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30 03:0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的读后感大全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是一本由Richard J.Light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精选点评:

  ●废书 ..

  ●本科阶段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

  ●要是真的都可以做到,那对自己是再好不过了

  ●蛮多意见提的是蛮好,如果都能做到确实好……

  ●内容丰富程度一般 但还有少许文字给人以启迪

  ●没感觉

  ●原以为是鸡汤 其实是调查报告&访谈记录 对个人大学生活有很多直接的指导意义 比微信上乱七八糟的鸡汤好得多得多 另一个直观的感受是:中国的大学生其实也逐渐在面临着与美国大学生一样的困扰

  ●还好吧。。这类书感觉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新生会的推荐总算搞定。。。

  ●被书名耽误了

  ●作为一本集成功学与教育学于一体的书,还是不错的,书目充满诱惑力,只是大部分章节探讨的内容与“国情”不符,但是以此得出的国内外顶尖大学间的差距还是可见一斑的。“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一):边看边写边想

  第二章:强力的联系:自己想做什么,想得是什么最好有相关的实践。

  第三章:时间 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方法适应,尤其对于时间的安排,将事情切碎来做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主动与人交流 多向别人学习 批判性思维

  写作 曾国藩后来的文章要求是简短准确 简单明了地表达是文章的第一要务

  学习外语,即使毕业很多年的人依然学习外;学习外语要积极参与,外语的学习在于实践,最好能去哪个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国家住住一段时间。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二):大学三年,我在哪里?

  书中提到了在哈佛里备受推崇的小组学习的模式。具体来说,对学业有困难,想丰富课余生活,和孤独感的学生来说,小组学习或者社团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我想,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或者说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女生来说,突然从高中那种束缚的生活变得完全自由,都会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感到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吧。不懂地怎么跟人相处,除了寝室的姐妹之外,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习惯被安排的生活,课程怎么选,购物怎么去,饭店怎么找,图书馆的资料怎么查阅,学期开始应该准备哪些笔记本,食堂开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没有模拟考试的期末考试应该怎么答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去问。除此之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吧。学校的那么多社团,应不应该去参加?自己能不能行?在孤独的时候,也把这种孤独归因于自己的内向,对那种网上爬的假清高似的不屑,对麻烦的人际关系出自假文人的厌恶吧。骨子里那点点文人气隐约地向往地是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可是,忘了自己那是鸿儒了?更没有才高八斗的隐士那种潇洒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坚守自己清贫的生活。而当自己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世界也关上了那扇窗。才发现自己总是进步那么的慢,自己逃不掉,走不出的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回到现实吧。书中提到的小组学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社团让学生找到兴趣上的朋友,我想,首先最好的就是给新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找到一种归属感。

  (未完待续)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三):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在寒假期间的推荐读物里,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哈佛,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一个学习的圣殿,也是我从小到大所听到的最多的一所国外的大学。从小时候看的的哈佛美文,哈佛励志语录,到后来的哈佛四点半,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开始我是奔着哈佛来看这本书的,看着看着却发现如何穿过金色光阴才是这本书的重点,同样也是给我感触最多,令我豁然开朗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后,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思考的就是: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学中有着大量宝贵的资源,但真正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在领略“大学”含义的同时,我们更应抓住、利用身边的资源,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让大学时光不会白白流逝,用自己的行动对得起努力这么久而考上的大学。

  在步入大学的时候,我相信我们都已经成年了,自己所做的事,对了,那很好;错了,就要自己去承担。这么多年来,父母给了我们太多的帮助,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做主,自己选择。选择,是书中多次提到的概念。在书中,作者写了,许多学生通过了某些事的影响,而做出决定,及最后取得成就的故事。我在这中的领悟就是,这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让自己通过这些事把自己从里到外看清了一遍,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做出不会后悔的决定,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成功固然高兴,失败,就要勇于承担。就个人而言,我是一个未战先虑败的人,这不知是好是坏,但我总是明白如果自己做错了事,不要怨天尤人,这都是自己的因果。

  在如今这个社会里,我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因此,意志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面对玩乐时丧失了对时间的掌握,那么我的脑海中就都是玩乐的信息,眼睛不愿离去,身体如被掌控。那么在你的如同金色光阴的大学生活里,你将无法掌控时间,无法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更无法充分享受自己美好的大学时光。时光不会回流,难道非要让未来的我心痛吗?利在我,损在我,现在就应该做未来的我所期待做的事,珍惜时间,不要让自己后悔。

  大学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时光。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优势,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自信心,同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注重效率,让未来的自己为现在的自己喝彩!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四):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这本书主要是是讲美国哈佛教育和生活,充满诱惑力,只是大部分章节探讨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国国情不符,真的要作为一本中国大学生的参考书并不一定适合。但是其中体现出的理念、想法还是极具参考价值,不失为一本自我反省的好书。

  首先遇到的就是专业选择的问题。说来惭愧,刚从埋头苦读的高三挣脱,就开始选择专业,在进校前就已经分配好了专业。我的头脑中其实是没有关于我所选择的专业的概念,毕竟高中时一直在强调的是分数而非是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刚刚结束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我们来不及喘息就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听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报酬高,最后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会学什么的专业,就这样开始了崭新的,也是茫然无措的大学生活。全然没有过自己热爱的是什么,社会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只是茫然被动的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来源。与那个书中成绩出色,大一结束的时候想做一名教师,但总觉得还没有考虑其他事情,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慎重决定,进入了法学院学习劳动法的男孩简直是鲜明的对比。其次,是关于校园活动、时间分配、小班课的优势、写作的锻炼、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讲述了哈佛的教育方式、理念、生活。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过去。想去回忆起以前那个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下决定的。

  当初我走上现在的这条路并不是我自愿的。其实我觉得绝大部分的人在在幼小时都是被这样灌输的: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叫做清华和北大。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着能够踏入清华北大的大门,成为其中的一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明白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不止是北京的那两所,还有其他更高的山峰,我才发现我其实并不是爬行在屋檐上的蜗牛,而是生在金字塔上的蜗牛,现实的难度比想像中的还要大。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生物有两种,一是苍鹰,一是蜗牛。可是并不是所有蜗牛都可以到达顶端,大部分在半路就迷失了方向,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所有人来说曾经的梦想或是还未开花就已凋谢,或是同彩虹一般灿烂缤纷,总之每个人就这样到了各自现在所在的位置。

  就这样被现实潮水拍打上了现在的航路,进入了我的大学生活。现在的生活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是一种很被动的生活状态。究其根本就是对未来的迷惘。我曾想过这个大学会是我人生的什么,也许是一个中转站,会在这里停留、休息,以更好的状态开始下一次旅途。总之,我不会对这里任何东西产生依恋,不带走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单纯的过客。我现在觉得我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可以在逸夫图书馆的书海里畅游,我可以在镜湖边摄影,把一时的美丽变为永恒。就如《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的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把教育当成是一场散养鸡鸭的活动,而应该是精耕细做的劳作,把每一步都作出一定的规划。

  没有接下来的规划就是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就此产生,例如说时间。因为没有规划所以产生了大量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穿过金色时光的哈佛人》中提到在与被调查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那些在大一时,不论学业还是社会活动,取得的成绩都很卓越的学生,在他们的话语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却相当关键的词经常出现;相反,那些入校以来一直非常不顺利,甚至非常糟糕的学生,就算给出提示,他们也不会说出那个词。这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仔细想想如果是我,十分遗憾,我确实也不能说出这个词。从我进入大学以来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没有接下来的目标、规划,我一直忽视了时间的重要性,自然不可能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宝贵的时间。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我的性格。我不大喜欢和别人多打交道,天生内向。加之又是本地人,所以回家的次数多了一些,渐渐发现和同学之间多了一些隔阂。长此以往我也懒得去消除这些隔阂感,觉得自己可能十分不合群,也没有什么集体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客。对待集体的概念是我既不添麻烦,也不会出什么力,把该做的做好为止,没有其他人那样的集体荣誉感。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良师益友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利用好这个资源,可以充实自己和对自己有帮助。所以我应该试着改变一下性格,多与他人接触。

  其实吧这样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就不一一列举。再次回到书上作者写了,许多学生通过了某些事情的影响而做出决定,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故事。我对此最深刻的理解就是,这是一个让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通过各种事、经历来审视自己、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以期能做出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至少是不让现在的自己后悔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许会成功实现,也许会失败,成功固然高兴,但失败也不决会后悔。至少可以自己对自己说我考虑过、衡量过,这就是我心中的答案。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哈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和应该也是必须该做的事情。关于这本书和这本书中所举的各种哈佛学生的例子,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品读,研究。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五):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本书,对自己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有了有了更多地感触与期望。

  什么是大学?李开复说:“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的确,在经历了十八年的被保护被管束生活后,第一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走向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成年后的我们开始接受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教育方式,走进一个慢慢与社会接轨的氛围,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开始。

  也许在上大学之前就应该看这本书了,我们可以在未开始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概念,尽早确定自己的规划目标。如今大学生活已经有半年时间了,此刻必然也有不一样的心境。

  初入大学,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像被打乱一番重新洗牌,之前的荣耀与失败在这所大学之门面前显得不那么重要。现在开始,将有崭新的生活。自然,我们也会面对诸多不适,感到压力,要处理人际,参与社团,主动学习。这一切看似容易,实则对我们来说都是从前甚少涉及的领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慢慢调整之后,很多事也走上了正轨。

  既然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那么现在是时候对自我进行审视了。大学是真正学习的阶段。一直觉得中国式的教育不太合理,18岁之前把所有的苦都吃了,上了大学便松垮了下来,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蹂躏都的犒劳。虽不是人人这样,但在中国教育大潮中确是呈这样的现状。而欧美国家却与之相反,哈佛学生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幼年之际可以自由享受童年时光,中学开始懂事,大学真正吃苦奋斗。因为18周岁便意味着成熟独立,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你的努力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回报,生活是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若不奋斗,责任感何在?自我何在?

  于是,看着那些哈佛忙碌的身影,当我们也同样整体忙碌穿行于大学校园时,可也曾同样想过,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又贡献了什么?

  又或许我们也该不禁问一句,时间都去哪了?有些人游戏时间,一天便也很快虚度了;而有些人却拼命对事件抠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些游戏时间的人可能会对此表示不屑,但越是不屑就越是恐惧。在拼命学习者的眼中,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们的辛勤汗水岂是那些歌舞生平的人可以理解的。他们或许都不会喟叹,因为在他们眼中从来没有生命的热情,奋斗的激情,不曾为梦想追逐,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在我看来,这便是大学与中学所不同之处了。它在学术教育的基础上多了一份与社会的隐形衔接,都知道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那么具体表现在哪呢?

  从步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该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已然离社会不远了。会处理宿舍朋友之间的关系,会与辅导员交流入党志愿等活动的事宜,会加入一些学生组织,举办一些活动,交流策划,会和外联部的同学走出校门去拉赞助,会到当地的一些景点做导游志愿者,会利用空闲时间兼职家教,会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单位实习……这些都是之前不会有时间去接触的,(当然也是毕业以后难再求的),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使你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与此同时,更有意义的是结实一些良师益友。有人告诉我,在大学里我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对我影响很大甚至改变我人生的人,也许此刻我还不知道是否已经遇到或者不确定这种影响到底是什么,但我仍然愿意去接受这种说法。因为我相信不管我是否遇到什么重要之人,大学四年都将改变我很多的想法,让我更加成熟更加稳重,能够对未来的构想不再那么模糊。

  当然,这些都是锦上添花之物,大学里最重要的东西仍然是自身技能,说白了就是专业知识。如今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这使得学生的知识也更加专业化。大学毕竟还是一个学习的圣地,一个专业知识不过硬的学生,空有一些社会实践也是枉然。社会需要能真正创造效益的人才,而不需要只会空谈的。在使专业知识更加精湛的过程中,少不了寻师访友,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效率,而这些素质本身也是今后在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也许离开了大学,我们将不会再有很多时间去阅读,因而更应珍惜这四年光阴,利用好图书馆,把握还没有太多后顾之忧的日子,让自己储备更多的知识,让自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变得拔尖初中,将来方可独当一面。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出去学习的决心,中西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非亲身经历不可明了。国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氛围,或多或少超过我们,留学或是交流都是一种体验,人生阅历是千金难买的。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时候也受视野开阔与否的影响,因而走走看看也是一种学习,享受沿途风景之际也为自己的人生描摹一番,岂不乐哉?

  总之,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也许已不仅仅是告诉我哈佛人的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勉励与鞭策,让我明白在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穿过金色光阴,就是穿过最美的年华。在人生中最宝贵的四五年内,很多事由此得以改变,不应虚度年华,不应碌碌无为,这样在老了的时候才能问心无愧,才能底气十足地对自己说,我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最有意义的奋斗,也算是不辜负生命这一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