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6 00:4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是一本由[新西兰]大卫·加勒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精选点评:

  ●会和类似题材有个比较,作者对这本书的定位似乎不那么清楚,时而偏重科普,时而偏重对机制体制的讨论,时而又陷入对家人的怀念,其实三个主题任意主要发挥一个就好,致谢里作者自己定义这本书是回忆录,那就变成了私人记录,无所谓作为读者有没有所得,不好评述了。即使如此,这本书也没有《打开一颗心》吸引人,书末一章关于母亲离世前的记录,虽然踩着个人情感的阶梯,也仍和《最好的告别》《最好的抉择》都有差距。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处,一是器官捐献,一是母亲旧日相识再重新联系上后突然自杀,前者述说奉献和豁达的生死观,后者又联系到所谓宿命和人怎么也无法突破的情感重围,有点小感叹。翻译一般。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去了解的事情,多了解生命,多了解身体,多掌握一些主动权。

  ●中规中矩的一本书,好和不好的地方都同样明显,最好的是引用别人的一些话。

  ●在生死之间,我们的器官在怎样运作?医生如何看待病人的死亡?家属又是如何面对亲人的逝去?新西兰著名的急重症监护专家,大卫•加勒在自己25年的临床工作中思考了无数次医学的本质。本书就将深入生死时刻的医疗边界,还原真实细致的生死往事,展现掠夺与对抗的旅程中的关键辩论。我们眷恋生命,但也不惧死亡。

  ●每年冬天,很多婴儿都会住院好几次。我们在医院内所做的一切,比如给氧、用抗生素、给孩子上呼吸机,虽然能得到最终的治疗效果,但根除不了造成这种反复发作的各种因素。我们也没有像前英国首席医疗官那样,于1999年向英国国民提出如下建议: 1、 不要吸烟。如果能,戒除;如果不能,减量。 2、 平衡饮食,摄入足量水果和蔬菜。 3、 坚持锻炼。 4、 调节压力,比如畅谈、抽时间放松。 5、 若饮酒,需适度。 6、 遮阳,以免孩子被太阳晒伤。 7、 安全性行为。 8、 接受癌症筛查。 9、 遵守交通法规,保证行路安全。 10、学习急救三要点:气道、呼吸、循环。

  ●有几个片段还蛮感人的。感觉像是医生的随笔录,比起科普(其中当然有科普的段落),对题目的表现更多在于人的生命似乎坚强又脆弱吧……以及书中所体现出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真的蛮感人的

  ●心脏不休息很笨很复杂很辛苦,链球菌不及时用药会引发心肌炎因为体内防御系统会把心肌里的细胞误认为链球菌进行攻击所致;贫穷导致疾病如脑膜炎肺病等;肾胀聪明无比,超重者睡眠呼吸暂停导致肺血管加压右心肥大的肺动脉高压;糖尿病患者导致截肢等恶果……

  ●前两天还犯了两次焦虑症,都是因为死亡焦虑。。。看看关于生死的书,让自己对死亡更了解一些,可能就没那么恐惧死亡了。这本书很好读,里面有很多作者作为急诊室医生遇到的真实故事,也有作者父母的故事。也引发了我对临终关怀的思考,真的到了那一天,还是想死得体面些。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读后感(一):心之所向,生之所在

  

说实在的我就是装X去逛书店,然后在PageOne的新书区看到了这本关于生死的书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读后感(二):生命,是希望的起点!

  世界充满了奥妙,我们的身体更是其中之一。 普通的我们,五官置放于脸上,皮肤包裹着一切。 看似平静的皮肤之下,是精妙绝伦的器官合作,血液循环,一个个小小的细胞成就了我们每个个体。 主动脉钙化、非完全阻滞……太多的专业医学术语,就像神秘的电码,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知何意。 如果想要了解术语背后的语言释意,我们可以去看看这本名为《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书。 它不是生硬的文字堆积,它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揭露出我们身体器官的生命力,和面对衰竭、病痛的无力感。 作者大卫·加勒是新西兰重症监护专家,从医长达25年,见到了太多太多生死,记忆会淡忘,而笔下的文字会记得过往的故事。 这本书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别人的生命选择,也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故事。 这寥寥数字,太打动人心了,每个都会遇见生命,或喜或悲,他人的故事不就是我们故事的预演。 开篇作者就将死亡放置于读者面前,77岁的老父亲,任凭年迈的母亲如何捶打他,父亲终是永远离开了。 那个不服输,强大无比的父亲,终是被停歇的心脏带走了。人很奇妙,不是吗?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控制四肢,控制思维,却无法对心脏下达命令。 我们是身体的主宰,好像那些我们不曾注视过的心脏、肾脏……才是幕后真正的主人,他们操控着我们的生与死,病与痛。 作者还讲述了名为罗杰的患者的故事,罗杰51岁,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病,因为在打橄榄球时受伤,在治疗过程中却与死神相遇。为什么会小伤会演变成大伤,没有人能够解释。 罗杰一度失去意识,体温达到40℃,他的器官开始快速衰竭,他需要呼吸机,需要更多的高压氧气,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罗杰肾脏的衰竭,如果没有透析机的帮助,罗杰的生命也就戛然而止了。 透析机让罗杰血液中的废物被清除了,罗杰慢慢地走向了新生,他从黑暗里走了一圈又回到了温暖洋溢的世界。 大脑是我们很重要的部分,脑出血是致命的,我有一个朋友,才23岁,突然之间听不到声音,四肢不能动,到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他脑血管的内膜破裂,血液流入了血管的中层。 为何年纪轻轻会得这样的病,没有医生能给出解释,唯一能做的是治疗,而他之后的生活会随时都有复发的可能。 有一些病,它有踪迹可寻,是长期不合理作息的后果,而有些病,它奇奇妙妙,就这样不给预兆的出现。 一些情况是现在医疗可以救治的,但有一些却是无法的。我们的身体,是生与死的结合,而《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就像人生的集锦,在一本书里体味他人的百态,共情他们的无奈与欢喜。 平缓的语言,诉说着生死故事,没有愤怒与惆怅,只是娓娓说着。 除却生死,一切皆小事。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一切愿望的希望和起点,死亡不是休止符,它是绵延的黑暗,是故事的句号。 希望从书里,你能懂得健康的重要,明天是需要鲜活的生命的!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读后感(三):通过这本多了解生命,多了解身体,多掌握一些生活的主动权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

  这个听起来像哲学题,又像生命题。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对生死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被亲人的离世而伤心难过,更是自己生孩子了之后,对生命更加珍惜之后,对生死的感悟越来越多。

  网上说人生走着走着到最后拼的是健康。

  前段时间心情比较低落,无意中发现一本叫《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书,我一般选书不喜欢提前看书里讲的是什么,想有个惊喜,我原本以为这本书是有点偏哲学的书,结果是正儿八经的医学相关的书,也是蛮有趣的。

  这本书虽然说是跟医学有关,但不是那种医学教材性质的书,书的作者大卫•加勒是一家新西兰繁忙医院的重症监护主任,多年处理急重症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证了一场场生死离别,这本算是他25年的行医笔记,实录人体生命系统垂危时刻。

  书里面通过心脏、呼吸系统、肾脏、消化道、脑动脉、盆腔动脉、大脑和脑干、肝脏、胆囊、胆管等等器官,再讲述自己碰到的一些典型案例,治疗过程,讲述这个器官的一些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医学用词在患者的治疗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听懂。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作者写法很有意思,不会把专业性这么强的内容说得枯燥乏味,而是用“心脏有时是最笨的器官”来描述,意为人们面对心脏引发的生死的时候的无奈,有些人明明已经离世了,心脏还在跳动,有些人处在生命的黄金时期,心脏却停止跳动了。他又形容肾脏的聪明让人难以想象,因为太尊重这个器官,他都不愿意吃任何动物的肾脏。

  跟着作者了解我们身体里的那些器官,了解他们如何运作,如何保护我们,是挺有意思的。但整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最后一个章节,是作家用“我的最佳患者”形容自己的母亲,讲母亲的一生经历以及最后去世前后的那些事。

  作者和哥哥都是重症监护专家,他们俩人在照顾母亲的时刻拥有了医生和患者家属两种身份,他们细心照料者,轮流陪伴着,但母亲死亡的那一刻都没能在身边。虽然有遗憾,但作者陪伴母亲治疗的过程很暖心,当时我都在想着未来我爸妈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希望我能放下工作,全身心陪在他们身边,就像我小时候生病的时候他们陪伴我那样。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身边亲朋好友走了很多个,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我外公外婆离开的时候。当时我妈,我舅舅,我小姨都住在外公外婆家,一起接待来看望的亲朋好友,办理后事,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特别懂事,帮忙做饭,洗衣服,格外团结。我觉得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真的在离开人世之后灵魂在这个世界徘徊,看到自己的子女和后备那么团结地处理自己的后事,肯定会觉得很欣慰的。

  我外公外婆生病的那几年也发生过很多不愉快,但我妈他们轮流照顾他们,不会让他们没人陪着。我不知道我妈对自己爸妈的那几年有没有遗憾,但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了。

  书里一个章节讲到疾病的原因和预防建议,先是有不要抽烟、平衡饮食、坚持锻炼、调节压力等等大家都听说过,但很难实现的一些方法。这些建议很容易给出,但有一些人对导致患病的因素没那么体谅。

  后面还有一个专家提出的建议看着荒唐,但又让人深思,他说:

1、不要出于贫困状态。如果能,脱贫;如果不能,尝试不要长期贫困。 2、不要有贫困的双亲。 3、不要住在贫穷的社区中。 4、拥有汽车。 5、不要失去工作,不要失业。

  是不是看着觉得这跟疾病,生老病死有直接的关系吗?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我看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不是因为自己更了解了自己身体器官而欣喜,而是有了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努力取得更多的好习惯和财富,让自己早一点时间自由,经济自由,少一些焦虑,多一些踏实,因为这才是远离心病和器官疾病的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去了解的事情,多了解生命,多了解身体,多掌握一些主动权。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读后感(四):向死而生——《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书评

  1

  死亡对任何形式的生命而言都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无论生前创造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最终都会归于一捧尘土。现代人生、老、病、死,生命从起点到终点不可抗力的四件事,有四分之三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完成。

  每个人都难免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但有些抱怨近年来并不鲜见,比如,进诊室没说几句话就让去化验、或拍片;医生说检查都没问题,可以出院了,我却总觉得哪里还是不太对劲……

  这种不太对劲让我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情。爸爸是恢复高考之后,七八十年代比较早的一批大学生,科学似乎成了他生活的信仰。小时候,为了教我做标本,他带我去捉蝴蝶,回来之后,教我把死去蝴蝶的尸体用大头针钉在泡沫盒子里,再喷上防腐药水。在大自然里拿着网兜捉蝴蝶的前半段很精彩,做标本的后半段又有无法言说的诡异,仿佛生命只是一堆用以科学研究的碳水化合物,不带有任何人文情感。

  2

  生命究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科学服务的对象?在这个问题的基本上,医学在多大程度上是研究人生命循环和结构的“科学”,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服务于人的“人学”?

  现代医疗高度依赖于病理检测、影像设备,医生的教学和培养也具有明确的技术导向,被关注似乎更多的是人身上通过检查和数据呈现出来的种种“病症”,而不是有感受、有情绪的“人”。但事实上,任何医疗的交往都是人与人之间身心救助的故事,而不仅仅只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人与金钱的故事。

  既然医疗交往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的交往,那么医学背景下的人文命题就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方面。

  3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讲述了面对生死时,我们会遇到的一些事情,全书以作者父亲去世为起始,以母亲去世作结尾。

  在书的末尾,面对母亲的离世,他写道:“这些是我们真正应该展开的对话,讨论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那些我们如何活着及希望如何死去的事情,并不需要为此恐惧、悲伤,相反,它们涉及更多的是生存,而非死亡。最重要的是,它们应该帮助我们所有人从这个礼物中获得最大的益处:我们只有一次的宝贵生命。”

  映照这句话,反观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在医院而非家中死去,在临死之前接受过多医疗干预的病人,除了承受更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他们还失去了享受最后生命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说出他们的愿望,没有办法表达对所爱之人的爱意,也失去了和亲人相处的最后一点美好时光。他们没有亲人陪伴,一个人在灯火通明又冷冰冰的重症监护室去世。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想,医学的本质不是解题,而是面向人的身心救治与帮助。正如《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书中所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友谊带来的温暖才是重要的” “我们积累的知识都不大可能与我们适度甚至公正使用这种知识的能力相匹配。需要研究、寻找、促进的是技能,而不是科学知识本身。”当医生和患者都愿意更立体地了解另一方,在真诚信任的基础上商讨如何应对死亡时,医学技术的干预才是真正为人的生命所服务的。

  “如何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对病情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他她你自己会想要怎样?”

  “对他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

  这样的谈话无论在医患之间,还是在亲人之间都是艰难的,但以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依据,确定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程度,才是保证临死者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和尊严的,才是保证医学技术是为人的生命所服务的。

  4

  回到开头那个教我做蝴蝶标本的父亲,科学是他保护自己的盾牌,用以防止自己感受到对健康和死亡的担忧和恐惧。与这样的父亲谈论以上列出的问题,想想就觉得是一件极度困难的事情,但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在时间还来得及,在他还没有丧失能力之前,希望我能鼓起勇气与他进行所例问题的艰难谈话,帮他实现最后的愿望和尊严,而不是在盲目和绝望中,将命运交给冰冷的技术和设备。

  最后向死而生的我们到底要如何存在呢?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死亡做更充足的准备,去准备一个值得一活的人生。我们都确定自己将会在某一天死去,你和我,我们都没有意义,但是我们对彼此有意义,人生毫无意义,但希望你会对人生满意。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读后感(五):为死亡安排好一切,而后抓紧时间活

  时间不多了,而我自己,我会好好想想,如何去死。不是为了自杀。是因为这帮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去生。

  我又是很早很早拿到了这本书,然后又是很长很长没有读完它。

  读这样的书,我总是很犹豫。因为我是很害怕面对死亡的人。

  在抑郁症最重的时候,我站到过宿舍的楼顶,听见风声呼呼。那是北京的寒冬,我站在那里快冻死了,最后还是没跳下去……

  我想活着,虽然很痛苦。因为我不能确定死了是不是就不痛苦,所以不敢死。

  但我最后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很薄。因为我是个畏难的人,薄的书让开始变得不那么难。

  书只有九章,每章围绕着一个器官和关于此器官病症的故事展开,打头阵的是器官的图片,有英文注解,于是我想或许可以顺便背背器官的单词——悚然的是,80%的单词我都不认识。读了就论断应该继续,因为我发现自己被医学科普了,而这科普竟然很有用,比如:

心脏一年超过150W次(P8)风湿病对心脏左侧影响最大(P10)大脑组织的断氧不能超过几分钟(2-3分钟),否则,遭到破坏的就是确立我们独特个性的部分(P16)心肺复苏后可能会恢复心跳,但其他器官可能已经受到了损害肺部的毛细支气管在炎症后可能会导致胸部过度膨胀,呼吸困难(P35)成年人任何时候都有差不多5L血液在循环,其中2L是红细胞,3L是血浆(P51)越累就会越饿(P72);高血糖会直接损害主要血管(P75);关于死亡的定义一直在变化(P139)……

  像我这样医学常识不多的人可以被简单地洗礼一次,但这不是让我最动容的地方。这本书让我最动容的,是作者讲述了他是如何陪伴母亲的死亡。作者的父亲是猝死的,所以他错过了,但他在母亲最后的时光陪伴了她。

  作者的母亲扎扎经历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光,她母亲就死在那里。作者本以为她亲历了那么多死亡,应该不惧死亡,但却不是。死亡对经历过死亡的人,仍然是可怕的。扎扎在老年时光患上食管腺癌,存活率10%,和儿子们商量后,她决定不再治疗,回到自己家迎接死亡。孩子们回归了正常的生活,作者一周会跟她通两次电话,每周和哥哥轮流回家看她。她一天比一天更虚弱,但一直在药物的帮助下表现良好。她继续抽烟喝酒,还会戴着墨镜俯瞰花园。后来的一天夜里,她平静地停止了呼吸。 对于双亲的死亡,作者有两段话,一段是说父亲:

很多年前,父亲去世时前几个月身体越来越差,他有条不紊地为母亲未来没有他的生活做准备,一心一意地默默处理着一切……他做了所有奇怪的事情及日常事务……回想起来,爸爸做的事情显然非常有必要,但当时愚蠢又任性的我完全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他在慢慢帮助扎扎适应自己做决定,以前她从来不会做;同时教她一系列在他走后会对她有帮助的生活原则。其中一条是‘是量入为出’……这也类推到了健康的财务管理方面,使她不依靠孩子生活……这就是妈妈不愿意要求我们花时间陪她的原因……

  另一段是说母亲扎扎:

她是我这一生最好的病人,我在她生病时照顾她,搞清楚什么对她最重要,最后,在她需要我的时候,陪伴着她。现在,几年过去了,我仍然非常想念她,但是回顾我们的关系,我毫无遗憾,或许,生活的美好就在于此吧。

  读罢,我潸然泪下。

  我恐惧死亡。我不仅恐惧自己死,也恐惧父母死,恐惧狗子死。

  我想:我该学习这个父亲,在生前就安排好一切,除了立好遗嘱,也该让家人挚爱学会没有我的生活。和扎扎一样,我自己也应该学会没有他们的生活。

  我也在想:我该学习作者。有生之年,虽然不可能完全,但也该尽量搞懂家人挚爱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直到最后一刻,让他们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死去,并陪伴他们的死亡。

  我甚至有些羞愧——

  在我和母亲看来,我父亲的生活很无趣。他不喜旅游,更不喜体检。他喜欢安安静静呆在家看谍战剧炒股,有时候和朋友打麻将。但母亲非常希望全家出门旅游表现和乐,她说,你再不去就走不动了。我呢,我非常希望他每年体检,尽管他一体检就紧张得血压飙到180,他和扎扎一样恐惧听到不好的消息。我们都责怪过他为什么不能配合,我们是为他好。但现在我懂了,这就是他喜欢的生活。所有人都该尊重他,生命如此短促,不要逼他做不愿的事。

  而我自己,我会好好想想,如何去死。不是为了自杀。是因为这帮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如何去生。

  推荐这本书。朴实无华。好读。

首页,作者的父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如何生,我们如何死》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