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元一六四四》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10 04: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元一六四四》经典观后感有感

  《公元一六四四》是一部由余乐 / 余力君执导,王宁 / 王硕 / 伊静主演的一部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一):选择

  公元一六四四,是中国历史上跌宕起伏的一年。崇祯、李自成、多尔衮、吴三桂,这些我们熟悉的人物均在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北京城也在这一年经历了三个主人:崇祯、李自成和多尔衮。同时也代表了三个政权的更迭:明帝国、大顺和大清。在一年,中国历史也被彻底改写。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崇祯

李自成

吴三桂

多尔衮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二):充满悲剧的最后一个汉族王朝

  非常非常棒的片子,很惊讶央视能够拍出这样水准的纪录片.历史是无数个人,无论英雄还是小人物合力创造的,同时个人在其中常常也很无助.但是它终究是有血有肉,充满高尚或者卑微情感的过程,而不是冷冰冰的阶级进化史.

  虽然早对吴三桂有些同情,但是在这部片子的演绎中,更加充分地感到了他的无助和悲剧,他痛苦地挣扎但是却失去了珍惜和崇拜的一切,在重重打击下最终人格的崩溃.他做了所有能做得,但是却比什么都不做还要糟.这就是命运.

  国人对于失败很喜欢找替罪羊,吴三桂无疑符合所有的条件.但是近亿人口的中原民族被区区十余万入关满族铁骑击败,哪是他一个人能左右的.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三):大明悲歌

  崇祯优柔寡断的性格悲剧导致其于煤山上吊身亡的命运悲剧。李自成缺乏审时度势的精神,放纵刘宗敏拷打吴襄霸占陈圆圆。吴三桂忠臣孝子之名都皆未得。多尔衮聪明善战为大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晚年多病,死后被掘坟的下场。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作用。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历史结果往往耳熟能详,真相却往往扑朔迷离。纪录片拍的很棒,演员演的也很好,明明知道结局却依然看的十分揪心。这部纪录片对我的启示意义也很大。要明白自己的性格弱点并不断改善自己,做事情不要优柔寡断,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要懂得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要有长远的眼光。

睡前写的一段 思维逻辑混乱 因为我好困啊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四):历史自有规律,规律却如此吊诡

  四集纪录片有着不亚于电影的水准,从明末清初当年的的四个重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可以说是很细腻了,万般无奈的崇祯皇帝,志得意满的大顺皇帝,首鼠两端的大明总督,趁虚而入的大清摄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困难,每个人都做出了一个看似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然而,历史只有总体的走向,命运的指针只会选择一个玩家作为胜利者。不愿担责却处处掣肘的崇祯,在走与留、战与守的犹豫中,最终无处可去,落得自缢的下场;春风得意却危机重重的闯王,在治与乱、劝与战的情形里,最终腹背受敌,落得被杀的绝境;求忠不得却求孝不能的总督,在降与叛、内与外的纠结下,最终剃发易帜,落得身败名裂的结局;大权在握却难继大统的摄政,在攻与守、和与战的时机上,最终一统江山,落得反攻倒算的清算。历史自有规律,而规律有时却又如此吊诡,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天命吧。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五):《大明悲歌》不在三界外,跳出五行中

  

1644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迎来气数已尽的最后一年,历史的关键节点往往像是蝴蝶效应一样推波助澜。

四个小节,四位主人公。

从前看到的《明史》更多的是斥责崇祯的刚愎自用,吴三桂的叛变,李自成的草莽,多尔衮的趁人之危……

而这部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让我看到了崇祯的无奈抉择,吴三桂的忠孝两全,李自成的荣归故里,多尔衮的骁勇善战。

多角度的评述历史,每个人物都不是史书上一个简单的名字,他们内心的挣扎,焦灼的心情淋漓尽致。

不可多得的好纪录片~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六):细节,彰显历史的魅力

  应该是我看过最严谨和最能还原历史细节的纪录片了。选取1644作为纪录片切入历史的突破点,本身就如同黄仁宇选择万历十五年书写明朝末年历史一般的睿智。同时毛佩琦和樊树志两位老师解读,不仅采用了多种史料,细致地还原了历史的细节,而且还仔细揣摩四位主人公的个人心理。比如崇祯的猜忌、迟疑,崇祯朝君臣关系的恶化,李自成的草莽和狭隘等,是结合了传记体、纪事本末体的传统史学叙述方法。同时,又将很多细节描绘的十分清楚,比如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帝面临三种抉择:迁都、调兵吴三桂、议和,但崇祯皆错过了机会。一直伴随李自成的故乡情结,使他在攻打北京城之前,居然主动议和,在山海关战败后,自动撤退。吴三桂的漂泊与无依等。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越能还原历史的细节,就越能感受历史的魅力,同时对史料的要求也越高,这部纪录片几乎接近了历史论文的标准。推荐。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七):空壳的全面崩溃

  崇祯不是昏君,却是庸君。在稳定时期,他可能是个优秀的领袖。正如孟森言: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在接手明朝这个烂摊子的那一刻起,力挽狂澜就成了一生的追求。他急功近利,好虚名而不务实,容易受人言左右,能听取意见却又不知取舍。有杀伐之气却无驭下之威。东支西绌多年,于事无补,可以说是好谋无断。

  李自成没有战略目标,为了造反而造反,为了劫掠而劫掠,有点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而对当时形势,也缺乏清醒的认识,进城以后不知道拉拢旧朝官员是一大失着。历代以来得天下者(本朝除外),谁不是因为有地主士人阶级的大力支持?器小志近,小富即安,流贼本色。

  吴三桂本钱小,只是陪几大势力跑下龙套,夹缝中求生存而已。当然,他也是块重要的砝码,倾向哪边,都是重大变化。

  至于多尔衮,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的胜利能离得开满清那置身乱局之外,隔岸观火,进可攻退可守的环境吗?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八):Notes

  崇祯

  1587年/万历十五年,吏治腐败;

  木匠朱常洛天启帝+太监魏忠贤;

  朱由检崇祯,吴三桂左良玉孙廷芳,南迁未遂,内阁制度反噬。

  李自成

  1368-1644,明覆,农民起义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王朝;

  周遇吉在山西宁武为明顽强抵抗;

  占领京师后没有及时建立正常的赋税制度,军纪败坏,推倒旧制度,没有建立新制度的思想准备;

  吴三桂与李自成对峙,后者招降前者,因刘宗敏猪操作未遂,吴三桂降而复叛。

  吴三桂

  平西伯,有军权,有人心,家人在京城,在一座正融化的冰山上攀登;

  明亡,军民投靠,李自成杀族之仇,关宁铁骑无处收留;李自成统战失败,协议式投降破裂;

  代表明朝向清朝请兵,裂地以酬,被多尔衮拒绝;吴三桂与李自成在山海关火拼,处于下风时,跟多尔衮谈判,清军入关,封平西王。

  多尔衮

  抓准时机,利用吴三桂,死后被清算。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九):大明悲歌

  公元一六四四,风云变幻的一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

  历史也给了他们机遇。如果崇祯坚持南迁到陪都南京,那他也许建立了南明,明朝仍可以不断延续;如果闯王李自成偏居一隅,那他也许可以在西安成为一个西北王;如果吴三桂没有国破家亡,没有被逼到绝境,那他也许是一个名垂千古的忠臣。

  历史的天平也曾向崇祯和李自成倾斜过,而恰恰是多尔衮抓住了机遇。多尔衮收到在吴三桂第一封请兵信时,就意识到那是清朝入关统一大业的最好时机,坚持按兵不动,逼迫吴三桂投降,转被动为主动,最后集中兵力,直取山海关。

  讽刺的是,使清朝入关的多尔衮却在死后判上了大逆不道之罪;作为农民起义军首领的李自成在逃难过程中被其他的农民起义军杀害;吴三桂成了平西王后,在撤藩时又复叛,最后依旧家破人亡。

  在山海关的城墙时,我又感受到了吴三桂的无奈,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时,他却仍未赶到,他成为不了忠臣;在他准备投降李自成之时,他的一家老小被关押欺凌,他也成为不了孝子;他本不想投降清朝,却在被李自成打得一败涂地之时,不得不大开城门,引清入关。

  而如今只剩下了山海关。

  《公元一六四四》观后感(十):如果放在大历史观下也许会更好

  可惜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就明朝历史来谈明朝灭亡,难道没有人考虑到明朝灭亡是整个中国传统帝制社会穷途末路的最集中体现吗?土地高度兼并其程度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君主高度独裁却导致官僚体系指挥运转失灵,开国皇帝对于基层治理的严密设计一步步被实践冲垮,在朝代后期基层管理完全失控,士大夫阶层整体道德与精神垮塌(除了个别人物)……再与同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相比较,显而易见,这一切标志着以明朝为代表的帝王独裁专制制度已经走向衰落,这种历史趋势不仅影响在当时,也一直持续影响着到后续几百年的历史,甚至持续到今天,后来清朝前期的统治成功也改变不了这种历史走向,所以才有了中国一次次错失追赶世界历史潮流的机会,一直到近代落后挨打……只是就明朝历史来谈明朝灭亡原因,又能得出比三百年前的明朝遗民和清朝御用学者高出多少的结论呢?

  我始终觉得,分析明清历史一定要放在当时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潮流下来进行比较分析,才能真正给与今天的人有益的启迪。否则明朝也好,清朝也好,只是中国传统历史循环当中的两个朝代而已。分析明朝灭亡,与分析唐朝灭亡,汉朝灭亡,得出的结论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元一六四四》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