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8 02:2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锦集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是一本由马特斯.李维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精选点评:

  ●建筑物离奇事故故事集

  ●新表达

  ●排版精致华丽。不知道是不是隔行如隔山,没什么感觉。虽非建筑专业,但好歹有也扎实地学了材料力学,实话说有种介于讲义和讲座的忽悠感,所得不如一些技术贴。

  ●interesting,nice book

  ●总想着学三会不会塌

  ●给非结构专业的人看的书

  ●事故其实很有运气的成分。而单纯的模仿一定会毁灭,或者思想,或者建筑本身。

  ●作为建筑师而非工程师,最需要的是“直觉”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方法。

  ●影响结构的潜在因素原来有如此之多

  ●本来不该五星的,可是,五月十二日……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一):科普读物写得这么好,作者功力很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阅读关于建筑、城市规划之类的书。

  但市面上的建筑类的普及性读物基本上都是从美学方面进行介绍的,例如建筑的历史、流派,著名建筑的形态、立面的特色等等。至于建筑的结构、工程、材料、工艺方面的知识就说得甚少。也许是著书者觉得这些知识太过于专业了,外行人不感兴趣,又或者是没有办法将专业知识讲得让外行人也能够明白。

  其实,这些工程方面的知识,普通人也会感兴趣的。例如从建筑欣赏方面,结构、材料对建筑美学的影响,为什么有些建筑的形态可以做得那么夸张;地震灾害的时候什么位置是比较安全的,为什么有些房子会倒塌有些没事;甚至具体到自家房子的装修,那些是结构性的不能改动,那些可以做改动而不影响安全,这些有了了解都是很有好处的。在电视上,也看过BBC、Discovery的一些很好的科学节目关于建筑工程的,例如摩天大楼,超级桥梁怎么建造的。

  最近终于发现关于建筑技术方面的非常好的普及书籍:《建筑的生与灭》。在图书馆找到的时候发现是一套两册厚厚的书,有点害怕是否能够读得下去。当我翻开第一章开始阅读时,就发现这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将概念讲得清晰易懂,没有用任何晦涩的专业语汇,对基本概念都作了专门解释,贯穿以大量的经典建筑例子、插图,读起来非常轻松。虽然行文通俗,但是对知识的表达还是非常准确和严谨。能够写出这样的水平的科普文章的作者可是很难得。

  http://aleung.blogbus.com/logs/34500836.html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二):倒下去的三定律

  建筑物总是尽力不让自己倒下去。去除那些因为工程质量、地震灾害、恐怖活动导致的建筑倒塌,仅仅从因为力学设计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建筑倒塌谈起。而且我们要谈的也不是复杂的需要计算的力学,什么动荷载、静荷载、共振力、预应力等等,而是常识性的力学,小朋友搭积木都知道的原理。

  比如很简单的,如果一个建筑尽量矮,造型尽量简单,它就不容易倒下来,而且建造便宜。世界最初就是这个样子,像前几天推荐的亚当之家,原始棚屋,伊甸园。

  但这样的建筑约束了人们的欲望。建筑矮了,容积率就低,有限占地面积建筑的房屋面积就少,这样建造房屋的人可图的利益就少。于是就建高,建高了不安全,于是我们就得出了第一个定律:利益会导致不安全。

  如果建筑都是直来直去,没有弧度,没有挑出来的屋檐,没有错落,更不可能像库哈斯CCTV大楼那样扭来扭去,这样就能更安全。但转过念头,如果没有建筑设计师的想象,建筑就会千篇一律,就不好看,于是就有了第二定律:好看会导致不安全。

  保障利益和审美的要求,同时要克服矛盾的另一方安全性的降低,唯一的方法就是发展科技,提高技术含量。人类就是在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无尽的欲望下进步和套牢。比如还是前面说到的CCTV,计算的精确度甚至要准确到最后两栋楼在空中合拢的时候一定要在八月某日凌晨四点五十八分,为什么呢?等到白天天气最热的时候钢材热胀的尺度不至于把楼挤变形。我觉得发布这个信息的工程师在胡说八道,听起来是在讲科学,细想一下很不合逻辑,如此重要的建筑在当下的科技条件下,需要如此的依赖外界的一个很不靠谱的动态的条件。这更像是在制造事件,做着科学的装饰和包装。

  工程师这么说的原因,一个最大可能的是太多人质疑CCTV的安全性与造价,这么说显得是多么的认真多么的一切尽在掌握,一个神秘的极富科技含量的大楼,会让CCTV2得更好看。

  因此有了第三定律,科学可以掩盖不安全。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三):建筑物为何倒下去

  感觉这本书没有上册《建筑物如何站起来》那么好玩,那么生动了。不过从书中看到,倒塌事故的危害也跟运气很有关系,一些大型体育馆、剧院中心倒塌时候,里面空无一人;而“美国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灾难”却是一家酒店的通道倒塌,却导致114人死亡。

  本书中关注倒塌的建筑物,大部分是因为技术性失误的原因——例如没有正确预料到下雪加上大风对屋顶的影响(查尔斯·威廉邮政学院穹顶建筑的倒塌);没有设计足够的冗余,使得建筑物不够稳定(哈特福德体育馆屋顶倒塌);没有计算到空气动力振频现象的影响(塔库玛窄桥倒塌);没有预料到金属疲劳的影响(愉悦角桥梁倒塌);没有注意河流改道对桥墩的影响(什科哈里大桥灾变);实施与原始设计不符合(美国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灾难)等等。

  所以,如果要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我认为要做到:

  1. 设计以及设计的假设条件(特别是隐式条件),必须被实施、监理人员明确无误的理解

  2. 尽可能地冗余,特别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

  3. 定时检查建筑物的健康状况

  4. 定时复查设计的假设条件是否依然成立(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影响、科技的新发现)

  从书中来看在国外建筑行业有着较为成熟的制度,一旦发生倒塌事故,会有相应的独立调查团介入,试图找到事故的真实原因。如果是有普遍意义的原因,还会写入相应法律条文以规范以后的行为。

  反观国内,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而且猜想也跟技术原因无关。例如说汶川地震中,绝大部分的校舍倒塌,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在网上查了一会,大部分都是这个“周锡元院士释疑”,可是我看完之后一点都不觉得被“释疑”,真是原因还是不知道!在这里看到一个反省的帖子“从汶川地震校舍倒塌中引出建筑工程监理责任思考 ”,但是很难找到出自政府部门的信息。

  另外,作为IT从业人员,我也很关心“系统为何倒下去”!例如影响广泛的“2006年中航信死机事件”造成全国绝大部分机场受影响,必须手工办理登机;“2008年奥运票务系统瘫痪 ”等等,如果也可以成立独立的专家组进行公开调查,并公开调查结果,一定很精彩!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四):知识最好的状态就是学进去然后再走出来

  我是专业做结构设计的,以专业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依然不失为一部佳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会贴上科普读物的标签,但是本人还是更倾向于这是本很好的专业书籍。

  知识最好的就是学进去然后再走出来。上学那一阵的时候,都是很正统的系统学习。大学前两年都是学工科基础,高数、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等等,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抗震、桥梁工程等等。这种学习不免枯燥乏味,但是对于专业学习,系统全面的了解本学科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专业学习就是你能很好的掌握弯矩图、力法位移法、混凝土配筋面积公式、裂缝公式、各种强度稳定验算公式等等,掌握到你可以自己推导出来的程度,这对于以科普的心态阅读本书的读者是无法想象的。

  其实大部分做我们这一行的,会迷失在单调乏味的机械绘图的生涯中,单单对于画图这件事情来说的话,有个师父告诉你图纸上都要画什么,那么是完全不需要我们进行很系统的专业学习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学习,个人更喜欢这样去解释:当你站的高的时候,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在学校的时候,对于结构工程的理解,就是学不完的公式,做不完的计算题。工科的学习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个理论背后都是大量的公式计算,它的理论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说出来玩的。作为专业学生,可不能光知道混凝土里面是要放钢筋的,而是要明确知道多大的荷载下,混凝土里面具体要放多少钢筋的;荷载作用的时候具体破坏发生在哪个截面;地基会有多少沉降量;地基处理以后的承载力要达到多少;地震的时候,结构自身会产生多大的地震作用……这所有的一切可都是要有具体的数字的,每个学科的正统学习都会让人生不如死啊。工作以后呢,完全成了绘图员,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学校学的那些东西完全用不上啊。学校的学习让你学进去出不来了,工作以后让你完全出来了,但是却和本专业没什么关系了。

  说了这么多,我才能说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看这本书,对于专业结构师来说,没有一点难度,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能一清二楚的知道说的是什么理论,也知道某个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更加知道为什么要计算这个参数。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告诉你,结构不单单是无聊冗长的计算,更多的其实是一种美,一种你深入其中以后才能体验到的美。作者作为结构大师,是在一种高观点下解读结构,把我带到了一个高观点下去重新认识我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不再是乱相迷离,而是高屋建瓴。很多知识点,你会发现会有别的更加醍醐灌顶的解读方式,在这种高观点下,结构也会产生如自然科学一样的大美。

  君子不器!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五):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建筑物孕育于设计阶段,建造过程就像出生,完工后就像活着,老旧了会走向死亡,或者碰上意外而亡。它的呼吸是透过嘴一样的窗户,以及如肺一般的空调系统;它的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总称)透过静、动脉般的管线循环,并把资讯由神经系统似的电线传到各处。建筑物通过它头脑似的反馈系统对内部及外部条件的改变做出反应。它由外墙的皮肤保护,由柱、梁、楼板等骨骼系统支撑,用基础的双脚来站立。像大多数人体一样,建筑物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然后死亡。 就如同医学把疾病视为是健康的衰退,人们便以治病来学习何谓健康。 在科学与工程学的发展历史上,事实和规律被人们遗忘了。但若能汲取这些教训,将能节省时间和精力,甚至挽回生命。

  一.结构皮肤病学:疲劳、倦怠、徐变、老死

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亦有定时。

  疲劳:频繁地向上、又向下反复改变方向的荷载作用,梁的应力从拉力变成压力,又变回拉力,反复作用上百万次,从而使材料变得脆弱。钢材很可能在应力值不大的情形下就产生断裂。 腐蚀:水分通过甚至是最窄小的细缝渗进结构构件。当钢筋混凝土产生毛细管裂缝,如果混凝土疏松多孔隙,水分很可能侵入钢筋,钢筋随着时间而渐渐生锈,最后导致结构丧失强度。 混凝土墙及砖墙外饰面上的门窗等开口在结构中产生了应力流集中,类似于“急速的水流围绕桥墩”的作用,因此引起开口周围的裂缝。

  二.由于缺少赘余

  赘余,冗余,指荷载有不止一种的传递路径,它是公共场所这类地方在结构设计上最应谨慎储备的强度。

  三.天摇地动

没有地心引力、风力,地壳不会震动也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温度也不会变化,那么就不需要如今的结构。既然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力,建筑物便不能没有结构。

  强风或地震所引起的快速增长甚至瞬间的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常常是建筑物酿灾的原因。

  通道的一端固定焊接在功能性区域的楼板上,另一端则支撑在大楼地板上的滑动式轴承上,这种轴承使梁能随着温度变化胀缩,而不会产生热应力,热荷载。

  四.共振荷载

  有一种荷载虽然不是快速地增强,但是随着时间逐渐增强,当作用力以与建筑物相同的周期有节奏地施加于结构上时,该作用力与建筑物周期产生共振。 共振力并非如冲击力般立刻引起重大效应,但其效应随着时间稳定地增加,而且若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就会造成灾难。 风力若与建筑物周期产生共振,可引发大楼顶部的摆动增强,甚至倒塌。

  如何避免建筑物产生共振的摆动呢? 基本的方法是加强其结构,使之有更大的刚性以改变它的周期,结构的刚性越大,周期就越短,但非常耗费成本。 还有一种在汽车及飞机上使用多年的机械装置最近被用来减少风力摆动,它将厚重的混凝土块通过侧面的弹簧连接到建筑物的屋顶上,名为“调谐式动力阻尼”它将以同样的周期以相反的方向摆动。

  五.共振与扭转:奔驰的马驹

  窄桥上下颤动就如同沿着桥面产生了波浪一样。当风向垂直于桥身时,由于柔性的桥面上下运动,风交替地吹袭桥面的顶部和底部,这种吹袭很容易与桥的振动周期相协调而造成桥身的振动。 但摧毁桥身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风不是沿水平方向吹袭,而是以向下的倾角吹向桥梁,使颤动带有扭转。 开始时向下的风力将桥面的迎风侧轻微地推下并扭转它,接着结构产生反作用把桥面向上扭转回来,使风力从桥面的迎风侧的底部往上吹。一再地重复此循环,桥面的扭转颤动逐渐增大,最后使桥扭断。 所有的现代化的吊桥桥身现在都有防扭转的加固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危险。

  六.战争与法律

文明是由被称为“法律”的限制原则或同意原则来治理的。在原始社会,常以仇杀来解决争端,若丧失了一条性命,便取另一条命作为补偿获得平衡。这种非官方的裁决就是法则,即使在早期的美国西部社会亦是如此,在那里,枪就是法律。

  若不是罗马教皇颁布教令予以保护,罗马竞技场惨遭人为破坏的命运还将无限制地继续下去。他宣布罗马竞技场为基督教殉道者的神圣纪念建筑,情况才终于有所改变。 所有战争中最严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出于拯救欧洲文明免受纳粹摧残的高尚目标,然而交战双方却都实施了空前的野蛮行为。

  七.自天而降的恐怖

恐怖主义是非法地对人或财产使用力量或暴力来威胁或强迫政府、全体或部分公民,以促进其政治或社会目的的实现。----美国联邦调查局定义

  2001年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911恐怖袭击事件。 冲击力以外,飞机泄漏出燃料,形成火球,飞机钻入结构,刮去并损坏了保护钢材免遭热毁伤的防火涂料,塔楼核心的钢柱急剧升温,当达到600摄氏度时候,钢材失去了一半的强度并开始产生塑性变形和压曲。 这是未预料的、可怕的打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