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4 00:2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1000字

  《亚洲建筑散步》是一本由汉宝德 著 / 黄健敏 主编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一):凝固的艺术,流动的时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求知的不二法门。然而,现代人空有飞机、高铁,但日常轨迹仍然是两点一线、三点一线,在越来越熟悉的城镇迷失了方向,被脚下的那片土地所束缚。今日阅读汉宝德著《亚洲建筑散步》,井底之蛙有之,鼠目寸光有之。

出发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意味着我们从已知迈向未知,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颠覆了我们的陈见。所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如果只是说说而已,那多半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当不了真,唬不了人,只会让有限的生命在无意义的轮回中消色、遁形。 即便通览《亚洲建筑散步》的目录,你会发现有些园林、有些城市,在你人生的某些时刻曾经造访过,但是在离开此时此景,你的大脑一片空白,哪怕书中有着高清晰度的照片,也无法勾回你沉寂的回忆。想必普通读者前往,以打卡照相为主,图的是“到此一游”,汉宝德前往,以探究深思为主。求的是“游必有方”。

古建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雨,但是我们真的愿意让它无声无息的等待吗?也许,并不是通了航线,铺了铁轨,它们就能从遥远的历史中走入现实。或许,在现代主义者的眼中,破坏与创造是同义词,只会破坏,不会保护,令某些人暂时获得利益,但长久之后,我们将失去文明发展的基础。汉宝德的呼吁柔和不失坚定,充分考虑也古与今、名与利、功与过的关系,只是读者有几人,能解其中不鸣不快的辛酸滋味呢? 读书与旅行,哪怕只有一个在状态,我们也不至于在回忆时迷芒,然而令我们伤感的是,即使识得《亚洲建筑散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仍然缺乏想象力与判断力的我们仍将义无反顾地投入一团糊涂中,对路径的依赖,毁了我们的好奇心,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你不知道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为何能构成和谐的组合,为何能激荡雄壮的回音。

建筑,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停留在感性认识,对颜值的迷恋使我们失却了人文的思考,无论是徽州,还是丽江,乃至吴哥,它们所内含的精神附加值,于我们最浅显的比喻便是对牛弹琴。假使我们不能根本性地抛弃叶公好龙的姿态,汉宝德注定只是一个陌生的符号,更谈不上对其建筑艺术的洞察。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二):亚洲建筑之美

  

看完这本书后去了解作者经历的时候才知,汉宝德先生于14年就已经离世了,不禁有些意外和遗憾。我非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太过学术性的内容反而是看不进去的,《亚洲建筑散步》这类带着游玩儿性质的适度解析是恰恰好的。作者在序里也说了,这是“为年轻朋友改编的书”,图文并茂,内容更显亲和。

本书顾名思义,讲的是作者游历中、韩、日、印度一些知名建筑所发表的一些看法。作者并没有挑选耳熟能详的诸如故宫、颐和园类名胜古迹介绍,不写苏州园林之盛,却写了少为人知的无锡寄畅园。想来汉宝德先生作为建筑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者,对建筑、景色的体悟,也有特别之处吧。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它的建造目的很好理解,为了舒适地居住,或为了宗教礼拜。建筑是人造的艺术,在周围随处可见,是无法忽略的事物。千百年后,建筑的价值是由历史和人赋予的。建筑形式是随着历史的进程,文化氛围和人文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建筑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审美和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徽州民居和客家土楼。二者都是平民百姓日常居住的房屋,却因为地域和人文的差异,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又令人惊叹的建筑形式。

古徽州民居(今屯溪)依山傍水,由石灰粉刷出的白墙壁洁净醒目,经年风雨侵蚀仍不显颓丧,有岁月悠悠自在静好之感,呈现古雅质朴之美。阶梯状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并不十分整齐,街巷曲曲折折更显幽深清凉,令人心生向往。

客家土楼,印象中就是一个个圆形的建筑,没想到还有方楼、五凤楼等不同形式的土楼,圆楼数量反而很少、历史也较短,也算让我长知识了。不过以承启楼为代表的客家圆楼,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奇观,“它蜕尽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演化出最简单、最悦目、最具韵律感的圆形”。从天空中俯视,确实挺壮观的,而且简单大方。当初客家建起堡垒型的土楼,正是聚群而居、为了抵御外敌而致,这也是建筑实用性的体现,却拥有了意外的美感。

建筑比起绘画、书法等艺术来讲算是庞然大物,站在建筑面前,能感受到个体的渺小。因为它的庞大,反而更具有震撼力,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精神,更值得考究。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三):入其境,悟其情——读《亚洲建筑散步》有感

  

汉宝德,建筑届的领军人物,更是改变了建筑教育体系。正如有人评价:他的很多作品还没有被正确的认识和得到应有的评价。从《亚洲建筑散步》这本书中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些端倪。真的很遗憾,我们对这个人的重视相当不够,尤其是建筑方面,但是我们也很庆幸,这本书籍虽有部分有所删减,但还好,批评还在、痛陈还在。对时下的我们,借鉴意义更大。

建筑可以时尚,但不可脱离本色。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就对旅游脱离了原本的爱好,也许,活的年纪越大,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有了自己的选择。旅游,仿真建筑只知道复古,却古的阴阳怪气。我去过成都,成都市区的古迹还得以保留,但正如汉老师所说的,连一点古意也没有,已完全观光化。所以,我去的成都记忆中的美好还是在留在青城山,那里至少改动不会太大,毕竟是原汁原味的风景还在,下雨的气候的雾气很是仙气十足。而现代化的建筑,难得保持独立清醒、深化传统建筑理念,正如大佛,任凭风吹雨晒,不知道最好的修复,建筑学的理念不是只教会你怎么建筑,不知道怎么保护,而且对中国古建筑学的并不是很好,君不见现在的建筑都图快,根本不考虑人文素养,越来愈多的建筑都请国外的建筑设计师,比如库哈斯给我国设计的一个建筑,除了高,就是贵和难看,原本打算投入50亿,结果建成之后却用掉近200亿,单设计费就花掉3.5亿,我都奇怪这是怎么通过审核的,这种没有一点中国特色的东西,还美名其曰的说是现在看不懂不要紧,留待后人评价。关键还卖起了门票。是啊,后人只会骂设计者,设计者莫名的背上了骂名,其实你自己都不重视,更何况外国人,很难在时代的大潮中不随波逐流,旅游中遇到类似建筑的很多很多,只可惜读到该书时,汉老师已于2014年去世。

切磋意味着进步,不只是学术上,更是实践上。汉宝德老师,学术丰富,但更注重实践,他经常游历亚洲各地,查访书本上提到的古建筑或者藏馆,比如他到了日本,找到日本人不知晓,都不去的“静嘉堂”,这是作者在浏览中国古代美术著作中见到有两个精美的唐三彩器时注意到注明的展馆,这说明了汉老师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艺术和细节,更深入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静嘉堂”这篇后记中,提出“静嘉堂”文库的《葬书》为明新版。本着对事实负责任的态度,各自提出意见,发表不同观念,经过商讨出来的东西绝对有价值,也更有百家齐鸣滋味。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四):亚洲建筑散步:古建筑之美和汉宝德的慧眼

  

我觉得汉宝德老师写建筑的书,比写收藏拾趣的书要更好很多。比如读《亚洲建筑散步》的时候,干货立即就来了。专业建筑大师,在观察建筑,讨论建筑和描写建筑的时候,那是有光的,你会觉得在他的眼里,那些古趣建筑和伟大的建筑设计,也是有光的,他的光芒和建筑的光芒瞬间汇合统一,精准传达给读者了,特别奇妙,特别有魔力,特别有感染力,也特别美学,特别灵动,特别有知识趣味和文化趣味,能熏陶我并打动我。

而且,因为专业建筑师的缘故,他的视线足够专业,也足够独特,并且常常独僻蹊径。比如去北京,没有去写天坛,故宫,而是写了园明园。他告诉我们,为什么园明园只剩下那些欧式石柱等,因为散落的砖瓦及木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都被老百姓给拿去用了。在岁月漫长的浸袭中,这些带有洋式设计的大块石头类东西,实在派不上用场。于是就一直遗留在园明园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诉说着一代皇家园林的悲惨往事,警示世人,辉煌的过往和残酷的未来。而去看苏州,没有写沧浪亭拙政园,而是写了无锡的寄畅园。这算是独僻蹊径了,因为去看苏州园林的现代人,大多是去沧浪亭拙政园打卡,而很少人会想起寄畅园。若不是读了《亚洲建筑散步》,我也不会知晓寄畅园隐藏着的名堂。原来是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都是经过历次改建和修善,到处透着现代工匠的“拙作”,古建的艺术和美早就被破坏掉了。现代的工匠没有研习过古建,不知道古建的美学和古人的文化渊源,而是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进行置景和修改,这些“拙作”在汉宝德眼里,那叫一个痛心疾首。但是他也无能为力,于是不写也罢。用老师的话说,“实在入不了眼……”,能感受他的心疼吧。

古建筑之美,这个话题我也拿不起来。我只能跟随大师的视线,稍懂0.1(不敢一二),已能明白,现代人枉自揣测古人的建筑美学格局,实在是大不敬和愚蠢。历史人文这个东西太厚重了,很多人是不懂的,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你也就懂了,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些透着商业气息的打卡景点,人满为患的时候,古建筑的美学会被糟蹋到何种地步,这里是大写的触目惊心。有些东西仍然是美的,但会美的不合理,不符合古人的格局和审美,偶有的画蛇添足,瞬间破坏了整体的美学结构,这实在令人痛心。而对于汉宝德来说,他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于是这痛心分明就加重了万分。我们作为普通游客,随便看一看,拍拍照,然后笑着离开。这跟汉宝德老师的心境是千差万别了。

读了《亚洲建筑散步》,我能理解他的心痛了。于是也觉得,老师是智慧的,也是可爱的,更是包容的,还是在传承的。他一直在做记录,在出书,也一直在呼吁,提醒愚蠢的现代人,要做好古建保护。

在汉宝德眼里,有很多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都是那些有着动人古建的地方。他去看广西客家土楼,那些园圈的方块的整族聚居的土楼,令他惊叹。他去看了一座又一座,惊叹于山区人民当年的财力。老师说有些年代山区也曾富裕过,因为山区产烟叶,富过一批人,于是豪华的客家土楼就建起来了。

《亚洲建筑散步》是台湾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福建土楼、徽州民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经建筑大师汉宝德专业讲解,有种惑然开朗之感,收获良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亚洲建筑散步》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