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一本由[法]让—雅克•卢梭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译林人文精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一):“天赋人权”还是“人赋人权”?
在有一定历史的国家中,人们应该会对天赋人权的说辞比较敏感,因为之前君主们也一直说的是君权神授、皇权天授。所以,不管是皇权还是人权,你们提出这个说法时,真的征得上天或上帝的同意了吗?
一个国家的权利究竟属于谁,对于这个问题,近代的哲学家们往往根据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试图找到权利的根据。以洛克为代表,他认为人类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生命、财产等自然权利,于是以契约来结成国家,让渡出部分权利给国家,通过国家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等权利。
其中,非常朴素地论证人类生而平等:人人生来毫无差别,拥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同的身心能力,所以人人平等。因为人人平等,所以一个人不得伤害另一个人的生命、财产等。显然,现在已经知道每个人生下来基因就是不同的,生下来就有健康和疾病的区别,更遑论长到成人时人与人之间区别。退一步来说,即使人人相平等,就不得伤害他人的权利吗?在自然状态下,我可以把你当做食物,你可以把我当做食物,也是很平等嘛。毕竟历史上有些人种就是这么消失的。
而且按照这个模糊逻辑,可以将这种差别范围根据进一步扩大:人和动物都是生物,享有相同的自然环境,就应该生命平等,所以人类不得伤害动物。这么看来,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根据还是相当充足,人类可以改吃素了。
所以,所谓的人类自然权利,一点儿也不自然,更不是上天赋予的,它来源于人类结合成一个国家时的契约,来源于所有人的同意。所以,不同的国家可能产生不同的契约,可以形成不同的权利。当然也就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要看一个国家怎么定义财产权,今天的遗产税、财产税也就具有合法性了。
《译林人文精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二):人世皆攘攘
卢梭(1712-1778)是2021年第2周豆瓣读书周历推荐的作家。1753年,41岁的卢梭应征写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年之后,英国发动七年战争,从法国手里夺得美国、加拿大、印度的控制权。
41岁的卢梭,有了前期的知识储备,写作的热情涌动。这是一个荔枝树上硕果累累的年纪,随便摘下一颗,都是无比的美味。
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为什么孩子命令老人?为什么傻瓜领导智者?为什么一小撮人富得冒油,而大众却忍饥挨饿?
这种不平等的状态是社会人自愿的权力让渡。他们生活在自身以外,只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在他人的判断中获得对自身存在的感受。他们始终忙忙碌碌、焦躁不安,只为寻求一些更加辛苦的工作。这一切的功绩不平等最后归结于财富的最后不平等,从而让人们接受社会的现实。
卢梭形容道:"所有人奔跑着迎向枷锁,认为这样可以确保他们的自由,因为虽然他们有足够的理智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好处,却没有足够的经验来预见到它的危险。"
"社会人"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跟着人群奔跑。"野蛮人"则自顾自生活。"社会人"生活在各种"偶像"之中,"野蛮人"则自由生长。
《译林人文精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三):平等?不平等?
这本书实际上是卢梭投稿给第戎学院的一份论文。书中论述了野蛮人的特点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一部分描述了在野蛮人时期,人与人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生存,并没有互相利用也没有较高的欲望,只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状态,此时人类身体上的差异和不平等并没有带来实质上的不平等。
而在第二部分阐述了从人类分工、经济、法律以及行政官发展到最终的不平等状态的几个阶段。
野蛮人相互独立,个体之间接触很少,为自己的生存劳动,没有什么欲望。发展到后来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就会产生对比,之后出现攀比心理,会尤其在意他人的看法,按照多数人的想法来活,自然欲望会越来越多,普通的劳作以满足不了个人的欲望。所以需要社会分工来提高生产的效率,以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
人类分工的出现即是不平等的起点。分工的出现放大了生理上不平等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人积攒的财富较多,而另一部分人获得的较少,这就带来了经济上的差异。而经济上差异的出现,会使富人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因为强壮的穷人是可以用武力来掠夺富人的。这时候富人就会用“保护所有人生活的稳定与安全”这种理由来设定规则,来保护大多数富人的利益,这种规则最后就会形成法律。而法律是需要人来维护的,这时候就会形成一帮由政府任命的行政人员来惩治违反法律的人。而最终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会导致暴君的出现,因为所有人都臣服于这种规则,放弃反抗,并企图帮助暴君把这种枷锁套用在所有人身上。此时暴君的意志就是所有人的意志,达到奴隶般的平等。即人类起源于平等,也结束于“平等”。
这本书写于三百多年前,它的第一部分是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在动物世界里面他们也是有分工的,也是有猴王、蜂王类似于人类社会里的阶级存在。并且整本书有一些缺乏条理,就像莫奈在画日出的时候,就是那一瞬间灵感的迸发让他迅速地记录下这个画面。而卢梭也是在灵感出现的时候,迅速地写下了这篇论文,所以能感受到他的思如泉涌,却有些缺乏条理。
但是最后一个部分,即奴隶般的平等,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反乌托邦的作品。反乌托邦认为,最终的共产主义是把所有的人当做没有思考能力的生物,将一个人(统治者)的乌托邦强加于所有人。而卢梭所说的奴隶般的平等似乎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当初的乌托邦表达的平等,其实就是卢梭所说的奴隶般的平等,乌托邦并不是所有百姓理想生活,而只是专制统治者的个人想法。所以,平等与不平等似乎最终的走向都是一样的。
《译林人文精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后感(四):一点思考(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