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向火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2-10 04:3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向火焰读后感精选

  《走向火焰》是一本由[英]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4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火焰》读后感(一):似勘误

  

4.4

跟《哈布斯堡的灭亡》一样,都是从一战的参战方中相对“二流”的力量作为主题,两本可以对比着看. 1. P30 Para2 Line3 “巴尔干”(原文为索引中的“Baltic provinces”)应为“波罗的海”(目测《西方通史》第2卷里某处的误译“巴尔干”同理); 2. P94 Para1 Line1 “阿瑟”改为“旅顺”更合适,后同,且后文P199的“奉天”都有译者注; 3. P137 Para2 Line6 “外教”应为“外交”; 4. P153 Para1 Line9 “军事任务领导人”?疑为“武官/军事代表团领导”? 5. P191 Para2 Line16 突然冒出来的“新青年”跟上下文的“新时代报”不搭,后同; 6. P242 Para2 Line13 “除非塞尔维亚人不接受奥地利的条件,并放弃关于赔偿和波斯尼亚自治的一切主张,奥地利才会下达最后通牒”似有语病; 7. P347 Para3 Line7 “亚”应为“也”; 8. P359 Para1 Line5 ACG圈的“脑补”似不太适合; 9. P371 Para3 Line6 “恐惧”前应有“的”; 10. P378 Para2 Line3 “俄军远没到1917年一半的法军暴动那种程度”不通顺; 11. P382 Para3 Line5 “它”指的是? 12. P391 Para3 Line10 “1942”疑为“1924”.

  《走向火焰》读后感(二):成功预言苏联解体的两位欧美学者

  

大家在上半年的新冠疫情时期都知道了一位曾在2013年就出书《美帝国的崩溃》,预言美帝国将在2020年崩溃的学者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同时他还曾预言过苏联的崩溃,但他不是唯一的一位,比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教授,也曾在上世纪90年初预言过苏联将会解体。

利芬教授生于1952年,也是当代英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尤其是在沙皇俄国史和苏联史研究领域。在其旧作《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及新作《走向火焰》中,利芬教授都将俄罗斯从诺曼诺夫皇朝的兴衰至苏联的建立与崩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可以说这是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两次消亡(非衰亡)。利芬教授还有本Empire: The Russian Empire and Its Rivals,期待也能引进翻译出版。

在《走向火焰》中,利芬教授独特地从一个全新的俄国视角(确切说是帝国视角)来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俄国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同时,利芬教授也提到了一个既不算新、也不算旧的观点——“一战的真正终结是1945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下半场”。如果看过《帝国的终结》《注定一战》,会有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其实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教授的名字应该准确点翻译为多米尼克·列文,他是俄国人后裔,而其列文家族是沙俄当时的大贵族阶层。本书“特别致谢”里的“GARF”,译者没做翻译,应译为“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

  《走向火焰》读后感(三):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走向火焰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二十世纪初欧洲地缘政治、民族关系、大国外交和经济等问题的百科全书。对这些问题了解的越多越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乐趣,反之如果对这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毫无涉足,那读起本书来或许会有点吃力(对,说的就是本人)。

看得吃力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或许是翻译的问题。仅前言一章作者的野心便已经跃然纸上,他的博学自然配得上他的野心。而作者对文字的拿捏功力显然无法体现在这次的中译本上,反之翻译的问题还拖了的后腿,总体而言瑜不掩瑕。将来印第二版的时候或许会更加令人期待。

正如作者自己介绍的那样本书其实可以拆分出三本:一本是讲沙皇俄国如何陷入一战的书;一本是通过鲜为人知的俄国视角(作者引用了大量俄国档案)观察、解读一战的书;一本是从国际视角介绍俄国革命起源和结果的书。无疑这三本中每一本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有的部分甚至丰富得有些敏感,尤其是新冠之后,旧势力挡在崛起的大国面前这样的情形迷之熟悉……

当然也不是说结构上就趋向完美了,比如作者一开始便提出的乌克兰在这个舞台上位置的重要性一说,中间只是微微点到,直到终章再次出现,并辅以相当的笔墨,这样的结构显得稍稍缺乏说服力。(当然更有可能是本人悟性不够导致)

沙皇俄国的覆灭确实在1905年对马海战之后就已经初显端倪,用以应对当年危机的政治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为罗曼诺夫王朝续命,很大程度上或许是俄国的大众仍然对君主制保佑一丝希望(革命不够彻底)的体现。然而短短12年间人们逐渐发现这个希望是错付了的。国际形势的复杂程度早已到了远非一介凡人所能够把握、决策的地步,尽管再往西边看,一群人的决策也没能好到哪去。尼古拉二世对祖国的热爱毋庸置疑,但仅仅是爱不足以拯救他自己、他的家庭乃至他的祖国。

一个值得一提的小彩蛋就是书中提到的亚历山大·利芬实为作者(多米尼克·利芬)的祖先,在沙皇时期担任海军中将一职、书中也能看到这位中将年轻和壮年时的照片。不得不让人感慨作者身在英国(先祖可能就是革命后逃到英国的)选择研习俄国史成为自己职业的理由。

对了!这本书封面也是一如既往的漂亮!

  《走向火焰》读后感(四):解读一战爆发的密码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距离我们一百多年了,这场百年前的屠杀在给人类带来惨痛代价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其影响与破坏大大超出了当时亲历者的预料。正如孔飞力在《叫魂》中所说“构成未来的条件被加上了密码,而当密码本到我们手中时,却已经太迟了。”利芬的《走向火焰》另辟蹊径的从俄国的角度解读当时的密码本,赋予了新的见解与思考。 二十世纪以来,帝国的世界已危机四伏,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秩序已经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束走向坟墓,传统的欧洲各国差距逐渐拉大,旧体系遭到全方位的挑战;世界经济一体化也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加脆弱;民族主义运动愈演愈烈,和平似乎真的只是乌托邦。 利芬主要从俄国的角度分析其为何会滑入一战的“火焰”的深渊,最后丢掉自己的政权。在国内固有的弊端与新兴危机的双重作用下,此时的俄国其实已经落后于西方各国,民主思潮使传统的君主专制也受到冲击。对外方面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及两大海峡的利益纠纷使得他们结束了悠久的同盟关系,普奥的交好更是迫使俄国只能走向英国人的怀抱,直至三国协约的出现,欧洲两大阵营已似乎必有一战。 从1909年开始接踵而至的危机使得战争的密码逐渐成为公知,但是这一切都已经不可阻挡了,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得俄国与德奥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胶着,正如本肯多夫所说“欧洲文明的崩溃”要来了。 俄国并没有熬过漫长的战争,1917年三月,俄国革命爆发,沙皇被迫妥协,后来在一战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苏维埃俄国可以说同样是划时代的变革。作者的观点也很明确: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革命的胜利,从外交与西方视角来分析俄国革命也是本书的闪光点之一,令人耳目一新。 总的来看,列芬的《走向火焰》基本以时间为顺序从俄国的视角梳理了欧洲各国步入世界大战的进程。作者主要从大国外交与利益博弈的方面展开,内容纷繁复杂,同时细致入微,是一本一战形成原因的分析著作,又从俄国角度出发,是一部一战前俄国史,其新颖的角度无论在一战史还是俄国近代史方面都是创新性的。

  《走向火焰》读后感(五):扑火的飞蛾,或涅槃的凤凰

  

前段时间在某社群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讨论: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从发言来看,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是一个亚洲国家。虽然俄罗斯大部分国土位于亚洲,但政治经济中心均位于欧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个欧洲国家。但就像我们对它的认知存在偏差和矛盾,就算是在俄罗斯本国,也依然存在“本土文明”和“欧化模式”的冲突,这个冲突一部分源自彼得大帝试图把俄国全盘“欧化”时所采用的“野蛮”手段。在寻找“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背景下,民族主义很容易得到土壤。有人称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尚武善战好扩张是其性格,了解了俄国割裂的民族和文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为什么这个国家会“走向火焰”。ps: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像扑火的飞蛾,或涅槃的凤凰。

众多研究一战的著作基本都以英法德奥为中心,关于俄国部分的叙述显得相当边缘化,这也和本书作者在前言中提到的原因有关:因为档案的高度保密,学者无法获取研究信息。因此,本书可以说是弥补了一战研究著作的一部分空白。作者从俄国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三个问题:1、俄国是如何陷入一战泥潭的?2、从俄国的视角来观察一战,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究竟对俄罗斯有何影响?3、从国际视角分析俄国革命的起源与结果。

围绕以上问题,作者在上帝视角、中间层次视角及仰视视角之间进行切换,第一、二章采用上帝视角,重点分析了当时全球国际关系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问题和俄国的政治特点和对外政策,作者认为,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现代帝国的困境是一战起源的核心,尤其是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日益增长的冲突,就像作者在引言中的第一句:某种意义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决于乌克兰的命运。因为在奥斯曼帝国衰落后,奥匈帝国帝国主义在巴尔干地区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俄罗斯帝国要崛起,就需要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作者认为博斯普鲁斯海峡对俄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苏伊士运河对英、巴拿马地峡对美的重要性),所以,一战的直接原因是奥匈帝国试图摧毁独立的塞尔维亚国家,但根本原因在于奥匈帝国与俄在巴尔干帝国的冲突,而这场冲突与乌克兰人民的未来息息相关。

因此俄国究竟对巴尔干帝国有多大野心,而这野心的源头来源于何处,在俄罗斯上层和内部政府中,这些野心处于何种程度,俄国民意和民族主义对其有何影响,当时的国际形势又起了那些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成了本书的关键论述内容,作者围绕这些问题,用中间层次视角及仰视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再现1904年到1914年战争爆发时时俄国和欧洲的种种波折及七月危机的直接背景和具体过程。

作者花了很长时间在俄国多个重要档案馆做研究,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让细节具体而生动,但就整体而言,作者的野心过于庞大,有些论述未免牵强,结论相对轻率,本书的中文翻译也还存在很多可商榷的地方。

  《走向火焰》读后感(六):1914年或是2014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或许有相似之处

横跨两大洲的国家细细数来并不少,但比较有意思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俄罗斯,另一个则是土耳其。后者历史上虽然曾经“奢侈”过,如今也还说得过去,但总已不复往日荣光;值得一说的是前者,也即历史上的沙皇俄国、苏联以及如今的俄罗斯联邦。

作为一个面积达到了1709.82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的 国家,虽然其国土面积的75%位于亚洲,但俄罗斯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欧洲国家;虽然如今俄罗斯依然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大国,但不可否认,其注意力的很大一部分依然位于欧洲,其利益的很大一部分也与欧洲密切相关。俄罗斯近年来干了不少举世皆惊的大事,其中的一件则是所谓的“克里亚米入俄”,充分显示了俄罗斯的性格和品格。

从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开始,到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到1721年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再到1917年沙皇俄国结束,再到1991年苏联结束,俄罗斯走过的路称得上是一个传奇,也形成了世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但是,这个印象是否就是俄罗斯人眼中的自己呢?这可就两说了。

据说普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俄罗斯领土虽,,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但所谓事有轻重缓急,国土虽必不可少,但却依然也有个“轻重缓急”——不然,怎么评说阿拉斯加呢?应该说,对于一战时的沙俄,乃至于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来说,如果说有一块地方是他们最为在意的,那一定就是乌克兰。姑且不说历史概念上的乌克兰和现在的乌克兰之间的区别,单就说乌克兰对于沙俄或者俄罗斯联邦的意义,那都是一以贯之的重要!

大概也是因为这个重要性超乎寻常——虽然有一点不一样:一战时,乌克兰是沙俄的一部分;而1991年以后,乌克兰和俄罗斯联邦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是瞧一瞧现在俄罗斯是多么在意克里米亚,多么在意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那大概也就能理解一战时沙俄心中对乌克兰的在意程度了。所以,当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多米尼克·利芬在《走向火焰》一书中同样认定,乌克兰对于沙俄的重要性时,也就在情理之中——即使俄罗斯以外的人们很少会这样认为;但仔细想来,却是不无道理的。而乌克兰的“外延”,则是巴尔干半岛——这也就是为什么巴尔干会成为一战的“爆点”的原因所在。

俄罗斯的领土、人口、经济潜力和军事力量使之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之一,但多米尼克·利芬认为,它还是有弱点的,那就是俄罗斯不能失去乌克兰——原话则是:“没有乌克兰的人口、工业和农业,20世纪初的俄国就不再是大国。”所以他认为,1904~1920年,也即“一战”前后,虽然当时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但对于沙俄国或者新生的苏俄来说,当他们认为必须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时,就有必要对时局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所以不管是1914年还是2014年,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

  《走向火焰》读后感(七):走向火焰的俄罗斯帝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俄罗斯研究教授,英国科学院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研究员。 英国学术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

利芬教授是研究俄罗斯历史的专家,目前甲骨文已出版了他的两部著作,一本是《俄国与拿破仑的决战》,曾荣获 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大奖、2009年达夫•库珀奖最终入围奖、《星期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等荣誉,另外一本就是今天要谈到的《Towards the Flame》(《走向火焰》),此书曾入围2016年普希金之家奖。今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丛书引进。

众所周知的史实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造成了四个帝国的倒下: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了;德意志帝国被瓜分了,但还存在着;奥匈帝国被分成了两个国家;俄罗斯帝国被十月革命从内部瓦解了。其中,对后世最重要的影响无疑是俄罗斯帝国的瓦解。利芬在本书中赋予俄国应有的地位,即一战史的最中心。他从俄国视角分析了其在一战起源中的作用,也研究了冲突发展的方式及其长期影响。

在书中,利芬还使用了上帝视角、仰视视角和中间层次视角来对历史事实进行描述。上帝视角俯视一切机遇和偶发事件,看到长远的结构性因素。仰视视角讲述决策者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中间层次视角探索其背后的预设、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本书从结构上来讲,采用上帝视角观察宏观问题,用中间层次视角来理解问题,用仰视视角对1904-1920年俄国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解读。

利芬指出,当时欧洲大国的决策者们都是在自己的军事/经济立场、国内政治限制和社会观点的范围内理性行事。德国和俄罗斯的政策制定者都认为,德国注定要与俄罗斯争夺中东欧和乌克兰的控制权;法国资助了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工业基础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德国当时(1914年)对俄罗斯的优势将逐年减弱。俄国在远东扩张失败,在1905年惨败于日本,引发了一场内部革命,沙皇和统治阶级勉强生存下来,只能把目光投向君士坦丁堡的西部和南部。俄国统治者能从被统治者那里呼吁的任何忠诚都依赖于军事威望和斯拉夫的团结。利芬认为,如果俄罗斯在1905年之后的巴尔干危机中两次退让,而没有采取措施保护塞尔维亚,无论如何尼古拉二世都会失去他的皇位。所以,1914年7月,面对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进攻,以及德国明显的支持,尼古拉在犹豫之后,做出了理性的决定。如果他发动战争,就有可能结束沙皇统治,但如果他不发动战争,同样的风险也会发生。在这里,利芬强调了一点,英语国家的人有时会忘记1905年的革命离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有多近。俄罗斯帝国就这样不得不走向火焰。

其他大国也有不得不卷入战争的苦衷,奥匈帝国认为其多民族帝国的生存取决于消除它认为的塞尔维亚对其巴尔干帝国的威胁。考虑到施里芬计划,法国别无选择。只有英国是唯一一个真正存在“为什么而战”这个问题的国家。

最后,关于7月危机的细节——“空白支票”、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动员时间表、柏林文职和军事当局之间的沟通失误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利芬从高处以令人信服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如果德国和奥匈帝国真的认为俄罗斯会置身于巴尔干战争之外,那他们就被误导了(就像德国被英国欺骗,心甘情愿地相信英国可能会远离法国的战争一样)。如果德国迫使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问题上让步,俄国就没有理由发动战争。但这一切并没有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爆发了。

结果,一战的结局(德国战败,苏联成立)近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在说明帝国与民族主义、地缘政治与身份,是所有20世纪世界历史的核心,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因素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一部有趣的历史著作,走向火焰的俄罗斯帝国步入历史。利芬为我们带来的俄罗斯和中欧视角是无价的。

  《走向火焰》读后感(八):“被绑架的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与异化的俄塞关系

  

小国在历史上往往以大国之间的砝码或牺牲品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但在同盟困境的魔咒下,小国往往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国的枷锁。在近代俄国与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本应该占据主导权的“宗主国”俄国被塞尔维亚牵着鼻子走,原本想要沙俄想要用“泛斯拉夫主义”建构统一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的梦想,最后消磨在奥地利人对巴尔干无穷无尽的干涉中,形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因此利芬将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组原因归结为奥地利-巴尔干-俄国这组矛盾的激化,而世界大战则用血与泪彻底化解了这种矛盾,代价却是两个帝国的毁灭。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蓬勃发展

每个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都在寻找着俄罗斯民族的昭昭天命,而泛斯拉夫主义正是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斯拉夫派思想家达尼列夫斯基很好的概括了一个“斯拉夫联邦”愿景,建立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囊括所有斯拉夫民族的,通用俄语的巨型帝国。这种思想在19世纪民族主义方兴未艾的时代里实在是不足为奇,欧洲中心与边缘的各个老牌帝国都幻想着一个它们主导的新世界秩序,只是俄罗斯人走的更远一些。对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斯拉夫派思想家而言,19世纪神圣原则主导下的新秩序曾一度蒙蔽过俄国人警惕的双眼,直到兵临塞瓦斯托波尔城下时他们还难以置信于英法会为了穆斯林异教徒来进攻“神圣的俄罗斯”,而经历了克里米亚洗礼的俄国开始对西化概念有了敏感而模糊的排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证明了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改头换面的斯拉夫派用慈善会、教育基金等方式做掩盖渗透进了巴尔干,开始谋求斯拉夫人之间的联合。俄国自此迎来了斯拉夫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塞尔维亚选择了俄罗斯”

俄国走向一战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俄塞关系发展的历史。

1882年,以贝尔格莱德为首府的塞尔维亚在俄罗斯的协助下获得了完全独立,正式建立王国。每个巴尔干国家的独立史,都是一部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主义叙事诗,塞尔维亚人一边倒的呼唤着俄罗斯(虽然米洛什时代也呼唤过奥地利),希望能看在“同文同种”的份上共同对抗土耳其人。这种呼唤和俄国内部斯拉夫派自拜占庭以来的“救世主情节”(弥赛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拯救斯拉夫小兄弟的宗教道德瞬间成为了高尚的代名词,基于利益考量的战略成为了“亲近西方”的罪证,全然忘记了维特时代把君士坦丁堡、赫拉特和远东作为谋取全球利益要点的国家战略。也是在这股浪潮下,试图主导巴尔干的俄国人成为了巴尔干释放民族主义力量的后盾,两股看似融合的势力交织在一起,其心各异的背后只能埋下吞噬苦果的伏笔。

窒息的俄罗斯

在十九世纪末民族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俄国试图利用民粹的野心最终反噬了帝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热情遮盖了其在战略上的一文不值,最终在巴尔干酿出了专制帝国的一杯苦酒,从历史上继承的救世主情结就像绳索一样把罗斯人勒死在了黑海的浪头上,而这个处刑人不是别人,正是塞尔维亚。

利芬在《走向火焰》着重描写了民族主义所带来的高涨热情。事实上,这股热情算得上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战争的残酷随着时间让热情变成了折磨,所谓俄国人的昭昭天命早就被抛到了脑后,战前为一寸土地剑拔弩张的情绪最后成为了《布列斯特合约》签订时的眼泪,流泪的前提是如果还有幸活着。僵硬的帝国撒手人寰,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成为了一团乱麻,在那个无序的时代,谁能再度笼络人心,谁就成为新的“弥赛亚”,也正因如此,高度组织化的布尔什维克当仁不让的最终接过了权力的大棒,最终带领俄国走出了被绑架的困境,迎来了20世纪的新生。

当铁幕落下的时候,历史则再次重演。

这次打响第一枪的不是人,正是南斯拉夫。

  《走向火焰》读后感(九):罗曼诺夫王朝

  《走向火焰》 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 沙皇俄国,一个近代史中的重要角色。在西欧国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后,这个本俩就是欧洲异类的国家,逐渐的和欧洲渐行渐远。欧洲的人们并不认为居住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东斯拉夫人的欧洲身份,而俄国却在不断的努力,希望走进这个圈子。这一切都在英国作家多米尼克-利芬的《走向火焰》一书中有所展现。 多米尼克教授并没有直接在本书开头就阐述这本书的主旨,而是放在了第四章才开始,前面的三章作为后面重头戏的一个铺垫,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是非常友好的。欧洲大陆的局势是现在国内外人们研究历史的重点,或许是欧洲国家开启的世界一体化,人们更愿意看待欧洲这些强国的历史过往,人们也就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欧洲思维的影响,更加准确的应该是西欧国家的思维模式。 西欧以及南欧国家的语族和民族之间有更多的共同的,他们都是曾经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从宗教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些地方的人们属于基督天主教的地盘,而远在东欧的俄国则是东正教的势力范围,在数百年的中世纪的宗教渲染之下,欧洲的宗教认同感远远的超过了民族或者说语族。 回到《走向火焰》这本书而言,作者是一位英国人,有着鲜明的英伦腔调,对于俄国这个异类而言,作者的英国思维模式依然存在。不过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这本书选择以沙皇俄国这个异类作为第一人称视角,首次把俄国人自己的角度放在一本书的重心上。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言,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对于俄国这个自称沙皇的国家并没有什么观感。 沙皇俄国,地跨欧亚大陆。从鄂霍茨克海延伸到了大西洋沿岸,这个国家的大脑处在欧洲部分,而大半个身子都坐在了亚洲的西伯利亚。作者在前几章节就沙皇俄国的地缘位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走向火焰》这本书的副标题包含了几个关键词,包括帝国、战争和沙俄的终结。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时沙皇俄国最主要的时期,这个时代的沙皇俄国真正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脱离了东欧森林的束缚。把欧洲的力量第一次远远的传播在了亚洲的土地上。就像罗曼诺夫家族自己所说的那样子,欧洲的国安及对于亚洲的土地是非常的感兴趣的,就算是斯拉夫人不来这里完成这样一个征服任务,比斯拉夫人更加偏西一点的日耳曼人也更有兴趣。 罗曼诺夫家族的辉煌来自于紧紧跟随着欧洲先进国家的工业化脚步,已经不断的蚕食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者们明白亚洲的蒙古人是多么的强悍,他们无论是自卫还是主动的去征服,都会去亚洲看看,也可以这样说,沙皇俄国的罗曼诺夫家族真正的继承了蒙古帝国的衣钵。 而正是这样的机遇也让这个东斯拉夫民族不被欧洲其他的国家民族接受,他们认为这个民族已经被亚洲的民族所异化,这也是沙俄这个国家最大的尴尬之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几十年之内,沙皇俄国内部的精英分子们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这个国家的弊病所在。 罗曼诺夫家族自上而下的改革,或者俄国人自下而上的革命。这两条道路是沙俄必须选择的,而末期的沙俄君主,并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稀释,还希望从外部势力入手转移自己国家的矛盾,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开始走上了没落。 战争可以转移帝国内部的矛盾,不过在工业化为基础的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之前,沙皇俄国已经不足以控制这么庞大的领土,在一战中,俄国的表现我们都清楚,这个连自己都解决不好的国家,早早的离开了一战的漩涡中心。

  《走向火焰》读后感(十):历史的轮回

  

《走向火焰》对一战前的欧洲局势,尤其是东欧局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与惯常的西欧叙事角度不同,为我们带来了一战起因的不同解读。全书读完,有一些细碎的感想:

1.国家核心利益

记得研究生入学第一课就是用两天时间分小组做了一个战略外交的沙盘游戏。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以一战为背景的。当时代表土耳其,结果非常没经验的选择了和沙俄联盟,一场惨败。但凡当时多读点书知道黑海出海口对俄国多么重要也不会是那个结果。正如书中所言:界定核心利益,确保竞争对手明白你的界定,愿意并能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维护这些利益。对俄国来说波罗的海出海口被德国控制,太平洋舰队远水难解近渴并且还被日本一顿锤,黑海的出海口就变得更加重要,军事与经济便都仰赖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不过沙俄多少算是有能力维护本国核心利益的。不像落魄的奥斯曼和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众小国只能依附大国。有话要说,并且有说话的底气,看起来简单,如今世上能做到的国家两只手就数得出来。这也是我国为何大力提升海军实力的原因,走向深蓝才能保护台湾。

2.用战争手段宣示主权

宣示主权的唯一手段似乎就是战争。如果胜利了就会被认可,失败了就选择安静几年。普鲁士的铁与血是这样的精神,百年之后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在核威慑的微妙平衡下手段变成了信息战、贸易战,只有战争的胜利才能保障主权的完整。

3.国家与个人

一战时的国家,尤其是俄国对个人的掌控远没有现在强力。每个外交官都有自己对世界看法,并且将他们的看法最大可能性的投影在自己的行动中,进而影响两国关系,最终推动历史走向一个方向而不是另一个方向。我个人比较偏向伟人史观,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就是那么一小部分人和一小部分瞬间。看今日,在最为强大的几个国家中,个人意志似乎与国家意志相一致了,但多年之后再回头来看,我猜想重要的历史转折的背后依然会有几个人个人选择的作用。

一战过去百余年,世界似乎改变了很多,似乎在某些方面又完全没有改变。

PS:书虽然是以俄国角度来写的,但是更多是关注在皇权、政治的细节上。关于俄国革命等描述并没有那么详实,可以找一些其他书来配合食用,效果更佳。

PS2: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疫情过去后把免签的塞尔维亚和黑山提上议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向火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