也很快消散。除了年轻中学生,也不乏类似于我这样的大学生、出于某个现实目的学习备考的青年人。哈哈哈哈。突然抬头,发现除了单个如我一样的人群,若是结伴者,多以青年男女,一男一女的搭配,想起了某个青涩的午后......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四):周六读?:几小时观感

  “时间自在地流逝,而人则在疲于奔命的生活节奏中创造了时间的威权,并使自己成为时间的奴隶。”

  ——导言

  中学时期对于哲学历史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出于语文写作中为了装逼/提升逼格的操作,也有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佩服于前人的智慧和现代研究者的毅力和定力。说来有点可笑,没有坚持的读这些文字是因为不需要了(考试已经结束了),就算大学时期再读或者再学都是基于考试的需要,也是这个时候感受到记忆各个名家大作思想的痛苦,恰巧我本人又是一个不善于记住名字的人。所以,算是在痛苦中暂停了这种输入。

  今天在书店翻书的时候,这本书印入我的眼帘是得源于书店将其单独陈列在一众“时间”主题类书籍中,有些显眼。翻开书籍,是目录,并不排斥,于是站着开始看“导言”,略长,但却是对本书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表达。(出于功利想要了解本书的人,或许仔细领略导言和序言,甚至于结尾几页的附录(更深刻的研究导论),也能快速的get到表达的大体)不过这次,因为时间还算合适,我在将要去到自己的座位上专注前,翻了翻豆瓣的评分,8.8,哇,高分呐。所以这本书也被我带到了座位上。

  【这些文字基于写作者最主观的表达,既是偶然的灵感,也是阅读中蓄意为之的想法。是的,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就有想过,自己在主观表达时可以用到的内容和观点。所以,这种吸取是强烈个人意识的,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说是幼稚的。

  这种写作是为了自己,如果不小心帮助了他人,那就很感谢了。】

  在豆瓣上评分,其实是我觉得相对困难的事情。对于事物好坏、优劣是基于主观意愿出发的观点。所以我时常就是随便一点,基本上是3星及以上的评分。后来渐渐需要评价的事物多了,自然而然有了自己内心的标尺。——这个事物对于我的影响有多大、有多深。一般是两种,当下的即刻感受与久而久之浅层思维里的感受。第二种是基于回忆,基于脑容量对内容的吸取、储存、再加工的综合反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次电话/网络客服后,需要给服务者好评或差评。因为某橘色软件,出现了中评。但其实在我个人的体验中,相对极端,好就是好,直接满分;不好则给到最低,标准中的一星。这种对服务的反馈体现在大多数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觉得好,但是给了4星,而非5星。

  阅读最畅快,最酣畅淋漓的体验,既有吸收了新的、未知的知识,更有个体体悟到但尚没有完整表述时却有那么一群人/一种思想来诉诸文字的表达。错愕中,有了在那个时期,与表达这个言论者同处一个时空的错觉。他在诉说、他在表达,而我作为旁观者捧着书就这样和他靠近了。

  从第四章,技术时代开始进入了世界近代史(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表达,这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若说前三章是出于感官和直觉的表达,那么从“技术时代”的出现开始,表述进入了可测量的、可量化的区间。

  “时间的暴政体现在,时间成了生活的指挥棒,时间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定时”是技术时代日常生活的一大突出特征。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时间,但时间又并不像传统社会那样天然地属于自己,因此时间被精心地分配和计算。”上班时间不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需要扮演,娱乐时间/家庭生活时间等成了人类自主的时间被压缩的最后一片板块。

  “在时间的分配方案中,蕴涵着一个引为前提的观念,即时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渗透一切的观念。即使你不干什么,时间也不会终止它的流逝。正是这种看法,使得现代人内心总是非常紧张,总是担心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决不能闲着,一定要有所作为。时间这时候就像一个高举着皮鞭的监工,驱使着人们奔波忙碌,只争朝夕。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狠命地消耗掉此刻现在。因为时间是最有价值的,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是所有的浪费中最大的浪费。”

  “速度是到处受到尊崇的新上帝,尽管以交通为例,它是以大量的事故和牺牲为代价的。迅捷(promptness)是技术时代的又一价值标准,缺乏这歌标准,技术社会便不可能存在。”

  “在商业价值中,时间不仅是商品价值量的标准,它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所有人都是通过出卖自己的时间而获取报酬,所有的报酬都标明时间量,每小时/每天/每周或者一个月、一年。”技术时代创造了那么多的工具、装置、器械,以减轻人的劳动,可是为什么,人类反而更加忙碌、更加不得清闲?这是技术时代人类的命运,时间意识和时间观念从一个方面有力地解释了这一可悲可叹的命运。”

  第四-第六章,联结了近代物理学显著的研究成果、代表人物,讲了“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第五、六章略读。

  第七章开始,“深时(deep time)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启蒙运动的精神成果——进化的观念、发展的观念、演化的观念得以可能。”深时指的是,地球历史的漫长时间尺度。属于地质学考古学的范畴。(所以我略过了)

  第八章,从热力学等多种角度研究分析了“物理时间之矢的发现”。“物理时间再发现的意义,自然科学在自觉的反省由近代科学所铸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格局。人与自然的二分,带来了哲学上主体与客体的二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二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异总是无法消除,也许,它们确实存在互补关系——矛盾但缺一不可。”

  第九章,关于20世纪哲学中,对时间问题格外重视的四位代表哲学家的言论著作“极简略的提要”。

  “当代时间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时间本质的探讨,一是对历史上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与空间不同,想要对时间作一个完全的直观而又无矛盾的研究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蕴涵了两方面迥然相反的特性:变动性和秩序性。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时间与我们实际持有怎样的时间观是两个问题,前者构成了对时间本质的科学和哲学探讨,后者则导致对各种时间观念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如下的假定为前提的,即时间的观念可以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和不同哲学之差异的特征性标志。正如弗雷泽(Fraser)在《时间之声》的导论中所说,人不过表面看来是理性动物,实际上,他是由时间意识的动物。”——来自于附录。

  总体感受,不详细的翻完这本255页的书籍,总的来说本书专业性胜过通俗传播性。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时间的观念”中西方(尤其以西方为主)大有裨益。加上,作者吴国盛教授的身份(清华科学系主任、科学博物馆馆长),以及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专业性相当不用我等门外汉质疑。只是作为普通读者来看本书,对“时间”研究的兴趣大于了解不同学系、学科贡献的了解,本书也仍有意义,要不然我为啥还边读边摘抄了6页有余的笔记。从上午10点出头到几近不停歇的翻完,时间是14:57,因为略过了中间相当费力、相当需要专注和极大兴趣的部分,所以这个“时间”是不能作为平均阅读时长来看的。

  就像作者也在序言中提及,产出本书是相当费力的,包括话题的艰难。不过同时非常有意思的自评“时间问题是任何一个愿意做一点点哲学思考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因此一部以时间为主题的书总是能赢得较大的读者面。霍金的《时间简史》之畅销创下世界纪录,除了他本人的传奇经历外,这个名不符实的书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非常难懂,可是中译本1987年首版的时候就印了5万册,我认为书名中的“时间”二字起了重要作用。自然,我的这部作品也托了“时间”的福,被广泛地阅读和评论,以及现在再出新版。”这段话摘自作者写在第二版序的第二段。如此直接理性的分析再版的可能性,确实也给力大多普通读者以基本认知。本书从多方面阐释了时间话题,具有多样性,但每一个话题都是概略的。“我的工作仅仅是提供了一个综合的线索。”诚如在第二版序言中提及的,海德格尔对时间的阐释某种程度上指引了作者对本书的写作,但较为主观作者的提出则是“技术”,源于作者兴趣的转向,认为“技术”同样也可以用来作为阐释时间之统一性的一条道路。第二版序言写于2006年7月。

  当第三版序言2018年开始写的时候,作者的想法有了更多的变化。所以也留下了“我希望今后专门写一本书来详解这个思路。”

  相当深有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时间写下的文字、做的研究在稍微回看的时候,大多有“可惜、悔恨”之意,这是好的。说明写作者的水平在变化,很难说好坏来评论。但这确实又成为了每个个体对自己经历的那段时间的不同标注,有没有意义还是自己评价最好。

第三版序言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本书是出于基本兴趣好奇以及偏向社会科学角度来阅读的,所以作者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的表达其实我是大体略过的,但,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周末在书店阅读的一段缩影。加上但凡带“史”的著作,要不过于大部头(长则几千页不是问题,毕竟现在一份研报都能轻松有几百页),要不就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给感兴趣的、想要研究的读者指引一定的方向。所以,诚心研究的人断不会像我这样阅读,但也不得不说,同处时间洪流下的平凡你我,这样阅读本书也是值得的。毕竟,阅读应当是有趣的,有趣也可以是阅读的标准之一。

  要谈收获或者感知的话,最深刻的还是第四章作者提到的“技术时代:测度时间与线性时间观”与第一章设计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诉。一定程度上,这两章描述是最“接地气”的,能让普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直接带入,联想到现实生活的种种。但有趣的是,本书在2006年第二版再版后文字内容几近没有修改,但却让身处2020年的我大有认同和感知的地方。所以啊,时间,有趣而普通的概念。

  写在后面,

  这种读书、打字的畅快感算是久违了。为什么?部分来自于不久前和一位友人在交谈时谈到职业发展的感触,学科中不乏文学、研究类的学生出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阅读,需要大量的接触纸质书,所以如果这类阅读者再看到我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免会觉得有些好笑、甚至肤浅。但对于我这类商科专业的学生,不是说不阅读,但大量的阅读都是停留在网络媒介这样的载体上,所以这种边翻阅感兴趣的纸质书,边手抄些文字,偶尔再打在键盘上的体验,近来太少了(个体而言)。因为稀缺,所以有了仪式感,所以珍重。

  在书店体验,第一次来的书店,10点开门很早就有人拿着书、打开电脑坐着,接着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年轻面孔。偶尔路过,手边回依稀露出“暑假”二字的手册,“暑假生活”的回忆霎时间涌上,但也很快消散。除了年轻中学生,也不乏类似于我这样的大学生、出于某个现实目的学习备考的青年人。哈哈哈哈。突然抬头,发现除了单个如我一样的人群,若是结伴者,多以青年男女,一男一女的搭配,想起了某个青涩的午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间的观念》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