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08 02:1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摘抄

  《孩子们的诗》是一本由熊亮/主编 / 熊亮艺术课 绘本国 /著 / 刘霓/绘著作,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一):风的呼吸,地的沉睡

  突然发现有一本《孩子们的诗》插画诗集出版咯

  这本小书,绵绵的香香的,有孩子们天真的蹙眉和低头的不语,很软很可爱,像松花般温暖的怀抱,像摔倒时冰凉的泪角。虽然,很多人说,现在孩子们写的诗,真的是他们写的吗?没有匠气,不受大人的摆布和影响吗?

  是的,哪怕,就算如此,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们刹那的巧思,未知的乐趣,游戏的浪漫,与文字玩耍,如同摆放积木般无数的尝试,还有对于大人和世界的小小深思及微微抵抗。

  是大地天空,雨水,万物给予我们土的气息,泥泞,干燥,夹糅,心之慈爱和包容,给予我们火的热切,思念,无畏,不退,心之温热和冷俏,水与风给予我们流动和力量,因此,我们的心可以那么美丽,自由,充满可能。

  以编辑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诗集能让他们停留在这一刻,定格在火山爆发,火浆向天空、大地喷射的姿态”

  y the way,这不是和夏天的性情很相映么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二):诗歌的下一个春天

  

孩子们的眼睛里的世界,和我们成年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他们眼中的世界更加绮丽,更加纯真和自然。他们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没有诗歌作为载体,很难被我们所知晓。回想起我的童年,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当时许多的奇思妙想和情感,没有被作为文字记录和保存下来,就慢慢湮灭在成长的沙漠之中了。成长的过程,就是事故和成熟的过程,能保留下孩子们童真的眼光下的世界,是这本书留给我们珍贵的财富。记得大一时在北语的图书馆,我买过一本北岛先生主编的《给孩子们的诗》,这本《孩子们的诗》与那一本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这本书由熊亮组织和收集。

第一次听说熊亮这个名字,是在《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之中。某一集是讲述的关于绘本的故事,熊亮先生就出镜讲述了自己编著的儿童绘本《兔儿爷》。看完这部纪录片,尽管我已经过了读绘本的年纪,我还是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并细细的阅读。很快就翻看完了,但是留下的回味却久久不能散去。同样,读这本《孩子们的诗》也有着这样的感觉。孩子们的稚嫩的笔触写出来的诗歌并不是长篇大论,他们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心中那个清丽的世界——太阳、月亮、睡莲、小人儿,他们看似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情感,其实背后却无比复杂,也无比细腻。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课本上的诗歌可能是枯燥、乏味甚至痛苦的,但是在熊亮先生的诗歌课堂上,孩子们对于诗歌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在熊亮先生的谆谆教导下,孩子们对诗歌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除了中国古诗词以外,还有更多诗歌,有伟大的作家北岛《回答》笔下的万里雷声,有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渲染的淡淡乡愁,有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对未来的迷茫与向往。打开观察世界的眼睛,学习一些更精准的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真诚地表达,而不是虚伪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可以写出打动人心的只言片语。

最后,还要夸一夸本书的插图,刘霓为本书绘制了插图和封面,在他的笔下,孩子们,或者说他们幻想的小宇宙里的精灵们全身黄色,头发长长的,他们天真快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片理想的土地上。拿起这本书,我们也可以短暂的将心灵从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在这片孩子的乌托邦里自由快乐的生活。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三):此情可待成追忆 却道天凉好个秋

  

今天几乎是一觉睡到了中午,做了一个希望不要醒来的美梦。最终还是醒过来了,梦里我在一堆乱七八糟的异次元空间里打转,蹲在一个魔法帐篷里期待着它把我带到法国去,一阵波动之后,我被带到了我出生的地方,像是另一个平行空间的过去的家。铁门响了起来,她打开门,走进来。她还是像曾经那样,表情柔和,眼神温柔,穿着她自己做的棉绸短袖和一条时间很久但依然干净的像新的一样的裤子,然后拐进厨房里,开始烧火做饭。

她看不到我,我看着她,知道我该醒了。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是我对着五年级的小妹妹向她解释烤鸭就是被用来吃的,所以你不必太难过的时候吗;是从那次妈妈突发急病,我在医院里跑上跑下开药找医生的时候吗;是我突然醒悟如果人生就是这个样子,要么读书吃苦要么工作吃苦,所以开始用功学习的时候吗。

还是那个晴朗无云的夏季某日,周二,我站在她面前无法接受这一切就这么发生了。

原来我总喜欢说顾城的诗写得像孩子,其实不尽然。他的想象力像个孩子,可惜他已经在人世走了太远。而孩子的诗里,是没有那份真切的痛苦的。

ta们不像顾城写“穷,有一个凉凉的鼻尖”, 也不写“终于/我知道了死亡的无能/它像一声哨/那么短暂”。

孩子的诗里没有真实的贫穷,死亡,暴力。连对待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只是写一首短短的忍者寓言,然后说“我喜欢他们”。在孩子们的诗中,一旦出现晦涩阴暗的意象,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首诗本身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没有可供解读的情感,更可能只是单纯的对朦胧诗派的模仿——而这些意象,出现的非常的少。

ta们的世界里,最大的糟心事不过是生病,忘记吃药,妈妈发火变成红色,通向少儿宫的马路要修好了,周六要去上跆拳道班。更多的是蜜糖罐子,雪球,外太空,南瓜馒头。并不是某种刻意模仿的孩子气,只是因为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种一旦跃过了童年的围墙就再也无法仅仅只看到的美好。

真好啊,当个小孩子可真好啊。哪怕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觉得真好啊。

我并没有《孩子们的诗》里孩子的那种灵气和才华,但是我知道我也曾拥有过这份童真。这份由无忧,懵懂,灿烂构成的童真。借由阅读这些诗,我从孩子那里借来了几分童真,得以在残酷的成人世界里欣赏到几分来之不易的光彩。同时也会更深刻且无奈地体悟到,已经回不去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并不是一句劝勉少年人珍惜此间情感的箴言,而只是面对人生规律的一句喟叹。有些愁有些恨是一定要到了某刻才能体悟的,而在那之前,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

  ☆「我以为一个人等在门口/可那只是一棵树/穿越时间/把我带到他种下的时刻」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四):“我长大,就变成黑色,变成灰色” ——用诗给童年做个秘密的时空胶囊

  今年六月底,我教了五年的孩子们就要小学毕业了,我在课堂上看他们做练习时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无端的一股茫然。男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了,下颚的轮廓线变得渐渐清晰,班级齐读的时候总有些声音很刺耳;女孩子们呢,嗲嗲地过来抹眼泪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下课了,总是神神秘秘、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秘密要分享,连脸上爆出的草莓色青春痘,也要一起分享才好。我即将送走我带的第一批学生,他们即将送走自己的童年。正如诗中写的,他们将变“大”,“我长大/就变成黑色/变成灰色”,不再是单纯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了。

  诗很短,书也不厚,写诗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童言童语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暖黄色的梦,单身成年人会想起自己逝去已久的童年,有娃的家长则会忍不住搂一搂、亲一亲自己的孩子……但友情提醒,一定要避开辅导作业的时候,这毕竟不是读诗的好时候……这些小诗人我一个都不认识,但读着读着,我就会不自觉地想起班级的孩子们。

  七岁的蔡思齐写《睡莲》:

  “她的眼睛不能看到很远/只有我们捧着到处走/才能看到所有”

  他一定是个感情细腻又聪慧的孩子,像我们班的小天一样,胆小得不敢睁眼看学校统一播放的火灾逃生片,却能为闯祸的妹妹壮起胆子和威严的爸爸辩论,和小区的流浪猫聊天;

  6岁的王知微小朋友一定刚刚学会认字读书吧:

  “它沿着字的笔顺走/走了一年/还没走完一页”

  一行一行指读的过程漫长又艰难,我们班略有些读写障碍的丁大胖读书的时候,就会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缩得紧紧的,小小的,连眉头也在用力,像是要和书里的每个字干一架;

  “哭啊哭/眼泪都淌到我身上/那眼泪比石头还重/把我压在下面/深深地压住/我再也不能和朋友玩儿”

  我真想马上把这首诗给小乐子看,跟他说,“看,你找到你的同类了,9岁的马达肯定和你一样,也是个爱哭鬼!”;

  我想给小玉看8岁的李子轩写的这首诗;

  “我的脑子里的深谷回荡着讨厌跆拳道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让一百个人变成聋子”

  他一定是周六被送去学跆拳道的,所以

  “星期六是痛苦的一天/早上起来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天空上所有的星星掉下来/中午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地球化为灰烬……”

  小玉一定会找到共鸣的,我读过她写的日记,讲的是妈妈陪她练钢琴的事,每个字写得都很暴躁;

  王知微的《心里话》,我想读给我的课代表可儿听,她有一个夭折的弟弟,我是读她的日记知道的,本子上皱皱的,有思念的痕迹。

  “等你死后/你能不能变成一个透明的小人/每天都来看看我/不用很久 一会儿就行/我今天画出你的眼睛/明天画出你的嘴巴/总有一天/会画全你的样子/这样你就可以一直陪着我了”

  读完后,希望可以冲淡她的悲伤……

  还有很多很多。我知道,所有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黑色,你越长大,心里的颜色就会变得越深。但幸好还有童诗,可以把像时空胶囊一样把这些单纯色储存起来,想念的时候,就拧开看看,咯咯地笑笑,滴几滴眼泪,重新变回那个孩子。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五):《孩子们的诗》:来自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请柬

  最近看了熊亮老师主编的新书《孩子们的诗》,这本书是孩子写的诗集,装订很好,细节不错,里页带有插画,充满童心。 熊亮老师是著名的绘本作家画家、水墨画家、诗人和教育者,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内外有很重要的影响力,他还曾入围2018年国际安徒生插画奖。 这本诗集里的诗,来自于熊亮老师艺术课的学生们,他们平常学习画画,在熊亮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写了诗,熊亮老师在看到这些诗的时候很是惊讶。 在他看来,孩子们的诗歌不像通常意义上的童诗,不是那种充满好玩金句的诗,也不是那种抒情和言志的诗,他们有一种很好的言语自觉,也充满了游戏性。 一边看着孩子们写的诗,一边看书里的插画,感觉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这些写诗的孩子,年龄都不大,基本都是八九岁,最小的有6岁的孩子,他们写了很多诗,让我意外的是,有些诗还很长,有些文章有深意,让人感觉有点成熟——现在的孩子,接触了很多东西,的确要比以前的孩子要更丰富了。 孩子们的想象力很好,几乎是天马行空。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些诗,有趣好玩。 比如下面这几句: 我希望中午下雨 来冲淡浓浓的黄 太阳太耀眼了 所有东西都失去了色彩 梦里 有时是我 有时不是我 我是 能看见自己的摄像头 孩子用天真无邪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会发现很多大人注意不到的小细节,生动又有趣。 还比如这几句: 这是三块有色玻璃 它们有不同的颜色 把三块玻璃,叠加在一块 才会呈现它应有的颜色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颜色 整首诗的颜色 读完这些学习艺术的孩子们写的诗,感觉童趣盎然,看着书里的插画,也感觉很温暖。 小孩子的世界,多么美好,就像这些诗一样,五彩斑斓,天真又简单啊。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六):透过孩子的眼,与世界重逢

  图、文/逆光鱼

  有没有那么一本童书让你舍不得读完?

  有没有那么一本插画书让你百看不厌?

  有没有那么一句童言总在你脑海中回荡?

  《孩子们的诗》就是那么一本不经意间走进我心灵的书。

  熊亮,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国内原创绘本大师,自学成才的非科班“台湾开卷最佳童书奖”获奖者。他的艺术课,有画、有诗、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思考。

  本书收录了艺术课上孩子们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诗歌作品,一共68首童诗,分为四个主题:三颗月亮、望远镜、望远镜里、月亮们,向我们展现出孩子们眼中别样的世界。

  读童诗的时候,常会让我陷入沉思并不禁发问:曾经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如孩童般绚丽多彩,曾经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听到大自然的呼唤声,曾经我们被称为脑洞大开的未来创造家…从何时起我们再也无法意识到孩子能感知到的美好世界,从何时起我们的世界变成了单一的调色板;从何时起我们丢失了那颗如阳光照进云朵般温柔而美好的内心?

  以前读过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刚来到人世还是婴儿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俺的第一层,后来,为了活下去,俺生成了各种各样的层,一层又一层,可以说是被教会的,也可以说是被强行灌输的,就像人们觉得很多事儿“非得这样”“一定得那样”。那些选择,俺以为是自己做的选择,其实呢,是被动的,被世界上那些堆积如山的约定俗成所要求,那些认知累积成了沉重的一大块,就相当于地球的板块似的。”…

  读童诗的时候,是无比快乐的,有时读着读着就找到了心底渴望的那个答案,像是被赋予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卸掉了强加在身上的层层“规矩外衣”,忘记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同时,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感染,自觉地敞开心扉,重新感知世界,找回那颗愿意捕捉生活细节的好奇心,像小诗人们那样,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跟着孩子们的诗句去重新体会咀嚼焦糖饼干的滋味、池塘冰面下的世界、一栋楼的哀歌。…

  生活就像沙漏,只要你用心去寻找,总会在灰色沙粒中发现一些金色粉末藏在其中,熠熠发亮。明晃晃的,像书中插画里的人物,像满天的繁星...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七):了不起的小孩

  看完这本《孩子们的诗》,不由得惊叹于现在的小朋友如此有才华和思想。有些语言,根本就不像是不到十岁的小朋写出来的,也许我们之前太小看小朋友了。如此小的年纪,能写出如此富有童心,同时又蕴含着人生思考的诗歌,让大人都有些暗自佩服。

  这些诗的作者都是上熊亮艺术课的孩子,平时他们学画画,一个偶然的机会,熊亮给他们讲了六节诗歌课,于是就有了这些虽然充满稚气,但又很耐读的诗歌。画画可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而诗歌的创作同样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也许,这也是本书中的很多诗歌都具有可读性的原因。

  对于大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保有一颗童心的小朋友通过独特的视角,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这样写出的诗歌充满了生活情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插图

  6岁的王知微写道:“在夜里,我的衣服在偷偷过年。它噼噼啪啪地,放了一串鞭炮。觉得不满足,又加了一根烟花。在微弱的电光里,我看到了全世界。”一个6岁的小朋友,在面对静电这一物理现象时,居然产生了如此具有童心的想象力,让人有些惊喜,同时又惊叹小朋友的世界是如此纯洁与美好。

  8岁的艾艾在《我最爱的焦糖饼干》中写道:“饼干在嘴里嘎吱嘎吱响,就像走在干草堆上。甜甜的,嘎嘣脆。马上就要沉睡,闭上双眼。”饼干是小朋友喜欢吃的零食之一,很多小朋友也许吃完饼干,只沉醉于美味带来的独特感受,但写这首诗的小朋友却通过吃饼干,灵感突现,写出了一首优秀的诗歌。形象贴切的比喻,透露出孩子的童真。将吃饼干的声音与走在干草堆上的声音发生了关联,这与小朋友平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体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诗歌语言,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写出来吧。

  8岁的李子轩在《无题》中写道:“我把棉花糖吃了,天空万里无云。我把南瓜馒头吃了,天就全黑了。我把橙子挤出了汁,天空下起了酸雨。”在这首诗,小朋友选择的意向有棉花糖、南瓜馒头、橙子,这些意象都是属于儿童的,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气息十足,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9岁的马达在《池塘冻上了》里写道:“冰下有大大小小的泡泡,大泡泡还有孔,莲蓬一样。小泡泡就像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多得数不清。”在孩子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意。马达在看到结冰的池塘后,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是孩子式的,充满了童趣。

  关于书中的插图,线条简约而富有个性,主要采用了温暖的黄色调,与书中的每一首诗歌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本诗集的美好。

  当我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随波逐流,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失去了热爱生活的动力,那么打开这本《孩子们的诗》吧。让我们跟着孩子的目光,去重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吧。

插图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八):艺术让孩子自由的飞翔

  文| 樱桃BARASA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许多学习艺术的小孩子们写的诗和小短文汇集成了这本诗集——《孩子们的诗》,一样的童言无忌,一样的纯真可爱,但和我之前读的《姜二嫚的诗》还略微有所不同,这些孩子们的诗里充满着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们把生活里的一些人和事赋予了很多鲜活的色彩。果然孩子都是天生的天才和艺术家,稍作培养就会激发出五彩缤纷的光彩。

封面

  这本诗里有太多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天马行空,童言无忌,透过9岁的马达小朋友眼睛,我们看到了红色的妈妈,紫色的闹钟和校服,绿色的睡觉以及绿色的狗,绿色的四月。小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他们看到的世界永远都是五彩斑斓的。8岁的林予谌说自己的一生有35页,而最后一页是自由。自由,是人的快乐源泉,是人一生都在追求的,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事就能不做什么。

  书中的插画也是极其富有艺术性的,简单干净,它不仅仅是图画,也在传递着一种思考。

  有了一些人生阅历后再去读童话故事或童诗会有不同的感触,孩子们的世界永远是简单纯粹的,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会给成年人很多惊喜与力量。

  孩子们的眼睛总是澄澈的,脑子里总是充满着问好,他们不会用利益标准去评判一些人和事物,他们只是会有自己的手指一点点的触碰,去感受,正是如此他们可以看到我们大人所看不到的一些东西,水坑、落叶、彩虹、小鸟都会让他们咯咯咯地笑个不停,他们认真地观察着身边一切微小的事物,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不断地探索世界、探寻美好。

  他们表达观点也是及其简单直接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会拒绝,没有了成年人世界的弯弯绕绕,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呀!

  恍然间,我从这些小孩子的身上一点点找回年少时自己的影子,他们的诗唤回了我的很多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将会伴随我的一生,无可替代,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这本书也让我引发了一些对于教育的思考,毕竟终有一日我也会为人父母,教育一个孩子是我们每个人终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我想我也会让孩子去学习艺术,孩子特有的天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出来,我会让孩子自由的选择他喜欢的方式去接触这些艺术活动,给予他足够的关爱与鼓励,支持与自由。

  最后附上两段我很喜欢的诗,感谢作者将这些可爱的诗句整理出来,呈现给我们,给了我们成年人很多的温暖和力量。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九):这是一本望远镜,带领我们看到三颗月亮

熊亮老师

  熊亮老师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最早知道熊亮老师,是在《大内密谈》听到了他的一期节目,完全刷新了我对画家和艺术家的认知。以前我一直认为,画家都该是安静的、恬淡的、守心如一的人。但是熊亮老师在那期节目里,完全就是一匹脱缰的野马。他说自己曾经为了创作一幅作品,被迫在巴黎乡下的一个小村庄呆了一个月。巴黎的乡下啊,肯定是人间仙境啊,别说呆一个月,就是呆一年,呆一辈子我也乐意啊。更何况还不用工作,每天就是画画,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但是熊亮老师说,当他完成了作品的那一刻,都等不到甲方的火车票,就直接自己自费回到了巴黎。他说当他终于从人间仙境回到滚滚红尘后,心才算真正落了地。他说他需要人,需要热热闹闹的烟火气。

  熊亮老师,是一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

《游侠小木客》

  但是偏偏他的笔下,竟是鬼怪。记得前一阵他的绘本《游侠小木客》出版时,我真的是被满篇光怪陆离的怪物惊到了。我当时就在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天马行空的脑袋,才能画出这样的绘本。这本绘本,不仅讲了一个小木客与误闯桃花源的人类女孩小羽相遇的故事,还融合了《桃花源记》、《太平广记》、《庄子》等诸多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用典型的中国水墨画的风格来呈现,仿佛古时候陶渊明看到的那个桃花源,蹁跹跃然纸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熊亮老师又是一位不折不扣仙风道骨的艺术家。

  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又多才的艺术家,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写诗。我相信,他教出的作品,一定都像画儿一样,充满想象和美好。

《孩子们的诗》

  其中,有一个8岁的小孩这样写道:“烟是画笔,风是橡皮擦。”“我把棉花糖吃了,天空万里无云。我把南瓜馒头吃了,天就全黑了。我把橙子挤出了汁,天空下起了酸雨。”还有一个孩子,因为讨厌星期六的跆拳道课,于是写道:“星期六是痛苦的一天,早上起来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天空上所有的星星掉下来,中午不高兴的情绪,可以让地球化为灰烬。”不得不说,小孩子生起气来还是挺可怕的。

  还有一首意识流的诗——《心情笔记》:

  不断涌出

  白色的浪

  鼓手手上的鼓

  砰砰砰

  心里长了小草

  拔掉又生长

  轻轻的身体飘在天上

  呼噜呼噜

  葡萄汁味的灵感

  冒出来

  我的心情记在这里

  谢谢收看

  是不是很有点《尤利西斯》的味道?纯纯的意识流,虽然没有一个字形容自己的心情,却能通过这些描写让读者准确体会到她的心情,真是一个有才又纯粹的小孩子。

  每一页书的翻动,都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你会看到门外那个不同的,无垠的,充满生命力的世界。它令你着迷,也令你扼腕。你会惋惜自己曾经关上了通往那里的门,你也会庆幸,幸好遇见了这本书,让你重新打开了这扇门。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十):去做捕星人,捕捉到每一个孩子的光芒

  大概3、4月的时候,网络上一个名为“是光诗歌”公益项目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他们为全国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开设属于他们的诗歌课。

  创始人希望改变大众对大山孩子的认知,“孩子们可以通过诗歌去歌颂爱,去记录情感,去表达思想,即使成不了太阳,也要始终向着光。” 其中一篇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做病人,用尽了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后来我又无意间读到一篇《花纹》,大为惊叹。夏天睡觉身上容易弄上凉席印,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生活细节。而在这位小孩的表达下,却是创造了另一番崭新的天地。

  诗歌是一件很神奇的事物。三言两语,或者絮絮叨叨,却因为带有个人的经历、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感知、思维的遐想创造出别样的意境。孩子们不经世事,却又深谙世事。较之成年人,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了无穷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孩子们的诗》里,小孩艾艾7岁时记下陪伴,8岁时写下她最爱的焦糖饼干,原来是花和草在她的舌头中心结婚了;小孩王知微6岁时记录下他复杂的脑海,“一个记忆,想起来的时候是岛,想不起来的时候,是茫茫的海水”;小孩马达9岁时写下他指南针一般指向你的心,还写他黄色的小飞机有些破烂损坏,但在最后安慰自己也安慰大家:“我觉得失去的都是多余的,现在的样子很好看”……

  作为小孩的他们远比大人懂世界,更能静心观察周边的每一样事物,遇上不耐心的大人也依旧执着地发问。即使今天没有糖果,但依旧还有别的乐趣。 而对于他们写下的诗,很多成年人自己没法静下心来读,浮躁的情绪填满了认知,从而只会觉得那是在胡言乱语。若是如此,他们便丝毫感受不到孩子们创造的意境。

  某种程度上,只要你试着珍视起“胡言乱语”来,即使过程中偶尔说不上来是什么、为什么,但是读完后的瞬间,你就是有所触动。这便是感受到童诗的力量了。 但同样地,并不是认真读了,就能明白小孩们想要表达的。这些诗也让我们知道,我们有多不了解他们。而这也是读童诗的意义。

  希望你也可以,留给自己一些生活里的罅隙,看看窗外,或是认真听听“胡言乱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孩子们的诗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