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游戏:伤痕》是一本由钟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一):法的立与行(我也不知道取什么标题qaq
3.5分吧……
其实这个故事还emmm挺一般的,感觉文字有点过于稚嫩了(虽然我也没看过多少刑侦类型的书)感觉看完之后也没有很多特别深的感触啥的,遑论其落脚点好像并非国家法制而是个人感情。“有些人杀戮是为了逃避真相,而有些人杀戮只为守护一个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值得不值得。”就是……虽然我没有很红砖但还是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太对。不管怎么样都不该杀人吧,而且还是那种残忍的杀戮,如果在当下的法治社会还是这样一命换一命的报仇方式的话,未免让人想想就毛骨悚然……
前段时间相继发生的韩国N号房事件、鲍毓铭事件,虽然不是杀戮,但其恶劣性质也差不多了。N号房事件不在我国法律有所不同,但好像主犯们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处罚:)时至今日,鲍某还在监狱之外快活,热搜话题讨论相继被撤除,如果不是大众舆论一直在坚持,大概也要被压的没有水花:)毕竟现在的犯罪成本好像也没那么高,有钱有权的人就能轻易地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毫发无伤,这真是现在的一大悲哀。之前听法考老师的视频,说到现在的刑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面向坏人,惩治犯罪,但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刑法的权利。不受约束的刑法是不可控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制裁在一些时候就会显得“不够看”。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法律的行,在一开始的一场案件里,草草定案处决,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几十年,才被发现。如果这个改成电视剧的话emmm我觉得不太行,这跟我们的社会风向都有极大的不一致。我更想看的是英勇的人民警察和法律制裁,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就算中间有曲折困难,会有牺牲——而不是这本书里所讲的,等到犯人作案才得以洗刷几十年前案件里的冤屈,还原其真相。
还有一点就是,我还以为张铁是个反派——但全部看下来好像并不是,而且他的形象还是一个正派的有热血有理想的青年人。在一开始刻画他的出场的时候的各种吞吞吐吐闪烁其词,我还以为这个人物会在最后发挥重要作用再推一个故事的小高潮来着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二):【雨枫试读】 《人间游戏》 ——以“爱”的名义
这本《人间游戏 伤痕》字数18万字,字数其实不算太多,它是《人间游戏》三部曲之二,没有看过之前的版本也不会有读不懂的影响,这本故事和情节依旧很完整。而钟宇老师的加持,为此书更添了一抹金色光环。
说到作者钟宇,身为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他,写过很多畅销的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已成电影版的《心理大师》我就看过,我当时就觉得他的作品很有想法,不止是悬疑那么简单,更注重心理悬疑,也就是兼具心理和人性的范畴,感觉他每个伏笔、每句文字都不浪费,读的时候会让人不自觉地心生感悟甚至是顿悟,而这其中,还夹杂着独到的知识讲解,总之,就是能让你欲罢不能的继续往下读。绝对是我喜欢的小说作者之一。
本书以尼采的话为引:其实,人和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奠定了此书的基调。
人物的刻画尤其是关于心理部分的描写是作者熟练和擅长的,各式人物的形象,他们背后的故事,不同人格的形成,都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而有了更深层有挖掘性的剖析,作者并不刻意营造悬案的悬,而从文字中让人不寒而栗,他也的确有这个本事,我发现不乏运用了很多的隐喻以及从小动作看心理,我最深印象的牛排那段真的绝了,连吃东西都让我觉得顿生凉意。另外作者还会在个别的小标题下面,介绍一下心理学知识,我十分受用,以心理读小说,以小说读心理,大抵如此吧。而且完全不会觉得生涩。
“每个人都会筑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城。遗憾的是,你我都在对方的城之外。”就像老教授说的,精神病人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才始终快乐着吧。不管风在罪恶的那一夜是否真的掩盖了一切,“没有秘密会被永远掩盖,谎言也会有被揭穿的一天”,所以或许真的存在感应,可那又是爱的名义和借口吗?
本文以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为尾:“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and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我想有些东西注定要萦绕在我的脑海许久许久了。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三):偿还的代价
多年前犯的错,终究要用代价来赎罪,这本钟宇的《人间游戏伤痕》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偿还。 一个人犯罪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死耳目口鼻,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界限,而任何一种超标,都有可能是犯罪的原因,而后的后果,又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连环杀人犯的突然越狱,使本应该新婚燕尔的夏晓波不得不又开始迎接新一轮的抓捕挑战。 这本书中有这样几种“赎罪” 林珑与邵长歌一开始我很喜欢这一对夫妻,相爱多年不离不弃,照顾一个精神病妻子,要有多么艰苦,其实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一个海归居然愿意陪伴妻子过着如此艰苦的日子,我更钦佩这个男人,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我逐渐开始转变了想法,当年邵长歌因不明原因离开林珑,其实谁知道邵长歌对林珑真正的爱,究竟是男欢女爱,还是淹没在自责下的愧疚呢?所以说这是邵长歌的“赎罪” 案子开展的很顺利,我可以明确的看出作者钟宇拥有很博学的心理学知识,无论是从邵长歌这个心理学海归专家的角色中,还是书中时不时涉及的专业词汇,都在告诉我作者在这一方面的涉及很优秀,但是或许也正是这样,这本书的推理部分就显得稍微弱了一点,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猜到了结局,听说这本书我真实案例改编而成,那我不得不说,真是一伦至惨的悲剧。 海城突然的一具被分尸的尸体,引发了一场连环杀人案,而这几个受害者,偏偏都是林珑与姚沫的母亲茉莉当年的暗恋者,而年幼的景放恰好又是当年那一场悲剧的目睹者,由此,似乎另一场案件,又降临到夏晓波的身上。 醉酒的几个青年,因同时对莫莉有着倾慕之心,又不忿莫莉嫁给他人,喝醉之后闯入莫莉家,轮奸莫莉,又杀害景润生,而多年之后,真心暗恋莫莉的姚斌,也就是姚沫的养父,为爱赎罪,为爱报仇雪恨,这又是另一场“赎罪” 张铁的父亲张海洋一直对当年的事觉得亏欠,多年来一直照顾姚沫和林珑两兄妹,最终良心未泯说出了半真的真相,或许这也是一种“赎罪”。 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目录设计的太矫揉造作了,一部悬疑小说应该处处都是简单干练,而不是和言情小说一样的抒情。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
《人间游戏:伤痕》是钟宇根据现实案例改编而成的犯罪悬疑小说。虽然没有看过第一部,但基本不影响对第二部的观看感受,案件相对独立却也离不开前一部的羁绊,所以还会想去翻翻第一本书。故事讲述了从一具悬挂在窗户上的半截尸体开启,这样血腥和奇特的杀人模式打破了海城市清晨的宁静,接二连三的案件涌现,成了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案件的背后却又牵扯出了第一部的主角姚沫和20多年前他母亲莫莉的杀夫案。
钟宇,畅销书作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而这部小说也是根据现实案例改编,这些头衔足以让人对这本书有很高的期待,但通读下来还会有些小小的失望。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学的描述很专业,这点无可挑剔,而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不知道是由于现实如此还是作者不太善于布局有些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出现了三个被害人,确定其之间的关系后,警方也未能采取相应措施这一点很让人费解,作为一部小说而言,这部分设计的不太合理。
从其他方面来看,小说人物描写很丰满,初出茅庐的富二代警官张铁、终身未娶的老锁匠、人性扭曲的姚沫、精神失常的林珑、为爱付出一切的长歌……每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心中都有着一座城,默默的在城中忍受着生活的悲伤与磨难,造就了如今的局面,也让故事更加精彩。一个时隔多年的复仇,一个因为爱与守护的犯罪,一个被埋藏多年的秘密。书中涉及的心理学内容还比较多,也有特定的名词解释,这本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围墙和树洞的内容,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城里,无处宣泄的痛苦是一种折磨,有些秘密却不可能藏在心里一辈子,所以才会有树洞的出现。这样看来,姚沫心理的变化离不开家庭、继父的多重原因,他成了别人的树洞,可谁能是他的树洞呢?只有他自己为自己宽慰,于是有了第二人格,甚至最后出现的树洞人格。
有些人杀戮是为了掩盖事实,而有些人杀戮只为守护一个人,尘封多年的秘密,终有一日会浮出水面。当真相被揭穿,有人解脱,也有人陷入更深的沼泽,这个故事的结束也预示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启。这个系列虽然没看过第一部,但从这一部也能看出故事的连接性、人物的贯穿性都比较大,总觉得为爱不顾一切的长歌很可疑,很好奇他心中有着怎样的一座城,第三部应该会更精彩,期待吧。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五):伤痕永远无法抹去
对于作者的名字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细想之后才发觉原来之前刚刚读过作者的另一本新书《冷推理》,不过这两本书的风格完全不同。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起牵扯20年前的命案,真相到底是如何?狱中的罪犯逃脱,仅仅是为了找寻20年前父母被害的真相。同样的案件,20年后又发生,到底是巧合还是凶手故意为之?都等待着我们读完这本书来揭开谜底。 作者钟宇原本是心理咨询师,所以他所创造的悬疑小说,都带有很强的心理学知识。包括故事中所出现的催眠,以及从面向上观察一个人等等。而这一套《人间游戏》小说其实是一套系列作品,虽然我没有看过其他几部作品,单纯的读这一本书并没有很大的脱节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作者在这个故事里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刑侦技能。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有实战经验的。故事中的很多情况和案例都非常接近真实。而这一部小说其实也是根据现实中的案例改编而成的。这就增加了这本书的可看之处。 不过作者一样的气氛并不是很强烈,悬疑和惊悚的感觉,对于一个长期阅读推理小说的人来说比较一般。但是因为是真实的案例所改编,所以故事的条理性以及逻辑性都非常的合理。 而故事中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善与恶,仇恨和爱都显示出了鲜明的对比。二十年前案件的伤痛给当事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当年的罪犯也受到惩罚,当年的被害者也得到了申冤。而故事的主角林珑和姚沫所遭受的伤害永远免去不了。 或许这些罪犯都带着普通人的面具,但是他们犯下的过错终究要用生命来偿还。正义永远都在,罪恶肯定会受到制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相信正义相信事实!所以不要害怕真实,也要努力的去寻找真相。 作为一本心理刑侦悬疑小说来说,这个故事读起来是非常快的。而我相信姚沫的故事可以通过这个系列的其他几本小说了解到。作者的作品有许许多多还有一些正在改编电视剧。我也希望本土的悬疑小说可以越来越优秀,也可以有更多的读者去支持本土推理小说。当然或许这些故事还有所不足,但是我相信经过每一位作者努力,他们的作品肯定会越来越优秀。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六):【雨枫试读】用爱为借口做孽者,永不可赦
爱而不得是痛苦的,可因为得不到就把它毁灭,甚至不惜伤害别人性命,却是卑劣的,是不可原谅的。 最近在看《人间游戏:伤痕》这本书,不由得想到这句话,因为书中描写的就是几个男人因为爱而不得,在酒精的作用下,酿成大错,甚至在多年以后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本书是作者钟宇通过真实案例改编而成,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作过很多有关心理学的小说,《人间游戏》是一部心理悬疑小说,它曾荣获新浪微博2018年亚洲好书榜十大好书之一,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 作者通过夏晓波,一个刑警大队副队长的视角,讲述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这样就很有代入感,让读者很容易进去角色,跟随着晓波的脚步,一步步侦破案件。 刚休完婚假的夏晓波,他在准备三年前他抓获的杀人犯姚沫的案件资料时,骇人听闻的伐木工人连环杀人案拉开了帷幕,霸下桥发生了命案,这个看似一座桥,实则是一条街的地方发生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凶手把死者直接锯成两截,作案手法极其残忍。 在夏晓波提审姚沫的时候,姚沫居然预知了案件的发生,并且告诉晓波,当年他的妈妈就是在霸下桥被逮捕的,而且被逮捕的时候,她还背着她丈夫被据成两节的尸体。 得到这一消息,晓波去调查了多年前的莫莉杀夫案,发现当时认识莫莉的人,都觉得莫莉不可能杀人,可是在证据面前,法大于情,没多久莫莉就被枪决了。现在突然冒出来的伐木工连环案,居然手法跟当年的一样,这两个案件其中是否有关联,成了唯一的线索。 在得知案件发生后,当天晚上姚沫就越狱了,夏晓波等人还有抓到他,这也成了一大隐患。 无奈下晓波只得求助他的同学,也就是姚沫孪生妹妹的老公,一个留学回来的心理师,在他的催眠下发现莫莉案的凶手另有其人,而且有可能是凶手的几个人,正是伐木工连环案的死者。 在最后一个凶手张海洋被逮捕前,还企图用谎言掩盖他杀人的事实,还在以爱莫莉的名义为自己所犯的罪行进行掩盖,哪怕已经真相大白了,也不愿承认自己伤害了自己爱的那个人,只能说他的爱太自私。 整个案件中,心理师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面对心里不健康,和精神不正常的罪犯,正常的沟通,已经无法使我们获得真正的答案,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师进行疏导,进而通过催眠术催眠罪犯,再一步一步引导,让罪犯自己还原他们有意或无意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从而侦破案件。 由此可见心理学不单单可以给病人治病,还可以帮助警察破案,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很多优秀的销售人员来说,心理学是他们必胜的法宝,可以根据客人的微表情,来调整对策,最后完成交易。 《人间游戏》这本书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状,以及形成这种病理的原因,我在看的时候就很期待,那个心理师会不会因为爱,伤害林珑,因为一旦爱成了负担,谁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事来。
不过就像姚斌说的,用爱为借口做孽者,永不可赦……不管是谁碰触了法律,都一样会受到惩罚和制裁。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七):【雨枫试读】心理攻防战,刑侦、推理之外的小径
钟宇的作品是第一次接触,看了下简介,作者已经出版过多部小说,并且基本都是按系列进行出版的。这本书被定位为犯罪心理悬疑小说,之前也看过另一本心理悬疑小说《读心师:欲望之笼》,和这本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之前没有怎么关注过这类的小说,个人感觉这种类型的小说不同于常规的刑侦小说和推理小说,重点不在于破案过程中的刑侦手段和推理演绎,更多的是聚焦在对涉案人员心理的突破。目前似乎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写此类小说,并且很多作者在心理学方面都有颇高的造诣,不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相关领域教授专家等等,可能也是与国内的心理学近些年发展比较迅速有关。
《人间游戏:伤痕》是《人间游戏》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共三本,目前均已出版,这本是该系列的中间一本,单看这本的话还是有点前看不到整个事件起源,后看不到最终大结局的感觉,略微有点尴尬。不过本书中的案件是完整,只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以及关系应该在上一本中就已经固定了,有些情节可能会有点突兀,连贯性和完整性上影响不大,而想要了解整体人物关系和事件全貌的读者,不妨看一下整个系列的三本。
因为属于心理悬疑,并没有报太多的希望能够看到细致的刑侦情节和缜密的推理桥段,而事实书中也确实没有多少这些方面的描写,更多的是对于心理的刻画,书中介绍了好几个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说又给我这种心理学小白增长了不少知识点。
全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种心理暗示的手法。一个是双胞胎之间所谓的“心灵感应”,林珑和姚沫这对双胞胎能够互相感知,好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身体内,以前似乎听过类似的新闻,我不懂心理学,无法断定这之间是否真有什么理论依据,只觉得颇为神奇。另一点就是催眠,书中描写了两处催眠场景,一处是长歌对林珑的催眠,另一处是长歌对于姚沫的催眠,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催眠强大到近乎恐怖的能力,能够激发出深埋在心底的记忆,能够激发出另一个人格,甚至能让记忆中的另一个人附身于被催眠的个体之上,我无法判断这其中作者虚构的成分有多少,不过催眠始终是心理学中重要的课题,我无法断言其中的科学机制,只是绝的有些诡异。
除去心理学部分,本书整体节奏比较流畅,不过最后的反转和真相的发现有些过于简单,不过毕竟是通过对心理的突破得到的真相,可能很难做到特别的意外性,只能说个人对于这类作品还是不太感冒,可能还是与个人的认知有些偏差。
最后说下这本书的封面,可以看出这个系列的三本书封面是一脉相承的,不过个人觉得有些吓人,每天晚上看完我都选择封底朝上,反扣在床头。
书封,挺吓人《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八):【雨枫试读】每一个人,心心所念,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
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再需要我了。——《白夜行》
连环杀人犯姚沫在三年时间里,每每在审查起诉时,就会吐出一点新命案,然后再次回到看守所。这样的一个人,在明知命案越多对自己越不利的情况下,却还是会吐出新命案。从犯罪心理学来说,越是反常的事情,说明姚沫隐藏着重要的事情,他有未了的心愿。
这是钟宇的小说《人间游戏:伤痕》给出的一个引子,而这个引子,不仅仅预示着姚沫的结局,还是揭开谜底的序幕。
最早认识钟宇,是从这《薛定谔之猫》系列,作者以“薛定谔的猫”理论为基础,将其融入到悬疑小说里,不得不说十分精彩。随后追过钟宇的《心理大师》系列,《葬密者》系列等等,直到这次追到这本《人间游戏:伤痕》。
本书的作者钟宇,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悬疑系列小说《人间游戏》是钟宇根据现实案例改编而成,并荣获新浪微博亚洲好书榜十大好书之一。
这个小说,从最早始提到的伐木工连环杀人案开始,作者为了突出时效性,在报警、到现场、死者身份确定,这几处重要的时间,都标明了准确的几点几分。
这让读者有一种紧迫感,同时,也能看出在案发后,警队的反应很迅速。
而当刑警大队副队长的我,在下午与同事到达看守所时,离报警不过短短五个小时,姚沫竟然已经知道了这个事情。姚沫特别地问了一句死者被锯开的位置,这是留下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因为姚沫的父亲死的时候,也是被这样的锯开的。
可是这个伐木工凶手,连续三天杀人,又一次次以同样的方式锯开这些人,这种非常残忍的方式对待死者,性质极其恶劣。但是凶手仿佛不怕被发现杀了人,就让死者的尸体置于明面之上。
凶手是故意为之,还有有恃无恐?凶手是在警告着谁,还是在暗示着什么?作者不断扔出,一个一个的案子,一个一个的疑团,都让人感到迷惑不解,偶尔闪过一丝什么,却还没有来得及抓住,就又逝去。作者把控着小说的节奏,每每让人找不出头绪的时候,又抛出新的问题,而线索却埋在故事中,不到故事最后,谁也不知道那一句是线索,哪一句是陷井。
姚沫越狱后,竟然又给我来了电话:“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他竟然觉得伐木工杀人案与他父亲的死有着关联,他想要找出真相,唯有这样,他的妹妹才有可能恢复正常,毕竟他觉得她病是因为当年父亲的死才造成的。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这个故事,让人非常有代入感,这个主角我,有着矛盾的地方,他在找长歌的时候,会打着为同学着想的旗号,却又想要线索。他既想那个女人捂好伤痛,却因为案件不得不再次让她揭开。这样描写一个人,不完美却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更因为他的心中有道,有职责。
小说中出现了莎姆的台词,姚沫的妹妹的爱人是心理学专家长歌所说的,而这残酷却又自私的一段话,成全了长歌,也成全了姚沫的妹妹。
这有个人我想让她幸福,但是,那个人真的得到幸福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我就没必要存在了。
每一个人,心心所念,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九):《人间游戏:伤痕》杂谈
刚刚读完《人间游戏:伤痕》这本书,看完以后没有什么想法,准确来说是什么想法也没有。
人们对于好书的定义是读完这本书会给人以启迪,使人有所感悟,亦或者是读完的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也算是一本成功的书。
但很遗憾《人间游戏:伤痕》这本书,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感受,事实上,我什么感受也没有,这才是最悲伤的事情,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其实也不是很好,首先夏晓波这样一个绝对的故事主角,他的人物形象的设定给人不是很好的感觉。
在引子里我们得知夏晓波是海城市刑警大队副大队长,这是他休完婚假后第一天上班,他的新婚妻子叫做古倩倩,然后在这篇引子的末尾,也就是本书的第二页,我们得知他心中另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对象叫做戴琳。
Emmmm,这就让人难受了。
并且就我阅读完整本书后的观感来说,古倩倩这一角色真的毫无必要,她根本就没有正面出现过,完全可以无视,对于戴琳的描写都比古倩倩多,所以这一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让人感到尴尬吗?
对于古倩倩几处侧面描写,一处是描写夏晓波的新房,说两人由于职业的缘故,没有将房子放置半年,而是过完年就直接搬了进去,并以夏晓波的口吻满不在乎的说——我一个干刑侦的大老爷们自然没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甲醛当回事。(这种洋洋得意的语气是怎么回事啊?不以为耻,反以为豪?)
一处是作者为了表现出夏晓波和古倩倩之间的深刻的爱情,然后安排了一个夏晓波自己介绍自己闲暇时间会给古倩倩发短信,古倩倩也会迅速回复他短信的情节。(黑人问号. Jpg)后文中还有一处夏晓波看他与古倩倩发的短信然后坚定他俩之间感情的情节。
然后画蛇添足的补充他对于戴琳不是爱意,更多的是内疚感作祟。骗鬼呢,你自己数数全书戴琳出现了几次,古倩倩出现了几次?
一写到戴琳画风就变成了郭敬明,一堆明媚而忧伤的句子,比如引子的最后,夏晓波莫名其妙且毫无必要的感叹了几句——嗯!戴琳,每个人都会筑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城。遗憾的是,你我都在对方的城之外。
同样的句子,书中至少出现了两次。
真的是看的我一脸懵逼,可能作者是想把夏晓波描述成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这样一个内心柔软的铁血硬汉角色,但是很可惜因为用力过猛,在引子中将其描绘成了一个十分装逼遭雷劈的抽风角色。
而《人间游戏:伤痕》这本小说又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也就是夏晓波的视角为主视角来描写的,但这个角色一开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从而影响到了之后的整个阅读过程。
另一点,作为一本推理悬疑小说,这本书的悬念以及手法非常失败。
关于多年前的那场谋杀,几乎在林珑催眠过后所吐露的句子中,读者就已经猜到了真相,而这本书最后才揭露出,并没有给人大吃一惊的感觉,反而十分平淡。
而谋杀的手法只知道是使用锯子,如何利用锯子自杀却做成谋杀反而没有提及,就像是当年的莫莉案草草带过公检法的工作一样草草带过作案手法。
当年的莫莉为什么要用锯子把丈夫据成两半,没有描述,只描述她疯了,然后去霸下桥是因为想要去找个说法。
这显然不符合本格推理的标准,但说它是社会派又不尽然。
因为社会派的小说是想要通过案件,反应世情,引起重视,但这本小说的显然立意过于浅薄,(有些人杀戮是为了逃避真相,而有些人杀戮只为守护一个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值不值得)不足以构成社会派的标准。
总体来说,整本书有看点的部分反而是每个章节开头的那些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其他的部分相比较而言就很一般了。
《人间游戏:伤痕》读后感(十):【雨枫试读】一份爱能持续多久?
灰蒙蒙的一片,
砖石囹圄,或,脑髓地狱,晦暗不明。
走进去,光便不复现,我亦不复是我。
但,
只要你还活在外面那个疯癫的世界里,
或,
还活在自我封闭的那个疯癫的世界里……
哥哥始终都在……
——姚沫对林珑未曾说出的话
正式开始前,乱写几行,替姚沫送给林珑。也替作者的第三部大结局打个广告。因为那句“救救我”似乎暗藏玄机,不那么简单,希望这个可怜的不幸女子,可以有人守护,回归平静。
合上这本书,心里沉甸甸的。其实坦白说,悬疑推理的部分不能说有多高妙,假如,你读过多本侦探小说之后,这个故事的走向并不难猜。九成九你猜的是对的,剩下那一成,是因为可能你预设的凶手还更复杂一点。
所以,有点不解,查找了一下豆瓣简介,原来是三部曲的作品,那就难怪,要收上一部的尾,还要起下一部的头,更要合理过渡,总难免有些束手束脚,以“戴着镣铐跳舞”的角度来看,作者表现可圈可点。
于是,我也换了个思路欣赏,尽管作者写得颇为冷硬,还引用了较多心理学教科书的内容,可假如你把它当成一本情书去看,不胜唏嘘。让我想到那本西班牙名作《谜一样的眼睛》。
一份爱能持续多久呢?
先别回答,还有条件要加上。
当对方根本不曾为你心动,毫不犹豫的嫁人生子,并且不名誉的早逝。这样的一份单方面、无回应、无希望的爱,能持续多久呢?
即使她真的是心头白月光,死了二十多年,也会冷掉吧?我不知道你会怎么样选择,但他的选择是自我放逐、沉沦,用尽时光去追寻真相,用尽生命去执行缺席多年的正义。
身为女子,面对这样的故事无法不感动。他的所作所为全都出于爱,回想他的计划,短短几天的连续击杀,不可谓不周密,那么他的头脑也许比姚沫更具智慧。但他更先一步的放弃了自己在俗世可能获得的名利与成功,原来他最早执行审判的对象正是他自己!他用对挚爱不离不弃的执念筑起牢笼,用空无一切的人生作为刑罚!其实他已经死了很多年,就在莫莉离去的那一刻,痛失所爱的巨大震动将他此后余生一笔抹除,他的时光全凝固在那一个点上。他以死去的方式活着,以更惨烈的方式死去!
钟宇的文风很稳,有点像已经离开我们的国产推理女王鬼马星,期待三部曲的终局,也期待他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