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4 00:28: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锦集

  《有毒的话语》是一本由罗伯特·纽伯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一):为心灵提供盔甲和武器。

  

最近对反PUA题材很感兴趣,这本是精装版,不很厚,很快读完。书中分类很细,讲了很多言语上的PUA套路,短小精悍,读起来毫不费力,适合碎片时间阅读。

有一个例子我很在意,就是关于动词“是”的危害:某位作者提出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女性控制者是说”菠菜是好吃的“的母亲,当然不是说母亲是坏人,而是这个”是“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被用来使人相信事物固有且不可更改的性质,这个字就是这句话的毒素,这个字就扰乱了人的思维。

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会有一些细微的控制点,我们很难发现,而这本书就可以帮我们识别这部分有毒的话语。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二):只是仍有很多人不幸福

  

这本小书,不厚,很快就翻完。读起来的感觉更像是学界论文,观点、类型、案例.......

如果这样理解,反而不觉得表达里面的翻译腔或者不接地气的专有名词太过晦涩了。

书名“有毒的话语”感觉是有误导的,毕竟内容里面涉及话语表达的篇幅,并没有很高。

觉得这本书实质是探讨不平等甚至有些畸形的两性关系是怎么来的?要如何看待?怎么解决?探讨也都是理论性的归纳、分类和总结。

倒是有助于理解现在很多自媒体探讨的PUA是怎么一回事,也让很多在处理不好爱情与婚姻关系的人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角色和处境,反思什么是正常的、健康的关系,哪些是欺骗、精神控制或者其他。

道理都懂,只是仍有很多人不幸福。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三):话语解毒之书

  都知道说话是门学问,也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变了质的语言只会让结果适得其反。正如我们很多人对外和颜悦色,对内恶语相斥,有毒的话语,让亲密关系变得紧张,最终的走向也是在自己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有毒的话语》这本书的题目,我就想到了无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的自己,想要解开疙瘩,必须进行自救。于是翻开书本仔细阅读:我发现它的内容并非针对亲子关系,而是面对伴侣之间的问题,但这内容的广度套用在任何亲密关系中同样适用。从前两章对“有毒话语”的解读分析,到第三、四章举例分析,以及第五章之后对话语解毒的引导,无一不是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好书,真心推荐给有意,或者无意识有毒话语发声者,更推荐给防患于未然的有心人。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四):话语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全书讲的是,在亲密关系中,对方是如何通过话语对我们实施控制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事情。但是我不想说这个,我想来谈谈我是如何被关于这本书的“话语”所控制而购入的。

  最开始我是在书单上看到这本书的,本书标题“有毒的话语”,一看挺有意思的,接下来,副标题是“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我以为那是有关维护亲密关系的技巧吧,也就是怎么说话才能避免犯一些无心的错,以至于影响了两个人的关系。

  在书页的左下角,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这样的文字,“为什么有人越吵越爱,有人吵多了会分?”让人再次肯定了,这是一本说话技巧的书了吧?底下还有两排小字,“8堂亲密关系说话技巧课”,“避开语言陷阱,感情才会升温”。

  然而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书中内容跟上面封面所传达的,这个什么沟通中的语言技巧毫无关系,不是我们应该避免或者改进的地方,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对方的言语控制。老实说,也就这个书名“有毒的话语”能扯上一点关系了。

  如果按照封面文本所传达的逻辑,“为什么有人越吵越爱,有人吵多了会分?”这里头是我们可以意识不到但改进的东西吧,然而书本里头的控制其实是控制者恶意为之的,它不是为了沟通,它本来就是为了控制。

  书里头的文字有着大量留白,一种类型短短百来字字就能隔开一页,每个章节弄一页,每个引言弄一页,背后就不印了,有人说这是短小精悍,这我尚且不评论吧。就书内容本身来说,书中的确是描述了很多很多的分类,但其实我们缺的不是分类,分类是从现实而来的,分类是无穷的,重点是识别和解决的过程啊。

  在书中,话语是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工具,而最讽刺的一点在于,人们在公众号推文、豆瓣评分、书籍封面设计中,就恰好充当了一次这样的被控制者。我觉得书中前言部分是最精彩的,也是对封面设计的最大的反讽,引用一句吧:

  “话语控制和语言错误这两个词指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语言错误指的是说出来的话,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话语控制则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蒙蔽对方,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是为了驯服对方,使对方病理化。”

  恭喜出版社,通过出色的文本设计,成功地让“语言错误”替代掉了书中本想说的“话语控制”,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控制”,让我们以为是亲密关系中的“语言错误”而购入了。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五):幸福和关怀藏在“有毒的话语”中

  

《有毒的话语》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罗伯特·纽伯格(Robert neuburger)所著的一本关于语言陷阱背后的微妙心理以及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的心理方面的书。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具有很强的精神指导意义,对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人的启发性很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处于这样或者那样的亲密关系中,很多时候,我们身处这种亲密关系的同时,我们同样也会产生某种困惑,这就是由亲密关系给我们带来的所谓失望、委屈、内疚、抑郁、疲惫,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果我们在一个阶段当中无法解决和处理这样的情感和精神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将会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疲乏的状态,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可能不明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纽伯格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也是夫妻和家庭治疗师,有过长期的从事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和督导工作的经验,这本书可以说是在她长期工作中的调查和积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主要想法,应该是通过这本书,这些案例,这些分析,来帮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伴侣成为更好的人。对我来讲,这样的文字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鼓舞,它不仅是方法论上的指导,也不仅是案例的简单罗列,更重要的是这些案例和文字背后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启发和动力。

纽伯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消沉以及精神失控时,我们很有可能中了话语的毒。是不是这样呢?在我阅读之前,我并没有完全认可这个观点,因为亲密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感系统,作为亲密关系的双方,实际上产生很多向度上的复杂的面孔,甚至这些也是我们自己所无法察觉的,我们身处其中,在最开始我们甚至是无法预料所可能产生的风险的,那种亲密关系中所产生的盲目性会导致我们失去某些方面的控制,由此,产生了规训,产生了惩罚,从而亲密关系的双方秩序会有一些变化,从而产生了控制。

不得不说,在控制的过程中,体现着非常复杂的伦理关系和生存美学。我们的话语所产生的思想和态度,能不能为我们解决亲密关系中的这些问题,还是说会导致问题走向更复杂的一面,让我们持续陷入困境。我们可能在精神疲乏的时候对这一点无法做出精准的判断,但是我们要相信自己,识别各种控制的类型以及发现控制者的潜在动机,从而才能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捍卫自己的底线,从而避免情况再次发生。这其实是从关怀自我的角度来理解的,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看成一段心灵之旅,那么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其实是在寻找一个新的自我主体,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的可能性,是对自我的关怀和救赎。

作者引导我们去识别和避开有毒的话语,从而在亲密关系中,用正确的说话方式去解决双方产生的分歧,减少伤害绝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作者用事实艺术性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论,那就是建立“成长式”的亲密关系,为感情和生命调绘色泽,让他们始终充满饱满的温度,从而帮我们完成自我的一种精神救赎,最终使得亲密关系的双方感受到一种幸福感、获得感。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六):怀疑自己之前,你是不是生活有毒的话语中

  

文/舒念

“这件事情怎么能怪我呢?明明是你的责任!”

“你都不懂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竟然这样对我!”

“是你自己想得太多,本来什么事都没有啊。”

以上这样的对话,也许在你的生活中也曾出现过,那些来自亲密关系的质疑,如此肯定、如此坚决,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和观念,尤其是当你觉得受到伤害、被碰触到底线的时候,那些坚定的话语仿佛是戳在脑海中的烙印,让你在夜半时分反复咀嚼,试图寻找一个符合道德观念和社会习俗的正确答案。

其实在这样的情景中,你听到的这些话就是有毒的话语,你一次次因此感到失望、受骗、委屈、内疚、抑郁、疲惫,看到对方如此笃定,而身边没有人反驳他/她的观点,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精神错乱,进而开始将错误的行为正当化,一次次将自己逼上绝境。

不仅仅是亲密关系因此破碎,一个人完整的灵魂也有可能因此而扭曲,失去了相信自己并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有毒的话语》中,作者罗伯特·纽伯格作为精神分析学家与心理咨询师,在多年的心理学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了关于亲密关系中有毒的话语的表现。有毒的话语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我们时常难以分辨出其中的危害,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长期处于一种话语的控制之下,处于一种“洗脑”的环境中,最终丧失自我的清醒。

这样的洗脑不仅存在于婚姻关系中,也可能隐藏在家庭关系与工作关系,甚至是社会关系中。婚姻中的另一半可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将其正当化;父母关系可能要求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作为一种变相的回报;工作关系中老板要求你996完成超额的工作,并不在乎你是否身心疲惫;而社会关系中,似乎公认了一个年龄的阶层划分,不过三十而已,就已经进入中年焦虑的节奏……

这样的控制是无形的,它绑架的是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能够完成的事,在《有毒的话语》中,作者详尽地列举了生活中种种可能出现的有毒的话语,以此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生活现状,自己是否生活在有毒的环境中?有些事情究竟如何以对错评判?其实我们不妨一开始就给自己设置一条个人的底线,无关道德或社会标准,而是源于个人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就能从最开始保护好自己,而不是随着他人的话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对于谎言,我需要以社会或宗教道德的名义去谴责它,然而这就给了对方争论的余地。如果这是我个人底线的问题,而对方逾越了这个底线,那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了。

每个人都会怀疑自己,这是人自省的美德,但过度的自省会导致丧失自我的可能,希望每个自省的人都能翻开这本书,有时候真的不必怀疑自己,尤其在亲密关系中,你的感受才是真相,而不是他人的话语。而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有毒的话语中时,也可以凭借这本书的案例重拾信心,重新去建立自己的独立人生。要相信自己,改变并不晚。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七):远离有毒的话语,好好说话,好好爱

  

人,是群居动物。

既然是群居,就要有交流。

交流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语言沟通。

想在一个群居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生存体验,就要好好沟通,好好说话。

说出口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如何利用这不同的搭配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的语言,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情侣关系和夫妻关系,是群居环境中最亲密的、最无私的关系,所以双方的语言交流变得极其重要,远离有毒的话语,好好说话,好好爱,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才能让爱情更加长久、甜蜜。

《有毒的话语》正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侣和夫妻之间的语言相处之道。亲密关系走到深层,是两颗心灵的碰撞、沟通和交融,会产生很深的心灵联结。感情甜美时,伴侣是彼此心灵快乐的源泉;感情出现裂痕时,伴侣就是彼此心灵最烈的毒药。

什么是有毒的话语?

如果,有些话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受骗、委屈、内疚、抑郁、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精神错乱。

那么,这些话就是有毒的。

有毒的话语,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恶毒语言的刀尖会狠狠挫在心灵深处,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有毒的话语,会洗脑,会控制,会荼毒。本是最亲密的人,却能将最伤人的话说出,也能将对方的认为变成对自己的否定,亦能在语言交流中处于下风,被控制,甚至,心灵被荼毒。

关系越是亲密,越容易遭遇有毒的话语

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敌人。

如果伴侣之间感情很好,那么彼此的了解就是生活的润滑剂、调味剂,就是情感的最和谐、最珍贵。如果一方试图改变甚至毁坏这份和谐,那么,他就变成了你的敌人,就会将你的最脆弱处变成攻击你的点。

如果你正在亲密关系中变得消极沉重、丧失活力、精神失控,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中了话语的毒。

如何识别有毒的话语?

巧言令色的欺骗、对自尊和自信的无情打击、颠倒黑白、博取同情、制造无辜感、毫无底线地贬低对方的存在价值,把自己的错误说得义正言辞,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确信: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得听我的。

如果你发现生活中的你,被上面的言语所包围,那么,建议你赶快逃离吧,不要再相信什么为你好,不要再沉迷其中,否则你会慢慢迷失自己,直到完全失去精神独立,被牢牢掌控。

《有毒的话语》通过心理学的细致分析,深度解剖语言陷阱背后的微妙心理,告诉我们亲密关系中哪些话不能乱说。在日常的相处中,最亲密的爱人之间,更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学会识别和避开有毒的话语,以正确的说话方式发泄情绪和解决分歧,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情感控制,减少伤害,建立"成长式"的亲密关系,为感情升温,让自己和伴侣都能成为更好的人。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八):有毒的话语往往在亲密关系中

  

“亲爱的,你怎么觉得我在骗你呢?我只是太忙了”,男人对女人说道。女人因男人总不在身边而感到担忧,而男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减退也让女人感到不安。

伤人的言语、错误的推理、语言的陷阱,简言之,有毒的话语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感情出现问题的伴侣之间。实际上,这是同居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近年来,这类行为被归为“病态自恋”(pervers narcissique) 。“病态自恋”这一概念由精神病专家、精神分析学家保罗-克劳德•拉卡米耶(Paul-Claude Racamier)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指的是精神变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这一概念随后被阿尔伯托•艾格尔(Alberto Eiguer),特别是被玛丽-弗朗丝•伊里戈扬(Marie-France Hirigoyen)继承、推广,被用来解释在伴侣争吵中扮演操控者一方的行为。

但是在我看来,纯粹为了获得操控的愉悦而实施操控行为的情况并不常见。大部分实施语言操控行为的人其实不一定是所谓的“病态自恋者”。最常见的情况是,实施操控,比如说欺骗,是为了隐藏可能引发伴侣问题的某种行为。尽管这样做可能后果会很严重。

而《有毒的话语》这本书的写作目就是帮助读者识别操控的情境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出预警信号,以免受到由此带来的心理伤害。很多时候,抑郁甚至是精神错乱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我们需要独自面对虚假信息:直觉或感受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伴侣却试图说服我们,让我们觉得事实并非如我们所见,让我们认为不必相信我们自己的感知。

《有毒的话语》

为什么在感情生活中,一个人(有时候则是双方)要用语言去诱导另一个人落入圈套呢?为什么人们常常不能分辨说出来的话是好还是坏呢?在伴侣之间,当操控的条件被满足时,有些人会以不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些人则会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歪理。

语言操控和语言错误这两个词指的不是一个概念。语言错误指的是说出来的话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语言操控则属于有意为之的一种行为,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蒙蔽对方,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是为了驯服对方,使对方病理化。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操控”一词并不是说操控者这样做是为了使对方不痛快。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这个人的个体问题了。这里所说的操控,是在某种情况下,比如伴侣之间,脱口而出的、具有欺骗性的话语。

《有毒的话语》

伴侣的二人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隔了一层纱。伴侣之间发生了什么,外人很难看透。在这样的情况下,悲剧有可能会发生。语言操控可能会被用来蒙蔽对方、让对方羞愧,或是斥责对方。亲密关系是一个小型的沟通实验室,人们在这里学习和使用各种沟通技巧,从最平常普通的到最卑劣肮脏的、具有危害性的,严重的甚至可能让人抑郁或患上精神病。学习识别这类话语陷阱,有助于摆脱其带来的困境,更何况,这种情况不止发生于伴侣之间,在职业生活中、在医疗和宗教事务中,我们也会碰到。

这本书中主要谈论的是伴侣之间爱情的幻灭以及使用“有毒的话语”的情况。哪里有幻灭,哪里就会萌生有毒的话语。在伴侣之间,唯有彼此相爱,才能保护他们免受有毒的话语的伤害。

《有毒的话语》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九):有些话语有毒,杀伤力大而无形,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宜为爱好好说话

  

当评价一个人说话“很毒”时,可能是在说那个人说话用词很精准到位,或许可以算是一种褒奖。

而《有毒的话语》这本书说的“有毒”,是真的在说一些话有毒,会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有毒的话语是怎样的?简单地说,是会让你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失望、委屈、愧疚、疲惫甚至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话语。

如果是外人说了这些有毒的话,可能我们立刻就可以察觉出来。糟糕的是,有毒的话语出现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

《有毒的话语》这本书是帮助读者识别语言控制的情景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发出预警信号,以免由此带来的心理伤害。特别是说到在感情生活中,人们常常看不出话语中的毒素。

首先要区分“语言错误”与“话语控制”这两个概念。

语言错误是指说出来的话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

话语控制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蒙蔽对方,也可能是为了驯服对方。而且,这里的“控制”不是说控制者这样说是为了让对方不愉快,这种情况是个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控制”,是在某种情况下,伴侣之间脱口而出的、具有欺骗性的话语。

伴侣二人独成一个世界,外人很难看清伴侣之间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话语控制就可能会被用来蒙蔽对方,或者斥责对方。

为什么伴侣中会出现话语控制呢?书中说到五个原因,分别是隐藏某些事情、改变对方或为自己辩护、挽留对方、逼走对方、诋毁对方。

这五个原因其实也是五个目的,出发点不同,但是手段一样——通过“语言”这个武器。

摆脱话语控制不是不可能,书里说到,它需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步骤。

1.意识到自己正受到控制。

2.识别控制的性质甚至控制者进行控制的潜在动机。

3.自问当下的情况是否正常。

4.搞清楚要倾诉的对象。

5.成功发泄。

6.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

7.捍卫自己的底线。

8.咨询专业人士。

不过,不是所有的步骤都是有用的。不管是受害者还是专业人士,只需要从清单里选择跟自身情况最相符的就可以。另外,步骤的顺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其实,要确定自己是不是正在受到控制,是很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很难的一步。伴侣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以至于带有相当程度的封闭性。在面对一些恼人的、伤人的、没有根据的话语时,没有第三方确认或者否认自己的感受或苦恼。而且,伴侣之间应该有的信任和忠诚也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受控者可能不会察觉自己正在被控制。

不过,也是有迹可循的。书中列出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异常征兆,比如吵架以后感觉精神错乱,感到不合理的、无确切缘由的内疚感,跟伴侣吵架后身体出现头痛、胃痉挛等不舒服症状,等等。

当自己对一些情况感知到异常时,向他人倾诉是一种方法。

一来,在倾诉的过程中相当于把事情的经过都梳理了一遍,有助于后续做出判断。二来,倾听的人可能会肯定你对当前情况的感知,从而让你对所遭遇的情况有更清晰的认知。

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有些话也不能乱说。《有毒的话语》这本书提醒我们,学会识别和避开有毒的话语,用正确的说话方式发泄情绪和解决分歧,能减少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

“不讨好,不打击,不掌控”,为爱好好说话。

2020年08月24日星期一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十):小心,你可能正在遭受伴侣的“毒”害

  

闺蜜戚小姐和老公近来关系搞得很僵。

细说起来,原因有些难以启齿:戚小姐生完孩子以后,大半年的时间,老公都没有碰过她。

虽然她老公经常出差,但是每个月还是有几天住家里。两个人同床而眠,相安无事,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相当伤自尊的。

戚小姐颜值中等偏上,身材也没走形。可是在老公眼中,她已经失去了魅力。为了重燃老公的热情,她先后报了健身班和烹饪班。

一晃两三个月过去了,她塑形成功,身材比结婚前还要好,又烧的一手好饭菜,可是……依旧没有引起老公的兴趣。

百思不得其解的她怀疑老公有外遇。他们开始争吵,但是她老公的说辞又让她动摇了这种想法。

“不是我的问题,是你不是陪孩子,就是陪父母,反正心思从来没用在我身上。”

“我们有房贷,加上孩子出生之后,你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我对家庭付出了多少,你还想让我怎样?”

“你这个人总是这样,从来不愿相信别人!一点小事就胡思乱想!你再这样无理取闹,我可真走了。”

虽然她老公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但是他的话语扰乱了戚小姐思路,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头疼。

“难道我是一个不懂得体谅丈夫的妻子?”戚小姐心里产生了强烈的自责。

她老公的行为和说法却有很大的出处。

他比过去更注意穿着,把自己捯饬的光鲜亮丽。即使在家住的几天,也是应酬到深夜回来,身上却不见酒气。最可疑的是——手机片刻不离身,连洗澡都要带着。他的种种行为都让戚小姐觉得有问题,可是她老公总能自圆其说。总而言之:他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也绝对是戚小姐思想有问题。

戚小姐的疑心病越来越严重,工作频频出错,被领导批评,心情越来越低落。

半夜睡不着,偷偷解锁老公手机,结果一无所获,难道真是她神经过敏?戚小姐又陷入深深的自责。

这样反复的怀疑——否定——怀疑……无限循环着,她感到压抑和自我厌恶,似乎人性最黑暗的一面,正在慢慢浮出水面。她感到有什么东西被搞错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出来。

我偶然间看到了这本《有毒的话语》,里面阐述了什么是有毒的话语,“如果有些话让你一次又一次感到失望受骗委屈内疚,抑郁疲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神经错乱,那么这些话就是有毒的”。作者罗伯特纽伯格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夫妻和家庭治疗师、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临床心理学名誉教授。这本书深度解剖言语陷阱背后的微妙心理,让我们学会识别和避开有毒的话语,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情感控制,减少伤害。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戚小姐,希望对她有所帮助。

大多数情况下,伴侣之间发生的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控制者想要掩饰某种行为或目的时,情感控制是他们最常用的手段。

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控制的受害者并不容易,由于伴侣之间的信任和忠诚所带来的盲目性,受控者不易察觉。另外,控制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对自我的感知产生怀疑。

但是有一些迹象可循的,经常是近期出现的、异常的征兆,必须加以注意:争吵以后感觉精神错乱,脑子里像一团糨糊。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不合理的、无确切缘由的内疚感。感到抑郁、烦躁、无缘无故的感伤。甚至产生绝望、暴力倾向和自杀的冲动。如果你的症状相符,那就有理由确信,你正在遭受着伴侣的“毒”害。

想要摆脱控制,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操作:

1)意识到自己正受到控制。

2)识别控制的性质,以及控制的潜在动机。

3)自问当下的情况是否正常?

4)搞清楚要倾诉的对象。

5)成功发泄。

6)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

7)捍卫自己的底线。

8)咨询专业人士。

更有8堂亲密关系说话技巧课,让吵架也能为感情升温。

戚小姐看完这本书,意识到:相比起老公出轨这件事,否认自己的认知,显然要更痛苦一些。

当她以“局外人”角度来观察,老公的话简直漏洞百出。

曾经再好的感情,也经受不住有毒的话语,如今她找了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希望她能早日摆脱困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毒的话语》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