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是一本由[日] 鹤见俊辅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精选点评:
●当当京东上架以前在孔网买的,没什么内容,更不是“史”,只是一些常识得不能再常识的东西。
●一部由作者授课讲义编辑而成的书,难免缺乏前后逻辑线索的贯通和清晰度,但作者提出的日本战时社会的“转向”现象却是似曾相识,所谓“转向”是指国家、团体通过强制力来改变个人或团体思想的规范。虽然作者不同意把“转向”简单成为“背叛”,但我认为二者还是相似的成分更多,甚至因此引出我更多的联系,比如“洗脑”、“情感软化”、“政治思想工作”、“精神控制”等等,都是同样的内核不同的外衣而已。
●一本讲稿,不能苛求论述详尽。鹤见讲了很多极其生动和鲜活的例子,去描述昭和日本通过运用意识形态和政策工具等强制力量迫使个人、团体完成思想“转向”。日本在昭和初年之所以可以迫使知识分子“转向”,前近代残存的文化基因(比如锁国性)或许可以提供一种解释。在历经六七十年的发展以后,日本获得‘ 足以与西方思想体系相较量的文化自信’,把“传统”美化成为绝对的普遍真理,最终陷入战争无法自拔。而知识分子也在这种“普遍真理”的渲染里,放弃了信仰走向拥护暴政,这不是说他们是软弱的,而是一个时代价值、观念与知识信仰的形塑使然,这其中发生了许多的悲剧。阅读此书让我感到“转向”从不只是日本思想文化史的问题,现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转向”。我们能抵抗得了吗?很难说。鹤见的建议是:在日常互动中保持宽容与正直。
●略失望,主要内容都浮于表面,摆出现象就匆匆进行后文,以史做为名不太好,总体框架还不错,有些内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这题目和要论述的问题差的也太大了点……课堂lecture出版成书的问题就是太过杂驳 留给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材料 思索的时间在普通读者这里就全然没有 论述 引用等等精彩是精彩 但我跟不太上导师的思路……
●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棒的!特别跟丸山真男《日本思想史》结合起来读,很多问题相互交织思考,很有意思!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读到鹤见俊辅关于“转向”问题的研究著作。唯一不足就是翻译上还是有点问题,感觉中国的这些学者在翻译的时候,恰恰显示出中文水平不大扎实的问题,有些地方语句不通,导致表意不明。
●翻译的不好。
●读得磕磕绊绊的。感觉内容还未被详实仔细的传达到读者,就被翻译上的生涩吸引去注意力了。这样导致本就衔接不够流畅的内容又被扯出我的大脑了。看了只觉得好像讲了什么好像也没讲什么。
●“转向”,我们在面对权力的强制性地思想宣传引导下,怎么能独立的思考!
●结构散落的讲课集,只能说差强人意吧。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一):第三章
日本人始终抱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一直住在并且也能继续住在自己金瓯无缺的土地上。在这块固若金汤的土地上,日本人往往觉得若要走出国境之外就必须抱定决心,只要身处日本便不用害怕会突然遭到外国人的攻击。这是日本人的一般体验且心照不宣的前提之一,只是很少在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思考方式中显现出来。我们可以把日本人思考方式的此一层面称为“锁国性”。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二):《战争时期的日本精神史》
作者是日本战后思想家鹤见俊辅。这是他在美国的讲稿。行文的接受是比较松散的。而鹤见俊辅其人在《分身:新日本论》有专门的一章论述。是可以一观的。对鹤见俊辅了解的不多。就这本书中所说的“转向”一词,窃以为是所主张的政治转变。明治维新那一段还没有太强烈的军国主义的变化,在后面就慢慢扩大了,而且中间很多的人都开始转向了,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用武力或者别的方式。被动的觉得就很想五十年代的改造了,主动就像梁启超本来是保皇派,后面他转向了君主立宪制,这种转向主要还是政治体制的转向,再从而向下影响。但是转向有积极,也有消极,就像他在书里面说是一种惰性思想,有的转向与其叫转向,实则背叛。我都觉得这是日本有些知识分子想建立一个概念名词来掩盖自己的污点。因为背叛这个词不太好听。对现代日本的精神史料了解的还不够深刻,算是慢慢的能想明白日本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很有启迪。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三):简单感受
囫囵吞枣 稀里糊涂 感受的到内容 史料 角度的丰富 但可能就是想要说明的太多,所以很多是枚举 比较空洞 其次是我的原因 阅读太快 而静不下心 没有仔细品味 对其中的所讲述的问题只有大致而肤浅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充分的思考,但是里面提到的小说好像都挺有意思 在短短的几百页(其实是多次演讲)里所涉及到如此多我丝毫不熟悉的人物极其经历,显然对于我个人的阅读来讲是比较吃力的。但也收获了一些东西,印象最深的就是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对于其国民的隐瞒,甚至政府都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日本国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才知道那些话意味着什么,士兵听到投降后立刻展现的友好和笑容,把一场连续的战争割裂开来分为几次事变的做法,以及当孩子们询问他们的父亲 亲人 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们的遮遮掩掩和避而不谈 这些以及更多的所有 我们研究 我们记述 我们愤怒 我们克制 最终只是一声叹息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四):二月01
这本书讲的是1931年至1945年战争时期日本的思想历程。在这十五年期间,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支配着日本。日本政府不努力在日本内部进行社会改革解决困难,选择了用军事向外扩张的道路。政府采行,日本知识分子去配合。政府还动用各种强制力,巧妙地利用长期成为日本传统的锁国性格。
书大概因为是面对学生所作的演讲稿,读起来很是晦涩,就像考研英语里的长难句一样要反复读,要深层次静下心理解。不过可取之处在于提到的观点、讲解的历史,采用了大量真人真事,引用了大量作者的文摘理论,算是扩宽知识面吧。
但!因为是日本专家,哪怕认识到侵华战争日本方向的本质,还是对美国不顾日本战败已成定局的事实,为了利益向日本投向原子弹进行严重抨击!
而且作者时常有点前后矛盾,在抨击日本的错误,又在为日本找借口说好话,或者干脆表扬…
书中反复提到“转向”,即国家认定你的思想有错误是对你强制性的进行思想转变,所以国家强制力的运作和个人的自发行为并存时,在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转向”,其中提到转向的问题不只发生在战时的日本境内,也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国家。
《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585: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
关于日本的民族性,国内外的书籍很多,这本从日本人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着重分析十五年中日战争时期左翼进步人士的思想转向的原因,进而把岛国的封闭性导致的自卑感与明治维新之后率先进入西方文明的优越感相比较,指出其中的矛盾性,对于朝鲜的态度转变就是例证,早期以礼相待,甚至倾慕朝鲜更加汉化,到后期把朝鲜人列为最低等民族,肆意凌辱,而对于美国,被其征服后,显示的及其谦卑,顺从。
天皇的无上权威随着明治维新逐渐建立,民间和军队通过不断灌输强化民众对天皇的个人崇拜,在这个时期,随着对外交流,苏联十月革命,日本出现了一批温和的民主主义者和更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提出废除天皇制,反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但是很快他们发现,他们的理论并没有民众基础。
这个时期日本迅速的军国主义化,一方面原本的温和派被军方年轻人所排挤,天皇和最高决策部门被这些青年军官所裹挟。另一方面那些有影响力的异见者被抓捕,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发生转向。从日本的宗教界就可以看到,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绝大部分都是公开支持天皇发动的圣战。
对于大东亚战争,日本的师出之名是解放那些被奴役的国家,期间也得到了不少殖民地国家部分首领的支持,但是日本显然没有把这些国家同等对待,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傲慢无礼,直到日本战败前才允许这些东南亚国家自行独立。
最后部分是关于美国是否有必要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和之后日本反核的运动,基于日本的立场,分析美国的考量,对于死难的同胞抱有深深的同情吧,但可能他没有考虑到,受害国人民对比拍手称快。
作为在加拿大的讲稿,整体论述很见功力,全文读下来也颇为畅快,是难得一见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