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亲历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30 03:3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亲历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亲历切尔诺贝利》是一本由[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切尔诺贝利》精选点评:

  ●大约几年前通过270知道切尔诺贝利,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关注相关报道、书籍、电影,关于这件事儿的相关内容我都会习惯性的5星,因为能公开谈论已然不易。

  ●太惨了

  ●感觉这类读物在引领读者进行反思的同时,也在考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详实的专业记录与分析,可读性差了一点,需要对RBMK的运行原理有基本概念

  ●看完剧后开始找书看 然后发现 任何时代 任何政治背景制度下 人性光辉灿烂的时候无一例外是人类最大灾难的时候

  ●那种欣欣向荣的气氛如此熟悉,那种为了伟大而迫切需要做什么的兴奋如此熟悉。那种显而易见的后果,将是这一切的后果。

  ●风格比较硬冷,案例叙述与分析成分更多。如果说HBO的《切尔诺贝利》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组的话,那么本书和discovery的那部纪录片可以归为一组;互相对照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

  ●2020年已读04:被肺疫困在家中的我只能用在大年初一阅读此书抒发内心的愤怒和无力。此书的重点在4月26日事故当天发生的事,以及事故原因的阐述,当然,重点是背后真正的原因——一种到现在,此刻,也没有消失的原因。领导们愚蠢得可笑,甚至以为自己手中那点权力可以左右自然力量,而他们的手段无非是谎言和自欺欺人!工程师们有错吗?他们为自己的怯弱——面对核辐射可以挺身而出——却不敢抵抗哪怕是来自一个小领导的口头威胁。而他们最终付出的是如同地狱一般的代价。如果说我唯一可以觉得欣慰的就是,在这场浩劫中没有人逃过了核辐射的“平等”,可是却拉了这么多人与他们陪葬。

  ●事故三年后的调查式文件。冷静客观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人为的结果,一场事故背后,人的自私贪婪无知,暴露无遗,人又何曾饶恕过人呢?

  《亲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一):亲历切尔诺贝利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9/02/%e4%ba%b2%e5%8e%86%e5%88%87%e5%b0%94%e8%af%ba%e8%b4%9d%e5%88%a9/

  亲历切尔诺贝利 [俄]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 刘建波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19-9

  子扉我 2019年秋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9月3日,发表时有改动

  《亲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二):生·死·切尔诺贝利

  

写在前面

先放上我自己整理的关于切尔诺贝利相关的书和影视等等的豆列吧: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9571377/

1980年 M.A.斯蒂里柯维奇院士在月刊《星火》中疾呼:“核电站就像天空中的明星一般,整天闪耀着!我们应该把它们播洒在全国各地,它们安全极了!”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事实证明,flag不要乱立。6年后,1986年4月26日就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故

这本书讲的就是梅德韦杰夫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被派到切尔诺贝利,负责调查爆炸事件,在处理事故的期间记录下来切尔诺贝利每日发生的事件进展还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复盘还原了事故现场,对事件起因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及对核事故发生后的应对处理,以及后续的事情。

电影画面般的细节描写,完整地呈现了当时事件前后人们的举动,其中也穿插使用了现场各类人的大量证词,相对于其他书,这本书更侧重于整个事件各个环节以及进展的描写分析,尤其是大量的细节,读完后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令人震撼。

切尔诺贝利事件,用“清点生命”来形容也不为过。

  《亲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三):【抄·转·论·评】谁的切尔诺贝利?——亲历者的真实

  在诸多切尔诺贝利题材书籍里,这本《亲历切尔诺贝利》是极其独特的。

  你也许看过了各种重放故地的纪录片,读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幸存者口述,也刷过那部惹怒俄国人的美剧……你以为你已经熟悉了事情的全貌,按照西方构筑的认识了解了“真相”。但这本书不同,它是前切尔诺贝利工程师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的第一手调查报告。这位作者与其他切尔诺贝利题材创作者不一样,他不是记者,也不是艺术家。他没有那些情绪化的想象和非专业的猜测,他站在专业角度抽丝剥茧地调查出一个真相。这个真相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苏联官方的态度和看法,也随着苏联解体而渐失色彩,被淡忘。人们习惯了独立后的乌克兰人的说辞,也接受了冷战胜利者西方阵营的论述。然而,苏联专家的实时实地调查难道真的不如那些事后的推理和揣测可信?

  去年我初读这本书时,也曾因作者的身份和立场怀疑过里面的内容。可是经历了最近几个月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离谱报道,我才明白苏联当年经历了什么。

  切尔诺贝利是一个悲剧,是一场事故。在灾难发生时,的确有官员——不少的官员——做出了错误决定。然而,去调查真相、纠正错误、应对灾难的,也是苏联政府体系下的爱国者们,真正的爱国者。作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无能的官僚,也看到了勇敢的英雄,他批判官僚主义,也纪念英勇的献身。

  “政府官员轮流协助医院里的医护人员。”

  “爆炸之后操作人员展现了奇迹般的英雄气概和勇气”。

  受到大量辐射、身体残疾却仍然坚守前线的一个副主任感到委屈:“我看到新闻报道把像我这样的机组工作人员描述得无能、愚昧无知——实际上几乎把我们描述成了恶棍。……凌晨5点。我开始剧烈地呕吐。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设法做完了所有的事。我们扑灭了汽轮机大厅的火灾。”

  书中许多被称为“好同志”的人,为拯救他们的国家献出了生命,可今天他们的国家苏联已不复存在。那些消费他们的故事,从他们的灾难中榨取利益的西方人,真的在乎过他们吗?

  新冠疫情刚爆发时,不少外媒称它将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可随着欧美疫情的失控,它似乎更像是某些西方国家的“切尔诺贝利”了。

  如今常被人说起的“切尔诺贝利”,并不是当时真实的切尔诺贝利。环保主义者有废核的“切尔诺贝利”;自由主义者有反苏的“切尔诺贝利”;亲历调查者有这本书里的切尔诺贝利。他也批评政府,也反思体制,但目的与那些外国旁观者不同。

  《亲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四):所有细节最终指向都不是细节本身,而是这些细节背后所隐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

  此次事件也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在事故发生初期,领导层只得到“反应堆安全无恙,发生爆炸的只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的信息,以至于34小时后才采取居民撤离的措施。苏联政府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秘而不宣,欺瞒群众的处理态度,直到接到瑞典通过外交管道发出的信息,此时放射性物质已经飘到了瑞典,苏联政府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重。而更令人震惊和气愤的是,党内精英的孩子早已坐上飞机离开了基辅,从而引起普通群众的强烈抗议和愤怒。虽然在此之后苏联信息更显得透明化,但国民已经对政府信任瓦解崩溃,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曾经语出惊人地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

  背景——鼓吹:

  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

  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的1986年这30多年间,无论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在电视上,到处都鼓吹着核电站的便利性、安全性。各种高层官员、权威核专家无处不在宣扬。有院士刊文把核电站比作“天空中的明星一般,整天闪耀着!我们应该把她们散播在全国各地,它们安全级了。”有的核专家把核反应堆比作常见的炉子,把核反应堆操作员比作往锅炉里铲煤的司炉。这么一说,高高在上的核电站就接地气多了。这样不仅能让公众觉得它们就像锅炉一样安全,同时舆论上也降低了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危险性从而也使他们的工资并不会因危险性高而比热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高。就在这样的即亢奋又和平的舆论之下,核电站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同时渐渐的公众们也相信和平的原子是万能的灵药,它对生态没有污染,是可以信赖的,甚至安全到完全可以忘记它的存在。

  隐瞒、欺骗、谎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核电站各种事故一直继续不断。仅苏联就发生过11起核事故,几乎每一起都有工作人员受到了高剂量辐射,但可怕的是,苏联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从来都没对其公开报道过。

  在P.S.奈波洛兹尼担任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时期,对公众隐瞒核电站事故更是已经成为标准的行为规范。这种秘而不宣的对象不仅包括公众,还包括在核电站工作的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会让人们变得粗心和自满。接下来的继任者,包括核电站相关的技术专家,也保持了一贯的沉默。甚至能源部签署了禁止公开核事故相关一切信息的文件--“禁止公开出版、广播和电视报道与能源设施(包括电磁场,辐射,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不利生态影响相关信息。”后来这则规定成为进行核电事业的行动基础。一直以来似乎这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从未对核电站事业造成什么影响,直到我们所熟悉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官僚主义和非专业:

  在当时核电站是久负盛名的最现代化的工作地点,会给人带来荣誉、金钱、便利和地位。所有党内精英都想设法谋取一席之地,在官官相护,谋取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整个苏联核工业的体制内的决策层更多的都是“转业”人士。有水电站过来的,燃气行业过来的,就像作者文中提到的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吉莫维奇·谢尔比纳,他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十分苛刻,然而他把用于燃气产业的管理方法完全照搬到对能源事务所的管理中。但是像能源部门这种渗透到苏联经济方方面面的产业,不仅需要具备聪明、认真、谨慎这些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专业技能做背书和必须得清楚核能的潜在的危险。很显然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直接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工程师们的专业素质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负责管理3号和4号反应堆机组运行的副总工程师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佳特洛夫,曾经研究的是小型反应堆芯的物理学特性的,从来没在核电站工作过,对于核电站的热能布局并不熟悉,对于使用铀作燃料、使用石墨作慢化剂的核反应堆更是一知半解。然而他有事进行此次测试的直接负责人,关于““反应堆安全无恙,发生爆炸的只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的信息也是他一直坚信的。当政府下令要撤离附近的居民的时候那是34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周围的居民一直以为那就只是普通的火灾而已,扑灭就好了,殊不知辐射的死神已经潜伏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细胞里,几天或几周或几个月或几年,由于甲状腺内积存太多碘会或快或慢的直接死于非命或终身残疾;核电站负责人V.P.布留哈诺夫,汽轮机专家,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是一位很好的工程师,但不是核能专家;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福明和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普洛奇是1972年末到切尔诺贝利工作,福明被任命为电气部门负责人,普鲁奇任命为汽轮机部门副主任。而这两人是不留哈诺夫直接推荐的,福明是电气工程师,在热电厂工作。而普洛奇是不留哈诺夫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时的同事。

  切尔诺贝利灾难即展示了人类巨大能力的一面,也显示人类无能的一面。它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陶醉于自己的能力,不要轻视大自然的力量,不要寻求短暂利益、快乐和引人注目的威望。因为人既是原因也是结果,你必须更有责任感,必须仔细审视你自己和你做的事。当我们想起人类的作品可以留存到未来,还有与之相伴的喜悦和艰辛,我们惊骇地意识到,那些破碎的染色体和基因链,由于辐射的原因要么丢失,要么扭曲,打他们已经成了我们未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一遍一遍的看到它们。那才是切尔诺贝利暂难最可怕的教训。

  《亲历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五):读《亲历切尔诺贝利》随谈

  昨晚读《亲历切尔诺贝利》一书至午夜,眼皮都打架了,坚持看完才去睡。今天简单写了两句短评,又觉得意犹未尽,这里随手再多谈两句。

一、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先简单说说这是本怎样的书。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几天之间,就有包括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在内的多人因辐射去世;后续苏联官方又没有批准及时疏散,导致大量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人口毕生遭受辐射后遗症折磨。据说,这件发生在乌克兰的事件,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是我以前所知道的内容。

  本书作者梅德韦杰夫,是爆炸发生后,代表官方处理事故善后的物理学家。在调查中,他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记录了日记,后续他根据当时的资料和日记写成了这部书。

  于是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这次爆炸绝不是一条新闻可以轻松概括的,那些逝去或活着的生命,那些官僚和技术人员,都在书中面目鲜活,展现了爆炸之前、期间和后续的种种行为。我们会极其震撼、痛心的发现,这场爆炸不是一次偶然的事故,而是妥妥的人祸。

  它根植于当时的苏联大环境:从上到下,院士们和高级官僚们都在宣传核能的极端安全性,使人们放松警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核电站,所以各路官僚安插亲信,把大量冗余而不懂业务的人弄进电站;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包括其他核电站也包括切尔诺贝利在内,都被官僚部门刻意隐瞒,报喜不报忧,造成了老百姓不知道核能事故的危害,负责官员和技术人员盲目自信乐观,没有从以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总之,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这次爆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二、切尔诺贝利爆炸是一场悲剧吗?

  不是。

  这要首先来界定一下悲剧。真正的悲剧,是所有的角色都没有做错事,但结果却是错的。最典型的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国王、王后都没有做错事,他们都按照正常的方式处理事务,但最后堕入了“杀父娶母”的结局。这是悲剧,主导悲剧的不是人,而是神(命运)。

  所以,再举例来说,所谓的中国悲剧《窦娥冤》,也不是悲剧,窦娥虽然没有做错事,但导致她悲惨结局的是坏人,她是被坏人折磨死的。所以《窦娥冤》的前半部分是惨剧。后半部分,假如窦娥感天动地之后,临死之前,依靠信仰救世主获得了救赎,饶恕了迫害她的人,勇于去死,这是宗教剧;现有的结局,窦娥死后托梦给当了官的父亲,让父亲代表世俗权力(皇帝)替她伸冤,这是中国古典戏曲;假如窦娥感天动地之后,化作厉鬼,向包括她父亲(父亲曾经卖过她)在内的一干人员残酷复仇,这是日本古典戏剧;假如窦娥既不相信救世主、皇帝和鬼神(此处请唱《国际歌》),在刑场揭竿而起,号召围观群众杀死黑心判官,这是革命浪漫剧……

  说多了,说回来。

  可见,切尔诺贝利爆炸并不是悲剧,也不是《窦娥冤》式的惨剧,因为事故里几乎每一个人都做错了:苏联上层派了不称职的官僚来做核电站的管理者;主要的工程技术人员竟然是从热电站来的工程师;上层物理学家如院士则只说好听的而很少提示 风险;普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只知道执行,哪怕觉得不对也不敢挑战上司;爆炸发生后,没人告诉消防队员这里有辐射,导致消防队员死了好几个;最绝的是,当事故发生一段时间了,负责人连是反应堆爆炸还是一般性爆炸都不能确定,请了一位物理学家过去看现场,导致物理学家遭受巨大辐射后来死去,而该物理学家报告说是反应堆爆炸,这条报告竟然还被驳回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做错事,这能叫悲剧?这说好听的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说不好听的,简直就是谋杀,是凶剧。

三、酿成灾难的根源是什么?

  根源就是,什么样的体制,能够让一群人自上而下自始至终在做错事,却无法得到纠正?

  意识形态的原因暂时不说,说了会被删帖。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后来日本福岛等同类灾难来看,直接的原因是“大企业病”。当然,这是个比喻了。

  “大企业病”,这里指的是权力高度集中、上下等级森严、机构庞大无情的病症,企业需要盈利,盈利需要管理,管理既需要效率,也需要创新,还需要执行力。但实际上,盈利、效率、创新、执行、风险控制,这些都是相互制约的。在中小企业里,这些制约还不够明显,但在大企业里,这种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细读这本书,设想你就在现场,就能分分钟感觉到这种病症。事实上,切尔诺贝利几乎是当时苏联的一个缩影:外表光鲜,是技术最好的核电站;内部管理混乱,越往上层越只知道政绩,掩盖风险;普通人浑浑噩噩,叫干嘛就干嘛,还挺自豪的。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偏爱这种体制的原因。

四、如何看待爆炸前后一些普通人的自我牺牲

  爆炸发生后,书中记录了颇多普通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如冲到火场救火的消防队员;

  如知道辐射很强,仍然赴爆炸区域寻找被埋在废墟里的下属,导致自己最后死去的员工,原因只是因为那是他的下属,不能丢下他;

  如在事故发生后,坚守岗位,向上级报告,向外部传达信息,最后不幸去世的人;

  甚至爆炸的第一责任人,在爆炸几天后终于鼓起勇气向苏联高层请求疏散当地居民,也多少展示了一丝丝责任感。当然,这个申请被上层驳回了,理由是担心引起骚乱。

  要知道,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勃列日涅夫治下的“停滞时代”,竟然能够涌现如此之多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责任感。着实令人感叹。

  怎么看这些人?这是件好事儿吗?

  我觉得,苏联配不上这些英雄的国民。但这些国民,他们人性的光辉该如何颂扬呢?颂扬他们勇于牺牲?颂扬他们前仆后继?颂扬他们牺牲自我拯救他人?

  恰恰相反,在切尔诺贝利这样性质的灾难面前,这充分说明了自我修养、英雄气概、牺牲精神在体制的大恶之前不仅脆弱不堪,而且很没有意义,用一句俗语就是“不值当的”。

  作为个体,这些人的确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但请切记切记,人性的光辉绝不是用来洗刷另一些人的肮脏的。如果说这场人祸里的确有一些悲剧,那只能从这些人的人性里寻找。

  丧事喜办令观者感到困惑、痛苦,就在于这些人性的光辉掩盖了人性的悲剧,也会掩盖真正的责任。

  有人也许会反驳,难道说,这种情况下,没有人站出来就是对的吗?如果没有人站出来,那么死的人岂不是更多?人都死了,还这么批判他们,你的人性呢?

  当然不是在批判这些牺牲者了,而是说,在这种人祸面前,谈论对错要分清主次,要搞清楚谁在买单。倘若一个人酿成了大祸,要让别人在关键时刻绽放出人性的光辉,那这个人呢?他的人性被狗吃了吗?

五、那么面临这类事情时应该怎么办?

  面临这种“别人酿成大祸并等待你来绽放人性光辉”的情况下,要善于抉择。

  当然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救那些你爱的人,就像书中那个执意要把下属拖出废墟的人那样。

  当然,也还有一种方法,请注意书中第186页一段不起眼的记录: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5500名机组工作人员中,在第一天有4000人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不见了。

  这些人是懦夫吗?还是也是一种人性?

  请对比第283页的另一则记录。在爆炸发生后,距离这里最近的大都市基辅,并不在疏散之列,但在爆炸发生一周后这个城市有100万人自行离开,比二战时疏散的人都多。为什么?

麻烦起始于高级官员们悄悄地把他们的孩子们送离这座城市。这种影响立刻在学校中显示出来,因为学生变少了。

  因此,这次爆炸并不像有的朋友所笼统所说,是一场人类的灾难,它首先并主要是愿意生活在这里并以此为傲的那部分人的灾难。人类的悲剧并非一场核爆炸,而是无法根除对上述体制根深蒂固的迷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亲历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