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1644—1662》是一本由[美] 司徒琳 (Lynn A. Struve)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明史:1644—1662》精选点评:
●平鋪直敘,深度上顯然不及顧誠。某些觀點還算獨到。偶爾存在一些史實錯誤。附錄中西曆對照值得肯定。
●文笔一般了。永历曾逃到缅甸境内后被押回。郑成功在抵御不住清攻势的情况下撤到台,赶走了荷兰殖民者落下脚来。
●昨晚看完本司徒琳的《南明史》:崇祯死后的弘光帝,鲁王,隆武帝 唐王,永历帝一共18年整个明朝就没了。文武不和 ,武人成了军阀,于是为私利而降,可惜了史可法等人的努力。有空再上顾诚的版本。
●南明的蝇营狗苟。。看到南赣人民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跟李成栋部队抵抗时,突然很想笑。。人民的诉求很简单啊,只求安定的生活,没人在乎当权的是谁。。而南明的那些人却把无限的精力放入内耗之中,实在让人叹息。。这本书优点是比较严谨,缺点是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只是机械的描述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和总结,比起同样描述晚明的洪业要逊色很多,而且描述的大多数关键事件还没有细节,只是一笔带过。。可能也跟史料匮乏有关。不过对于南明史一点不熟的人还是值得看看的。。
●看完之后想起之前在剑桥中国史里看过这部分了
●明清变革即乡绅支持的再国家化对八旗军人集团的借助,否则湘军类型的保皇派也会蜂起;习俗变革及战时混乱即其支付的成本,比其资产的产权变更和代际制度破坏要符更合经济人设定。
●一部南明史大纲,遗漏了很多可以分析的细节。全书的观点是不能协调文武导致了南明朝廷的失败,所以重点放在高层政治,要是更多点军事、社会生活的叙述就好了。另外,翻译得并不是很顺畅。
●有明一代始终存在的两大严重困难,那就是(一)文武官员之间无法取得统一和协调;(二)大臣们在如何作为皇帝的辅弼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2019-2:2 与南宋相比,南明的昙花一现让本书的立意有了充分的吸引力。与三案始末一样,都将一切追朔到了宰相制的废除、文武官员的矛盾和宦官的专权(这也是宰相制废除的一种产物)。
●得到听书。 南明灭亡和明朝一样,军事混乱,武将地位低下,文武百官内斗消耗国力。自古以来内斗都是最可耻的事情,这一切还是制度的问题!
《南明史:1644—1662》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感觉还可以,作为了解南明史的读物是不错的。不过外国人的眼光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是与传统史学的看法还是相差挺远的。比如把农民军称为叛军就让人犯尴尬症。
另外,各种引文的出处也不够细致,像引用《圣安本纪》就只写页数不写版本,结果找好久都找不到其引用的地方。甚至还会出现没有引文却导出奇怪论点的地方,比如提到弘光朝京口附近的两支部队内讧,说一支是史可法的不守纪律的部队,一支是浙江来的部队,让人很不解,难道不是高杰和黄得功两支部队的内讧吗?后来翻看《京口变略》,才发现确实如书中所言,史可法麾下的于永绶部与浙江移驻的黄支奎部发生了冲突。
《南明史:1644—1662》读后感(二):司徒琳《南明史》沙龙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
《南明史》的成书背景——司徒琳清晰的问题意识——造成明末大溃败的两大原因:文武官员之间的内耗,官员围绕如何作为皇帝辅弼的争论——两大原因的具体体现——两大原因形成的历史分析——明初的制度建构
南明与南宋不同遭遇的对比分析:1.皇帝作为权力核心的不同状态;2.军事力量的不同状态;3.作为敌方的金与清政权的不同状态;4.天下格局的不同状态
相关阅读的推荐介绍: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魏斐德《洪业》,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李伯重《火枪与账簿》,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史景迁《前朝梦忆》
(附)《南明史》一书读书笔记:
2继谢国桢的《南明史略》后的又一本南明史论著,P3造成南明衰亡的两大要素——文武官员之间的内耗,大臣对作为皇帝辅弼的争论,P7本书未参考谢国桢的论著,实为遗憾,P8对明末民族主义意识的忽略
36有明一代始终存在的两大困难,明成祖对尚武精神的摈弃,P47缺乏宰相制导致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P50亲王和宗室人员的严重膨胀
59福王受到军阀联盟的拥护,P91朋党之争造成的军事内耗
107左良玉东征有李自成败军溃至湖北的原因,P110扬州十日源自扬州是南方顽强抵抗清军的第一座城,P116清军的战斗力与军纪明显高出一筹,P121因剃发激发的抵抗力量以文人为主,P132明清争斗的成败看谁先制服第三方——多年以来的无政府状态
137隆武帝与鲁王之间的内耗,P138隆武帝与鲁王的个人对比,P155清流文官与职业军人之间的内耗
166隆武集团与永历集团的继续内耗,P185到1648年秋,所有抵抗力量统一在永历朝廷下行事,P196广东三忠独立抵抗,却没有跟永历政权有紧密联系
199降清明将的再次反水,造成南明的复振,P206还都后的永历政权,辅佐皇帝与武人地位这两大问题变本加厉,P209永历朝内部,楚党与吴党的形成,P216明军大胜之后的再次内斗
226南明最后十年,永历政权所依赖的孙可望、李定国和郑成功这两大力量,都是在明朝体制之外发展起来的,明朝只剩下一种精神存在,P237孙可望的策略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P240孙可望与李定国的内讧让孙可望降清
270永历政权终结的惨痛结局,P295皇帝是南明仅存的最后一个特征
(本文是蓑翁为金陵读书2017年10月18日晚“《南明史》与明末大溃败成因探析”沙龙准备的分享提纲和读书笔记,欢迎交流。)
《南明史:1644—1662》读后感(三):《南明史》:探究明末大溃败的背后成因
美国学者司徒琳的《南明史》,初版于1984年,是继谢国桢先生的《南明史略》之后,海内外出现的第二本关于南明史的学术论著,自1992年引入中国之后,再版不断。近期,世纪文景再次推出这本书的新版,足以证明尽管问世已经三十多年,这本书之于当今海内外的南明史研究,仍然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由于南明距离当代只有三百多年时间,各类史料可谓是汗牛充栋,因此在单纯的史实梳理与叙述上,学者们很难写出足够的新意。司徒琳的这本《南明史》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全书一直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牵引,即:造成明末大溃败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在书中,司徒琳将其总结为两大要素:文武官员之间的内耗,和大臣对作为皇帝辅弼的争论。作者对于所有史料的选择与梳理呈现,都是紧紧围绕这两大要素展开的。
造成明亡的这两大要素,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明朝肇兴之时。前者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防止武人坐大,确立了军人世袭制和以文官节制武将的政策。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尽管成祖本人是通过武力夺得天下,但他上位之后,就进一步延续了朱元璋摈弃尚武精神的政策。而后者则是源自朱元璋在诛杀丞相胡惟庸之后,就取消了丞相制。这种对于相位的取消,造成了君主的专制和官僚内部的派系争斗,而一旦君主本人能力不足,这种派系和朋党的争斗就会愈演愈烈。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大要素,实际上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君主集权程度强化之后的种种弊端。
到了南明时期,由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而崇祯的太子也是下落不明,导致明朝在南方缺乏一位公认的皇帝人选,以捏合所有抵抗力量,而只能以各派文武官员各立其王。不只如此,这些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还互相攻击与排斥,内耗严重。隆武帝集团与鲁王集团之间,隆武帝集团与永历帝集团之间,都爆发过严重的内耗。这种各起山头、彼此对立的态势,让新兴的清朝很容易将其各个击破。
而南明每个集团内部,文武官员之间的内耗也是颇为严重。一方面是天下大乱造成的军阀并起,另一方面则是南明各个集团仍然延续着文官主导的权力机制,两者之间的冲突自然是持续难休。比如在一度复振的永历政权当中,执掌锦衣卫的文官马吉翔与掌握军权的李成栋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就一直难以调合,造成永历政权的还都,只能是一种回光返照。
到了南明的最后十年,南方中国的所有抵抗力量,尽管都已经奉永历皇帝为正朔,但此时南明的主要军事力量,无论是西南孙可望、李定国的部队,还是东南郑成功的部队,都是在明朝体制之外发展起来的力量,前者源自张献忠的起义军,后者则源自带有走私性质的海贼。也就是说,此时的明朝,已经仅仅只是一种精神象征,而永历皇帝,则是这种象征的空洞代表而已。尽管南明又延续了十年时间,但它的败亡,已经变得不可避免。
司徒琳在写作这本《南明史》时,并没有太多参照先前问世的谢国桢先生的《南明史略》,而是直接征引和参考大量第一手的史料文献,从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当中,独立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判断。这种以一手资料为根基的研究方法,值得国内史学界借鉴与参考。
2017.10.15下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17年11月22日出版的《南风窗》杂志。)
《南明史:1644—1662》读后感(四):读《南明史》有感
南明历史一直是我的知识空白区。
之前,很想当然的认为,清军把北京攻破了,崇祯死了,清军就拥有了天下。
然而,王朝的交替哪里有这么简单?而且清军又属于异族入侵,非中华正朔,反抗一定非常激烈。
那个时期的天下局势,应该与宋、金时期类似。
可惜,南明不是南宋。
南宋,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如果不是如同开了挂的大蒙古崛起,该朝代存活时间应该更长。
南明,不到二十年,前后却有大大小小五个政权。
弘光,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可惜坚持一年,便轰然倒塌了。
别看仅仅持续一年时间,这个小朝廷却经历了很多妖孽的事情,堪比万历三大案的“弘光三疑案”。
“弘光三疑案”主要是质疑弘光帝到底是不是朱氏皇族子孙,那个时代又没有DNA鉴定,一个人的血统很难分别,更何况在乱世?
疑案加重了新朝廷的内部矛盾,而最致命的,贯穿整个南明历史的核心问题——文武不和。
天下太平时,在皇权的授意下,文官打压武将,以防武官有不臣之心,这是宋和明两朝特点。
而一旦天下大乱,掌握兵权的武人,腰板挺直了,真刀真枪才是硬道理。憋了这么多年的一口恶气,终于呼出来了。
这本书中,南明的武将基本都是桀骜不驯的,弘光第一重臣史可法,像小媳妇一样,调和各个武将,各种妥协各种无奈,最终功亏一篑。
虽然南明有严重的内部矛盾,但清朝不一定没有类似严重问题。
首先,清军为外族,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易取得士心和民心,统一天下阻力甚大。
清军人数相对较少,而且缺乏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才,虽然有大批的汉奸,但清军在防范这些新投降过来的汉人的背叛上一定下了很大功夫。
剃发,这个是我认为清朝入关后,最最最傻的一个政策。尤其在很多人正犹豫到底投不投降清朝这个节骨眼上,这个政策让很多人不得不反。
对于大多数明朝人,这个天下由大明、大顺或大清统治都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唯独剃发易服,真正切实的,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满族的辫子,照比汉族原来的发型,显得真的很丑。在清朝末期时,洋人没少嘲笑清人的大辫子。
正所谓,头可断,发型不能乱。在清军在积极围剿南明余孽时,很多刚统治的地方,不久就会发生叛乱。清军很多时候忙于处处救火。
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初衷应该是想将汉人满化。但现在看,有些想当然了。两个不同民族碰撞在一起时,就是两族文化的融合,大体强文化会吞噬弱的文化。当清末很多清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看到洋人留的精炼短发,毫不犹豫剪掉大辫子。他们忘记清朝,也忘记儒家教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时,应该是三族文化(清、汉、洋)的碰撞,欧美文化获胜。而且在清朝灭亡之后,也很少有人重新留起了长发。如果没有欧美文化的入侵,清朝是被新的汉族政权覆灭的话,可能大家现在都长发飘飘。
据我了解的清朝崛起历史,真的觉得大清夺得天下真的好像是天命。
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次一次把大清推向天下之巅。非常非常侥幸。
如果没有李成梁的话,努尔哈赤一辈子就是一个落魄的牧民,他不会学会最先进的骑兵战法,也不会统一女真。
如果李如松没有早死的话,辽东时局可能会焕然一新。
如果多尔衮没有掌权的话,如果李自成没有攻陷北京城,如果崇祯提前逃跑,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
大清和南明对弈的时候,双方都存在很多问题,发生很多影响历史走向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
成功不可复制。失败也不可复制,有些人总会研究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失败,得出很多原因,来警醒他人。但也有很多组织同样有很多失败的基因,却能存在好久好久。真正引发一个组织崩溃的大多是一个突发的因素,这个不安分的因素在爆发的时候,同时也引燃了那些沉静良久的失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