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6 03:5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切尔诺贝利》是一本由[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一):阅读此书是一场令人三观重建的冒险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科品牌“万有引力”新书《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全面上市了,对于这本书是期待已久。

  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重磅力作,利用最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一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阅读本书可能并不轻松,却是一场令你三观重建的智性冒险。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二):“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苏联永垂不朽吧!”

  

《切尔诺贝利》这书值得阅读。除了深入讲述核电站建造过程及诸多历史背景,还有从高层的决策者,到中层设计建造管理者,再到底层大众围绕核电站所展现出的多条历史脉络;尤其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在戈尔巴乔夫民主改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催化作用,地方(乌克兰)知识分子和体制内精英强硬抗争,以此为议题形成的准政党身份,首次发动的民族主义抗议示威,令人瞩目。以环保促民主,争取自由的历史潮流,成为苏联解体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核电站建设,管理和灾后救援过程中也清晰地看清了苏共体制令人深思的官僚,慵懒,权斗及经济衰微等一系列问题,也暴露了老大帝国的强颜欢笑的虚伪性。并因此加快了加盟国和民众与苏共中央离心离德的步伐。该书有很多与当下国家与国际关系有对接和借鉴之处,值得玩味。早看早理解。 “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苏联永垂不朽吧!”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三):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是三十多年来人们绕不开的一个词,即使你不知道这个地方具体位置在哪里,你也会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不过它代表的不是什么快乐和文明,而是事故和感伤。因为那里在1986年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核燃料泄漏。而在这次大事件之后五年,苏联解体。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是乌克兰人,后来加入美籍,也是任教于哈佛大学的乌克兰历史专家,当时在乌克兰的居住地距离切尔诺贝利五百公里,他的朋友也有受到核辐射影响的,所以,作者在亲自去带队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写了这么一本书,试图通过最新公开的政府档案和对当事人的采访素材去还原这个事件。作者既是给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一个交代,同样也是给自己作为事件的一个亲历者一个交代。因为这段历史是那么迫近,自己没有理由不把它看明白,并使之作为人类的镜鉴。 一句话,在作者看来,把事故原因归咎于体制和设计缺陷是不负责任的,那么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并影响深远呢?答案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之内。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四):无题

  读完感觉挺震惊的,科技带来了发展,也带来了毁灭的可能,当权者如果对可能发生危险的科技不能够做到完全控制,平头百姓就一定要格外小心,往往在灾难中,只有普罗大众是最终受害者,我们的行为被大权在握的领导人所支配,认知被知识渊博、骄傲自大的科学家所塑造,情感被言语极具煽动性的媒体人所左右,我们越发不敢活得自己,因为后果我们不敢承担。类似切尔诺贝利这样的核灾难不是不会再发生,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就是例子,相隔仅25年,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已经越发频繁,再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的爆发,与核灾难就有着很多的共性,一样是瞬间来临,令人措手不及;一样是危害不知,令人亲离子散;一样是一地始发,波及面远达他国;一样是所处时期科学界、医学界的技术盲区,需要有人牺牲来探路。我没有资格评论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的表现如何,只是现在看各个发达国家的处境后,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中国。而当时的乌克兰最终公投脱离苏联共同体,就是对苏联领导人面对核灾难不作为的最直接的抗争。这可能是两个事件最不一样的地方,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美国跟当时的苏联真的很“连相”。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五):切尔诺贝利的拼图

  切尔诺贝利被割碎了,每个生产者都在挑选自己的原料,打磨自己的商品,HBO投资了改编的美剧,删删减减,涂涂抹抹,最后震撼世界,掀起热潮,我们看到了后真相,看到了被加工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历史,当我们自以为得到了真相的时候,真相已经面目全非。

  于是乎第二块拼图来了,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口述史的角度讲述了历史,这才是更加贴近生活的切尔诺贝利,这才是悲剧的艺术,我心中思考良久,才发现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最值得关注的核心——人在历史灾难中的生活。

  第三块拼图就是本书,全景式的描写,前前后后,事里事外,有头有尾,满足了所有对这一灾难的好奇心。我们看这段历史,关注了不仅一个主题,而是几十个主题,苏联是什么?一段被埋没的历史被发掘出来,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关照脱离了审美和生活,来到了社会运行的客观层面,由此切尔诺贝利才是完整的,这是灾难社会史的翘楚。

  然而还有一是不免会导致疑惑,我们到底在看什么?对灾难的好奇?对事故发生好奇?还是对苦难的怜悯?我们在灾难中各取所需,最主要还是看到了自己的生存境地,在别人的悲剧中参照自身,不仅仅是经验的反思,也是生活的反思,我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即使没有切尔诺贝利,我们在追求着什么?

  最后的拼图就是一道鸿沟,是历史,科学,大众文化之间的深渊,这里才是最后的考验,是要观察核电站的基本原理,这得参考知乎答案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六):有些疤,伤痕永存值得铭记。

  

某些历史从地图上的一个标记开始,有的标记是文化的开端,有的是繁荣的见证,有的却是人类的伤痕。作为曾经的一位地理专业学生,第一次如此抗拒辐射等值线的蔓延。从巴尔阡山脉到波德平原均受波及,从波地尼亚湾到波罗地海无一幸免。而回顾如今,真正的历史真相还未被提及,卑劣的政治手段改变花样上演,美国文化的游戏中仍带着高傲的战争讽刺,完好的领导人画像不仅是对前苏联政治体制和政策的揶揄。

去年上映的HBO短剧《切尔诺贝利》才让人窥豹一斑,而从此书开始才算真正揭开幕布。作者在书中写到:和他们以及其他事件参与者进行交谈,重拾我自己关于此次核灾难的记忆,这一系列行为使我能够更好地再现那些为了尽可能减少核反应堆堆芯熔化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宁愿牺牲健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的思想与初衷。

一切以人为本也许才是家国安康本源,我们不需再去过多谈论政治,因为大多数政治服务的叫利益,不用去深究灾难发生的起因,因为技术的bug永远存在。我们只用将思绪整理,顺应作者的时间线索再次经历,以人为故事的本体,看看那些违背人性最初的道德和本性的决策和手段带来的苦果。是生态革命可以颠覆政权?是完全计划的体制可以蒙骗民众?是欲盖弥彰的勾心斗角可以永远遮掩?还是,每一个灾难中升起英雄团体值得被铭记,每一次痛苦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被汲取,每一片黑暗之中亮起的人性之光值得被永存。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七):切尔诺贝利,倾城倾国倾天下

今年早些时候读了梅德韦杰夫的《亲历切尔诺贝利》,是通过一位既是参与者又是核专家的视角来通俗叙述此灾难。之后又追了同名美剧,年底俄版电影将上映。铁幕之下为何不重新引进些东欧电影看看?想当初,我可是坐在晒谷场上高高的谷堆上,看各种东欧电影长大的,有苏联、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还有朝鲜的,具体电影名字不记得了。

再早些曾读过诺奖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她的特点是复调书写,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位置,由每个人物自由言说,于是一群人的诉说汇成了长满黑色苦艾的苦难汪洋。

刚看完的这本切尔诺贝利是纪实文学,作者完全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切尔诺贝利,从1986年看到2016年,从基辅到莫斯科,在时空里试图还原出那些年、那些地方、那些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些切尔诺贝利的著作到核电站盖棺后就嘎然定论,读起来很意犹未尽。这本可读之处还在于它没停下来,审判、解体,G7、欧美,关停、重建,叶利钦、克林顿……在后切尔诺贝利时代,作者又花了不少笔墨把国际政局联系到一块,乌克兰该不该后悔,由读者自己判断。

如今那里已成旅游胜地,随着乌克兰喜剧老板的上台,悲剧也在慢慢变淡。可是,从那里飘散出来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半衰期是24000年,和C-19比起来,不知有多凶悍?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八):愿每个人心中永留一寸光明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翻开"战火纷飞"的封面,打开切尔诺贝利的大门,来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 从生机盎然的自然乐园 到一片死寂的生命禁区 所需要的 只是一个叫做核电站的 生命毁灭机器 毁灭的道路也就此 张开了怀抱 无论是飞禽或是走兽 没有生物能在这里生存 这是节选自一个初中生写的诗歌。这就是切尔诺贝利带来的后果。但真实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残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亡,内心和身体经受非人的煎熬,简直就是世界末日。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深层次的原因才是应该追寻的,但却又无法追寻,看事故出现一开始每个领导人员所做所为就知道了,只能找替罪羊而结束。遇到这样的重大事故,高层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应对和解决,而是盘算责任,所以没有准确的命令,他们不愿意冒险,甚至掩盖和弱化事实。其实这次核事故绝非偶然,在最开始的文字里就隐隐约约埋下了伏笔,高层对核能的渴望,下层深知高层的这种渴望,还有,明明知道时间缩短是不可能完成反应堆的,可是一层层命令,一层层要求,最底层的工厂别无选择。即使后来爆炸已经发生他们仍然从上到下都很乐观,都觉得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最终受到伤害收到责罚的还是工厂,还是最底层的工人。 人类世界日益庞大,但资源和能源有限,面对与日俱增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危机,核能似乎被认为是一条捷径,但事实呢?无人知晓。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核爆炸带来的绝对是悲剧。 趁此呼吁一句,做好我们自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爱护环境,节约能源! 珍惜每一天,因为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心中永存一寸光明!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九):谎言的代价

  “切尔诺贝利唤醒了我们的灵魂,真真切切地告诉了我们,我们临崖而立,万丈深渊就在脚下;我们一切的文化努力是虚荣中的虚荣,像推土机下的玫瑰,华而无用。” ——《切尔诺贝利》沙希利·浦洛基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 真正的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 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 这是2019年上映的美剧《切尔诺贝利》开篇的一段话,始终印象深刻。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在进行涡轮测试时发生爆炸,尽管它并没有像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那样即刻造成了二十多万的死亡,但这起事件从此将居于那片广袤土地上的所有人带入了被污染的时代…… 这本《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以更加详尽和客观的视角对这起事件进行了梳理。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像电视剧那样用塑造一些好人和坏人形象来讲述故事,而是让我们用一种更广的视角去看待这起事件。 其实不管是苏联还是戈尔巴乔夫都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从历史角度来看,没有民主宪政经验的苏联,即使推翻了沙皇统治,其影响也挥之不去。斯大林时代不重视农业发展给后期基本生活发展埋下了隐患,虽然在赫鲁晓夫时期发展了科技,然而体制本身的缺乏民主与合作的问题并未得到认识,而后为了和西方国家争夺意识形态势力在各个方面都对整体经济造成了消耗,而国内还大肆搞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虽然是设计缺陷和操作不当一起造成的,但它更是这种大环境压力爆棚的结果。 所以谎言不仅仅只是前苏联政府企图掩盖事故真相的行径,更是前苏联政府刻舟求剑式的所谓建设的大好形势。其实现在谈问责是毫无意义的,前苏联已经不复存在。比起“该责怪谁”更重要的是“该如何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大国们可以施压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然而,目前全球有667座核电站,需要做的也不仅仅只是发明出更安全的反应堆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政府不会以牺牲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为代价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能源,用饮鸩止渴的方式发展经济的体制建设。 或许谈论这些,对普通人来说显得太遥远。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也是在提示我们,如果人失去了敬畏之心,终将为轻率付出代价,一切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不考虑基础和最坏后果应对的做事方式,都可能变成人生的绊脚石。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十):切尔诺贝利悲剧史

  

一直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但了解的不够细致,这次宿州书友会的共读书目正好选择了《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可以从专业全面的角度来探寻此次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释放的核辐射量总计5000万居里,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所释放的核辐射量的500倍。当时日本核事故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想而知切尔诺贝利更甚。出现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只仅仅是核反应堆不足5%的核燃料外泄。它最初包含了超过113千克的浓缩铀,这些浓缩铀足够污染和毁灭大半个欧洲。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通过亲身涉险奔赴切尔诺贝利实地调研,根据许多重要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全景式再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造成的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也通过这次核泄漏事件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后期过于形势主义,官僚从上到下追求硬性指标、盲目自信、外行指导内行,步子太大就容易出问题。1981年提出建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到1985年就有4座百万兆瓦的核反应堆在运转,所有跟核电站有关系的都在赶时间赶进度,对于这样的精密仪器,不出问题都怪了。核电站的发电控制还需受到电网调度员的指示,最终在关闭4号核反应堆的时候出现问题了,反应堆失控爆炸然后导致大火。到2006年,官方的统计结果是,从事发到目前共有4000多人死亡。但是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随时可能死亡。所以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官方统计的结果不够确切,至少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死亡人数少了9万人,这个数字是官方统计数字的20倍。绿色和平组织的数据仅仅只是估测出来的,尚缺乏理论支持。这次事故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本来就很艰难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真心希望全人类不要再犯同样的灾难级错误。每次发生类似的灾难,牺牲最多的就是消防员、医护人员和军人,最后也还是普通老百姓受伤害、大自然受伤害。 史册只会记载英雄人物,忽略历史边缘普通人的存亡,没有人关心一个村庄的独白,他们只想让逝去的亲人朋友回来,重新团聚。这就是切尔诺贝利事件,一个从上到下一系列人为错误失误和谎言造成的后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切尔诺贝利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