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2-07 02:0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是一本由苏生文 / 赵爽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双封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一):也谈科普人文

  

领读文化的编辑给我寄来了一箱书,都是出的这一个类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科普人文,用最通俗的语言把老百姓会喜闻乐见的话题,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给他们听。

我其中最不满意的东西,啰啰嗦嗦重复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东西。比如这一本就有这个问题,再向王镇远先生写的龚自珍也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想谈一谈科普人文读物的注意事项:

第一,我坚持一种微学术!就是在科普读物当中也能保持一定量的学术性,在引文当中能够体现文献资料,能够让别人找到相关主题的一流资料,并且在附录当中附上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

这是一种很好的折中方式。

有时候犯不着那么通俗,用老百姓的话,完全没有质量的语言,长篇大段,前后重复,这样其实是减低了人们读书的效率。

第2,科普读物必须注意图片的质量,和图片说明文字的质量。用好的图像材料吸引百姓的注意。确实是这样,红楼梦文字读的再开心,但是如果附上一张大观园的全图,很多地理关系也就明白了。这就是图像的力量,直观。

第3,科普读物只能由大家来写。这是我由衷的体会,现在很多学术界的军团力量,就知道把新发现的材料拼拼凑凑,然后就急急匆匆的发表出来,根本没有可读性,就像是星空当中的一粒微尘,就是一个种知识碎片,对老百姓和对专家都没有什么用,浪费出版资源。

而对于学术大家或者对于写作大家来说,对于问题的把握是非常洞彻的。首先你得具有深入浅出的能力。所以底层的和中层的,可能都不太适合做科普写作。

这就需要编辑用心的去寻找优秀的作者。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二):万物皆有灵性

  

最近特别迷科普类书籍,看小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是科普对于生活的帮助真是太大了。这本《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就是里面的插图十分精美,它不是像童书那样幼稚的插图,而更像是一种收藏品的感觉。关于纸张和排版都很合理,阅读起来非常方便,接下来说说书的内容。

首先这类科普书籍要先了解作者,真正的科普应该是内容官方有证实,作者苏生文是北京大学的历史系史学硕士,可以说专业性完全够了。对于这样一个多年在博物馆与历史文物打交道的人,总是能够分散出很多细节的知识出来。植物的用途非常多,食用、观赏、做药材等等,尤其是中国的中药,为什么人们能够从植物中提取出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我们吃的药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想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问题。

能够结合历史艺术品去讲植物的我真是第一次见到,这也证明了从身边任何微小的事物都能产生灵感,而且人们善于去记录,这也给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很多帮助。书中提到的植物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所以不用害怕这些知识会用不到,其实每天都要和这些植物打交道。

好的书就应该像这样,不仅仅是把作者所发现的事物呈现出来,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发现去挖掘出更深的本质。无论是名称,种类,性质还是外形,都在书中通过有趣的故事详细的说明了。家里的老人如今还生活在农村,他们只是通过生活经验来判断周围植物的习性,虽然必要的知识都掌握到了,但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带着疑问去找他们,他们竟然很多都回答不上来。

那么植物除了作为食物之外,在古代还有很多用途,甚至可以上升到信仰的层次。可能生活在现在的人都不会理解,但是就像人们当初发现并使用火一样,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发现到驯化,最后再到崇拜。这本书融合农业科普、历史、艺术等多个文学载体,已经不是简单的科普书了,这也增加了读者的范围。西方人有他们的神话故事,但我更喜欢我们中国人在历史当中发现的真实存在的有趣事物,这让我更加尊敬大自然,感叹这些植物的伟大。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三):从植物角度“仰视”人类文明史

  

植物,历来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之一。植物种类繁多,有的可以让我们果腹,有的可以让我们蔽体,还有的则让我们光看着它们就觉得赏心悦目。本书通过记录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以及驯化,向我们展现了人类文明从古至今进化与延续的过程,所以本书也可看作是一部角度清奇的人类文明史。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一直以来都以水稻为主。但在明末清初,玉米开始传入中国,因为其高产、适应性强、即食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最宜备荒”的食物。拜其所赐,中国长期保持在数千万的人口,几百年间一下子突破了四亿。从这一点来看,没有植物便没有人类,毫不夸张。

作为水果的苹果,是一种平价日常的水果,也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因为太容易见到,所以我们反而忽略了苹果自身拥有很多故事传说。比如,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的禁果,在名画中往往都是苹果的形象。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被后母诱骗吃下的也是有毒的苹果。而更鲜为人知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其源头也是由众女神争夺金苹果而起。怎么样,是不是没想到小小的苹果竟能引发这么多争端?反正我对苹果是顿时肃然起敬的。

除了吃饱,有的植物还能令我们穿暖,比如棉花。现在,绵织物已成了我们日常衣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棉花未传入中国之前,古人能穿的则以丝、麻、葛织物为主。棉花看似平常,却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需要大量棉花原料来制作棉织物,所以美国南部的棉花种植便进入了黄金时代,劳动力需求大大增加,直接引发了以解放黑人奴隶为主要目的的南北战争。这是一种蝴蝶效应,所以说将棉花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植物”也不为过。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尽严谨的植物科普书,作者的旁征博引与不时的小幽默也使得本书读起来并不晦涩。另外值得称道的是贯穿全书的128幅精美插图,作为叙述内容之辅实在是贴心无比,让人对植物在人类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这样一本兼顾深度与广度,还不乏趣味性的科普图书,绝对不容错过。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四):了解“普通”植物的不普通

  这本书拿到手后必要先夸一下外在,双封面设计,两个封面的图都很精致,用的据说是特种大地纸,磨砂质感,手感真的一级棒!内页的纸张摸起来滑滑的,文字和配图的颜色柔和,文图排版优秀,插图真的非常丰富,粗略翻了一下已经发现了多幅世界名画,雕塑作品,老照片,还有作者亲自去拍的图。视觉和手感双重享受。 接下来是内容,书的名字《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直接明了的摆明自己科普读物的身份,但是不同于普通科普读物直接贴户口本的枯燥,这本书引用了大量历史故事和诗词古文来讲述植物的生平,再配上丰富多彩的插图,俨然是为这几种植物分别写了个“植”生小传。 明明都是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植物,在书中文字的讲述中都生动活泼了起来。 一颗苹果在故事中既是搅起诸神之间腥风血雨的金苹果,也是引诱亚当夏娃犯错的禁果。平平无奇的土豆却是一路披荆斩棘才最终成为现在广受欢迎的食物。还有花生玉米小麦棉花玫瑰这些,在书中也纷纷打破自己普通人设,一个个变身故事超多的同学们。

  值得一提的是,打开书后的扉页有二维码可扫码收听本书音频,一本纸书的钱同时还买了本有声书!有声音频做的也超好,温柔女声配上自然的鸟叫虫鸣,心情格外舒畅!

  整本书弱化了科普读物深奥与枯燥的缺点,就躺在那读读故事,看看图,或者直接听着有声音频,在很轻松的氛围中,理论知识掌握了,历史故事库存增加了,甚至几种植物相关的菜谱都有所了解了,也学会了试着了解身边的普通,毕竟平凡的一棵树也可能是千年历史的见证者。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五):一曲辽远的草木颂歌——读《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在地球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还有各种植物相伴。可以说,人生于天地间,与草木共存。有些草木,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譬如,土豆、水稻。有的则给予人们精神需要,寄托着某种思想与情怀。比如,兰花、桃子。它们是可爱的,温情的,是人类的朋友。

仓廪实而知礼节,植物的驯化直接推动了人类身体与智力的发展,文明随之产生。植物为人类带来光明与力量。同样的,为了抢夺食物、土地,人类之间也爆发着战争。所以说,植物承载着古老文明起源传说,沟通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媒介植物。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人文草木”。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苏生文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一级导演赵爽,共同著作的《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这是一本讲述植物与人类故事,讲解16种植物的起源、传播、驯化到它们的文化记录与历史演绎。可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植物课,一曲辽远的草木颂歌,一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植物驯化小史。

苹果,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它是古希腊神话中引起战争的“金苹果”;是亚当、夏娃吃下的“禁果‘,更是陷害白雪公主的毒苹果。

小麦,地球人重要的食物之一。不过,不同国家的人,却将小麦演绎成两个不同版本的食物——面包与馒头。“匀调麦粉做馒头,气味多膻杂奶油”这句话来形容,挺恰当不过。

这的确有些意思,这与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方式有关。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面包开始西食东渐。东方人开始慢慢接触、接纳面包了。中国人对面包的第一感受是“腥膻”,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吃过黄油这些东西,刚开始吃觉得异样,很不习惯。不过,慢慢也就适应了。但是,终归到底,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并没有因为面包的侵入而改变,面包只不过是一道“异味”,吃米的继续吃米,吃面的接着啃馒头。

中国是棉花大国,历史上,用棉花制成的“南京布”曾经风靡世界。花生也在中国落地生根。玉米成为中国粮食作物排行第三位。这些外来物种,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最爱,成为主粮,不但养活了爱尔兰人,更让其国家人口增长一倍。这可以说是马铃薯的巨大贡献。但是,成也马铃薯,败也马铃薯,“马铃薯晚疫病”让爱尔兰损失惨重。

人活在这个世上,除了活着,也需要一定的精神需求。闲情意致赏兰花,漫步桃花园,吟桃花诗,都是雅事。

草木有情,它滋养人类生命、塑造人类文明、改变人类世界。走进人文草木,既是一次探寻穿越之旅,又能够在发现中,感受草木之美,之敬。

文/张帮俊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六):茶香月季,是玫瑰的秘密

  

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清代兴起玫瑰,这个还是跟外国人有关系。

在中国人的体系中间,玫瑰花虽然很香,但是一直得不到青睐,中国人喜欢的还是梅兰竹菊那些东西,还有最盛大豪华的就是牡丹花呀。

中国人也把玫瑰,月季和蔷薇区分开来,而在西方人的词典中,玫瑰和蔷薇是不分的,通称为rose。

我们在明末人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当中发现玫瑰一类的花当时在中国仍然不是特别普及。月季,还有一种名字叫长春花。

但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我们在一些笔记小说当中就发现中国人把这些东西运到广州去卖那个就是18世纪末的事儿。

据说南京郊区的溧水地区盛产玫瑰花,当时在街上4月份的时候到处叫卖,盛况空前,而且有的商人把他们用竹篓子封闭起来,运到广州,以此来图利。

这本书的26页说,广州西南郊区有个地方叫花棣(地),是一个花卉交易大市场,张维屏诗人,曾经写过:“”花地接花津,四时皆似春,一年360,日日卖花人。”特别重要的交易者就是洋人从,拿破仑的老婆约瑟芬,特别喜欢玫瑰,在自家的马尔梅松花园种了个玫瑰园之后。西洋人就风靡,玫瑰花不仅是花,而且他们还能把它搞成美食。当时西洋人偷走的几个重要的月季花,有第1个斯氏中国朱红slater,s crimson China是目前记录中最早到达欧洲的中国深红色月季,1789年由东印度公司的一位船长带到欧洲。

第2种是柏氏中国粉parsons pink China1752年到达瑞士,1759年传入英国,1798年传入法国,花朵粉色而小,半重瓣,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种疟疾最初到达的都不是法国。那当然了,首先应该是英国,英国皇室建造kew秋园,就是为了收集世界上各种植物珍本。后面一篇文章介绍的威尔逊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还从中国掠走了牡丹菊花和山茶等等。

当然法国人也有直接从中国得到的品种,这就是中国绯红茶香月季hame,s blush tea scented China 1809年法国人从广州花地苗圃获得并立即送往马尔梅松。然后约瑟芬就宣读了自己的离婚书,因为无法为拿破仑生儿育女。当时首次应用了人工授粉技术。雷杜德的玫瑰圣经当中就有来自中国的乐器,但是他们被冠以印度的名称,是因为印度是集散地之一。

1820年代约瑟芬的后人卖掉了马尔梅松。1867年第1只杂交的茶香月季在法国诞生,被取名为法兰西月季,这就是现代玫瑰的诞生,此前的玫瑰就是古典玫瑰。

所以所谓的玫瑰花,其实跟中国的基因很有关系。据说这茶香也是在运输过程当中染上了中国货里的味道。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七):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你知道“林檎”“柰”“萍婆”都是什么吗?你知道玫瑰、月季、蔷薇哪一个是英语里的“rose”吗?你知道丁香可以除口臭吗?还有本土的以及西域传来的葡萄酒酿造方法的区别;西方的橄榄,中国的桃树如何凭借着极度旺盛的生命力而养活了一代代人;从小麦到馒头、面包的一次次提升中所经历的那些事们。如果这些你都不知道甚至还感觉到有些陌生,那么你一定需要一本来自苏文生和赵爽老师的《人文草木》。

  植物,早在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前就已经存在于天地之间几亿年了。人类对植物的喜爱从来就未曾停止过。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海霞红点王母颊,玉团中涵秋水色”到“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无数的诗人作家都通过植物来表达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或是郁郁不得志的愤慨,或是对家国天下的忧心,或是对恋人的思念对好友的不舍,似乎总有一种植物能切合他们的心意,阐述他们的那些时而丰富,时而难以抒发的情感们。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对植物们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对植物精神的认可。

  植物,作为地球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却无法通过诉说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讲述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事,只能通过那变化万千的姿态阐述着那一点点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好在人类从未停止对这位先于自己出现的老伙计的探索研究,如同这本《人文草木》中一般,里面详细的记载了苹果、玫瑰、珙桐、油橄榄、葡萄等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它们中有的你已经非常的熟悉,甚至刚刚吃过,但是你从未想到过它过去的历史会有些什么。有的你只是在文学作品中见到过,并不曾去想它是如何在当时的时代中出现在作品中的。有的来自于遥远的西方,你从那些西方的诗歌中听说却从没有觉得熟悉过。有的是家门口土生土长,养育了一代代却因为太常见而并没有被重视过。

  细细品读这本书,仿佛上了一堂结合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的生物课,这是对于我这个理科生来说各外精彩的一课。以往对植物的研究,只停留在它为何会表现成这样,它的形成那些表面而实际的东西。但是在这本书的带领下第一次透过那些表面的东西看到了在历史过程中,那些不可磨灭的,专属于植物的,或者说人类赋予给植物的那些“故事”们。

  在这本书里,最喜欢《桃之夭夭——桃与桃文化》这一章,一是本身就对桃这种水果充满了喜爱,二是在无数的诗歌中都将桃的浪漫深深植入了我的脑海中。“这样一种普通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桃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确实是最具神韵,谁能想到一种植物居然可以同时代表着驱魔的神力,爱情的浪漫,悠久的长寿与女子的情色风月呢。这些都是人类赋予给它的属性,但是同时每一项都离不开它自己所具有的特点。这正是植物与人类文化相结合的浪漫。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大量穿插的诗词佐证。将这门充满着理论知识的书籍与人类文化的精粹紧密结合,是一个理论与情感的双向融合,读这本书,仿佛徜徉在充满了各种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愿意,随手一捧,就能捧起蕴含了多味名为“人类知识”的生命之源。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八):最普通的花,最普通的果

  “映日照新芳,丛林抽晚蒂。谁谓重三珠,终焉竞八桂。” ——《咏柰诗》【南北朝】褚沄

  桌上放着妈妈刚买回来的苹果,你拿起它在水管下洗净,连着那挂着晶莹水珠红灿灿又有着柔和过度的色彩美学的黄色条纹的薄皮一口咬下,酸甜的汁水立马顺着你的牙齿流过你的每一片舌苔,流向你的喉咙。甜吗?酸吗?好像都不是,它不同于西瓜一般甜的纯粹,也不似橙子般酸的直接,汁水游离间还有淡淡的涩味停留在你的舌尖。一时间你都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它的味道。只能淡淡的想这就是“苹果味”吧。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独特的口感,脆而不酥,柔而不黏。这是你最喜欢的那种苹果,多年来妈妈早就摸清了你的喜好。你不喜欢面苹果的沙软感,“外表那么光洁内在却如此软糯,真是一点骨气都没有”每次吃面苹果,你总是情不自禁的有这样的碎碎念出现在脑海中,你亦不喜欢青苹果的酸涩感,“从颜色就知道你不是简单的小苹果了,居然这么酸,不要去抢柠檬的功劳啊喂”尤其不喜欢青苹果味的水果糖,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就是不喜欢。“当年在伊甸园里诱惑亚当夏娃的一定是披着红皮的青苹果吧……”你坚信着。

  高中时,受到“One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双关谚语的影响,你跟你的同桌每天下午坚持在第一节课上吃掉一个苹果,你惊讶的发现你的同桌居然是用下牙来咬苹果,当然,她也惊讶于你使用门牙咬苹果的技术。虽然李子、梨子、橙子、桃子、提子、柚子、柿子也都登上过你们的下午水果台(你们还就明明各种水果都以有“子”字,为什么要叫“水果”不叫“水子”而讨论过,最后这个话题在你同桌的一句“果子”终结了这个话题。),但是苹果凭借它没有季节性的存在于每一个春夏秋冬里,以及传说中的吃苹果可以减肥,于是坚定地巩固了它在你们下午餐点的王的地位。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苹果渐渐地变成了“可吃可不吃,但有别的选择下绝对不吃,削好皮切好块的情况下偶尔可以吃一吃”的水果第一名。家里买苹果的频率并没有减少,但是苹果放到光滑的表皮被时间的风变成皱皮老太太却成了家里最容易出现的画面。甚至家里的狗狗被喂了太多的苹果都将苹果列为了自己第一个不吃的食物……妈妈问你,你现在怎么不喜欢吃苹果了,高中明明那么喜欢的。你答,也许就是高中吃太多了吧。但每次这样回答的时候都会有一丝疑问划过你的脑海“那时候到底是喜欢吃苹果呢,还是因为喜欢和同桌一起吃苹果呢,亦或者……只是因为喜欢和同桌一起而已……”

  到现在,那么多年,直到拿到书的一瞬间,你才发现,这么多年,你从喜欢到淡漠,却从来没有想过苹果是怎么来的,苹果自己有着什么样的精力与故事,以及除了苹果那各种你喜欢的不喜欢的果子、植物、花朵们它们的故事你从没有放在心里过。伴着书,你才知道原来苹果以前被叫做柰(音同“奈”),原来柰还有那么那么多种。你才知道在那么那么多的已经被称为历史了的岁月里,它以各种姿态存在在那里,开最普通的花,结最普通的果,却养育了一个个、一代代最不普通的人们。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九):植物与它们背后的故事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是一部有趣的文史闲书,既有知识含量,也通俗好读。该书由苏生文、赵爽联袂撰写。苏生文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赵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为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一级导演。

书中涉及的这些植物,既有我们爱吃的水果,比如苹果、葡萄、桃和柑橘;也有维持我们生命的粮食,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或经济作物,比如花生、棉花;还有我们喜爱的花卉,比如玫瑰、兰花。说起这些植物,都是我们熟悉的,但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它们的来历?它们是怎样进入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呢?

亚当、夏娃吃下的禁果,是什么果实,此事尚存疑,大部分人都认可是苹果。早在古希腊时代,苹果就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弥尔顿《失乐园》里“红色和金色相间”的诱人果实,诸多名画、文学作品的描绘,以及烹饪食谱里的烤苹果、炖苹果、果酱、果脯、果酒等,欧洲文明史不时闪烁苹果身影。在我国,苹果也很早就有了文字记载,汉朝的《上林赋》《蜀都赋》都提到了“柰”,有时也叫“林檎”,它们就是苹果的异称或别类,唐宋时期又叫“频婆”或者“苹婆”等,这些是由外传播而来的音译名称。

人类与水果神交已久,从苹果的传说和名称演化,我们可以察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精神性连通,也可以体会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悠久的历史文化并非苹果特有,比如,蟠桃可长生,葫芦救人于洪水,植物的故事上可追溯创世神话,下可延展进入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塑造,本书既是植物的历史,也是另类的人类文明史。

最早的植物学家是一批真正的开拓者。他们必须与世人的冷漠或偏见作斗争。在过去,植物学往往被当作绅士淑女消闲的游艺,谁若一心痴迷,多半要被看成怪人。植物学的发达,跟大航海的开辟密切关联。帝国的对外征服和探险活动要求对陌生地域的植物有所了解,有经济效益的植物的引进欲望伴随着殖民地开辟的野心,诞生了约瑟夫·班克斯、库克船长等一批赫赫有名的植物猎人。植物为战争、掠夺和开拓新世界提供了动力。

并不是说所有的植物传播都是侵夺的结果。中国是水稻的故乡,我们的先祖在远古时期就驯化了这类可供食用的植物。中国向来重视水稻优种的培育、种植和开发、吸收外界成果,书中介绍宋真宗时期“苏常熟,天下足”的丰收景象,引起亩产飞跃式变化的,就是原产于东南亚越南、柬埔寨一带的占城稻的引入,书中也讲述了现代中国稻作科学的起源,简述了戊戌变法的成就和近代农业专家的研发实践。水稻文化是构成东亚文明圈的重要核心。

欧洲人非常喜欢中国玫瑰、中国茶,这是西方迷恋遥远东方的表现,优雅而神秘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大量诗词,显示中国与异域的友好往来。马铃薯是新大陆送给欧洲的最好礼物。玉米、番薯、花生等粮食作物在明清引入传播,引起了中国粮食生产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极大地解决了吃饭问题,激发人口增速。棉花,没有什么比棉花更能说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全球化历程及其深远影响。茶、香料、烟草,这些由诱惑衍生的历史,驱使人们横跨星球,也改变着这个星球上人类各个族群之间的力量对抗。

历史的烟霭遮不住我们回视的目光。植物,如此普通,又如此非凡,它们在召唤我们。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读后感(十):面包会有的,玫瑰也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玫瑰也会有的

  ——读《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

  文/苇眉儿

  花草树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妩媚和生机。闲暇赏花,空余踏青,余生的日子在树荫下乘凉,一起畅谈未来之路,聊一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诸如此类高大上哲学类的话题。

  手中的瓜果桃李,口中的酸甜草莓抑或爽脆多汁的西瓜,身上透气吸汗的棉麻衣物,石桌上一杯芳香四溢的清茶……这一切的一切,也会衍生人们很多的疑问:

  这些默不作声却能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种种便利和帮助的此植物彼植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它们的源头在哪里?

  它们一路走来,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才蜕变成今天的模样?

  它们有多少兄弟姊妹?

  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会一直和谐下去吗?还是会两败俱伤?

  ……

  植物沟通着人与人、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联系。一本《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为我们提供了16种有代表性植物的穿越之旅,生动地揭示了苹果、玫瑰、油橄榄、小麦、棉花、玉米等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人类对其的崇拜,有科学理性的文化记录,有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历史演绎,更有生动熨帖的文化素养和诗词滋润。

  话不多说,一起探寻吧。

  1、精致的双封面设计对比鲜明

  外封采用特种大地纸,纸张质朴,纹理粗犷,摸上去有磨砂质感,这种纸质的书手感很棒,捧读就成了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内封则采用了细腻柔滑的纸张,手感也很不错。一粗一细的设计对比足以体现出对封面装帧的细心和用心。细节决定成败,此话不假。

  2、精致的插图琳琅满目

  精彩纷呈的世界名画,丰富和拓展了内容,将展示的植物介绍和诠释拉伸和延展到更高、更深的层次;手绘的插图栩栩如生,逼真细腻,起到补充和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张张作者亲自拍摄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化背景揭开神秘的面纱,奉上真实,展示科学,文字和图片相得益彰;而那珍贵的老照片,撩开了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人文积淀的面纱,让古朴的历史和定格的瞬间姗姗而来,讲述了那个久远年代里种种植物的前世今生……

  3、16种人们耳熟能详植物的追根溯源

  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让人们牵肠挂肚,金苹果最后到底给了谁?白玫瑰和红玫瑰的缠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报春花是因为谁又称“威尔逊报春”?元好问感叹“世无此酒久矣”感叹缘何而来?“成也马铃薯,败也马铃薯”的故事禁不住让人一探究竟;象征多子多孙的葫芦赋予了神话传说更多的神秘和意义……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这些植物的来龙去脉、林林总总休戚相关,而驯化了的草木,更是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衣食住行方面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也赋予了这些植物一个响亮并熨帖的名字——人文草木。

  植物,草木,是自然界中年代轮回的见证,也是人文历史的缩影和定格。

  4、有趣的知识比比皆是

  玫瑰园中玫瑰嫣然绽放,赏花人却是孤孤单单,难怪玫瑰的另一个中文名字是“徘徊花”呢;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三毛作词、齐豫演唱的这首《橄榄树》中所说的橄榄树,是三毛的丈夫大胡子荷西故乡西班牙的一种树,号称百树之王;

  马铃薯传到英国后,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厨子做了一道菜——扔了块茎,用马铃薯的叶子进行烹制,导致食用的人们有轻微的食物中毒现象;

  与道教有关的人和物,很多都与葫芦(壶)有关,据说道教创始人老子的老师就叫“壶子”。

  ……

  全球贸易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都与植物的演变驯化息息相关。128幅插图,16种植物,让读者享受一次文化大餐。

  用心感受人文草木的伟大力量,面包会有的,玫瑰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