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04 00:50: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摘抄

  《小说的越界》是一本由刘剑梅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一):探寻小说和作者背后的故事

  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在年轻时候痴迷小说的阶段,对于那些伟大小说家忠贞不渝的狂热可能已经消失很久了,但无论何处,只要再提起他们的名字,内心深处还满是激情。刘建梅的《小说的越界》一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探寻小说和作者背后的故事。 这大概一个极其庞大的话题,从鲁迅、周作人、史铁生再到博尔赫斯、波拉尼奥,从国内到国外、从儒道再到释禅,小说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刘剑梅以女性视角的敏锐与细腻,诠释着小说背后蕴含的现代情怀。 其实对于很多小说,我们开始只是当作故事去读,去看热闹,孰不知每一部作者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背后都是作者构筑的一个复杂奇妙的多元宇宙。而背后的深度,也不是轻易能理解的。而这也是刘剑梅最厉害的地方。能够进入20世纪那些小说巨人奥殿,把他们的理想以最简明直接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情怀、宽广、敏锐,都是这样一本书的标签,它将目光聚焦在文学现代性上,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报以分析和研讨,文学万花筒的变幻莫测,在这本书中都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方正的轮廓。宗教的神迷,时间的迷宫,人性的探索,自然的洞明,点点滴滴的物质和环境,万物的呼吸和灵魂,一切的一切,都在女性特有的人性光辉下铺展开来,文学的宇宙在读者眼前一览无余。 这本并不厚重的《小说的越界》,是当下大陆论集中最为鲜明的一本,它为当今读者留下了超越中文的宽广、独特、自由飞翔的身影。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二):小说——直达读者内心的美好

  人如何以“越界”式的飞翔,摆脱存在之痛、现实的重负与心灵深处的孤独。 ------------------------------------------------------------- ★深入剖析解读博尔赫斯、布鲁诺·舒尔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当下热门大师杰作。 ★触及时代最鲜活的话题和标签,探讨女性主义,体悟时代节奏和观念变化。 ★阎连科、骆以军倾情作序,当代著名作家余华、苏童、迟子建、梁鸿以及著名批评家李欧梵、王德威推荐。 ------------------------------------------------------------- 《小说的越界》是刘剑梅的文学评论集,本书分为“女性的水上书写”“文学的变幻之旅”“文学的各种维度”“文学随笔”四部分。 ------------------------------------------------------------- ★女性的水上书写:刘剑梅阐释了玛丽莲·罗宾逊、韩江、阿兰达蒂·洛伊等四位女性作家,如何通过作品大胆地跨越了男权社会规定的“家”的边界,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 ★文学的变幻之旅深入地剖析了博尔赫斯、布鲁诺·舒尔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及其他中外作家,如何以梦、幻想和变形跨越现实的各种疆域和束缚,完成“越界式”的飞翔; ★文学的各种维度:分析波拉尼奥、萨曼·鲁西迪、格雷厄姆·格林等人的作品,讨论了文学的各种维度,比如现实维度、历史维度、宗教维度和思想维度。 ★文学随笔:透彻地剖析了杰出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秘密和神奇魅力,引导当代读者摆脱来自现实的种种压力、苦恼和束缚,安抚焦虑、不安的灵魂。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三):女性书写的越界

  很喜欢作者对小说的解读,非常细腻,对理解小说主旨以及体会小说的魅力很有帮助。

  这本文学评论集的名字起得也很有意思,“越界”让小说具有了超越性,还带点叛逆和对现实的冒犯。我想通过《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分析一下这种越界。

  在《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中,作者介绍了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女作家的小说——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以及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书写的越界。三部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不同国家的女性的故事,但都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主旨的相同,让小说跨越了国别,成为了一种全人类共同的话语,全世界每个国家的女性都在承受同样的命运。三部小说流露出的对不公的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冒犯,又超越了现实。

  书中提到了女性视角,但似乎作者把女性的视角定性为感性、敏感、流动的,不稳定的,此时“女性的”不再是表示所属,而变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形容词,可是这种定性真的是正确的吗?我们当然需要看到更多的女性站出来发声,可是提前预设女性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似乎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仍然在遵循男权社会塑造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来女性是被压抑的对象,感性、敏感、流动、不稳定同样也是,可是二者之间真的存在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把二者捆绑,那么要冲破压抑的就只有女性,但是把二者分离,被压抑的就还有男性,抗争就是全性别的事情了。

  我很喜欢作者在讲解外国小说的时候,时常提到国内的作者,这种对比形成了一种对话,除了发现不同,更加重要的是发现相同之处,不同的文化当然会产出不同的作品,可是太过强调差别,会忽略原本存在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很可能是我们去理解不同文化的钥匙。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四):《小说的越界》一个骗书贼的初读记

  老王有一天说,问我要不要这本书。但因为这是要送给最可爱的人,所以我很愉快地要了一本。毕竟老王爱我,我是知道的。不过九月三日来的书,没有立即去取,驿站便已关门,拖到了四日。书页上老王写了字,好几年不见,字还是一如既往,就是不知人已胖瘦几何。他日浮萍相见,王家阿郎还能识得旧友么?人事如何奈何,只好撒手去谈书中事。 我大概很久不曾读书了,但被拒绝的阅读经历还是很有趣。著者是刘剑梅,说起来也是颇有家学渊源。但谈家学渊源,总是容易想起黄浦江喝鸡汤的故事,便暂不提他。回到开头,究竟什么是被拒绝的阅读呢?著者论及的种种小说,几为外国小说,多是我不曾见过的,较为熟识的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可是博尔赫斯我从前便未看得明白,谈马尔克斯的着重点又更多落笔在《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忽而茫茫然,若有所失。好容易间插一些中国作家,面对莫言、迟子建等,又从来是我不甚感兴趣的。我想我大概从老王那里骗来了一本书,既对不起老王,又对不起著者。 我的文学口味偏狭,加上近年来阅读闭环与人间世的不定,似乎已经丧失对文字的感触。不过王先森在京遥寄书来,我虽然早是风波之民,到底该沉心捧读。微末的阅读视域,只能见识到第四辑中<拒绝遗忘的书写>。开头是小林一茶的诗歌,想起来头次见到还是周作人笔下:虽然是如此。现如今引的已是“然而然而”。著者论述小林一茶对福雷斯特的影响时说到「带着他走到了一个未知的空间,一个更宽广深远的境界,让自我被神秘的宇宙观照」诚然,我未曾读过福雷斯特的小说,但论及东方禅意的意趣总是还懂得一些,所以这本书应该挺不错。当然,作为一本个人的读书笔记,这也是很好的指路灯式的著作。 我想等着稍稍安稳下来,也可以将这本书谈及的小说找来看看,每看一本再将此书拿来对照。大概正像周梦蝶所说会有着“相对密谈的欣喜”。 凌晨乱笔,齐国的秋气尚未得来。一个最可爱的人写下了一点不通文墨的东西,我知道不能帮王先森推销出去几本书,毕竟我的朋友多是赌鬼,那就当做一个小纪念。我那在京的朋友,希望你每天都会快乐。 2020.9.5 00:22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五):私人阅读史的越界

  

《小说的越界》所列的书单,不少也都读过;吃惊的是,自己所读的书竟然有那么多的维度和阐释空间,视野被最大限度地拓宽了。私人阅读史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作者想表达的既是文学的,也是思想的,对自己的反思、对所生活的时代的反思,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的反思等等。

我一直认为读书报告和读书笔记是“知”与“知”的谈论,最终将他人的创作融化为“内我”的阅读和写作,出版读书报告和读书笔记是一件极其消耗自己但收效不成比例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和动机,作者会出版这样一本书?作者在后记里提到《小说的越界》渴望的正是回归文学的清纯和美好,那种不被世俗世界捆绑的潇洒和自由,还有触动心灵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在一个不尊重纯文学和严肃阅读的时代,这份坚守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显得弥足珍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学在当代中国已经出于边缘地位,严肃阅读对于人们来说变得奢侈与困难。也许文学,不必再谈“教育” 、“拯救” 、“责任感”,网络文学或者更多的文学生态能“自娱” 、“自乐” 。文学是否还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便成了一个问题。在这本带着越界的初心完成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各种维度的理解,关乎性别、家庭,个人与历史,文学与暴力,疾病书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理解空间。书中作者提及的小说并不是虚构的作品,不同作家“各行其是”,难以找到一致的答案,却殊途同归,与时代和世界一直处于一种“对话”的状态,关切和救赎人类共同命运,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

作者在与父亲刘再复先生合著的《共悟人间》中,曾写道,“感谢你终于使我爱上了文学。这一工作使我比旁人多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如此迷人,它的最深处的内核,是真的永远不会熄灭的人性的太阳。它的光芒抚慰着人间,也抚慰着我,叫我做人要丰富,但又要单纯、善良,对人永远不要失去信念。它让我在充满欲望的世界中不会迷失自我,并多了一种视力看待人生,多了一副‘诗意心肠’珍惜人间所有的真情和爱意。” 这本书,或者也许是这段话最好的例证,文学的理想主义光芒永不褪色。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六):思想的越界

  

书看多了,常常会发呆,同样的文字,为什么在大文豪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维诺们那里就那么动人心魄?

“关于灵魂的书写”里写道:“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格林.......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条恒河,用巨大的悲悯心和包容心来审视人的灵魂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对话,阅读时并不舒适,可过后有深深的眷念。“只有理解他人,才能理解自己。”他在对话中为他人为自己皆给予充分的理解,以及希望你也能理解。“他人即地狱”,他人也可天堂。

正如我们的思想,既可以成为我们的迦南之地,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地狱和牢笼。

曾经特别爱《过于喧嚣的孤独》,身份卑微如汉嘉用与书同归于尽的方式和凋零的时代决裂。

“书本是任何权力机器都无法碾碎的,再强大的机器也是徒劳一一它们可以碾碎书的外壳和纸页,但是碾不碎书本中包含的充满智慧的思想和精神......书终会发黄,人终会逝去,但是书中的思想和精神是永恒的,永远都不会枯萎,不会变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书籍和文字的原因。

“《小说的越界》渴望的正是回归文学的清纯和美好,那种不被世俗世界捆绑的潇洒和自由,还有触动心灵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七):《小说的越界》跟着作者找到那双“隐形的翅膀”

  

在我生活的圈子里,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阅读最多的人,平均每年大约能有50-60本书的阅读量。而且,我一般不读网络小说或口水小说,翻译类小说读的比较多,纸质的比电子的要多,所以我常常光顾图书馆。在朋友中也能得到一些恭维和赞美的声音,这一度令我很满足。

当我开始试着把所读的小说输出成文字或者语言讲给别人听得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我总认为是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后来反思后才明白,小说虽然读的多,但是长久以来也不过是读个故事,图一个新鲜。并没有深刻思考作者通过小说或者他写的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传递的情感,更从未思考过每一个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读了刘剑梅教授的这本《小说的越界》之后,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读懂小说,读懂文学的人。

刘剑梅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文学教授,也是当代著名的评论家、学者。这本《小说的越界》是作者对古今中外几十部作品的剖析与解读。所谓“越界”指的是文学以想象和虚构超越现实,作家的创作要寻找到那双飞离现实重负的翅膀。

《小说的越界》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题不一样。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第一个部分:女性的水上书写。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重点对三部小说进行了剖析与解读,分别是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和韩国女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

果然,还是女人最懂女人,也最懂女人写的女人。

刘剑梅教授以一个女性视角对作品进行剖析,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好像她比作者本人更了解故事本身,更明白故事所要传递的感情与思考。而且她还能将这些背后的情感诉诸文字,讲与读者听。

我一直坚信,一个好的文学评论,不是一味地批评或赞美,而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每一个角色人物、每一个情节发展。不仅仅能让读者明晰故事的内容,更能让读者了解故事发展所带来的深层次的意义。

“女性的水上书写”这部分所提及的三部作品,虽然我一部都没看过。但是读过之后,就像一口气读完了三本厚重的小说,我被刘剑梅教授的观点和评论深深吸引,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想着一定要尽快找来读一读。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八):文学世界深度游历指南——《小说的越界》

文学,即人学,人性的世界堪比蜂巢上的一个个洞眼,越是密集,越是难以被审视,也就越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而文学对于人性的表现诉求,诞生了小说这一体裁,从某个意义上说,小说是人的舞台,写出一部能够进入文学史的小说是每个作家的梦想。

关于小说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现代小说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的特点,现代社会带来的多变与延展,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反应。

刘剑梅博士所著的《小说的越界》,是一本散文式的聊小说的论文集,和以往读到过的规范化、学院派的小说评论有所不同,这本书笔调轻松,其中有细腻的观察,独特的见解,读起来不会感觉到乏累,就像是与好友游历在文学世界的花园中,来了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性小说的创作往往围绕着家庭——作者以《管家》,《微物之神》为例,进行了分析,家庭是女性生命的成就所在,然而有时候也是禁锢之所在。这种相对矛盾之中,女性彰显了人性伟大之处,一个家庭的美好,往往代表着女性巨大的付出。

梦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可以随意挥洒想象力的图景。作者认为博尔赫斯写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建立在对梦境的书写基础之上的。通过梦,自由穿梭在现实与虚构,短暂与永恒,生存与死亡之间,构筑起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

变形是小说创作中的一大方法,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萨姆沙发现变形为甲虫之后,与世界、家人的关系发生严重扭曲,非人的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引来我们对异化的思考。

刘剑梅博士在书中探讨了很多我们引以为常的小说,她提出了一些独特的阅读感悟,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些作品有了新的认知。对于余华的《活着》,我常常理解为时代变迁与个人境遇的联系,而刘博士认为小说着重展现了“暴力”的作用,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人物马尔萨斯,写就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作者认为也是对美洲近代史的一种反应与反思。

看这本《小说的越界》,对于小说的阅读与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值得一读。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九):《小说的越界》:无自由,不小说

  

在当代逼仄的文学园地中,小说无疑是最广为人接受的文体,尤其是长篇小说。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小说的时代,而非诗歌、戏剧的时代,更不用提散文。何以如此,原因人言人殊,这里暂不讨论。放眼各国文坛,各种文学奖项评选,以褒奖小说作者居多。然而,在后现代的今天,什么是小说似乎不那么确定了,很多作品乍看来不像读者通常理解的小说,却又分明被作为小说参选。那么,小说的边界在哪里呢?

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这个问题想必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刘剑梅女士。刘剑梅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其著《狂欢的女神》《革命与情爱》《彷徨的娜拉》,都是相关主题方面值得研读的作品。不过,以现代文学研究著称的刘剑梅教授其实是在美国接受的学术训练,因此有深厚的西学功底。鉴于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影响力,参考她这样的学者的观点显然不无裨益。

在《小说的越界》中,刘剑梅教授分享了自己阅读西方作家作品的心得,包括但不限于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布鲁诺·舒尔茨、卡夫卡、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玛丽莲·罗宾逊等人。在其有学术水准但摆脱了学院式晦涩的文章中,她不仅精湛地对小说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文学师承,而且点明了其在小说文体创新上的贡献。此外,她还就小说的边界与定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举例来说,在《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一文中,她将玛丽莲·罗宾逊的《管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韩江的《素食主义者》进行了主题相关性对读,从空间诗学的角度对女性与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家如何构成了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女性又如何逃离。类似地,在《灵动婉转的散文体小说》一文中,她对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小说中的时间书写、文体并置、、女性话语予以分析,指出它们如何相辅相成将小说的内涵不断深化。

同样,在《“变形”的文学奏鸣曲》一文中,她对古今中外的各式“变形”书写进行了综合、解读,并分析了这种文学手法或写作策略或主题的历时演变。她认为,“因为‘变形’具有无穷的多元性的象征意味和叙述张力”,所以,即便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文学表现形式”。而在《文学如何面对暴力》一文中,她对不遗余力地书写并批判暴力的波拉尼奥的推崇,不仅表现出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体现出人文学者的社会关怀。

在刘剑梅教授那里,小说或文学或艺术可以被定义为梦,一如博尔赫斯的观点,而梦很显然“跟艺术家的心灵创作过程紧紧相连”,拥有各种可能性、情绪和状态。至于小说的边界,与其说是某个有形的约束,不如说是没有边界。就像乔治·斯坦纳,刘剑梅教授也认可一种叫作“毕达哥拉斯文体”的样式,即综合各种形式,突破人为框架,追求小说形式上的自由,放飞想象力的翅膀。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十):阅读无界——小说的越界

  

“谁只要见过世界的边界一次,他就会锥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锢。”——(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我愿意以书中扉页的名言来表达我自己心中的感觉,就好像有一座世界文学的宝库,我停留在门前很远的地方,眼前道路综合交错,我一片茫然……

《小说的越界》是作者刘剑梅所写的一部文学评论集,这类的书籍我看的不多,以前看话剧比较多,剧评类看过。那是一种有同好的朋友的交流。书中所引用的书籍多是现代世界文坛重要的作品,却也是我看的较少的那类。曾经也追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每年关注了下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作品,比如帕慕克的《我的名字是红》、格拉斯的《铁皮鼓》等。

该书的角度上分了女性的水上书写(灵性的女性如水),文学的变幻之旅,文学的各种维度,文学随笔几部分。和其他理论著作相比,读起来并不枯燥,为读者介绍了很多作品,也相当于开了个书单,读了评论后,我对其中的很多书都很感兴趣,想着读完就去看看原著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是因为曾经做过图书管理员的缘故,若干年前就对博尔赫斯有种特别的感觉,“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这就是当年到现在一直给我的震撼,有书就有幸福感。在变幻的文学之旅里,作者用了25页的篇幅呈现了一个博尔赫斯的梦,因为他的无止境,所以很幸运读过原著,再看评论,就好像有师友在一起交流一样。

从《南方》、《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等所展示的梦,就像是一个黑洞,因为博尔赫斯太无限了,所以我只是仰望这个梦,“说到头,文学无非是有引导的梦罢了”,梦和现实哪个更重要?作者又点出“虽然博尔赫斯看到作家有虚构时间、虚构永恒、超越瞬间的能力,他也讨论了关于有限的人生更加珍贵,还是永恒的人生更加令人羡慕的问题。”对于他的多变性神秘性常令我手不释卷,却又无法表达。梦和博尔赫斯和永恒一体,就在天堂图书馆吧!

外国的和中国的也在比较,比如博尔赫斯的梦和红楼梦的梦,卡夫卡的变形记和搜神记聊斋志异的变化。余华莫言阎连科是我相对熟悉的,但那些变形和梦的故事还有韩国印度的那些小说却有别样的吸引力。文学无界!

不到300页的个人阅读史,却是一个无比丰富的文学宝库。听作者娓娓道来的“通天塔图书馆”值得一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小说的越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