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毒》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4 01:4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毒》经典读后感有感

  《有毒》是一本由[美] 克丽丝蒂 • 威尔科克斯(Christie Wilcox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毒》读后感(一):第7章 别动 191页

  芋螺,芋螺毒素主要是多肽,毒质种类多到惊人。

  其中醋酸齐考诺肽( omega-conotoxin MVIIA),可以关闭人类痛感神经末端的钙离子通道,阻止疼痛信号传向脊髓,使得疼痛消失。 这种特性被研发成广为人知的药物“辛抗宁”(Prialt)。 辛抗宁能够入药因为有极强的特异性,只阻断特定钙离子通道。

  《有毒》读后感(二):毒物的世界很有趣很高级

  研究各种有毒动物的奇女子。

  很多理论很新颖,比如说蛇是维持演化的压力,为了躲避蛇,我们的眼睛和视觉神经发生了针对性的演化。敏锐的视觉需要复杂的神经网络,迫使我们的脑部进一步发育。还有吓人的子弹蚁,会导致神经细胞紊乱,肌肉失去控制,负责传导疼痛信号的神经细胞会不断受到刺激,简直是复仇绝佳武器。

  还有更惊悚的刺客毛虫,能制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让过多凝块在体内循环,堵塞血管导致中风,并且引起的凝血会耗尽所有血小板。实在惊叹自然界怎么能有如此毒物,武侠小说里的算个毛啊!

  蚊子、蜱虫、吸血蝙蝠的毒素里配备有止痛剂,掩饰出血点,还有负责对抗或蒙蔽免疫系统的化合物,以及破坏凝血机制的抗凝剂,预防凝块形成,就可以一直吸。总之凝血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有针对性的专门毒质。要不是因为别的物种会搭乘吸血毒素进入受害者体内,比如疟疾、登革热等,食血动物基本无害。吸血毒素本身精准而温和。宿主受到的伤害越小,就越有利于吸血动物,在饱餐之后,宿主越健康,越有可能提供下一顿美味。

  生物的进化水平真是远超人们的想象。非常有趣的一本书,虽然有些内容的确还是有点专业了,读起来有些晦涩。封皮手感真是特别好。

  《有毒》读后感(三):有毒生物,以及与之相关从爬柱子到心智科学的全面图景

  本来看到书名,觉得是一本偏猎奇向的博物志,结果发现是相当朴实而老派的科普作品。 尤其喜欢作者“从头讲起”的作风,介绍毒素分离的时候非常详细地介绍了爬柱子,讲毒素的演化从DNA的碱基对讲起,提及河豚毒素作为钠离子通道抑制剂的毒理,不但从信息传递机制和电位差信号开始说,甚至从质子和电子开始说——既“科”又“普”。 总的来说,作者没有去提各种“最毒”的生物,而是详细的介绍了半数致死量(ID50)以及特异性死亡率,以及各式各样的毒理以及有毒生物的演化、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插入了作者切身体验的故事,但仍然是作为引子为具体知识服务,而非一味表达作者对毒素的情怀——像《我包罗万象》的作者对微生物那般。 而且,由于毒理机制和有毒生物牵扯的领域相当广,本书并不拘泥于有毒生物本身,也容易激发对各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兴趣。 比如提到”旧世界的狭鼻小目(智人祖先)为了对抗毒蛇,进化出更好的视力以及更强的大脑用以处理视觉信息“这个假说之余,作者还提到人类对蛇的恐惧处于前意识检测——在大脑尚未辨别出高速帧中的蛇类图片时,身体就已经产生了恐惧反应。 这种”无意识反应“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见《追寻记忆的痕迹》中心智科学的相关理论。 稍微有个不尽人意的地方是,作者开篇提到venom和poison和toxic时做了一页解释,提及venom是主动传递毒液,但另外两个则没有下具体定义,中文语义内涵过于丰富,单纯翻译成有毒、毒性、带毒实在无助于读者的理解,比如后文“蛇毒实际上是毒素,而非毒药”就容易让人一头雾水。感觉可以专门加个译者注? PS:装帧设计非常漂亮,我终于有一本粉红色的书了!

  《有毒》读后感(四):有毒

  鸭嘴兽是唯一一种主要将毒素用于雄性同类竞争——而非觅食或自卫——的动物。

  所有毒素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很昂贵。制造这些毒素需要消耗许多能量。为了制造和保护自己的毒性武器库,有毒生物不得不耗费来之不易的大量卡路里,这些热量原本可以用在其他重要的地方,比如发育或繁殖。

  毒素致命度的量度是中间致命剂量(Median Lethal Dosage),记作LD50。 LD50是指某种毒质杀死半数受试动物所需的剂量。

  肉毒杆菌毒素(简称肉毒素)的LD50值为约为1纳克/千克,60纳克肉毒素就能杀死一个人。但在额头上注射微量(例如1/10纳克)肉毒素能够有效抹平皱纹。

  .c皮下注射,i.p腹腔注射,i.v静脉注射

  直到今天,哪怕我们已经有了抗毒血清和现代的医学技术,全球每年死于蛇咬的人人有十万之众。

  过敏反应时,某些抗原会刺激身体产生IgE(血清免疫球蛋白E)抗体,而非更常见的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带来麻烦的正是这些IgE抗体,它们在所有抗体中的占比不超过0.001%,因为IgE抗体会让身体释放出大量组胺和其他炎症化合物,引起全身性的过敏反应,轻则导致血压下降,重则触发心脏骤停。奇怪的是,这些抗体似乎没什么益处,唯一的用途就是触发过敏反应,大约有20~30%的人有过这种经历。

  在人类的演化史中,IgE抗体必然承担着某些有用的功能,否则它早就应该被抛弃,因为它引发的过敏代价不菲。

  过度敏感的免疫系统可能会一视同仁的疯狂攻击所有外来物,所以对癌症的抗性略高一些也不足为奇。

  《有毒》读后感(五):超顺畅,无障碍读完

  这些有毒生物让我们恐惧,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以年致死人数而论,最致命的不是毒蛇而是蚊子。像蚊子这种极度讨人厌的生物我想大部分人都想它们直接消失。但从各个方面来说,这些有毒生物包括蚊子却和我们的生活甚至演化息息相关,我们的命运和生命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比如我们巨大的大脑“不是为了思考或推理而演化出来的,而是为了更迅速地处理视觉信息”,而之所以要专注于视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识别毒蛇。又比如看似毫无用处却在演化中保留下来的过敏反应有可能是为了应对广泛存在的毒质。 这本书介绍了许多有毒生物:它们的毒质、致死的原理以及对人类的作用,还包括人类自身与这些生物的紧密联系,知识含量高,内容覆盖面广。文字并不是那种处处透露着诙谐幽默的风格,而是恰到好处的轻松有趣和浅显易懂(虽然偶尔会有些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作者逻辑看似散乱但又有草蛇灰线,比如自然地从猫鼬讲到人类自身的免疫系统。作者也成功改变了很多我对于这些有毒生物的看法。一些看起来很恐怖的生物如巨蜥、眼镜蛇其实并没有那些看起来很无害如芋螺、蚊子那么有杀伤力,而且大部分的有毒生物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相反,它们身上的毒素有可能对人类大有益处,这些有毒的生物也有它的可爱之处

  (蚊子除外<(`^´)> )。 “我们可以并且应该保护有毒物种,因为它们如此美丽而精彩。我们可以并且应该保护它们,因为它们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失去它们,整个生态圈都将分崩离析。 我们应该保护有毒动物,最关键的理由是,这些动物拥有演化成熟的毒质,它们对人体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要多。要真正理解我们自身、理解生命,我们离不开有毒动物。”

  《有毒》读后感(六):物种演化的史诗如同图书馆一样珍贵

  有毒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悠久而深远,精彩纷呈。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无处不在:对某些有毒动物的恐惧深植于人类的本能之中,哪怕刚刚诞生的婴儿也不能幸免;它们恐怖的形象鲜活地存在于各个部族和文明的神话传说里;从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它们早已被人类织入了文化的经纬之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本书是奉献给这些古老神祇的祭礼,是为它们恐怖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科学潜力谱写的一曲颂歌。 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作者研究毒素和有毒生物是出于对这些致命物种的热爱,它们引领我们了解生态系统和各物种之间的互动,它们制造的毒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身体的各种生理机制,我们得以探寻最基本的演化过程,我们探寻这些动物深藏在基因里的秘密。 然后我们发现它们巨大的潜力:我们可以利用毒素来制造只对特定物种有效的杀虫剂,因为它针对的离子通道仅存在于该物种体内。毒素还能帮助我们生产出无依赖性、不致瘾的强效镇痛药,它可以关闭特定的神经细胞同时避免激发其他细胞。或许有朝一日,基于这些毒素生产的药物不仅能治疗,甚至可以治愈现在的某些绝症,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对药物而言,特异性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质,而这些毒质拥有优秀的目标特异性,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或许能以梦寐以求的方式操控自己的身体—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愿景。 千万年来,我们对有毒物种敬畏交织,它们的毒质鸡尾酒让我们恐惧,也让我们神魂颠倒,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些物种的潜力有多么强大。亿万年的演化将毒质打磨调制成了特殊的药物,它带给我们的益处远远大于害处。有朝一日,我们终将扭转局面,从致命物种的毒素中提取出治病救人的良药。有毒物种都是生物化学大师,目前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不过是冰山一角,而这微不足道的一点认知正在改变一切。

  《有毒》读后感(七):毒死我吧。

  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

  读起来很流畅,逻辑清晰,思路递进,非常好。从人们对毒物的刻板印象入手,一步步递进,从毒质本身,人体反应,作用原理到医药宝库,由浅入深的将毒这个东西的物理,化学,心理,文化讲了一遍。

  当然不深入,引起兴趣足矣,还启发了更多的探索欲,对于一本科普读物来说,非常优秀了。

  不过有些翻译和词汇怪怪的,还有文笔,可能是最近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东西看多了,对比起来,词汇,描写等等都要弱了不少,还有,配图不太够,而且仅有的一些还是黑白的,这点可以改进。

  人类对于毒物和毒,向来是禁忌的爱,想逃离又不由自主的靠近,本书对于毒素,从分子构成角度讲了很多,恍惚中让我有电脑病毒之于电脑的错觉,这个话题再继续,又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我经常在漆黑的夜晚,五肢平坦的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感受抚过皮肤的气流。这个时候,意识投影在左脚大拇指肚,让没有颜色的光顺着腿一路向上,连同其他肢体的军团在眉骨中间汇聚成漩涡,然后一哄而散在颅腔。

  这个时候,整个脚掌,和手掌就像贴在麦芒上,流淌在一层金黄的秋天里,凉爽,发光,过电一般的舒畅。

  这些虚拟的信号可能在告诉我,我的意识正在控制着我的身体分泌着某些并不存在的元素,并随着内视一起流转全身。我觉得,等我功力再精进一些,再深入的学习下毒理学,和神经病学,和道家功法,我就能把自己毒死了。

  《有毒》读后感(八):地球版绝命毒师

  《有毒》介绍了各种有毒的动物种类、它们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世界互动。从长着带刺后腿的鸭嘴兽,到蛇和水母,再到能让人流血致死的毛毛虫。这些动物既奇特又迷人,而且在整个历史上都是人类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希腊人写了关于有毒动物的文章,而现代科学家仍在努力研制抗蛇毒血清来治疗蛇咬和其他病症。

  这本书很有趣,语调轻快,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化学物质、毒素、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专有名称。这可能会让那些没有科学背景的人望而却步,但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和欣赏这本书并不重要。威尔科克斯并没有对毒液及其理化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是更深入地讲述了各种毒液物种,它们如何产生毒液,以及它们如何与人类世界互动。从鸭嘴兽开始,到不同种类的毒液,到致命的毒液,到令人痛苦的毒液,再到影响血液凝固或你如何思考的奇怪毒液。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毒液往往极其复杂,许多科学家仍然无法分离它们组成中的各种肽和蛋白质。

  作者对有毒动物也有一些有趣的看法。说它们经常用鲜艳的颜色或嘶嘶声和卡嗒声警告入侵者,而不是直接一上来就下毒,这是因为毒液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毒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能量来制造。有些物种产生毒液所消耗的热量几乎与携带一窝小崽子所消耗的热量一样多。她还写了有毒的动物如何推动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其他物种的进化。对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和视觉进化,我们可能欠蛇一些东西。虽然它们最能吓唬我们,但许多其他动物的毒液却要致命得多,最毒的动物每年的致死率往往不高。

  总之,《有毒》是一本关于有毒生物、它们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性以及它们通过科学领域与人类世界互动的有趣科普书。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人们能读到的关于这一主题的最深入的书,但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它很有趣,而且写得很好,充满了精彩的故事,是一本简单、聪明、且有趣的书。对科学、爬行动物或海洋生物学感兴趣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

  TW,书封面很好看有没有?

  《有毒》读后感(九):要从篇章中搜寻有趣的片段

  

44.《有毒》

【美】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 著 阳曦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12月19日读完

在12种有毒的哺乳动物中,除了鸭嘴兽是通过脚踝上的毒刺攻击对手以外,其它都是通过咬的方式释放毒素。

抗素血清的研制过程还挺有意思的,因为是利用其他动物制造出来的,所以在注射进人体时必然会引入大量不属于人类的蛋白质,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引发过敏或其他免疫反应。比如接受抗毒血清治疗蛇咬伤者出现严重副作用的概率高达43%-81%。新一代研究者利用最前沿免疫学和分子手段净化抗毒血清。

书里描述的那些热爱有毒动物的人比较有趣,比如哈斯特经营养蛇场,并将毒蛇提取的毒质注入自己身体,从而自我免疫(当他数次因被蛇咬而危在旦夕时确实转危为安);还有一些追随他的人,如史蒂夫从17岁起开始将蛇素注入身体。尽管除了自嗨以外,这个群体的行为受到大多数科学家及相关专业人士的强烈谴责,因为这些行为对新技术没有什么贡献。

辨别另一个知识点,原来科莫多巨蜥的唾液里没有毒,但它确实身体里有毒腺,主要是因为撕扯猎物伤口,猎物处于肮脏的水中被感染引发死亡。

书里一半科学普及毒素产生以及致毒原理,看的人昏昏欲睡,快速翻过去就当已经看完,还有一部分文字有趣,记叙自己中毒经历让人如身临其境,后怕不止,却又好玩。比如在带队小学生海滩科普活动中被一只海胆刺中,除了难熬的身体疼痛反应以外,还有刚分手的前男友出现表现关怀让人莫名有些喜感。

看到后面,就有点在字里行间寻宝的感觉,发现作者夹带的私货,比如暗戳戳吐槽前男友(是的,又一个),作为生物研究者,保守安全第一,无数次制止作者与各种动物的亲密接触。最搞笑的是,前男友刚制止作者给猴子投喂香蕉贴身拍照,结果作者一意孤行却被咬了一口,肿痛了几天。看着真好玩。

  《有毒》读后感(十):漫漫生命的长河中所有生物都在相互驯养 紧紧相连

  作者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可爱的方式展示了生态中特殊又神秘的一幅画卷。以前不会知道生态与毒素是如此息息相关。书里提供了一个不一样视角让我们来看待生态中的所有生命。那些看起来如此脆弱的小动物可以肆意挑战我们,箱型水母的个头没有绿豆打,但它能在五分钟内杀死一个人,我们随便便就能踩死一只蜘蛛或竭子,但某些蜘蛛或蝎子,但某些蜘蛛和蝎子也能同样轻松地干掉我们。

  关于人类为何会演化成今天这样,基本无毛的两足智慧生物。有一个问题特别引人注目: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这么大?为了解释这个现象,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假说。最流行的理论认为,灵长目动物生活在林木高处,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准确的视觉来辅助抓握,更大的脑子不过是这种需求带来的副产品。更好的手眼协调能力不仅能提升移动效率,也能帮助我们保集新的食物。在那个时期,现代植初的租先刚刚学会了开花结果。巨大的大脑不是为了思考或推理而演化出来的,而是为了更迅速地处理视觉信息。其他哺乳动物的演化偏向于嗅觉或听觉,但灵长类专注于视觉。虽然所有灵长类动物都擅长探测绝,但我们所在的支系一狭鼻小目更胜一筹。因为其他灵长目动物进入新世界的时间比毒蛇更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必面临蛇带来的生存压力,所以它们对增强视觉的需求也没有那么迫切。但留在旧世界的灵长类则没有这种喘息之机,所以它们的视觉系统发展方向格外狭窄——变得格外擅长探测蛇。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天生怕蛇。我们也十分擅长发现蛇的踪迹,无论是在杂乱的环境中还是在视野边缘,我们都能探测到蛇的存在。在同样的条件下,蜘蛛和其他危险动物就没那么容易被我们发现了。有时候我们的眼睛甚至先于产识发现蛇,这种现象叫作“前意识检测”。

  毒素带来的威胁也在生态的演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个体才有机会繁殖更多后代。所以,任何直接影响生存的因素都将对物种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物种的演化方向。致命的天性拉近了有毒动物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被它们捕食的猎物。但是毒素能杀死的不仅仅是猎物,所以有毒动物还会影响自己食谱以外的物种演化,很多时候也包括人类。有毒动物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它们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力遍及全球。要不是毒素如此致命,人类不会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制造毒素的动物,探寻它们以何种方式操控人体内生死收关的重要系统;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些毒质到底有多么复杂,多么不可思议。要不是有毒动物如此危险,它们也不会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无论毒蛇是否真的促进了人类脑部的发展,至少有一点毫无疑问:它们致命的天性的确影响了人类的演化,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是毒蛇的食物,但它们仍在继续影响我们。我们知道,历史上其他有毒物种也曾影响过我们的演化,引发人类基园层面的突变,蚊子在演化的过程中,作为我们的“敌人”,有毒动物帮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同样的,它们还必将影响我们的未来。从演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演化命运永远和蛇、水母及其他有毒生命交织在一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毒》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