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光阴的人》是一本由苏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一):我们都是度光阴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是我? 没有为什么,就是你了— 就像一场暴雨将池塘中的鱼冲向陆地;就像一道闪电劈开古槐的树身;就像一颗陨石从天而降击中某人的头颅。
当我看到苏辛写到这里,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被残酷命运击中的无奈,一种无奈之后也要勇敢向前的生命力,这是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苏辛的书,充满温情与孤寂同时却也饱含力量。为自己的耕种,也为他人的视野,谋一片收获的金黄田野。我们,都是度光阴的人。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二):度光阴的人
最近在职场上经历了一些不愉快,在重新思考职业生涯的选择甚至是人生的选择时,我突然有点慌了。这一步若是走错了该怎么办?可对人生而言,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呢? 碰巧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送,“我们来到人世,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使用时间、度过光阴的机会。用完了一生,我们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想知道,别人怎么使用这个度过光阴的机会,这也成为我和这本书的机缘。 也许是苏辛的文字太过温暖,也或者是我在书中看到了太多自己成长的影子让我想起了太多那些有意无意忘记的成长经历,书读着读着,竟想通了些。 人生的际遇哪有什么道理可言,且不说那些生来就被决定了的外貌、身体和家庭,就说我们长大后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又有哪一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呢?对或者错,在人生这份考卷上,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好或者不好,都只不过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度完这一生罢了。
既然该来的总会来,我便还是顺应自己的心吧。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三):胡辣汤旁浅思
上来就要先说:这是一本很美很温柔的书。
我花了三四天时间囫囵吞完,用的无非是真正睡着前和偷溜出去独自一人的点点时间。
上一次看文学类的书好像是很久远的事了。我执着于对人对事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而得到的精确的解释,看了一些看不懂的书,想了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于是很茫然也很恐慌,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在干什么。
于是决定换个方向一下,就是《度光阴的人》。
五个章节,都是自己,都是在说“人”。即便是最后讲到故土,依旧建立在讲人的基础上。
以前读文学作品读的浅,总觉得不如那些社会科学类书籍来的有力,可能是我渴求于别人给出的结论吧,不想在漫长的文字中揣度自己的心思。
可是这本书值得。
作者就是一位大姐姐嘛,就是你我身边人,那种细腻心思表现在文字上,足以温暖在西安孤苦伶仃的我,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深夜孤灯,我却越觉光明。
什么时候自己能和自己和解了,不再被别人桎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把握“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什么时候也才能不卑不亢,嘴角上扬。
第一次写书评,又是猫在没人的角落急匆匆的倾吐,难免无章法。请作者和愿意把我这“处女作”读完的人见谅。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四):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的安慰他人
书拿到前确实并没有想到有多好,但是打开看的时候是强烈被吸引的,一篇一篇。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叙述的苦难叙述的生活逐渐拼凑成一个时代。一个亿万普通家庭的一员。让你唏嘘不已的同时。会感慨一个人该怎么面对生活,想起了那句话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更好的安慰他人,不知道苏辛作家可否这样想。至少我看出来她不是卖惨,她是描述自己的生活描述这些生活碎片如何能拼凑成一个此刻的自己。
也许是因为幼年经历有相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最终感悟的东西有相同之处。文中关于母亲一段让我落泪,对于一个社会下自尊的男性能有此感受,我觉得我很看好这本书,它不同于现在太多的书籍。只是标题党没有内容。每次去书店一眼望去,标题硕大文字硕大。翻几页就发现没有营养,对于关于王阳明自我一段文字,拍案叫好,此处文字简练睿智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感觉。对于这本书大大超出我的期待,我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留这么一段看起来像马屁的话向这本书致敬。
毕竟说这么多是我一人感受,也许对于经历的代入占了大部分,抛开这些,文字很平实,似乎是作家坐在你的对面,在你的书房,在冬日暖暖阳光下,或者在小酒馆里给你娓娓道来,和你唠唠家常,看了得了都是你的。这我觉得已经足够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五):《度光阴的人》:我们这种人的自我救赎
“自己的宇宙中,自己便是一切;在世界的宇宙中,我们微不足道。所以,别太在乎自己,也别认为自己无足轻重,生命的本身就是奇迹。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以疗愈自己,爱自己,爱他人。” 01 刚拿到这散文集是在一个夏日傍晚,初见时,惊艳二字都无法形容我对其封面的喜欢。 “度光阴的人”这5个字是金色的,在我昏黄的灯光下,有黄金的闪亮,也有碎阳光的生命。背景是纯的深蓝色,初夜的蓝天,深邃的大海。 都说人有一见钟情,而书,也能再见情深。 在令人心动的面皮背后,是令人心喜的灵魂。  而当昨天我读到书的尾章——《故土》时,我知道,我已经在平行世界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某日傍晚回家,斜阳落在绿杨叶子上,金闪闪晃到眼睛里来,无端觉得,我正走在幸福本身之中。 我们都是同一种人——平凡人,享受着平凡的幸福。而在这之前,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进行自我救赎。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的“读”出声来了,看了有俩星期了,每日午休前读一个小时,有时弟弟也被感染,说这跟我们家好像啊! 是呀,我刚读到第一章《家族》时,便觉作者苏辛仿佛和我是不同时空里的同一种相似人生: 同样出生于河南农村,同样有一个弟弟,父母之间都经历过了坎坎坷坷分分合合,同样有一股不服输的傲气。 读到第二章《自我》时,觉得这就是我非常欣赏的独立女性,在她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中,学到了那些我这个20来岁年纪所必需的自己与自己、社会相处的方法。 第三章的《爱情》,那些认真付出被辜负的画面,爱过、伤过后释怀,所幸以毒攻毒,都以剧毒疗愈了自己。 第四章的《故人》,回忆了成为自己生命描线师的中学老师,回忆了练气功的少年、被自己写假情书伤到流泪的少女春香以及一起“打秋千”到月亮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六):一直想力荐的书
这个作者我认识,认识她之前我在虚度光阴,认识她之后所有虚度的光阴只是过去。
想写评是因为朋友说真的好你去看看吧,看了之后觉得真的很不错啊!那些光阴中老去的人,那些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现在人说后浪,主要是因为后浪真的来了,他们起来了,就如浪潮生起,必然有拍岸来临的汹涌,他们的声音和行为,慢慢地要成为主流的影响力,无论媒体还是热点对他们的报道只能越来越多。
而我们所谓80后,已经快成为沉默的一代,在时代中隐去,当然更多的人的“隐”并不是真的隐藏起来,而是担当起了社会的重任,有的默默地为社会加班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为了家庭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重担努力赚钱,还有一些看淡社会纷扰,只在乎内心的那么宁静。
看了她的书以后我更是觉得,或许时光的虚度,在一定的岁月沉淀中,只是变成了一种静止,无关乎其他,只注重精神,只是为了求一种道,如,孔孟,或者老庄,每一种人生之道,都可以通过,心灵与时光的对话中得到。
读书如交友,会让你欢喜,和体验不同人生以及得到更多丰富的知识营养和人生经验智慧,以及心灵的愉悦。
读此书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会如同我认识作者之前和之后一样,有大的不一样。当然书中对于人生哲理的随笔,更是逻辑分明,讲理透彻,实在是值得一读,那些想要了解80后,以及想要了解一个人少年/女时代的心理转变的人,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不论前浪还是后浪,不论少年还是中年,那些被审视过、被珍惜过的时间,才是光阴。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七):认识你自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第一步
读下来就感觉作者是一个非常通透安然的女子,作者的文字,仿佛是清冽的泉,是婷婷袅袅的雾,一切都那么纯净,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看似无心之说,却又蕴意无穷,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温暖,像大山深处积聚了百万年的矿脉,像幽暗的古井中微澜全无的止水,虽然不是张扬直接的,却在无声无息中,带给你无穷无尽的力量。我喜欢上了这种味,一种淡的味。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 芸芸众生萦萦绕绕,犹如沉溺在光阴的大海之中,怎么渡?作者告诉我们人活着自己不能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性一点。要认清自己的禀赋和性情,在人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的不可避免的遭遇。从学习自我认知开始,厘清我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探索我们尚未察觉的内心世界,获得解决内心痛苦的真正力量。个人的生活是唯一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是独一无二的。不要一味地在外部去寻找你人生的答案,要通过外部反射到内心去找答案, 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你就是这个微型宇宙的中心。只有真正的认识自我,才能对世界宣布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面对世界不卑不亢,乘风破浪。 认识你自己,是获得人生幸福的第一步。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八):度光阴的人
很幸运,能在毕业季迷茫的时候,读到这样一本书。作者的童年、家族、爱情,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像流水淡烟,柔软的特性中充满着治愈的力量。
生活对作者并不友好,甚至可以说是残忍。从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到接受这种差异,从忐忑地喜欢一个人感到自卑,到正视自己的心情,从萌生“不如全家一起死了吧”到认识到母亲的病是一家人,甚至几代人弱点的积累,再到牵起母亲的手使她不再迷失,我看到一个坚强的普通人的蜕变与重生——生活对谁都很残忍,不需要原因,摊上你就是你了,而我们所做的只有接纳,甚至是悦纳,然后直面或是跳过这些挑战。
生活中常会感到压力、焦虑,感到无法通过自己改变现状,感到渴望被爱也去爱需要爱的人,感到自己的卑微与弱点,感到要做的事源源不断无休无止通不过来气,苏辛在经历过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遭受的不幸不是我们自己能够选择的,努力、要强也只是应对生活的挑战,别人的眼光没那么重要,因为已经有一个从头到尾都最爱自己的人,那就是自己。人的生命中会失去许多,亲人的离开,朋友的分离,时间的流逝,直到有一天自己也不再存在,小时我们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成年后才知道,原来孤独才是常态,再亲密的人也是属于不同的心灵星球,因为惧怕孤独而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孤独感并不会减少。这让我想起,我总是频繁的刷微信,微博,看有没人与我聊天,有没有人艾特我,果然对于成年人来说,独处才是一种能力。
心中的许多不快在读过这本书后得到缓解,并并不是一本励志书籍,但能给人以变得坚强的勇气,也许是被作者经历苦难但依然乐观、宽容、具有爱的能力的性格感染了吧。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九):带你看见根的智慧书
已经很多年不读现代人写的散文了,因为常觉得它们无用、无聊、无智。很多声名显赫的作家啊,一出手却免不了“高级鸡汤”的套路,除了情绪污染和自以为是的浅薄感悟之外不见真知,实在有辱斯文,看那个还不如翻翻新华字典更有乐趣。
没错,上面这段骂人的话,完全是为了夸赞这本《度光阴的人》而来。这本书好在哪里呢?把上一段骂人话的意思反过来理解就可以了:有用、有聊、有智。
在心理疗愈技巧中,有个“人生故事”疗法,如果你此刻人生有一道无法逾越的大南墙,把你的心都撞碎了,有些心理师会引导你在意念中调转身子,沿着你生命的时间线往回走,一直走到生命的来处。生命的来处有什么?有你的根。你此刻人生的沟和坎、花和果,都与那个根有关。
看见根有什么用呢?如果从现实问题的解决角度来看,可能真没什么实际的用处——该做的事仍旧要做,该走的路还是要走,所有的问题都还在。不同的是,那个做事、走路和解决问题的人,可能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无力的你了,你可能会就此元气充沛活活泼泼,顺手把南墙给拆了也说不定。 是的,根是灵魂恢复元气的药,也是联结内在自性的桥。
《度光阴的人》就是一幅回溯生命来处的时光画卷,作者从至亲处绘起,父亲、母亲、姥姥……及至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景,随着所有这些音声画面在作者人生的时间线上重新流淌,作者的灵魂也重新成长了一遍。
苏辛以今时今日的视角,一帧一帧,回顾、感受和审视过往生命中对她心灵来说至关重要的人和事。
以前被无明遮蔽的、被偏见局限的、被假象淤塞的,关于亲情、关于爱、关于志趣、关于命运、关于自我的人生故事,都清正起来。从当年那个满心问号,追着妈妈质问“偏心”的小女孩,到如今这个内心澄澈温暖的知性女子,心理能量的起伏变增清晰可见。而促发这些成长的,正是她生命历程中那些平凡却无比重要的每个瞬间。
读每个时间点的故事,都似乎能听见水滴的声音。
苏辛说,“光阴,才是自己唯一拥有的东西。我们来到人世,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使用时间、度过光阴的机会。用完了一生,我们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当然没错,灵性如她,悟到了过往与现在的联结,十分麻利地疏通了生命的根与花果的通道,这正是自我心灵整合的美妙方式。
随喜,赞叹。
《度光阴的人》读后感(十):爱上自己是一件多幸运的事
见到苏辛是2016年的夏天,我去北京给我的第二本书《爱让我们更好了》签名。苏辛是我那本书的责编,但当时因为身体原因已经离职,在公司我并没有见到她。一天签完了3000本的我,从办公室出来,累得要死要活的时候和她联系,得知她也在北京,便去见她了。
记得是坐了挺长时间的车,才赶到她下榻的小旅馆。我先在旁边的烧烤铺等她,然后看到她很艰难地走过来。
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腿刚做过一个非常痛苦的手术。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心里一下五味杂陈。只觉得,有时候,上帝真的不太公平。
苏辛的腿一直都不好,她说做这个手术,是为了穿上裙子。普通人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愿望,她却要为此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
我们喝了酒,吃了烧烤,聊了很久。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可以让人一下放下心防,说很多很多话的那种。也记得大部分说的,都是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好像自己的软弱在她面前,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的那种。她是个内心很温柔很纯粹的人。
之后,我们告别,她拒绝了我扶她回旅馆,一个人艰难地踏上了楼梯。再之后,我们都没有见过。我最喜欢看她的朋友圈,每一条都别有趣味,每一条都是吉光片羽的美好。
《度光阴的人》上市之前,苏辛曾经发给我看试读本,真是看得大哭。看到她真正爱上自己的那个篇章,我忍不住问她:“如何才能爱上自己呢?我就是讨厌自己啊,我怎么都无法爱上自己。”
还记得她说:我比较熟悉的朋友里,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我命运更坎坷的。天性敏感和阅读心理书籍自我调节是一方面,但要说契机是因为爱情。
苏辛的爱情故事,我并不知晓是怎样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爱上自己的时候,正处在单身。我真的特别想体验一下她书中写的“爱上自己”的时刻:“突然恍然大悟,下定决心,走上前去,接受摧残,内心快乐异常。”
活着那么艰难,能爱上自己,是多么超脱的幸事,更何况她所处的位置,换做任何人,都会自觉“不幸”。可是她却偏不,在那么多文字里,她没有一次陷入苦痛,她乐观、俏皮,对她所处的世界张开双臂,无论是喧闹,还是孤独,无论是理想终成,还是不成,无论是艰难旅行时所遇的辽阔景观,还是囿于村舍院落的半寸天地。
看这本书是可以让人与世界和解的,也是可以让人愿意在某些时刻放过自己的。真的,特别超脱。
我忍不住会想,是文字造就了她这样的率真与乐观,还是那些经历造就了这些文字。也许作者和文字之间就是这样的彼此成就。我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笔下的样子。
PS:苏辛姐现在还单身。有意者请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