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是一本由何圣君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一):发挥余热
这本书读了一天多一点,一点是指周末的时候多了20页。刚开始读的时候非常不以为然,但是越读越有感觉。每一个小章节都能找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案例,每一个小章节都能有新的心理学名词和实验成果。 这是一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编写的一本书,与其说是作者,不如说是编者。难得可贵的是作者将20本书上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成果成体系的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这本书呈现到我们面前。 虽然读完了但有种雨过地皮湿的感觉,按照书中的理论来讲,只接受了10%的理论。书中很多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一方面可以帮我们弄清现在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的原因,另一方面对运营和产品设计甚至文案撰写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有时候我认为读书不一定早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读到心里,有的时候读了好像只是当时有收获后来也没管它,但是我真切的感觉到没发挥的那部分也在不经意的改变我的思维习惯和决策。 后面还是把这本书涉及的概念进行总体整理,并试着结合自己的想法取梳理一下,让那些名词发挥余热,指导行动。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二):抄袭的如此简单粗暴,真的好吗?
废话不多说,看看被抄袭对象的目录,再看一下这本书的目录,以及网友做的思维导图,连篇章结构都基本一致,每章标题的内涵和排序都不变。高度涉嫌洗一下稿就成一本书,作者就不怕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也不怕遭报应吗?
如此浪费读者的时间金钱,真是谋财害命!
本人利益不相关,只是喜欢读书,珍惜与好书的缘分,也理解很多作者译者编辑的努力付出,其过程很不容易。但是偶然遇到这样如此低劣的作为,实在忍不住要留下点个人看法,帮助有缘看到的朋友节省时间。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三):瘾,谁也逃脱不了
人是活的,因为心理是活的。每时每刻,我们都从外界接受着信号,并根据信号进行相应的选择。与其说是行为上瘾,不如说是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势与路径依赖。你的注意力无形中被外界的信号所影响,以至使你的指挥系统与执行系统产生了偏差。 瘾,谁也逃脱不了,正如《行为上瘾》所列示的,我们的“首次注意力”是被预定的,就像我们看到同一幅广告,就会产生相应的消费冲动,在快餐店的门口,我们闻到了食物的香气,听到了锅铲的碰撞,于是就迈不动脚步了,暗自告诉自己,还是填饱肚子再上路吧。这种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角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接下来的选择,被“洗脑”,失去了对善与恶、利与害的判断力。 沉没成本,其实并不可怕。如果你输了一场官司,被责令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你要像阿Q一样,学会自我安慰,把这种纯利益的输出与情感的波动相区分,把自己想象得很强大,对对方的赔付只是一种施舍,一种同情,在心理上要自我修饰,当然做起来很难,需要我们反复地劝慰自己,最不济就想到自己的出生是偶然,自己的死亡却是必然。 即时反馈,让我们停不下来。即时反馈某种意义上让我们知道了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只是更多的时候,这种联系是牵强的,是经不住历史与常识的检验。当前,我们除了买彩票,这种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的幸运,能让我们心动之外,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自从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我们总是担心自己被世界所抛弃,那些信息,数量很大,质量很差,即使你不去看,他们也会发生,但是你看了,损失要大于收获,浪费的是你的时间,牺牲的是你的健康,而且我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信息变得强大、变得自信,反而更加倾向于在垃圾信息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完美主义者在这个社会总是存在的,哪怕它的比率很低,完美主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未竟之事的执念,其实事情是人做的,由于人本身的决策陷阱与能力短板,是无论如何达不到高标准、严要求的,能做的就是让你从兴奋到颓废之间来回摇摆,再强大的心智、再充沛的精力也会被耗尽,当然,对于极个别人,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比如正在阅读《行为上瘾》的读者就不会轻易地上当受骗,因为他已经有了基本的抵抗力。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四):诱惑世界的梦
上瘾在感性上终归是快乐的,但在理性上却是焦虑与负面的。人的一生总是在理性与感性中不断切换,把握着自己不在社会规则中迷失和沉沦。这是一本理性跳出了解释当下社会行为上瘾的现状和机理,很多情况下我们被法制与道德的惩戒约束印刻着极其理性的程度;但却在不经意的生活之余被感性套牢得死死的,无数次的触发,大把时间的荒废,然而梦从未醒来。
其实我被这本书击中的体无完肤,相信大多数的人也是如此。视频APP、电商、网游手游、甚至是职场与社会交际都逃不过这本书对于人欲求机理的剖析。在我们置身其中心甘情愿的成为产品经理人打造的底层心理动机发生的那些用户时,完全被掩盖在我们大量分泌的多巴胺的快乐奖励中。斯金纳箱的实验,我在年夜饭时的公司微信红包群中找到了小白鼠按压金属板的体验,抢不到几个包,一晃在手机屏幕前盯着一个多小时,饭没吃好,晚会没看好,更忽略了家人。切身的感受特别糟糕,却完全加深了对于斯金纳的理解,真是高手。
《行为上瘾》的前半部分是在阐释上瘾的秘密。太多的例举都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也把人心的认知偏见放大到几何倍数。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商业模式或者是当代经济学已经把人玩转了,合上书想了想,你很难在大的环境中个性化的不上瘾,两个选择,制造或者是接受。
果然后半部分的“放得下”也是策略大于打破思维模式,我们的意志力是消耗品,时间更是有限的,无法完全对抗上瘾,那么就通过策略方法来切换角度,合理安排时间(番茄工作法)、完善良好的习惯、借鉴上瘾的奖励机制或是自创环境,把积极向上的事情变成上瘾的事。
所以我想说的是行为上瘾并非是我们的过错,而是选择的对象有所偏差,如果非要说刷某音和拍某音两者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耗同样的时间一个单纯快乐,另一个快乐的赚钱这么物质(也可以理解为务实)的人生价值之外,是否在个人追求的道路上我们能遇见到不同的风景。
问题在于不要停止思考,我想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这个世界充满诱惑,每一步都走的崭新,无数新的事物、科技和概念丰富着每一个人的需求,但当你身处其中是否能积极分析思考处境和方向。
正如今天闹得恐慌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要如何对抗它的存在?或者我们是否要想一想,我们今后要怎样和自然共存相处,换一种角度这个噩梦也许就是拯救并开启新的自我的启示。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五):关键时刻,学会控制住自己的行动
花了一个春节的时间,看完了本书,整理出以下内容——行为上瘾是怎么影响我们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控制行为上瘾?再联想春节疫情,从我们的关注点的变化路程,仿佛就是在分析我们如何一步步地走进了行为上瘾的套路中。
我想在这个春节大多数人的习惯性动作是:
第一步:打开丁香园,看确诊数又多了多少,再看自家所在的城市又增加了多少;
第二步:打开微博,看热搜;然后心情跟着跌宕起伏,不是愤怒地手脚冰凉,就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步:管住家人
这就是典型的行为上瘾的症状,套用书中的话术:“这种症状会让你形成这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做了还想做。”
虽然你很痛恨ZF和红10的种种行为,导致于不停的去刷微博上一个又一个信息,然后就进入愤怒、兴奋的死循环。
每件事都有双面性,不要一直盯着他们的不作为,可以想象如何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去影响着这个世界,比如做那个武汉做盒饭给医院的小姐姐,默默地再贡献着自己的那份力量。
我们也要努力去控制住这种上瘾,不要因为这些负能量或者肮脏,就去痛恨这个世界。阳光已经洒满大地,那些见不得人的事终会慢慢退散。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六):既拿得起,也要放的下
相信 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情况,明明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可是就是放不下手机,明明给自己制定了一张满满的计划表,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看书,几点放松休息,但是就是躺在床上不想床,嗯,在赖一会儿床,不用吃饭,直接看书。好不容易爬起来,刚拿起书看了五分钟,就像看一眼手机,是不是有什么消息,其实什么也没有,有也只是无关紧要的消息,仅仅是某个群里的某个段子,嗯,那在刷一下视频吧,就当是放松一下,可是一刷一个小时过去了,在一刷天就黑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都说现在人离开手机就活不下去,从小孩、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人,手机从不离手。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自己的行为彷佛不受控制呢?
我们惊愕的发现,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好像发生了诡异的分离,即使理性上明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虽然月不停的产生负罪感,但内心的“小恶魔”几乎每次都能战胜“小天使”,让我们继续做“错'的事情,沉迷,沉醉,以至于停不下来.......
别担心,其实这都是y行为上瘾的具体体现,现在有一本书——《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来帮你认识行为上瘾,并正确的面对行为上瘾。想要破局,必先入局,而这本书便可以帮你”识局“,它将让你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上瘾行为,让你在看清楚这些套路后,可以绕开甚至利用这些套i路,成为一个真正能掌控自己注意力、掌控自己时间,直至掌握自己人生的人。本书共有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系统的介绍什么是行为上瘾,让我们对行为上瘾有一个新的认知,行为上瘾是比药瘾更可怕的心瘾,同时结合和一些具体的案例,使我们学起来更轻松。
第二模块:也是本书的重点章节,行为上瘾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其中一共包含六个原理:原理一:行为触发,走入行为上瘾的坡道。原理二:轻松”入坑“,让你觉得你入的不是坑,是有趣的游戏。原理三:即时反馈,鼓励你重复同样的上瘾行为。原理四:挑战升级,让你欲罢不能的晋级楼梯。原理五:未完成感,让你始终停不下来。原理六:社交元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当你理解了这六个原理后,你对这些诱惑的因素的免疫能力就越强,甚至在看到这些熟悉的”套路“后,你还能s对此产生免疫,哦,原来如此。
第三模块:当你理解掌握了这些原理,y你就可以把我们的行为上瘾反过来使用,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相信,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也会从中看到的影子,因为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其实阅读《行为上瘾》的过程,就是帮助你摆脱”魔咒“,重获自由的过程,通过时间的沉淀正真变得更好。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七):《行为上瘾》:戒掉“上瘾”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by 纪伯伦)
上瘾这个词,一听就很消极,我见过打游戏上瘾,玩某音上瘾,就是没见过学习上瘾。 上瘾这个词也是很无聊的,它也代表着逃避现实,当然现在很多产品确实抓住了人们的一些弱点,让人们沉浸在软件和游戏里面,无法自拔。 那么如何改掉这个坏习惯呢?《行为上瘾》这本书中给出了这几点建议: 1、通过努力,让坏习惯代谢掉! 人的身体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有一个代谢循环。 而在《行为上瘾》里作者则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黄金法则。 你可以想一想那些让你上瘾的事情,比如熬夜刷某音和打游戏,他们为什么会让你上瘾,是你要打发时间,还是他们能够刺激你的大脑,让你觉得这些事物新鲜有趣。 找出你沉迷于某一个坏习惯的原因,这些坏习惯到底满足了你哪一个心理需求,找一个能够代替这种坏习惯,同样能满足你心里需求的事物,来改掉这个坏习惯。 这样新的习惯经过时间的积累就会替换掉旧的习惯,帮助你改正你上瘾的坏习惯。 2、看不下去书,不好瘦,试试微习惯! 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去年的计划,是不是变成了你今年的计划? 你是不是觉得坚持这个东西有点像玄学,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够瓦解你积极的情绪,让你放弃今天的目标。 放轻松,有这种问题的不光你自己,也有破解方法,那就是微习惯,微就是微小的意思。 微小的事物往往都特别简单好执行,比如你觉得一个月看5.6本书比较困难,那一天看一页书呢? 你觉得一天做100个俯卧撑很难,你坚持不到3天,那一天做一个俯卧撑呢? 是不是很容易坚持,重要的不是量,而是让你慢慢行动起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你可以在每天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量,但是注意,不要增加你计划里的量。 暂时不要破坏你的微计划,在你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的时候。 3、微习惯的养成,只需这七步! 1)、你得先订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读一个英语句子或者做一个仰卧起坐。 2)、给你的目标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比如每天一个仰卧起坐有助于健康。每天一句英语句子,看美剧时更加的方便。 前两个做法没有先后之分,先进行哪个都行。 3)、找一个规定的空闲时间来完成,尽量早完成! 4)、统计每天的完成情况,用本子和Excel以及软件都可以。 5)、计划完成前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口红或者电子产品。 6)、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增加一些量。 7)、不要在计划上增加自己的任务量,破坏“微”计划的容易度。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八):你的人生,真的是你在说了算吗?
是什么夺走了你的时间,谁是你时间的真正主人?
开篇作者通过一个老鼠电击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存在着一个区域叫做快感中心。当一件事情使我们产生快感的时候,我们便会行为上瘾。
赌博上瘾、药物上瘾、游戏上瘾、社交媒体朋友圈上瘾、手机上瘾……越来越多让我们上瘾的物品、服务、应用软件……还在继续发生。有些人可能自身比较自律,但是如果处于一个糟糕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因此出现行为上瘾,更可怕的是他自身往往还无法意识到这种改变。
行为上瘾往往存在着两种机制,第一是你产生快感。第二个是未知性潜在的快乐。这就使得我们大脑的快感中心在接受一个又一个不断的快感刺激,使我们欲罢不能。单凭意志力是无法抵御行为上瘾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摆脱行为上瘾呢?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事件,也就是说只要这三者中的任意一个等于0的话,就不会产生行为。现在的社交媒体、应用软件大多会投其所好,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和产品,以此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引发动机,触发行为。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行为背后的原理,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行为,看透事实的真相,从而约束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书中介绍了许多触发我们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比如说登门槛效应、沉没成本、损失厌恶、差点就赢、迷恋小概率事件、未竟事项、不可预知、虚拟社交,等等。读完之后发现这些原理不仅对于理解、克服上瘾的行为有帮助,同时对于解决我们生活之中的一些难题也是有意义的,比如你无法拒绝别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底线不能动摇,什么样的社群是有益的,怎样在多个难题中选择最佳策略……。不一一而足,收获很大。
那么,如何克服上瘾的行为,找回自己的时间?作者提出了三个策略。第一,查找自己旧的行为习惯背后的动机,然后用新的行为替代自己的旧的行为,从而戒除,比如戒烟者可以嚼个口香糖。第二设立易完成的微习惯并坚持下去,用好习惯占用时间和精力。第三选择适合、有益自己成长的环境。第四应用一些恰当的工具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时间。
总体来说,整本书逻辑清晰,干货满满,结合时下比较经典的书籍精华,比如《影响力》,《自控力》,《思考快与慢》等等(作者文末给出了一系列参考书单,不一一而足),完整介绍了行为上瘾的行为动机、心理原因和机制以及对策,个人认为是本有用的书,值得一读。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九):掌握这个原理,让你离崭新的自己更进一步!
你有没有听过《我曾是少年》这首歌?最近被它“余音绕耳”了,某圈全是朋友在分享 ,后来才知道又是某音的一个很火视频。
你知道吗?一个连续500+天5点早起的人,在别人眼中是个自控力很强的人,结果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美国心理作家麦格尼格尔说:要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
她很想知道某音是怎样让她失败的,迟迟没找到原因。直到她阅读完了何圣君的《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
01什么是行为上瘾?
简单说,就是某件事让你的大脑觉得很“爽”,“爽”到不舍得t停下来。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做了还想做”,常见的行为上瘾有刷手机、游戏迷、购物狂热分子、赌瘾等等。
今天,我们简单聊聊社交产品上瘾,沉迷刷手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思考一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手机上瘾的呢?
问了很多身边的朋友,很多朋友听到这个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就是想玩,好玩,压根就没意识自己陷入产品经理设计的上瘾圈套里。
少数人开始意识到,觉得是自己自控力不强。那如何才能摆脱刷手机上瘾呢?
何圣君老师在《行为上瘾》这本书中用六个板块内容,分别是行为触发、轻松“入坑”、即时反馈、挑战升级、未完成感以及社交元素,告诉我们产品是通过怎样的设计,诱使你不停对其产生兴趣,以致欲罢不能的。
02与行为上瘾第一次“邂逅”
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一套套算法。而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个性算法,但这个算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是人类底层的行为公式:B(行为behaviour)=M(动力motivation)xA(能力ability)xT(触发器trigger)。
三者是乘数关系,即要产生一个行为,动力、能力、触发这三个因子缺一不可。
比如你最近嘴馋,想吃火锅,这便是你的动机,刚好最近发了工资有钱便是你的消费能力,这时候面对街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标语你是否脑中会想起那句:“吃火锅,没x崎怎么行。”
类似的广告还有“怕上火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等等。这所有广告狂轰乱炸的背后,就是在你的大脑里种下一个个触发按钮,当你有想吃火锅,想和凉茶以及具备消费能力时,便会第一时间想到它们,进而产生消费。
03了解内在渴望,启动微习惯
第一部分我们提到“B=MAT”,不过每个人对手机上瘾的原因不同,即你的M(动机)不同,所以在改变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你用手机玩的最多的应用是什么?
是用来查询资料的学习工作类,还是用来看电影、玩游戏的娱乐放松类,只有当你真实地面对自己,了解内在渴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改变方法。
需要告诉朋友的是,丢掉某个坏习惯是件很难的事,因为它已经跟你朝夕相处多年,就算是毒瘤被突然割掉,也是很痛苦的。我们要去找到这些坏习惯背后的动机,尝试培养一个好习惯去替代它。
比如很多小朋友沉迷手机的原因是打发时间,那么便可以通过培养其它兴趣爱好的方式解决打发时间的需求。
还有就是启动微习惯,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微习惯”是由美国作者斯蒂芬·盖斯提出的,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微习惯》
和我们印象中的传统习惯不同,微习惯重点强调的就是“微”,即简单或是小的意思。每天坚持1个仰卧起坐,每天背1个单词,每天读2页书或者写50个字,这就是微习惯。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面对真实的自己,用微习惯离崭新的自己更进一步!
《行为上瘾: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学秘密》读后感(十):上瘾
本书结构还是非常明晰的。
1、(第一次)显而易见的是,上瘾最重要的是第一次,而第一次要想发生,要么是触发你的喜好,要么是“社会触发”(从众或是权威的影响),要么是“个体触发”(恐惧、互惠或是希望维持自己的一致性“自洽”的触发)。因此,回顾你染上一个不好的习惯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这里提到了一个行为公式,也就是行为(B)=动机(M)*能力(ability)*触发(trigger)。
2、(静态的机制和概率的世界)而有了第一次之后,我们就会体会到一种“新手福利”。接着就是“厌恶损失”和沉没成本,我们不愿意停下是因为我们认为能够继续满足自己。而且这种满足往往是一种即时满足,我们不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人类也是爱冒险的动物。人类迷恋小概率事件,相信差点就赢,也喜欢随机奖励。而概率的结果是期望,而只要重复多次,我们在理论上是能够实现这个期望的。重要的是,这里涉及到认知偏差——我们已经失去了对期望的理智判断,而小概率事件一旦达成,我们就会过度兴奋!!
3、(未知和未完成)于是,人就上瘾了,人需要不断重复,以在一定概率下收获自己的即时满足。一旦获得,就可能继续下去,因为相信这种满足还会发生。而没有获得这种满足,就有种未完成的感觉,有种认知缺口,让你拼命去填补,去认知,可能加深记忆。
4、(完成之后)禀赋效应也很重要。这涉及到拥有的问题。我们在我们长时间拥有的事物上,会出现一定的认知偏差,表现出狂热,愿意为之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5、(跳出个体的尝试)除了这些,社交也是导致我们上瘾的重要原因。我们看到了我们对社交软件的依恋。
6、(外部世界的有意为之)不过,人类虽然软弱,不理性,有时候还很偏执或者狂热,但真正让我们大规模遇到这类问题的,还是那些利用人类认知偏差而出现的设计,比如大目标和小目标的结合会让你上瘾,登堂入室式引导会让你越陷越深,而且我们会在这些使我们上瘾的事物中,表现代入感,引致认知偏差。
7、(摆脱上瘾)习惯、微习惯(有什么区别?)、环境、工具;在这些力量的帮助下,让我们夺回主动权;
7.1替换习惯的步骤:确定触发机制、厘清何种奖励、寻找相同刺激、新老习惯替换;
7.2微习惯:选择习惯定目标、赋予目标意义、纳入日程之中、建立奖励机制、记录完成情况、超额完成任务、永不提高目标(不轻易提高目标!!!)
7.3环境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创造环境;
7.4工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