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星空的旋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2 01: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星空的旋律》经典读后感有感

  《星空的旋律》是一本由萧星寒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一):带你走进科幻小说世界

  打开书的扉页,首先是被写在最前面的序,所有一点震撼,他从历史这一个话题引入进来,关于历史的问题是什么历史这个问题,在封建社会我们认为历史其实是职权者美化自身存在合法性的方式。那么对于这样的历史而言,它不能够被随便撰写,它是要有权利体系设立的编撰委员会完成的,说到底其实所谓的历史也都是历史的主宰者所编写的,也就是说成王败寇,谁赢了历史就有谁说了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经常在讲述说读史使人明智,又或者是认为历史书能够带给我们很多东西,但其实当我们辩证的去看待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历史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记录性的书籍来说史书肯定是比一般的文体记录要更客观一点,这个客观其实也是相对性的,那么史实被划分成重要的,次要的和不重要的,也就是或者是根本不重要的,这样的一个想法其实是根本不太存在的,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科幻小说其实并不是特别的流行。

  对于历史而言,我们存在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说也许其实与其说也许是历史的对立面,倒不如说是另外一个角度的补充,我更喜欢这样说,而作者通过自己的一个讲述讲述了历史学发展到今天,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权利去书写历史,而任何一个人应该有权利去记录,也和历史记录,作者本书通过自己的一个归纳总结向我们阐述了科幻小说的起源,美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小说史,俄罗斯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科幻史,又非常具体又简洁的言语向我们展示了各个科幻小说以及对应的一些小说家的故事。

  小说当中其实讲到了阿西莫夫的时候,讲述了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或者人受到伤害没有作为第2个机器人应付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实力外第3点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其实在这之前我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意识或者说在我的理解里面,科幻小说其实就是作者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通过作者给我们举例子,以及讲述了各个角度的科幻小说的写法,以及他自己内生内部的一个定律,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不管是科幻小说这个文体来而言,它其实是具备一定的史学价值的,那么对于中国最现代比较流行的,也就是我们的三体,

  三体这本科创小说作者刘慈欣其实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他是雨果奖获得的中国人,也是第1个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对于好莱坞的很多影片来说,其实大部分都是源于科幻小说,人类对科幻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但其实大部分人,比如说我把科幻的电影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但真的让我一个人去静下心来看一些科幻小说的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这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个科幻迷,他用自己对科幻小说的理解以及看了那么多科幻小说之后,对科幻小说做了一个归纳和总结。与其说是直接,倒不如说是一种缅怀,一种记录方式。

  科幻小说的存在有其自身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我觉得应该是会被更多人接受到的,像你我这样一个可能并不会花很大精力去看科幻小说的人,那这样一本书的简介会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一些科幻小说,更进一步的了解到科幻小说家的一些创作。与科幻小说的发展这本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非常的好。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二):幻想不灭,科幻不死

  我记得是2005-08年那段时间,科幻跟奇幻仿佛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应该有九州的原因吧,虽然九州的影视化搬上屏幕是这两年的事情,但是老书迷应该都记得那几年,九州的创世天神们一部部巨著横空出世,打造出属于幻想的一个年代。回想起来就会觉得,那简直是最美好的几年,用风起云涌形容完全不过分,许多个大神,贡献了他们或青涩稚嫩或至今无法逾越的巅峰之作,也让一直以来都占据着国内科幻领军地位的《科幻世界》锦上添花,一下子更加的火热,我到现在都记得,那时候高三,早自习六点半晚自习九点半十点,回去之后还要点灯熬夜,但是每期的《科幻世界》都要在班上传一遍。

  然后一晃眼就是十几年过去,十几年里头让人感叹的是纸媒的衰落,杂志更是纷纷倒闭,至于《科幻世界》,我也已经很久没看了,上班忙,再说现在街头哪里还有报亭。

  现在回过头再看,十几年前那热火朝天的景象,倒像是最后的盛宴。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三体》的突然大火,好歹还是把科幻撑了起来,然后《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拍出来效果都相当不错,科幻虽然在文字方面已经很难复制曾经的辉煌,但是好歹以另一种方式走入更多人的世界。

  所以这阵子看书看到这本《星空的旋律》真的很感慨,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当年。最初我以为是一本科幻小说,打开才发现原来是科幻简史。确实算是简史,按照作者的说法,科幻从公元120年已经初现雏形,那到现在两千多年如何一步步发展,不是一本三百多页的书可以写尽的,所以这里很佩服作者的研究和工地,显然是下了功夫,把两千年来科幻的发展研究透彻,然后删繁就简,选出在科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的作者与作品,最后写成这本书,虽然不可避免的带有个人喜好和判断的成分,但是不可忽略作者对于科幻确实是花了非常大的力气去深入研究,所以才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体会,总之,很了不起。

  在这个基础上,这本简史已经算是相当的详细和全面,尤其是看到中国科幻新生代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像是回到以前高中那时候,当然,也还惊喜地发现很多自己没有看过的书,这个就太多了,作者也都相当客观实在地介绍了其地位和意义,感觉又可以列一个长串书单了。

  另外有意思的是,也是作者比较吸引人的一个点,是比较见微知著,能够把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甚至于并不起眼的事件点串联起来,比如我印象最深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与科幻小说之间的关联,《弗兰肯斯坦》很多人都看过,但是估计没有一个人能想到是因为火山爆发,导致去度假的雪莱和玛丽一行遭遇连续降雨和低温无法外出,于是进行一场写作比赛,最终诞生了这样一部科幻史上具有里程意义的著作。

  其他类似的有趣的点在书中还有很多,所以还是很推荐科幻迷去看一看的。

  这些年来有很多唱衰的言论,说什么科幻已死,奇幻已死,不得不承认幻想文学的确是逐渐没落,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本书,以及以后还会出现的科幻著作都在告诉我们,只要幻想不会停止,科幻就不会死。作为一个曾经、至今也并未消亡热爱但不怎么专业的科幻迷,也希望未来科幻有更好的发展。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三):星空的旋律

  这是一本非常清晰明了的世界科幻简史。作者以国家为线索,分别阐述了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及其他几个国家的科幻文化历史。

  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科幻完全不感兴趣也不了解。我一直认为科幻、奇幻、魔幻以及玄幻都是以幻想为重点,天马行空,毫无意义。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科幻不是这么简单,其中融合了科学、文学,甚至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写科幻爱科幻的人都有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说起浪漫,人们总会先想到爱情。但是让自己的思想突破现有的科学认知,到达太空、另一颗星球,甚至另一个维度,这难道不是一种浪漫吗?阅读科幻作品,不仅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科学知识,更能够拓宽一个人的胸怀和思维界限。

  另一方面,从世界科幻历史中也不难看出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与国外,特别是欧美科幻文学水平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神怪身上,所以神话文学发展迅速。而欧美国家很早就进入了工业时代,科学、机器、电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影响更加深远。而且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都遭受到不同的打击,例如清朝末年出现的科幻文化初盛时期,后来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列强的侵略,没有人能够提起幻想的兴趣。80年代,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外国科幻作品的翻译和进入又让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进入小阳春,但是很快被批评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作祟,是“精神污染”,因此受到打压,科幻作家们或出国或封笔,中国的科幻发展又停滞不前。

  相比之下,美国科幻小说界的四大才子却发展成为世界科幻史上的领军人物。第一位是海因莱因,他被成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一开始他为了赚点钱而向坎贝尔创办的世界第一家科幻文学杂志投稿,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位是《基地三部曲》作者——大名鼎鼎的阿西莫夫,他被称为写作机器,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产出了600多部作品。第三位是将诗与科幻融为一体的雷布雷德伯里。他经常从一首诗里取一句,从而创作出一部科幻短篇小说。最后一位就是异形与超人的始祖:沃格特。他的创作过程也是比较奇特,他说他的很多灵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梦境,为了记住自己的梦,他会设置闹钟,让自己每隔一个半小时醒来一次,也是很拼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的世界科幻简史,无论是从未接触过科幻文学的,还是初次接触科幻文学的读者们,还是科幻发烧友们,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获取对科幻文学的系统化认识。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四):走进神秘星空

  《星空的旋律》是一位科幻迷撰写的世界科幻简史,阅读这样的历史,我们也能从笔者的文字中,体会随着科幻的发展,作者本身与科幻不断擦出火花的成长轨迹。 全书从科幻小说的起源入手,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不同国家,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科幻小说的起源发展以及每个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对于我这种科幻小白来说,算是很详尽的一本科幻科普书了。

  原本以为去讲科幻发展历史的内容应该会有些枯燥,但实际看完全书会觉得涉及的内容都很有意思,可读性也很强。

  例如,作者在追溯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以及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历程时,会结合当时的年代背景,引出同时期社会所处的发展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玛丽这个故事有可能的灵感来源。很好玩的是,作者还会补充一些与主线相关的边角趣闻,例如“顺便说一句,当玛丽因为《弗兰肯斯坦》的出版而声名鹊起的时候,当初一起在拜伦别墅比赛写鬼怪故事的医生巴利多里受了点刺激,发奋疾书,写成了一部名为《吸血鬼》的小说。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但它直接启发了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写作《德库拉》,而《德库拉》被认为是现代吸血鬼文化的鼻祖。”

  看美国科幻小说发展黄金时代部分的时候,偶尔停下来会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看科幻史,更像是在看很多我原本就知晓姓名的作家的有趣轶事——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 这些作家们被人们所熟知通常是文学上对他们作品的定义,而在整个探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这些知名作家都早早已在其作品中与科幻世界建立了隐隐约约的联系。他们用作品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关注着整个世界的前途。

“威尔斯对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开始了科幻文学的独立时代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威尔斯之前的科幻,大多依附于别的文学类型《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哥特式小说,恐怖小说;爱伦·坡写的是侦探小说;凡尔纳的很多小说都能划入冒险小说行列。但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同,它不从属于别的文学类型,它就是以科幻的面目出生的。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是最早最纯粹的科幻。因此也有学者将《时间机器》发表的时间1895年确定为科幻诞生的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的故事——罗伯特•海因莱因、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A•E•范•沃格特。

  而其中阿西莫夫最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一生勤勉,每天工作8个小时以上,没有周日,从不度假,几十年间出版了600部作品,据估计他还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要求。他的手稿存于波土顿大学图书馆,装满了464个箱子,占据了71米长的书架。

  我很少看科幻作品,但没想到四大才子中我居然已经看过其中两位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与雷•布雷德伯里,可见科幻其实一直在文学作品中默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大多数人有时候并不清楚科幻的界限在哪里,而这本书将那些作家和作品的故事一一道来,为我们理清了疑惑,也更能明白科幻的价值所在。

  科幻小说需要无边的想象力但又同时需要严谨的态度去规划这个新世界的规则,向那些杰出的科幻先驱们致敬!近几年中国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科幻小说,这就让我想起了很有名的《三体》,这部作品让即使不是科幻迷的读者都被深深吸引,那个神秘的世界,谁又抵挡的住?文字的力量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它让我们学会去思考去探索,希望未来的中国科幻小说能继续蓬勃发展。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五):《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简史》一曲世界科幻简史的华丽乐章

  《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简史》是一根线。这根线帮我们串起了所有的科幻大师和科幻人。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很多作品都重新燃起了兴趣。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书能够被大多数人推荐。作者对于科幻的沉迷化为这本《星空的旋律》,让我们重新仰望上苍,仔细观察璀璨星空中每一颗闪亮的科幻之星。

  在这本书中很多地方刷新了我的观念。比如说《山海经》是属于科幻作品吗?我家女儿是非常喜欢《山海经》这本书的。一度对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能够背诵。而我非常不理解这本书。我始终认为这本书非常魔幻,是属于古人的白日梦的类型。通过这本书我重新认知了《山海经》。以后我孩子在看《山海经》,我可能会有其他的想法。原来我一度认为她是猎奇心理。

  最近假期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叫做《飞向人马座》。这本书在这套书中也有提及。这本《飞向人马座》是我孩子阅读了好几次都没有读完的一本书。我也非常困惑,为什么老师会推荐这样一本书。原来这本书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这部激动人心的小说中,中国人第一次飞出了太阳系,去遥远的宇宙深处探险。《飞向人马座》这部小说堪称优秀。反映了《宇宙与人》性的和谐美。我相信孩子如果能够知道这本书的更多背景,一定能够让书阅读的更加顺畅。还有叶永烈先生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书我也知道非常有名,我就借来给孩子看。我家孩子看了以后觉得很多都已经实现了的畅想并没有什么出人的好看。可这本书对于很多我这么大的人来说,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书。

  去年我阅读了《沙丘》。前几天我孩子阅读了《化身博士》。通过《星空的旋律》这本书,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内容都串联在了一起,重新燃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无论是老舍先生的《猫城记》,还是我一度觉得好玩的《格列佛游记》,我都想重新的读一读。

  通过这本书很多概念我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有时候听人家说这非常的赛博朋克。我不太明白赛博朋克风格具体指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赛博朋克风格的科幻作品。让我明白了,赛博朋克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被用来指一种个人化玩世不恭,反权威反信息控制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大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很多作品一开始可能并不引人注目,通过另一个人的演绎,一个故事可能重新大放光彩。我们知道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被广泛推崇,却不知道其缘由。在这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我们明白了这些大师之间互相影响和渗透的关系。

  更不用说这几年火的不得了的,刘慈欣,郝景芳。这些人也都在这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阅读《星空的旋律》这本书,我们仿佛看到了科幻变成了一个巨大浩渺的星空,而在这个星空上不同的人演奏了不同的音符,他们互相衬托,变成了一曲世界科幻简史的华丽乐章。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六):看科幻星空人类群星闪耀

  虽然说到目前为止已经看过了很多的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不说古今中外都有所涉猎,至少看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从小学时期中央六台偶尔的科幻电影,初中时期开始接触的日本的科幻漫画,到高中时期的《科幻世界》,以及之后陆陆续续涌现出的新的科幻作品,似乎我也在科幻的道路上走了很久。

  不像萧星寒那样甫一接触就确定了自己未来创作的方向,我看科幻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或者说是生活里偶尔必不可少思想教育反思。因而其实我当是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科幻只知皮毛,不知其真正深浅。甚至我对于科幻的定义都不求甚解不甚明确,有一种外行看热闹的心态。看了《星空的旋律——世界科幻简史》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明确其狭义定义,至于其广义定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文学创作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死板的条条框框只会限制想象的边界。

星空的旋律评价人数不足萧星寒 / 2020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科幻呢?百度词条释义如下:

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又译作科学虚构,简称科幻或SF,即以科学知识为题材并发挥幻想,内容一般为虚构或完全违背现有知识。通常包括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 Novels)、科幻电影、科幻动画、科幻漫画、科幻游戏、科幻音乐等不同的类别。科幻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风格,而科幻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由科幻作品衍生而来的次文化。

  上述解释明确了它的承载形式和固有表现内容,但其实科幻应不仅仅限制于此。它所包含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应该是如幻想一边没有边界,但又同时给人一种理性科学的严谨,或许是匪夷所思,但是未知不代表不存在。无数的创作者们用自己超凡脱俗的想象,构筑起了一个新的文学体裁,他们并不是为了固定分类,单单只是抒发自己远超一般人的大胆想象与渴望。

  《星空的旋律》从科幻的发展历程梳理探讨了一种让科幻小白也能轻易看懂的进化简史。比如说我们能从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讽刺性游记小说《真实的故事》、《格列佛游记》,哲学小说《乌托邦》、《米克罗梅加斯》中学到科幻最开始出现的特点:

  ①借助奇异的旅行展开故事;

  ②建构一个超现实的第二世界;

  ③假借幻想之物讽喻现实。

  以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为后世科幻奠定了三个基调:其一,对科学的反思;其二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其三:恐怖。

  当然还有开始了科幻文学的独立时代威尔斯,其开创的科幻题材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后世无出其右者。再加上他极高的文学素养下暗含的思想深度,透过笔下的科幻世界所呈现出的对于现实、对于科技的利与弊、对于未来的种种深刻思考,都奠定了科幻本身所含的的独一无二文学魅力。

  然而大家们当世时并未限制科幻的界限,这些都是后世的人们总结出来的相似之处。或许总结本身就在限制它的未来发展,不过度定义就是对文学本身最大的宽容。

  萧星寒在《星空的旋律》里也对中外科幻的发展进行了一番对比分析,某些观点很有意思,某些观点却也不可否认很狭隘。

  总体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科幻简史入门,能帮我们快速了解科幻星空里闪耀的人类群星,但是科幻历史还在不断进步不断丰富,或许未来应当还有不同的解读也不一定。

  《星空的旋律》读后感(七):科幻作品所展现的可能性,是否是可以超越科学而存在的

  

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曾说过: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拥有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而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1726年,英国政治家与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被后世称作对科幻有着直接启迪作用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有科幻迷表示,第一个科幻雏形由古罗马时期的无神论者卢奇安所写,卢奇安所著《真实的故事》就“颇具科幻小说的特征”。

  中国的科幻小说可以说是纯粹的帕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过:“对我来说,克拉克的影响可能比我父亲还要大。”

  其实,撇开西方国家的科幻影响,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地带了些科幻的影子。

最早的“科幻机器人”

  我国最早的“科幻机器人”出现在《偃师》中,《偃师》是战国诸子百家经典之一《列子·汤问》中的一篇。

傀儡师偃师给风流的周穆王和他的女人展示他制作的“歌舞艺人”。这个“歌舞艺人”不仅能歌善舞,表演之后还会向周穆王的女人抛媚眼。 周穆王看到这一幕大怒,要斩杀偃师。 偃师赶忙辩解说傀儡是仿生人。偃师把木偶身体内的假毛假器官都掏了出来,都是些布块石料,果然只剩外壳。 周穆王便感叹道:“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最早的“器官移植”

  《列子·汤问》中的另一篇文章《扁鹊换心》,与《偃师》的“机器人”设想不同,它带着一丝软科幻的味道。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一起请扁鹊治病。 扁鹊给出的诊治意见是两人互换心脏(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二人思虑片刻后,都同意了扁鹊的建议。 于是,扁鹊让二人喝了药酒,剖开他们前胸找到了心脏,并将它们互换放置好。然后给他们吃了特制神药。 公扈、齐婴二人醒来后都非常的健康。他们辞别扁鹊之后,公扈回到了齐婴家,齐婴来到了公扈家。

  从《偃师》和《扁鹊换心》来看,在当时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设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都成为了可能。

  由此我想,今天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展示的“未来”,是否能够在不远的时间里成为现实呢?

  作为一个读过不少科幻作品的读者,我本人被科幻小说的天马行空深深吸引。我时常会想,未来的北京城是否会如郝景芳设想的那样成为折叠城市;未来人类是否会如鲍嘉璐所期待的那样生活在月球之上; 又是否会如王立铭描述的那样,未来人类需要在另一个星球不断工作,积累自己的积分才有机会重返地球呢?

  我们都知道,人的肉体有各种无法跨越的极限,是非常脆弱的;但是我们的思想可以达到超越一切的自由。在足以构建最精彩的世界的想象里,我们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而科幻,正是科学与幻想的结合。

  幻想之于科学,就相当于灵魂之于肉体,是最最核心的万物之源。即使用人类最先进的探测器,也难以飞出哪怕我们银河系的一条小小旋臂,但是对于一个真正能够把思绪扩展到宇宙尽头的人来说,科学就成了一个附属品。

  因此,科幻作品所展现的可能性是趋近于科学的同时,又不受限于科学的。换句话来说,我们永远不应该拘泥于科学。

  当脚下的科学基础已经坚如磐石,我们就该在另一个天地里开辟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使我们的异想世界里的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人类的科技水平也无妨,因为“就算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2019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一经上映获得无数称赞,被誉为“翻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章”。《流浪地球》电影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科幻文学作品的关注。

  然而,有人在看过《流浪地球》之后,列出了其中的数十个“科学性错误”并把它发布在了网络上,引发了很多讨论。

  这里要小小的科普一下,因为太阳现在正值中年,地球受太阳引力影响,在未来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并不会成为“流浪地球”。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整部电影都是从一个错误前提出发的发展,根本没有意义呢?

  如今的这个世界日新月异,技术突破像爆炸一样日夜不停地产生,很可能在今天被认作不可能的事情,在明天就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想,如果我们对一个一百年前的人描述5G网络、无人驾驶之类的新技术,他是否也会认为这些早已实现的技术里面有“科学性错误”呢?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有一次在出版了一本书后,某位学者邀请他去自己的实验室参观,被他拒绝了。

  阿西莫夫说,他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令人讨厌的事实所压抑”。

  也正因为阿西莫夫没有被“死”的科学定律束缚住了头脑,他才能够在黑白而单调的五十年代大胆畅想因核辐射而变得五颜六色的地球,长生两万年不死保护人类的人形机器人,构建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建立的庞大帝国的开拓、鼎盛和分崩离析,最终铸就巨作《银河帝国》十五部曲。

  也正如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里需要点滴的“灵光乍现”,科幻的世界里也需要有天马行空的幻想——否则就无所谓科幻而成为了科普。

  这就好比高中生做实验的前两步分别是“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然而人类并不缺少未解之谜,缺少的勇敢提出假设的灵魂。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科幻作品里,科学成分不重要。

  科学作为幻想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当躯壳已经失去生命,哪怕再飘逸自由的灵魂和思想也会灰飞烟灭。

  科学是科幻作品的基石,就像《银河帝国》里遍布了整个银河系的人类要寻找自己的母星在哪里,就像《乡村教师》中的外星文明怕人类的孩子们在虚空中感到害怕,所以给他们增加了大地的影像,我们从来都不会抛下自己身后的依赖。科学让我们知道,我们身在何处,应该从哪里出发,又该回到哪里——毕竟,我们和一切幻想都属于这个真实的世界。

  曾经看过BBC的一部纪录片《旅行到宇宙尽头》。对其中讲述的宇宙知识,我大多已经忘却,却总是记得那一幅幅电脑模拟的超新星、黑洞和星系图片。

  目前似乎已经有证据表明,宇宙膨胀的速度大于光速,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将永远无法看到宇宙尽头的一切。但正是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地挥洒想象力,画出了一幅幅绚烂的宇宙——我们从未停止想象。或许有人认为,就像处于量子态会在观察者的目光中坍缩一样,留给我们幻想的空间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越来越小;但是在这无限大的宇宙里,科学的圆越大,就与外面的迷雾有越多的接触,势必会点亮更多好奇的目光。

  科学的高塔不是用来让我们仰望和敬畏的,而是要我们站在上面以手摘星辰的。

  至于说,科幻作品所展现的可能性,是否可以超越科学而存在,作家刘慈欣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人们都认为科幻作家会在作品中描绘最可能的可能性。其实恰恰相反,科幻作家认为最感性的是最不可能的可能性,最可能的可能性没有什么震撼力,只有最不可能的可能性才有故事资源。”

  或许某一天,我们真能从科学这座高塔上出发,乘着想象的飞船,直抵宇宙的尽头。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星空的旋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