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06 23: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经典观后感有感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是一部由弗兰克·格拉布雷得勒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精选点评

  ●用数字说话的宣传纪录

  ●你德:万物皆可计算

  ●有大量数据统计和波动趋势的纪录片,好特别啊,真是严谨认真民族

  ●用数据讲述德国人的日常。略带幽默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是一部非常用精致的小片子

  ●可爱的呀!

  ●真是严谨有逻辑,全是数据表格平均值,只能说确实是很清晰啦,没想到德国在观念上其实还是挺保守的哎。而且德国人真的是托马斯穆勒,本片主角叫托马斯穆勒,然后所有有关足球片段都是穆勒的。

  ●挺有德式幽默的~三集纪录片从各个方位介绍了德国普通人or平均水平的一个德国人各方面偏好,而且使用了各种有的没的的统计数据:这个风格的纪录片,是种蛮有趣介绍国家方式。第二集提到德国人应该是世界上最爱投资房产的,哈哈are you sure?~

  ●莊哉我德。

  ●数据控福音

  ●對待自然文化與歷史的態度,決定了一個民族發展的高度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观后感(一):数据告诉你:我们如何生活

  根据民意调查,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喜爱的国。德国,这个拥有8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本片以德国人的视角,从人,财,吃三个方面介绍一个今天德国人的生活。

  德国人太爱拿数据说话了吧,所以整部片子非常有条理而且内容衔接自然流畅,关于德国人,托马斯穆勒是在德国最常见名字,我觉得应该就和中国张伟一样,非常普遍

  他们保护文化,保护资源

  德国的国家的资源不算丰富,但是每个人都有环保循环概念,比如金属,能循环利用多次。

  印象比较深的点还有就是德国的森林占有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人们也乐于贴近自然,而且德国人喜欢用本国的东西加入本国的公司,更注重追求的事精神富足,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即是有了网络社交,他们做到了有效适当的利用,们依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我觉得这一点真的非常的好。他们相比于短信更喜欢电话,特别是在一些节日或者重大活动上,互通电话传递祝福

  作为欧洲的一部分,德国人经历战争之后迅速崛起,真的令人非常敬佩。我想,他们的简单、追求效率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这部片子剪辑特别有意思,我很喜欢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观后感(二):走进德国人,感受和中国人一样的三观

  德国纪录片《我们如何生活》包括走进德国人、我们的宝藏和我们的供给三集,涵盖了德国人的房产、汽车饮食爱好等各个方面,特别适用于对德国感兴趣或者在德国、去过德国人的增加认知。

  本人2017年过去德国的科隆、海德堡和慕尼黑三个城市,吃过德国猪肉、喝过德国啤酒,在德国酒店居住过,在今年看过此纪录片之后,对德国人更加印象深刻。

  以下为纪录片中本人感兴趣的一些数据细节:

  1.饮食:平均身高来说,荷兰德国世界第一,这个和每个德国人一年吃掉1094只动物、60公斤肉类不无关系,人类就是靠吃肉将大脑体积从450立方厘米增加到了1500立方厘米;德国有大型农场和小型农场结合模式,平均每个农民能养活140个德国人。

  感想:德国人和荷兰人确实高大,但是不魁梧,荷兰人经常是热情洋溢,这可能和他们经商氛围不无关系,德国人反而深沉严肃,交流中能明显感觉对对方的鄙夷。

  2.爱好:德国人每人一生拥有9.8辆车,不愧是汽车工业大国;德国人每人拥有375棵树木;在黑森林400米深度的芭芭拉地道档案室储存着9.6亿的文化瑰宝;

  3.环保:德国人比较关注极端天气的影响,爱吃香蕉,热爱大自然,尤其是森林,1442年提出保护森林的号召,和中国人崇拜大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德国恐惧极端天气,每年在气象预报上投资10480万欧元,同时存储了150年的天气记录;森林保护小组每10年测量一次负责区域的每一棵树;木纤维“再生”可循环高达6-7次,而我国因为木纤维含量低可循环使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以下。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观后感(三):有趣的数据德国

  因为很有意思,看的时候顺便做了个笔记,Wie wir leben?

  最常见的男性名字:Thomas müller

  男性身高:179cm

  税前工资3391€

  【婚姻】

  73%的德国人认为婚姻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德国男人的出轨率37%,在欧洲国家中相对较高,不过跟意大利(67%)比还差得远,哈哈哈哈

  德国男人平均每年会送给妻子11朵玫瑰花

  夫妻平均一天交流15分钟(倒回去看了两遍,还是没搞懂这个交流…)

  喜欢安稳,梦想拥有自己的房和车

  【工作】

  12%的德国人拥有工作激情

  14%的工作时间都被浪费在官僚程序和无效沟通上

  不喜欢刷卡和借贷,喜欢现金和账单,喜欢在家藏钱

  以前人们工作两周才能买电视,现在工作一天半就能买了(一天半??)

  【资源】

  德国的森林覆盖量占土地的三分之一,而且树木的使用数量少于新生数量,森林资源储存量不断上升(后来又说木材使用量世界第四,那应该是进口的吧)

  典型的德国女性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男性阅读时间比女性少,偏好报纸、杂志、传单和说明书

  【购物和食物】

  女性平均每天为购买食物花费26分钟,男性花费19分钟

  男性每天吃160克肉,女性吃83克;

  9%的德国人是素食(这部纪录片2013年首播,我觉得现在不止了)

  香肠分裂了德国(啊哈哈哈哈)

  世界上十分之一的香蕉都被德国吃掉了

  60年代旅游热潮,德国人都去意大利,回来后大家都喜欢吃番茄了(这个真的不是瞎编的吗?)

  首选饮料是咖啡,矿泉水,然后是软性饮料,如橙汁,啤酒排第四,地位还在下降(啤酒哭哭)

  把全国各地的火腿送到黑森林加工,出来就是黑森林火腿。突然想到朋友说,别的池塘养好了的螃蟹在太湖过个水、泡个澡,就是太湖大闸蟹了(这操作全世界通用啊)

  最爱的酸奶口味:草莓味(置vanilla于何地??)

  食物占家庭花费的11%

  【价值观】

  人们不再看重物质财富,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谁不是呢!)

  跨年夜的12:20,打电话送祝福 (觉得温馨)

  网络不会让我们变得孤单,反而利用网络建立人际网络(这么乐观的吗)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观后感(四):德国,他们这样生活

  一篇超详细整理。

一般德国人

  Thomas Müller,德国最常见的姓名。 (注:下文提到的Thomas就是代指一般的德国人,各项数据的平均值。)

  gt;>>典型特征

  褐色头发,蓝眼睛,身高179cm。 德国人和荷兰人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惊了...我还以为是北欧)

  一个典型的一天:每天6:23准时起床,牙膏种类从不更换,喜欢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胡茬意味着“不修边幅”。6:50早餐。10点虽然是上班时间,但很多人在家办公。下午6点做晚餐时间。

  德国人的特有品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洁有序,整洁有序给人安全感。19世纪,德国是发展较早的工业国家,在普鲁士的统治下成为了秩序高度规范的国家。这种秩序具有独立的生命力,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德国和秩序,两者密不可分。

  84.4%的德国人十分守时。

  gt;>>德语姓氏

  德语姓氏基本分为四大类: 1.由古老的名字演变而来,后来也被用作姓氏,比如Werner; 2.来源于职业,比如Schneider(裁缝),Metzger(屠夫)等; 3.暗示了这个人的老家,比如Merseburger来自Merseburg,Nürnberger来自Nürnberg; 4.描述了一个人的外貌或性格特征,比如Groß(高),Klein(矮),Frühauf(早起)

  贯穿古今遍及全德的姓氏:Müller(德国最常见的姓氏,全国同姓的有803384人)。该词意思是磨坊里研磨谷物的人。谷物是面包的原料,而每个村庄都需要一个磨坊,正因为磨坊和磨坊工人哪儿都有,所以这个姓氏很常见。

  gt;>>婚姻

  73%的德国人认为婚姻是理想的生活方式。追求夫妻和睦,德国男人平均每年会送给妻子11朵玫瑰花。 德国人最大的愿望始终是一段长久的伴侣关系,虽然夫妻互相交流不多,平均一天只有15min。

  但也会开小差,德国男人出轨率高达37%,在欧洲国家中相对较高,不过跟意大利比还差得很远。(意大利67%,瑞典38%,瑞士29%)

  gt;>>强烈故乡归属感,很少迁居

  德国人的生活轨迹通常是两点一线,无论到过哪,步伐的终点永远只有一个:家。

  51%的德国人始终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德国人一生中更换住址的平均次数只有四次。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人更倾向长久定居。他们很少迁居,因为:德国各地域各具特色,近代早期的发展,使各地区间的差异逐渐增大。长久以来,德国各地区之间的景观差异以及各州的差异已经非常显著。对于莱茵地区的人,巴伐利亚州就像另一个国家,他们更倾向于留在自己的家乡。许多德国人对故乡都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他们都很恋家。

住房

  和其他国家相比,德国人不太追求所谓的荒诞梦幻。对他们来说,整洁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属于功能实用派。

  德国人普遍租住在公寓楼,90㎡,4.4居室,这种建筑解决了战后的住房问题。

  68%的德国人最喜欢待在客厅。客厅是生活的缩影,直接展示了财产以及生活其他部分。

  客厅的沙发基本朝着电视方向摆放。电视是新时代的象征,一般放在客厅的中心,其他家具配合电视来摆放。电视在50年代末走进了德国人的客厅,无论在东德还是西德,电视都是一种地位象征。1960年买一台黑白电视一般人要花上至少两周的工资,如今人们工作一天半即可负担。

  gt;>>节约方面的世界冠军

  这是一个喜爱收藏的民族,不喜欢丢弃旧物,也不乐意扔掉老电器。每个德国人平均有三到四个废旧手机。“我们拥有这些东西来提醒我们的出身,来理解我们的自我认同是什么样的。”

  珍藏、回收利用、尽可能节约生活,德国人在节约方面称得上是世界冠军。他们什么都喜欢亲自动手做,花钱买东西也要买最实惠的产品。

  这种省钱的意识要归功于德国平价超市的高密度分布,1/2的欧洲平价超市都在德国,大部分在东部,这里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但这不是贪婪或吝啬, 而是为了得到保障,为自己和孩子、亲戚和朋友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gt;>>心愿单第一位: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很多德国人都梦想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他们愿意把积蓄用来投资,特别是风险较小的不动产。

  德国人心愿单上的第一位,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或公寓。这点上德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人有些不一样。

  对房子的渴望从何而来?从中世纪开始到19世纪,德国地区已经实行居住权,只有拥有房屋的人,才可以在地工作或结婚。几个世纪之后,房子成为了一种标志,它象征着独立和保障。战争的经历更坚定了德国人的念,二战结束,几百万人流离失所,1200万德国人在1945至1947年间重返德国,一贫如洗。“重建”对大多数人意味着建一栋房子,70%的房屋是在战后重建的。

  一个典型德国家庭共拥有资产195,000欧元(扣除了债务的净资产)。德国人的人均资产其实是百万富翁拉起来的,巨富和赤贫同时存在。

  德国人还喜欢亲手打造自己的房子,因此德国比欧洲其他任何国家拥有更多的建材市场。在英国,联排的住宅一般靠门牌号识别,在德国则主要通过房主自己一钉一锤的劳动。

  创造出经久不衰的东西,不单是个人的想法,也是整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食物

收入支出比例:住房34%,交通14%,食物11%,业余活动11%,服装5%,烟酒3%,其他22%

  在一家预算中,食物只占收入的11%。而在1925年47%的收入都用于食物。

  人类对肉的消费充满了符号性的时代意义,这些特征恰好体现在德语区。Thomas每天要吃掉160g肉,差不多是太太吃的两倍多。

  gt;>>口味差异:香肠分裂德国

  从前陪伴过冬的是猪肉做的香肠,德国有1500多种香肠。香肠将德国分裂开,白香肠将德国分成德国和巴伐利亚州。

  此外在国土中间还有一道酸甜口味界限,在北边靠近海的地方,人们更喜欢吃甜。 北德喜欢土豆,而南德更钟情于意面。土豆占领了北部和东部,因为在这些地方土豆曾经被广泛种植。 相比于咖啡,北德人更喜欢喝茶。(这点上我问了下巴登州的寄宿家庭,她说北德人常喝红茶加冰糖和牛奶;南德可能因为离意大利更近,而意大利的咖啡非常好。)

  只有少数食物能达成一致,比如香蕉。世界所产香蕉1/10都被德国人吃掉了,这在欧洲无人能比。

  gt;>>最爱饮品非啤酒

  啤酒不再是德国人最喜爱的饮料,排第四位,且排名不断下滑。现在的首选饮料是咖啡,然后是矿泉水,软性饮料(比如橙汁)。

  gt;>>土豆与番茄

  9%的德国人是素食者。 对德国人来说,土豆就是蔬菜的象征,是德国饮食的代名词。 不过实际上番茄更受欢迎。德国人最喜欢的菜肴排行:1.意大利肉酱面,2.番茄酱汁意面,3.煎肉排和披萨。这些菜统统都有番茄作为食材。

  gt;>>热衷本地产

  德国西部和南部有着许多小型农场,94%是家庭农场。家庭吃的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在德国生产。 在难以预测的世界格局中,德国人想拥有安全感。这表现在他们希望拥有本地产的食物(50%德国人购买食物时会在意它们的出产地),宁愿在小公司工作而不是跨国公司。

德国的珍宝

  一、地下:芭芭拉地道(Barbarastollen)

  超级档案库,400m深,四周都是花岗岩,用于存储需要重点保护的物品(各时代的重要文件),使其免受外界影响,比如战争、灾难、自然灾害等等。

  二、地上:城堡

  中世纪时期,城堡代表了一个地区。只要是有人定居的地方,就会有城堡存在,没有城堡的群居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他们的祖先是城堡爱好者,君主建造城堡,将它们作为自己的权力中心;贵族建造城堡,以向世人昭示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骑士也建造城堡,直至骑士阶层衰落,这些建筑也随之没落。

  从地名可以发现城堡的踪迹。德国含“堡”(Berg)字的地名有1323个,比如汉堡(Hamburg)、弗伦斯堡(Flensburg),这些地名通常是当地曾建造过城堡的最佳印证。德国南部有许多地名含有“Stein”一词,意为石头,它与城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森林

  森林一直是德国人钟爱的疗养地。 德国的森林孕育了大量传说、神话人物以及童话故事。森林还给予人们保护,他们在这里取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因为植被茂密,除日耳曼人以外,外人极易迷路,罗马人在这里一次次被逼退。

  通过分析地名可以了解德国曾经的森林状况。跟森林有关的地名: -rode(多位于中部,表示林地), -rade(多位于北部,表示耕地), -rath(多位于西部,表示开垦地)

  德国森林面积覆盖约1/3国土面积,人均树木375棵。 每年消耗木材近1900万吨,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 每年产出的2300万吨纸中,有1600万顿源于废纸的回收利用。 20%的电来自绿色能源,有22000架风车和世界上1/4的太阳能板。 生态意识在德国比较深入人心,意、法、英的朋友总会兴致勃勃地打听德国的垃圾分类。

热爱并敬畏大自然:天气与人类历史息息相关

  虽然德国自然灾害并不多见,但德国人却十分害怕自然灾害。比起经济危机和糟糕的政客,他们更惧怕自然的威力,因为天气和人类历史息息相关。

古罗马时期,降水总量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同时温度也超过了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帝国兴起,通过领土扩成为强国。该时期的气候状况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极为有利。而到公元2和3世纪,温度和降水量都处于下降趋势,干旱导致粮食歉收,于是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世纪气候又开始逐渐好转,社会发展持续繁荣,经纪和文化发展达到高峰。盛世一直持续到14世纪的降温时期,湿冷天气使庄稼腐坏,同时瘟疫霍乱出现,黑死病(鼠疫)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欧洲正闹着饥荒,加上中东病毒入侵,短短五年内,1/3欧洲人因此丧命。17世纪初气候再次变得极其恶劣,三十年战争在这个节点上爆发,当时的气温是近2500年来最低的。1816年德国长冬无夏,人们将那一年称作“冻死人的1816”。急剧降温引发大规模饥荒,许多人决定逃离欧洲,这也是历史上欧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的时期。

  数据证明,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危机,都伴随着不稳定的寒冷天气。

出行

  gt;>>汽车

  汽车对德国人有特殊的意义: 1.凸显自我形象。汽车的选择是人们个性的外显。 2.汽车也是一种生活空间,能带来安全感,关上车门就等于和世界隔绝。

  德国人一生中共拥有9.8辆车,不同的车反映出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追求。

  人们对长途驾车习以为常。在19世纪德国就是个位于欧洲中心的国家,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想去大的贸易中心、集市、劳动力市场或者游览观光,都需要长途奔波。 每天平均行驶46公里,也就是一周322公里,一年16744公里。

  德国人一生中有六个月的时间都堵在路上。(我按70岁寿命换算了下一天也就10分钟嘛...)

  gt;>>近代迁移史

  19世纪到20世纪初,共有500多万德国人迁移到国外,他们的目的地是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 20世纪30年代末,向国外逃亡成了许多德国人的唯一出路。 二战之后又有无数德国人背井离乡,人口之众前所未有。1250万人离开了德国东部。350万移民来自苏占区和东德。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批外国人来到西德,这些移民者来自意大利、土耳其和希腊。 60年代掀起旅游热潮,德国人们最喜欢去意大利。

工作

  只有12%的德国人拥有工作激情,14%的工作时间被浪费在无用的官僚程序与无效的沟通上。平均每月税前工资3391欧元。

  1/3德国人在办公室工作。Thomas儿时梦想是成为足球运动员,有时想做个长途货车司机。如今德国超过10万人做着卡车司机的工作,这是德国最常见的职业。

  很少刷银行卡,首选现金或账单结账,出门的钱包里常放103欧元现金。

  不喜欢贷款买东西。从历史到现在,德国人都觉得欠债意味着给别人带来负担,意味着对别人的依赖,还表示自身经营不善。

  喜欢把钱存在家里。甚至还存着已经不流通的德国马克,它们被缝在窗帘里,藏在抽屉里、相框后或书里,甚至瓷砖里都能找到以前的货币。据统计,平均每个德国人仍存有165马克,总计130亿马克未被银行收回。

价值观:什么对我最珍贵?

  gt;>>“做我想做的事”

  战后第一代人最向往的是汽车和物质财富,现在身份的象征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方式上。人们不再看重外在物质,而是关注内在问题,要怎样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我想做的事情”,这个愿望远远超过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

  gt;>>爱打电话送祝福

  德国人每天要花38min打电话,且这一数据仍在快速增长。

  重要时刻通常会打电话祝福。(元旦)跨年夜甚至有精确时间点12:20开始互相打电话,那时烟火结束,人们想把最好的祝福通过电话传递给彼此。

  gt;>>家庭至上,在集体中寻求幸福

  国家一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德人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大多数南德人较为幸福。 在斯图加特(Stuttgart),感到幸福的人最多,接着是汉堡(Hamburg)和不来梅(Bremen)。生活在柏林的人相对来说是最不幸福的,在西部大城市埃森(Essen)和科隆(Köln)也比较糟。

  每个德国成年人都是社团成员。社团性质发生了变化,如今男子合唱团或体操协会已不再流行,而自然保护协会或互助协会遍布各地,背后的需求是相同的——我们在集体中寻求幸福,和朋友一起寻求幸福,为了家人寻求幸福。

  36%的德国人认为,真正幸福的人生需要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地位远高于朋友、工作和兴趣爱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国:我们如何生活》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