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006》读后感(一):是今年读到的比较好的一期读库
纸质书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现在我几乎全面拥抱了电子书。首选是kindle,没有再看微信阅读,还没有才会买纸质书。
第一篇里提到的纸质书的优点没问题,确实是有的,但是纸质书不方便携带,以及不方便电子化摘读和整理也是一大弱点。
深度阅读的话题,我感觉不在于阅读的媒介,而在于看书的人的心态和阅读状态。
纸质书不必要过于美赞了,只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媒介,或者休闲的方式。
绝对一点的情况就是,平常工作中需要阅读专业文献和书籍的时候,载体几乎全部转为电子形式,这完全不影响理解的深度和吸收能力。
当然,从情怀和体验感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电子阅读方式确实比纸质的差太多。希望今后能有比kindle更好的阅读器吧(•̀⌄•́)
网贷
看的忍不住跳读,甚至有种咎由自取的感觉,县城生活还带着一个女儿并且夫妻异地,就两三千的月薪居然贷了几十万的消费贷?这都不只说是超前消费了,分明是深深陷入消费陷阱了。
另外他老婆也有点一言难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考证没考上,还酸溜溜地说同事人品问题,并感叹老天不公?都已经结婚生孩子了还沉浸在三叔的世界里也是蛮奇怪的,不知道张灵这个化名是不是来自张起灵小哥。
《读库2006》读后感(二):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并不仅限于读书本身
“音乐是有气味的,什么时候爱听的歌时隔多日再听,还会很清楚地再闻到那个时候的味道——在大学宿舍里爱听的歌,现在再听还是有臭袜子的味道!”
翻阅喻柏雅的《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读到“全身心地参与”一节,脑海顿时浮现多年前在何炅《刚刚好》一书里看到的这句话,不禁会心一笑。在此文里,作者由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解析阅读与记忆,比较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与优劣,并纵论阅读媒介形态的历史与未来,不时引发我的共鸣与击节。
我认同作者的比喻,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此前,每每翻开一本书,发现前面直接就是书名页、后面尾页紧接着底封里,我往往不以为然,提不起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当自己做书时,便留意设置衬页,并在扉页与目录页之间设置献词页,增添图文与意趣。在我看来,一本书应该像一座四合院,前后衬页犹如外影壁,献词页就是内影壁,而那种开门见山、戛然而止的做法,无异于纸质书挥刀自宫。如何将这座院落经营得让人愿意驻足,无疑需要编者花费更多的心思。而电子书的改善空间更大。诚如喻柏雅所言,纸质书与电子书在竞争中不断自我提升,受益的总是读者。
作者提及,读书本身还承载着社交功能,我对此体会颇深。学生时代,每逢学友生日,我总爱投其所好地选一本书送给对方。在书上,我多题写着“宝剑赠英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之类,附庸风雅。那时我暗恋着一位文友,每次送书给她后,未免想入非非:将来我们大约要牵手一生的,双方的存书必然合二为一,虽说那本书自己还没有看过,也不必再买了,省得重复性建设。
2010年,在写作《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时,我转引了邱小石的一段话,其中有这么一句:“一些东西用一种物质的手段把它保留下来是有价值的,这种东西流转于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不知道会在哪个时间,让你突如其来地来一个幸福的喷嚏。”此系列文章发表后,我们互相关注,成为好友。当时,他发了条微博:“《读库1005》里面作者马国兴的一篇文章,引用我一段文字——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这段文字的印证。”
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并不仅限于读书本身,还涵括了与之相关的一切。
《读库2006》立体封面转引《读库2006》几段话: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样碎片化的浅阅读即便什么都记不住,或许也无伤大雅,反正是作为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然而更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阅读方式正在损害青少年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留给相对慢速、耗时的深度阅读的时间和注意力越来越少,使得青少年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甚至共情能力(比如识别他人的情绪)方面,都受到了负面影响。
由此反而观之,成年人同样是受害者,思维能力的下降让人们更容易相信谣言,更倾向于通过一个标题和几句高亮的话就对一件事做出草率的判断。更何况,如今的青少年就是未来的成年人,由于过度依赖电子阅读而削弱大脑的可塑性水平,待其长大成人之后,负面影响更甚。
(喻柏雅《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这粗糙一般不是语言粗糙,而是思想的贫乏。你看他们的语言都是欧式的,一句话里面用三个形容词,显得句子特别丰厚。用质朴的语言去写作,相比而言是吃亏的。但是质朴本身没什么价值,只是个质朴,只是个简洁,没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比丰厚还要多的意蕴,这个就难了,就不单是一个句子的问题,可能是句子跟句子、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当然这也没有意义,语言背后的故事结构、故事背后的人物结构更重要。只有好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那也没意义,人物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思想和思辨,这个小说才显得丰厚。有的书,看起来很厚,但是读起来很淡薄。还有的书不那么厚,却越读越厚。
(刘震云、张同道《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
《读库2006》读后感(三):优秀的纸质读物凝结了无数心血,感谢读库!
《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
“正是因为符合了人类的阅读习惯”,纸质书才得以延续至今。”
短小精悍!本文堪称对我阅读方法的“革命性的观念更新”——我如何利用互相勾连的记忆网络形成空间记忆以实现更长久的阅读记忆,并兼顾更深刻的内容理解与更美好的互动体验。这正是最近困扰我的问题。是本文这样节奏舒缓、生动流畅的充分解答,促使我鼓起勇气写了第一篇书评。我想这样好的科学成果与这样好的文章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在读本文的简介时,我已对内容有管中窥豹地猜想(甚至猜到了作者引用的一句原句),阅读时也能记起文中提到的知识点在另一些书中的大概位置。由此,我意识到我与这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知识结缘的起因,是多年前在微博刷到了作者的一篇科普文。这些知识与作者的关系也成为了我空间记忆的一部分,于是我在书架上把它们摆到了一起。这种“仪式感”奇妙而温暖。
回到本文。我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常读些为发而引的文章,读到一篇事实胜于雄辩的文章反而让我想到了更多。数字终端“消解”了立体空间的同时又带走了什么?我有必要明确自身与数字终端之间的界限。如目前的电子书这般无大益又有害的科技进步结果,权衡之下只选用它纯粹工具性的一面为我所用,并不追求一种技术进步作“因”时的虚假快感。于我而言,不论传统与革新形式的终端,都会破坏我的亲临欲望。但我的个人经验是,数字终端的破坏尤甚。在观看了多位摄影师拍摄的博兴佛造像高清照片后,我去国博观展的行程已推迟了月余,即使只有一小时地铁的路程。这绝非我初次接触造像艺术时憧憬展望的体验,是时候成行了。
《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
这篇是张同道为拍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与刘震云做的现场访谈,后劲极强。在访谈中,刘震云谈及了他的创作方式与世界观,受益匪浅。尤其强调了结构的力量与道理及其背后的化学反应,对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往来”的阐述值得反复品读。
在此摘录一段难以忘怀的原文:“为什么写作?为了说出那些在世界上被忽略的人,他们被忽略的情感和肺腑之言。……你们能稍微出点功夫听一听吗?不是我的话,但是我赞同的话。也许就有人听了。”它对作者天职极具人文关怀与担当的阐述击中了我的心。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刘震云在对读者共鸣不分国界的剖析中“国情下有共通的人性”一段,今天读来倍感温暖。访谈的后劲主要来源于生命体验与理性认识平衡的那四段对话,它提醒了我对另一些生活的感受缺失,从而反思我的理智缺陷。作为一名离“艰难得很具体”距离较远的的读者,习惯性无视了宏观叙事中图表数据后面的故事。我对“百分之八九十”有概念,但竟然从未试图理解过“百分之八九十”中的某个一,尽管我正身在其中!在对个体困境有理性认知的前提下,脱离实际地虚拟感动一番,甚至加以傲慢的指责,这种感受在阅读《网贷深渊》后更加明显。
《日常有戏》:
一组恰到好处的摄影作品。与创作类似,摄影也同样讲求结构的重要性与元素的平衡。我最喜欢那张摄于昆明市珠宝店门外拥抱的照片,薄纱后面那份坦诚的美好。摄影定格被匆匆掠过的生活瞬间,以照片的形式得以保留与传播。我看到草厂北巷狭窄又潮湿的地面、拉萨八廓街的音响与转经筒,能忆起我探访实地时耳机里听的什么歌、臂弯里挽着谁的手。日常有戏。
《战火边的童年》:
这一篇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一段抗美援朝时期的口述史。从亲历者对童年的家庭生活回忆,得以管窥战火纷飞年代家庭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通读过后,几次哽咽,两度落泪。一是感慨作者家中女性辛苦。“妈妈是小脚,每天都痛的哼哼呀呀。……母亲死去了丈夫,当年才四十三岁,劳累中只要这一点点回报。”“二姐洗碗,大姐又要帮妈妈缝补军衣,每天都要干到半夜十一二点才睡觉。小弟弟又哭又闹,大姐抱着小弟弟,自己也抹眼泪,自言自语:‘小弟弟呀,你什么时候能长大?’”
二是志愿军的家信。“打下海南岛,本想回家过日子,又接到命令,去朝鲜打美国鬼子。朝鲜冷。我已经打了好几仗了。咱村的谁谁牺牲了,我还好。咱的儿子满地跑了吧?我真想你们,想抱抱孩子。”心酸不已。
《网贷深渊》:
一段生活触底又艰难回归的故事,是本书读起来最不费力的文章。作者着重讲述了他从被借贷到还贷的心路历程,贵在真实。创业打工屡屡碰壁,婚姻生活鸡飞狗跳。这种内外夹击之下,读到作者心态崩溃一段真真替他捏一把汗。好在今天在《读库》读到了他的创作,作者已经找到了他真正的才能,非虚构类故事的创作。想来他向往的生活也不会再拖他太久。
《非欧几何平话》:
读起来有些科学小品文的味道。文中非欧几何体系创立史的部分很燃,让本非欧几何负兴趣人士也读到了一点甜头。闵可夫斯基时空部分也非常精彩。
《正确的“天足”与“天乳”》:
这篇文章的正确打开方式可能是先欣赏月份牌,再回头通读文章。作者对议题的资料储备是下足了功夫,但列举了如此多的素材却没能就“正确的”、“天足”、“天乳”这几个社会问题本身进行更鞭辟入里的解读。
《读库2006》读后感(四):记录那些说话不占地方的人的生活片段
老六在随《读库2006》写给读者的信里说道:“这次的延迟,个中缘由不便多说,但最终结果是让人满意的,书里的内容基本按照我所预想的理想样貌予以刊发,所以这几个月的等待算是值得。 ”此言不虚,今天收到书后,七篇文章一气读完,酣畅淋漓,两度泪目,几许唏嘘。
开篇刊登的拙作《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留待读者评价,我另文交代了它的创作经过和幕后花絮。
第二篇《刘震云和他的延津世界》好极了。我是个不怎么读小说的人,事先还特地想过做点功课,找来《一句顶一万句》读,读完开头几章,无论语言风格还是叙事手法我都很喜欢,就没再往下读,斗胆借用刘在访谈里的说法:“我看文学作品,看三页就知道这个作者处于什么水平。”不过读这篇访谈确实不是非得读过刘震云的小说,但凡引用具体小说中的例子,刘震云都会详细地把小说对应的情节复述一番,实在是很“用户友好的”。
从这个访谈里,我首要关心的是谈如何创作一件作品,这是创作者对于创作这门手艺的“元认知”,反映的是创作者的自省程度。而无论创作的作品是小说、电影还是科普,其实都有共通的要素,比如刘震云强调好小说对于“结构”的把握。再有刘震云提到写小说不要重复自己,要不断创新,这一点跟我最近重读《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李安当年说的英雄所见略同:
我觉得一开始就凡事清楚,会自我设限。当然,一开拍马上给个清楚的工作方向,大家方便工作,工作人员当然会喜欢。可是这对真正想拍好作品的人来说,并不见得好。因为那是沿用过去的思维习惯及工作人员熟悉的标准在做事,并无超越。整个访谈的核心主题,正是老六提炼的那句导语:“一个作者,就是要倾听那些说话不占地方的人的肺腑之言。”这个说法前后多次被刘震云提及,展现的是作者浓烈的人文关怀和身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他用了“探照灯”这个譬喻。让我泪目的则是他对《塔铺》中“晚霞里的搂草姑娘”一幕的复述,“但是像这样一个镜头,在世界上转瞬即逝,没有人在乎”,这样微小而美好的人间真实真的很重要。此外,刘震云还大篇幅谈到理性与感性的辩证,也令我受益。
采访中刘震云还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单独摘录于此:
“温故一九六〇”和《温故一九四二》并不只是说明1960年和1942年,其根也许深深地扎在了秦朝。我有时候特别不理解,从秦朝开始——当然秦朝之前还有殷朝,这些统治者,他们的食物是最充足的,他们接受的教育是最良好的,吃的好,教育也好,证明他们有接受世界各种知识的条件,为什么当他们成为统治者的时候,智商那么低?距我们村庄不太远是殷朝的首都,叫朝歌。有时候我去殷墟,站在那个地方,那“温故朝歌”行不行?“温故朝歌”和“温故一九四二”“温故一九六〇”,是血肉相连的至亲。第三篇《日常有戏》是一组摄影作品,某种程度上与刘震云的访谈形成互文,因为康泰森所拍摄的,正是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瞬间,主人公都是如我们一样的小人物,却饱含着意义和美感。他们一个用笔墨记录,一个用相机捕捉,类似的人生哲学,同样出现在皮克斯动画《心灵奇旅》中。顺便赞美一句,《读库》所用日本轻型纸的彩印效果真好,给摄影作品加分。
第四篇《战火边的童年》回忆了抗美援朝这一大时代背景下的童年往事。说的都是一些细碎小事,用笔也有意带着小孩视角的朴拙,乍读不起眼,读着读着就能入戏,加上作者邹来权有一大家子人,我恍惚间会想起,爸爸和他的兄弟姐妹拉家常忆童年时出现过似曾相识的场景。正所谓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样来自民间的口述历史值得被记录。读到他帮志愿军叔叔写信,又是泪目,没有什么文字比这样的情真意切更动人:
打下海南岛,本想回家过日子,又接到命令,去朝鲜打美国鬼子。朝鲜冷。我已经打了好几仗了。咱村的谁谁牺牲了。我还好。咱的儿子满地跑了吧?我真想你们,想抱抱孩子。第五篇《网贷深渊》引人入胜。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作者本人身陷网贷深渊的同时,他写作这篇文章正是在救赎自己——不仅是所得稿费金钱上的自救,更是作者在尝试了许多种挣钱还贷的路子无果之后发现自己所擅长的是“非虚构类故事的创作”——这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使得整篇文章带有“元叙述”的意味。
与我所预期的不一样,作者并没有着墨于妻子一开始怎么被网贷盯上的全过程(可能他确实没向妻子详细了解过),也没有花很大力气讲还贷复还贷、如何被催债的情况——想了解这些情况,大概从警察叔叔们开设的官方微博里能找到不少。作者把重点放在了自己的人生跌入谷底然后不断试图爬起来又不断跌倒的心路历程,从中还以小见大地反映了不少社会问题:实体创业难,网络创业更难,工作勾心斗角,生活一地鸡毛,一并提到了新冠疫情的即时影响,又是一份珍贵的人间记录(此处与我的文章产生一点呼应)。字里行间充满了“打工人”的种种不易,这种坦诚和真实让文章发散魅力。如此看来,《读库2006》中间四篇文章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主题——记录那些说话不占地方的人的生活片段。
第六篇《非欧几何平话》是贾辉军的数学“平话”系列,作为科普文章可读性不错,结构也很清晰,以近年最热门的科学发现“引力波”作为切入点,把从欧氏几何向非欧几何演进的数学史娓娓道来。我想商榷的是,文章有一些废笔可以删去。
大的方面,花了一页多篇幅插叙的“庞加莱猜想”,无关宏旨,事实上作者连庞加莱猜想是什么都没解释,倒是说了一通这个猜想如何厉害和它被解决的轶事;打破线性叙事强行插入的一整节“埃舍尔笔下的非欧几何”(埃舍尔的故事时间上远远晚于后文的黎曼和闵可夫斯基)也属于花边。小的方面,黎曼演讲完,提到高斯很高兴,这个是与前文形成呼应,但又多嘴提一句韦伯再扯到他是重要物理学家云云,真没必要;还有爱因斯坦11月25日在普鲁士科学院演讲,后面跟一句“这一天是美国的传统节日感恩节”,牵强附会。
对于不同写作手法如何选材取舍见仁见智。我个人的看法是,即便科普写作的主题再深奥再枯燥,写作者也应该努力通过科学知识(或科学方法)自带的逻辑性甚至“烧脑”感来展现科学的魅力,而不是总想着通过插科打诨、旁征博引来消解叙述过程的无趣。与其他知识一样,科学知识本身其实足够迷人,把科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有效地传递给读者才是正道,写作中运用各种修辞也是服务于此,不要本末倒置。写作者还应该努力抑制自己的过度表达,你知道关于张三的一万件事,但如果今天讲的故事只跟张三的一件事有关,剩下那九千多件无关的事真的一件也不必提,因为故事的主题是非欧几何,不是张三传。只有修剪掉冗余的枝蔓乃至枝干,才能显露一棵大树的迷人英姿。
最后一篇《正确的“天足”与“天乳”》本身有补白的意味,跟其他各篇的精彩纷呈相比,内容着实显得一般。对于“天足”与“天乳”这个议题,我原本是不了解的,于是在读到书之前去查过资料,很长见识。那么,跟我查资料得到的见识相比,这篇文章并没有让我收获更多新知。作者似乎沉迷于自己主张的核心观点,却疏于论证,既没能纵向上把这个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也没能横向上对社会大环境做出明晰交代,前前后后引用了大量文献,就是没说出个所以然。这样倒是显出作者收藏的那十几幅月份牌画的弥足珍贵,可谓一图胜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