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15 01:3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摘抄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是一本由[英]崔瑞德 / [美]费正清 主编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一):翻译水准不一

  

刚看完的第四章,翻译水准实在是比前面几章差太多,译者似乎中文功底都不大过关,经常弄一句话不知所云。责编也不用心,明显有一段话是重复翻译也没看出来,更有一句如陨石飞落,与上下文毫不相干。对后续章节的翻译不抱过高的预期。剑桥中国史中文版的最大问题除了删节,就是翻译,读读还可以,收藏有点闹心。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二):也谈谈剑桥中国史的翻译

  剑桥中国史面向西方读者,重身份轻具体,多数情况下某件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表述为“一位河南的地方官员”“一位皇子”这种身份性的描述,面对西方读者,当然无可厚非,他们才懒得搞清楚李建成和李元吉谁是谁呢。但是中文语境下,却有必要标注清楚,否则云里雾里,十分不适。

  本书最后三章黄日初老师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将作者遗漏掉的具体信息用[ ]标出,这样既可以保留原作者的语境,又方便了中文读者。

  只是可惜只有最后三章采用了这一方法,前面没有,似乎可以推广到全书甚至全系列的翻译。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三):剑桥中国宋代史读书笔记/勘误 边读边更新

  

导论 宋朝及其之前的朝代

导论一章的地图很赞,但是翻译很差,很多英文的关系代词,that从句没有翻译好,读起来的感觉比其他几册都要别扭。

P21 倒数第三行 “宋真宗”应为宋仁宗。

P22 第二段第七行 “甚至让宋朝的藩镇遍及西北边境之地”

翻译错误,应为:党项发动远征对抗西藏政治中心、汉化了的边境部落,甚至(对抗)遍及西北边境的宋朝方镇(commanderies)。

P24 第二段 第二行

...警告宋神宗放弃讨论战争,实行财政约束,在放弃治理官僚机构的时候纠正自己内心的想法。

... while leaving governance to the bureaucarcy.

while后面的从句(leaving governance to the bureaucarcy)是相对于前面【放弃.. 实行... 纠正...】整体而言,而不是只是针对【纠正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言。

leave sth to sb 把某事情交给某人,leaving governance to the bureaucarcy,应该翻译为把治理工作交由官僚机构,而不是放弃治理官僚机构。

整体翻译为: ...警告宋神宗放弃讨论战争,实行财政约束,纠正个人内心想法,同时把治理工作交由官僚机构。

P28 第五行 我们期(anticipate)在姊妹卷中更...

怀疑编辑漏了一个【预】(期) 字,或者(期)【待】字。

P28目前为止本书最复杂的一个长难句,果不其然译者翻译错了。

从与这种方向上的变化相一致...这些新观念逐渐成为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当地贵族涌入思想体系的基础。

【当地贵族涌入思想体系】这句错误比较严重,根本完全不通嘛。

well into + 时间 进入...年代/时期

比如,well into his old age

This destruction continued well in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导论 主要内容:

溯唐而来

虽然混乱和政局动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我们对五代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必须让步于这一观点:五代是一个拥有强有力国家政权的时代,它为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四):【转】海外学者如何评价《剑桥中国史·宋代卷》

  【编者按】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是英语世界最为全面的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集。1960年代后期,杜希德、费正清等人计划以15卷、17册(第5卷和第9卷分上下册)的内容来记录中国自公元前3世纪至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整套书由多名学者共同完成,该系列丛书作者均为中国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描绘了两千多前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各个领域的变迁。其中《剑桥中国史·宋代卷》由杜希德和史乐民主编,下册在2015年3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此,《宋代卷》终于完成。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翻译了英国华威大学的何安娜(Anne Gerritsen)于2016年6月《亚非研究通讯》(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上的一篇书评,对《剑桥中国史·宋代卷》一书做了简要的介绍。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2 The Five Dynasties and Sung China, 960-1279 AD

  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相关学者就着手剑桥中国史宋代卷的写作。在这几十年中,宋史研究这一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中的许多章节,既有早先研究的痕迹,也反应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贾志扬(John Chaffee)在引言中指出,宋史研究要有大历史的眼光,要把宋朝置于更加广阔的王朝叙事中去。数十年来,学者的研究旨趣一直在宋朝的文化繁荣和军事失利之间摇摆,或是纠结于宋朝的“现代性”是否被晚期中华帝国——蒙古人的入侵和明朝皇帝的高度专制——所打断。贾志扬告诫读者在阅读本卷的过程中,不要被宋朝的某个单一面相所迷惑,要充分认识到宋朝的矛盾和复杂性。

  全书有几章用来描绘宋朝的政治制度。蔡涵墨(Charles Hartman)讨论了御史台、国子监、科举制以及政治精英的出现对于王朝政治走向的影响。葛平德(Peter Golas)研究了宋朝的财政制度,并分析了宋朝政府在面对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时如何掌控财政资源。葛平德和在他之前的郝若贝(Robert Hartwell),都指出宋朝的税收占到国民收入的10-15%,远超后来的明清两朝,甚至“远超世界范围内其他任何前现代国家”。王曾瑜考察了宋朝的军事制度。作者在这一章中详尽地描写了宋朝军队的组织架构及其“文职化”的过程,以及导致军队实力严重受损的军事改革,而这最终导致了靖康之变和崖山海战赵宋王朝的覆亡。

  马伯良(Brian McKnight)讨论中国法律的那章从公元907年唐朝的灭亡写起,唐朝的法典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不断修改,奠定了宋代法制的基础。马伯良带领读者领略了宋朝法律体系、法典汇编的不同组成部分。马伯良认为,宋朝的法律是“短命且奇特的”,它甚至允许女性以自己的名义来继承财产。韩明士(Robert Hymes)讨论了宋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这一章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柏清韵(Bettine Birge)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宋元时期妇女、财产及儒教的反应》,Women, Property, and Confucian Reaction in Sung and Yüan China)。韩明士撰写的这章是本卷最长的一章,他详尽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风俗是如何随着政治和经济变革而变动的。在本章的结尾,韩明士讨论了早期全球现代性的问题,认为有宋一朝丰富的面貌挑战了我们对于现代性的认知。

  贾志扬讨论了宋朝的教育,他关注的重点在于哪些机构和制度使得宋朝成为一个文风昌盛的朝代。在贾志扬看来,书院、科举、国子监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只是间接提到印刷术的普及、工商阶层文化水平的提高,而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本书讨论社会变革(韩明士撰)、经济变迁(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与斯波义信[Shiba Yoshinobu]合撰)的章节都有涉及。萧婷(Angela Schottenhammer)则关注宋代中国的海上力量,这是全书中唯一配有地图的一章。宋朝从陶瓷、金属、纺织品和香料的海外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正是靠着这些收益,宋朝才得以维持。尽管宋朝的出口很多,但是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也同样巨大,这导致了铜矿资源的消耗殆尽,加剧了宋朝的财政危机。

  包弼德(Peter Bol)和田浩(Hoyt Tillman)关注了宋朝的思想世界。两位作者认为,中国思想史中最重要的部分——过去和现在、宇宙和人伦、国家与社会、文化和道德——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重塑,而儒家的道学在南宋成为最主流的意识形态。与其他讨论宋朝经济社会变迁的那些章节相比,这一章的视野比较内化,不大关注外界因素对思想的影响。

  《剑桥中国史·宋代卷》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它汇集了英文世界里宋代研究的顶尖学者。在可见的未来,这些研究成果必将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说本书没有不足之处。或许,如果主编在今天重新策划本书的写作,该书的作者阵容肯定不是现在这种状况——11位撰稿人中只有一位女性,只有两位不是西方出身。实际上,如今的宋史学界有不少优秀的女性学者,此刻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其中几位的大名:邓小南、伊沛霞(Patricia Ebrey)、柏文莉(Beverly Bossler)、柏清韵(Bettine Birge)、贾晋珠(Lucille Chia)、魏希德(Hilde De Weerdt)等。

  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希望为后来者的研究打好基础,启发学界后辈进行更有创新性的研究。近年来,一些文本数字化项目、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传记数据库都为宋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在本卷的作者接受学术训练的年代,学术研究还是非常个人化和书本化的,它取决于你一生中能在图书馆里读到多少东西。对政治史、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至今仍是这个路数。而今,有了数字化这个工具,我们可以检索、查阅海量的资料,进而对历史上社会经济变迁的各种模式有更深入的认识。然而,如果没有像本书这样的基础性研究,我们恐怕也无法充分地利用量化的数据来研究历史。

  原文地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0813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